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羊肉泡,心里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馍”的饮食文化探究

“羊肉泡馍”也叫“羊肉泡”、“泡馍”。古称“羊羹”,属西北美馔,因北宋苏轼“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使“羊肉泡”更加充满了神秘的文化意义。因其取材方便、制作简易、营养丰富、暖胃耐饥,素为西北(晋)等地各族群众喜爱,已经成为饮食界的一张“名片”。

“不吃羊肉泡,心里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馍”的饮食文化探究

一、羊肉泡馍起源探究与文化传承。

据史料记载,羊肉泡馍是在古代羊羹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羊羹就是羊肉烹制的羹汤。这一记载在周礼的发源地陇东地区就能找到印证:长者逝去祭祀时女儿要向长者“献羊”(以羊为贡品),以谢养育之恩。所“献”之羊必须是骟了的公羊(俗称羯羊)。祭礼仪式开始时,先将活羊牵至亡者灵前,“献羊”子女在死者灵前烧纸乞求死者前来“认领”。“认领”的羊剥皮宰杀后,羊头置于死者灵前供奉,羊肉由厨师操刀烹饪制作羊肉羹汤,款待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和答谢帮助安葬死者的乡邻。

“不吃羊肉泡,心里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馍”的饮食文化探究

后有文献,如《礼记》以及先秦诸子,都曾提及牛羊肉羹,多用于宫廷御筵。《战国策》记载中山国君,由于一杯羊羹而激怒了司马子期,怒而走楚,说楚王伐中山,招致亡国的命运。

“不吃羊肉泡,心里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馍”的饮食文化探究

据《宋书》记载:南北朝时,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献出羊羹,味美,竟被武帝封为太官史,后又高升为尚书光禄大夫。到了隋朝,出现了“细供没忽羊羹”(谢讽《食经》),体现了最初的牛羊肉羹和面食混作的烹调形式。

“不吃羊肉泡,心里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馍”的饮食文化探究

另据文献记载,唐代宫廷御膳和市肆都擅长制羹汤。“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说明唐朝时“羊羹”的做法已经非常成熟。

但将“羊羹”与“馍”结合,比较成型的大致有三种说法。

①唐肃宗李亨说。这个说法多注会于甘肃陇东、宁夏固原一带。唐代安史之乱中,唐肃宗李亨灵武登基驻跸宁州彭原郡调集各路军马收复东西二都,由于平定“安史之乱”,全国已无可调之兵,不得已向回纥借兵。回纥兵以西域少数民族人为主,为了行军打仗方便携带一种叫“饦尔木”(谐音,大概是现在的“坨坨馍”)类似“馕”的食品,长途行军旷日持久,到达中原时士兵携带的“饦尔木”已变干变硬难以下咽,只得泡入当地群众喜食的羊羹中食用,此法不但恢复了“饦尔木”的美味而且解决了长途行军的伙食问题,营养实惠、便于制作,适合于行军,很快在军中乃至全国推广。

“不吃羊肉泡,心里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馍”的饮食文化探究

②大宋皇帝赵匡胤发明的。这主要流传于关中一带。五代末年,赵匡胤未得志前穷困潦倒。一日,在长安城乞得一块烧饼,饼干难咬,无奈又讨得一碗羊汤,便把干饼掰成小块泡进汤里,吃完后神清气爽,精神大振。

“不吃羊肉泡,心里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馍”的饮食文化探究

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巡经长安,想起遇难时的肉汤,下令肉汤店做一碗品尝。店家只得让妻子起火烙饼,因担心皇上发现是“死面饼”,便把饼子掰碎放入羊汤里煮了煮,出锅时上置大片羊肉,撒入葱花,最后又淋了几滴香油,一碗热气腾腾、香味四溢的“汤泡饼”让赵匡胤龙心大悦。一夜之间,皇帝吃的“汤泡饼”传遍长安,这便是今日泡馍的“雏形”

“不吃羊肉泡,心里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馍”的饮食文化探究

③关公试刀烹羊除吕熊。此传说多流行于山西。相传关公为了除掉解州一霸吕熊,打了一把 82 斤重的青龙偃月,决定26那天试刀。乡亲们听说后便把家里的羊牵来数只供关公试刀。关公接连出刀,手起头落,只见青龙偃月刀刃不沾血,刀不卷刃,唯独地上那六七只山羊仍旧在打滚,乡亲欢呼提议,找来几口大锅,把杀掉的羊煮了为关公壮行。傍晚,鲜香辣烫的解州羊肉泡诞生了。当晚,关公手提青龙偃月刀闯进解州城,一口气将恶霸吕熊全家斩尽。

