“不吃羊肉泡,心裡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饃”的飲食文化探究

“羊肉泡饃”也叫“羊肉泡”、“泡饃”。古稱“羊羹”,屬西北美饌,因北宋蘇軾“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使“羊肉泡”更加充滿了神秘的文化意義。因其取材方便、製作簡易、營養豐富、暖胃耐飢,素為西北(晉)等地各族群眾喜愛,已經成為飲食界的一張“名片”。

“不吃羊肉泡,心裡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饃”的飲食文化探究

一、羊肉泡饃起源探究與文化傳承。

據史料記載,羊肉泡饃是在古代羊羹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羊羹就是羊肉烹製的羹湯。這一記載在周禮的發源地隴東地區就能找到印證:長者逝去祭祀時女兒要向長者“獻羊”(以羊為貢品),以謝養育之恩。所“獻”之羊必須是騸了的公羊(俗稱羯羊)。祭禮儀式開始時,先將活羊牽至亡者靈前,“獻羊”子女在死者靈前燒紙乞求死者前來“認領”。“認領”的羊剝皮宰殺後,羊頭置於死者靈前供奉,羊肉由廚師操刀烹飪製作羊肉羹湯,款待前來弔唁的親朋好友和答謝幫助安葬死者的鄉鄰。

“不吃羊肉泡,心裡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饃”的飲食文化探究

後有文獻,如《禮記》以及先秦諸子,都曾提及牛羊肉羹,多用於宮廷御筵。《戰國策》記載中山國君,由於一杯羊羹而激怒了司馬子期,怒而走楚,說楚王伐中山,招致亡國的命運。

“不吃羊肉泡,心裡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饃”的飲食文化探究

據《宋書》記載:南北朝時,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獻出羊羹,味美,竟被武帝封為太官史,後又高升為尚書光祿大夫。到了隋朝,出現了“細供沒忽羊羹”(謝諷《食經》),體現了最初的牛羊肉羹和麵食混作的烹調形式。

“不吃羊肉泡,心裡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饃”的飲食文化探究

另據文獻記載,唐代宮廷御膳和市肆都擅長制羹湯。“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說明唐朝時“羊羹”的做法已經非常成熟。

但將“羊羹”與“饃”結合,比較成型的大致有三種說法。

①唐肅宗李亨說。這個說法多注會於甘肅隴東、寧夏固原一帶。唐代安史之亂中,唐肅宗李亨靈武登基駐蹕寧州彭原郡調集各路軍馬收復東西二都,由於平定“安史之亂”,全國已無可調之兵,不得已向回紇借兵。回紇兵以西域少數民族人為主,為了行軍打仗方便攜帶一種叫“飥爾木”(諧音,大概是現在的“坨坨饃”)類似“饢”的食品,長途行軍曠日持久,到達中原時士兵攜帶的“飥爾木”已變幹變硬難以下嚥,只得泡入當地群眾喜食的羊羹中食用,此法不但恢復了“飥爾木”的美味而且解決了長途行軍的伙食問題,營養實惠、便於製作,適合於行軍,很快在軍中乃至全國推廣。

“不吃羊肉泡,心裡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饃”的飲食文化探究

②大宋皇帝趙匡胤發明的。這主要流傳於關中一帶。五代末年,趙匡胤未得志前窮困潦倒。一日,在長安城乞得一塊燒餅,餅乾難咬,無奈又討得一碗羊湯,便把幹餅掰成小塊泡進湯裡,吃完後神清氣爽,精神大振。

“不吃羊肉泡,心裡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饃”的飲食文化探究

後趙匡胤“黃袍加身”,巡經長安,想起遇難時的肉湯,下令肉湯店做一碗品嚐。店家只得讓妻子起火烙餅,因擔心皇上發現是“死麵餅”,便把餅子掰碎放入羊湯裡煮了煮,出鍋時上置大片羊肉,撒入蔥花,最後又淋了幾滴香油,一碗熱氣騰騰、香味四溢的“湯泡餅”讓趙匡胤龍心大悅。一夜之間,皇帝吃的“湯泡餅”傳遍長安,這便是今日泡饃的“雛形”

“不吃羊肉泡,心裡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饃”的飲食文化探究

③關公試刀烹羊除呂熊。此傳說多流行於山西。相傳關公為了除掉解州一霸呂熊,打了一把 82 斤重的青龍偃月,決定26那天試刀。鄉親們聽說後便把家裡的羊牽來數只供關公試刀。關公接連出刀,手起頭落,只見青龍偃月刀刃不沾血,刀不捲刃,唯獨地上那六七隻山羊仍舊在打滾,鄉親歡呼提議,找來幾口大鍋,把殺掉的羊煮了為關公壯行。傍晚,鮮香辣燙的解州羊肉泡誕生了。當晚,關公手提青龍偃月刀闖進解州城,一口氣將惡霸呂熊全家斬盡。

“不吃羊肉泡,心裡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饃”的飲食文化探究

隨即,關公連夜奔至北相暫避風頭。次日,正值北相集市,關公又乏又困,看見店家支著一口大鍋燴著豆腐、粉條和青菜,便買了兩碗充飢,只覺淡而無味,便想起昨夜的羊肉,建議店家在燴鍋里加上羊肉繼續烹飪,稍傾,青、白、黃、紅,色香味俱全的北相羊肉泡饃就形成了。從烹飪器具看,北相羊肉泡是大鍋煮,而陝甘等地都是用小鍋烹。

“不吃羊肉泡,心裡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饃”的飲食文化探究

羊肉泡饃的準確說法,並沒有史書記載,之所以與帝王攀扯上關係,估計是最早的“廣告”和“營銷”手段。在我國,但凡美食都能找到與神仙和帝王之間的神秘聯繫,似乎這樣就賦予了食物的靈性和高潔的品質。而實際並非如此。

從歷史發展看,隋唐時期還沒有炒菜,烹飪方法也多以水煮、清蒸和燒烤為主。當時稻米主要產在江南地區,西北主要食用小麥。而以麥面為主的餅食,大致有湯餅、蒸餅、燒餅三種,其中湯餅的吃法就是羊肉泡饃的雛形。

“不吃羊肉泡,心裡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饃”的飲食文化探究

從民族變遷看,西北是多民族聚居區,經過唐、五代、宋、元等朝,各族人民陸續遷入內地,甘肅隴東、陝西關中道,地處西北要衝,接近牧區,是牛羊交易發達之地,也為牛羊肉泡饃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不吃羊肉泡,心裡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饃”的飲食文化探究

從飲食習慣看,古代雞鴨魚肉不被認作是肉,豬也沒有大規模養殖,人們吃牛羊肉比較大眾。他們以湯餅的做法,將所食的羊肉及其他輔料,與切好的麵餅一同下鍋亨煮,撮合出了羊肉泡饃這道美食。至少在宋初,羊肉泡饃就已為關中地區的招牌,這才有北宋詩詞大家蘇軾“秦烹唯羊羹”的詩句。

二、羊肉泡饃的烹飪特點。

①羊肉泡饃所用之羊。

《說文》中說:“羊,祥也。”《周禮·夏官·羊人》記:“羊人掌羊牲,凡祭祀,飾羔。”《本草綱目》中也說,羊肉是大補之物,能比人參、黃芪。羊肉泡饃要吃肉喝湯,因此,羊的選擇至關重要。

當然首選是山羊,弘景曰∶山羊即《爾雅》羊,出西夏,似吳羊而大角、角橢者。在甘肅、寧夏等地原也有飼養,但山羊“能陟峻”,善攀巖,飼養不易,加上山羊羶氣太重,農村有句話說“騷”得很,就是指山羊腥羶味太重,尤其不適合夏天食用。人們一般不吃綿羊肉,若要吃綿羊肉,只選羯羊且是冬季結冰後喝了冰碴子水的綿羊,這時的綿羊肉羶味就會變小。

“不吃羊肉泡,心裡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饃”的飲食文化探究

在平涼,羊肉泡選取料羊也叫站羊。站羊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在家中欄圈內餵養。夏秋之時,每天有專人上山割草回家餵養;沒有青草時,便以穀草、豆莢、玉米殼等餵養。追肥時,還要給羊喂些豆類等料糧。這種羊,長得快,肉嫩而味美。

“不吃羊肉泡,心裡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饃”的飲食文化探究

其實,真正的好羊肉還是甘肅的甘南、臨夏;寧夏的固原、海原;內蒙等地的羊好。比如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東鄉貢羊”。東鄉縣平均海拔2600米左右,空氣自然清新,羊群天然放養,在大山深處自由奔走,練就了強健的體魄和發達的肌肉組織,域內牧草達8000多種,乾草偏鹼性,所以東鄉羊肉的酸度比較低,肉質不腥不羶。

“不吃羊肉泡,心裡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饃”的飲食文化探究

東鄉羊肉在歷史上就很有名氣,早在南北朝前後,就已經是帝王的貢品,到了明代還有“貢湯羊87只”的記載(明嘉靖《河州志》卷1),稱之為“枹罕赤髓羯羊肉”,也叫“枹地羊”,就是枹縣境(包括今東鄉地區,當時尚無稱為“東鄉”的地名,“東鄉”二字產生於清康熙末)的紅骨骨髓的羯羊,朝廷指名要食赤髓的“枹地羊”。東鄉羊也叫“枹地羊”由此而來。

②羊肉泡饃所烹之湯。

羊肉泡饃的烹飪技術要求高,煮肉的工藝精細,主要是從所烹之湯的角度講的,之所以講究,是因為煮羊肉是製作羊肉泡的一個重要環節。煮肉時先要將羊肉反覆漂洗,浸泡約5小時,切成約5斤重的大塊,再把羊肉入鍋,下舊的調料袋提味兒,大火煮約4小時,肉塊入鍋,換入新調料袋,加鍋蓋後壓實,旺火燒開後煮2至3小時改用文火燉約6小時,待湯濃肉爛,出鍋上板備用。為什麼要講羊肉帶骨煮熟,有經驗的大師傅會告訴你,這樣帶骨煮的羊肉可以將骨髓精華和美味溶解在湯裡,使肉與湯變得更加鮮美。

“不吃羊肉泡,心裡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饃”的飲食文化探究

煮肉時,所用調料以姜為主,配以胡椒、草果、肉桂、良姜等。調料的配伍一般來說每個羊肉館(經營羊肉泡的食堂)都有自己獨特配方,每家調料取捨和用量比例均有所不同,這些獨門配方都是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實踐所得,調料配方都被店家當做商業機密小心保存。

“不吃羊肉泡,心裡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饃”的飲食文化探究

隴東人制作羊肉泡忌用八角和花椒,因羊湯裡下了八角湯味就會變苦,下了花椒湯色就會變黑,做不出香味濃郁湯色乳白的羊肉湯了。煮好的羊肉香溢四處,大老遠就聞見香氣,所以許多羊肉館以“溢香”作為字號,不知情的人還以為這些都是加盟連鎖店。

③羊肉泡饃所泡之饃。

既然是“泡饃”,那麼“饃”也是關鍵所在。同是羊肉泡,蘭州的饃和西安的饃就不一樣。蘭州的饃是當地一種發麵餅,它採用一種特殊的發酵工藝,保持了麵粉的原始香味,任何佐料不放時都很可口,放進薑黃(一種食用色素)和苦豆(一種有淡淡苦味的草類晾乾磨碎使用)就更好吃。

“不吃羊肉泡,心裡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饃”的飲食文化探究

西安是死麵(沒有發酵的面)餅,饃是特製的,俗稱“飥飥饃”,一個大約二兩,據說是九份死麵,一份發麵揉在一起烙制而成。全是死麵,口感不好,且不利消化;全是發麵,就泡不成“泡饃”。

隴東用的饃多數是起面烙成的“白吉餅”,而在渭南大荔,用的則是“月牙燒餅”,這種子餅不像“白吉餅”是一個“圓”,它只是半圓,形似月牙。表皮黃亮,內瓢鬆軟。雖說只有一指頭多厚薄,卻又有若干油油的層層,外邊沾著不少芝麻,現做現吃,香氣四溢。自古流傳:“走南京,到北京,同州府(今大荔縣)裡好燒餅。熱吃脆,冷吃酥,芝麻粒粒油層層”。

“不吃羊肉泡,心裡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饃”的飲食文化探究

大荔月牙燒餅,是跟清湯羊肉一起而產生的。《大荔縣誌》肯定了這種可能性,說:“月牙燒餅,是由於人們食用水盆羊肉的需要而漸次形成的。過去吃羊肉時,以燒餅為主食。早先的燒餅是圓形,要夾肉,還需把燒餅掰成兩半,既參差不齊,又不方便。在生活實踐中,人們逐漸意識到,與其把燒餅掰成兩半吃,還不如製作時,將燒餅切成兩半,既方便也美觀,燒餅就由圓形改為半圓形。因其狀如月牙,故名‘月牙燒餅’。”

一句話,並不是所有的饃都可以用來食用“羊肉泡饃”,入鄉隨俗,走到哪裡就吃到哪裡,這樣才能品鑑各地美食文化的精髓。

④羊肉泡饃飲食特點。

羊肉煮熟後,剔骨切成一寸見方三四毫米厚的肉片,將二兩左右的羊肉片放置海碗之內,用煮地沸起的羊湯反覆澆涮幾次,使羊肉變熱,澆入羊湯,加入油潑辣椒,撒上蔥花和香菜,便是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泡饃了。羊肉泡饃鮮紅的羊湯上面漂浮著白蔥和綠菜,紅白綠三色相間,令人饞涎欲滴。食客還可根據自己口味,加胡椒粉、姜粉和食鹽來調和味道。

“不吃羊肉泡,心裡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饃”的飲食文化探究

有的在碗裡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湯,並配以蔥末、香菜、黃花菜、黑木耳、料酒、粉絲、鹽、味精等調料,單勺製作而成。

總體用六字總結:“湯清”,羊肉熬成的湯要清而不濁,方顯大廚水平;“肉嫩”,挾一片肉放入嘴中,既爛又要有嚼頭,所以常見7、80歲的老人也來食用;

“色俊”,好的羊肉泡饃也要“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上面飄蒜苗、香菜、油辣子……讓人食慾大開。

三、羊肉泡饃的地域分類、傳統做法和佳話妙趣。

①地域分類。這種分法,就是按照地域的地名,粗略可以以省劃分為陝西羊肉泡饃,甘肅羊肉泡饃……再按照較小地域,也可分為西安羊肉泡饃、蘭州羊肉泡饃,當然還能以縣、鄉這樣的行政級別劃分,比如澄縣水盆羊肉、環縣溢香羊肉等,這樣的分類,只是為了叫起來順口,並無其實質意義。

“不吃羊肉泡,心裡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饃”的飲食文化探究

②傳統做法。從目前瞭解到的情況看,羊肉泡的傳統做法有:單走、幹拔、口湯和水圍城四種。

“單走”就是將饃與湯分別端上桌,把饃(餅)掰到湯中吃,食後單喝一碗鮮湯,美其名曰“各是各味”。

“幹拔”有人稱“幹泡”,也就是平常招牌上寫的“小炒”。煮好碗中不見湯,能戳住筷子,一般多見於渭南的大荔、合陽等地,煮好後端上桌,一般用勺子吃。

“口湯”即是“一口湯”的意思,吃飯裡,店家根據顧客的要求,碗裡盛少量羊湯,把泡饃吃完後,碗裡就剩一點湯,形象取名“口湯”。

“水圍城”顧名思義,寬湯,像大水圍城。其實就是生活中常見的水盆羊肉。


“不吃羊肉泡,心裡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饃”的飲食文化探究

現在,隨著餐飲行業的舉起,“羊肉泡饃”也異彩紛呈,各不相同。就拿平涼市的泡饃,也各自發力,對找賣點,比如平涼賓館的泡饃,還細分優質(帶香菜、辣椒醬、糖蒜、口香糖)、加工(肉多量大)、普通泡饃等多種。

③佳話妙趣。

西安羊肉泡饃,因陝西文學的傳播而更負盛名,成立於1920年的西安同盛祥的羊(牛)肉泡饃的製作技藝,在2008年6月14日還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不吃羊肉泡,心裡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饃”的飲食文化探究

2016年6月15日起,西安羊肉泡饃還有了新的製作標準。牛羊肉泡饃的製作規程中,要求饃通過“掰、撕、掐、抖”最終形成“黃豆粒大小的碎粒”。同時,在成品上桌時,應同時有伴碟,包括“20克辣椒醬、50克糖蒜、5克香菜等佐食”,造型應體現“銀網罩蓋、雙魚浮頂的特色,碗內無湯”,且“入口無湯汁”。

“不吃羊肉泡,心裡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饃”的飲食文化探究

如此盛名的羊肉泡饃,還有許多與此相關的故事。

1936年,國民黨西北軍將領楊虎城將軍在西安用牛羊肉泡饃宴請蔣介石。1947年,國民黨競選國大代表時,曾用牛羊肉泡饃拉選票。當時報紙標題有:"君欲競選國大代,請客先吃羊肉泡",以一碗牛羊肉泡饃換取一張選票。

50年代,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和李達將軍,曾分別在西安以牛羊肉泡饃宴請過尼泊爾前國王馬亨德拉、越南胡志明主席等。一次招待英國蒙哥馬利元帥,他品嚐後高興地說:“我又一次享受了中國的飲食文明”。

“不吃羊肉泡,心裡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饃”的飲食文化探究

曾經做客CCTV1《開講啦》的嘉賓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農村部傳統農業遺產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館長樊志民教授也曾說“吃羊肉泡饃不是在吃飯,而是在吃一種文化。”

“不吃羊肉泡,心裡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饃”的飲食文化探究

結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水處者漁,山處者木,谷處者牧,陸處者農,農業是這樣子,飲食也是這樣,也形成了不同的飲食文化。北方人大塊吃肉,大碗喝酒,這既是中國人因地制宜的一種最高境界的表達,也是智慧的生存理念和對傳統美食特殊嗜好的詮釋吧。


姑且慕容:文學青年,寫過詩,撰過文,拍過電視,上過新聞。在書山文海期待您走近,願與您一道分享學習心得,感悟文化魅力。喜歡,點個關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