“不吃羊肉泡,心里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馍”的饮食文化探究

随即,关公连夜奔至北相暂避风头。次日,正值北相集市,关公又乏又困,看见店家支着一口大锅烩着豆腐、粉条和青菜,便买了两碗充饥,只觉淡而无味,便想起昨夜的羊肉,建议店家在烩锅里加上羊肉继续烹饪,稍倾,青、白、黄、红,色香味俱全的北相羊肉泡馍就形成了。从烹饪器具看,北相羊肉泡是大锅煮,而陕甘等地都是用小锅烹。

“不吃羊肉泡,心里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馍”的饮食文化探究

羊肉泡馍的准确说法,并没有史书记载,之所以与帝王攀扯上关系,估计是最早的“广告”和“营销”手段。在我国,但凡美食都能找到与神仙和帝王之间的神秘联系,似乎这样就赋予了食物的灵性和高洁的品质。而实际并非如此。

从历史发展看,隋唐时期还没有炒菜,烹饪方法也多以水煮、清蒸和烧烤为主。当时稻米主要产在江南地区,西北主要食用小麦。而以麦面为主的饼食,大致有汤饼、蒸饼、烧饼三种,其中汤饼的吃法就是羊肉泡馍的雏形。

“不吃羊肉泡,心里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馍”的饮食文化探究

从民族变迁看,西北是多民族聚居区,经过唐、五代、宋、元等朝,各族人民陆续迁入内地,甘肃陇东、陕西关中道,地处西北要冲,接近牧区,是牛羊交易发达之地,也为牛羊肉泡馍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不吃羊肉泡,心里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馍”的饮食文化探究

从饮食习惯看,古代鸡鸭鱼肉不被认作是肉,猪也没有大规模养殖,人们吃牛羊肉比较大众。他们以汤饼的做法,将所食的羊肉及其他辅料,与切好的面饼一同下锅亨煮,撮合出了羊肉泡馍这道美食。至少在宋初,羊肉泡馍就已为关中地区的招牌,这才有北宋诗词大家苏轼“秦烹唯羊羹”的诗句。

二、羊肉泡馍的烹饪特点。

①羊肉泡馍所用之羊。

《说文》中说:“羊,祥也。”《周礼·夏官·羊人》记:“羊人掌羊牲,凡祭祀,饰羔。”《本草纲目》中也说,羊肉是大补之物,能比人参、黄芪。羊肉泡馍要吃肉喝汤,因此,羊的选择至关重要。

当然首选是山羊,弘景曰∶山羊即《尔雅》羊,出西夏,似吴羊而大角、角椭者。在甘肃、宁夏等地原也有饲养,但山羊“能陟峻”,善攀岩,饲养不易,加上山羊膻气太重,农村有句话说“骚”得很,就是指山羊腥膻味太重,尤其不适合夏天食用。人们一般不吃绵羊肉,若要吃绵羊肉,只选羯羊且是冬季结冰后喝了冰碴子水的绵羊,这时的绵羊肉膻味就会变小。

“不吃羊肉泡,心里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馍”的饮食文化探究

在平凉,羊肉泡选取料羊也叫站羊。站羊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在家中栏圈内喂养。夏秋之时,每天有专人上山割草回家喂养;没有青草时,便以谷草、豆荚、玉米壳等喂养。追肥时,还要给羊喂些豆类等料粮。这种羊,长得快,肉嫩而味美。

“不吃羊肉泡,心里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馍”的饮食文化探究

其实,真正的好羊肉还是甘肃的甘南、临夏;宁夏的固原、海原;内蒙等地的羊好。比如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贡羊”。东乡县平均海拔2600米左右,空气自然清新,羊群天然放养,在大山深处自由奔走,练就了强健的体魄和发达的肌肉组织,域内牧草达8000多种,干草偏碱性,所以东乡羊肉的酸度比较低,肉质不腥不膻。

“不吃羊肉泡,心里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馍”的饮食文化探究

东乡羊肉在历史上就很有名气,早在南北朝前后,就已经是帝王的贡品,到了明代还有“贡汤羊87只”的记载(明嘉靖《河州志》卷1),称之为“枹罕赤髓羯羊肉”,也叫“枹地羊”,就是枹县境(包括今东乡地区,当时尚无称为“东乡”的地名,“东乡”二字产生于清康熙末)的红骨骨髓的羯羊,朝廷指名要食赤髓的“枹地羊”。东乡羊也叫“枹地羊”由此而来。

②羊肉泡馍所烹之汤。

羊肉泡馍的烹饪技术要求高,煮肉的工艺精细,主要是从所烹之汤的角度讲的,之所以讲究,是因为煮羊肉是制作羊肉泡的一个重要环节。煮肉时先要将羊肉反复漂洗,浸泡约5小时,切成约5斤重的大块,再把羊肉入锅,下旧的调料袋提味儿,大火煮约4小时,肉块入锅,换入新调料袋,加锅盖后压实,旺火烧开后煮2至3小时改用文火炖约6小时,待汤浓肉烂,出锅上板备用。为什么要讲羊肉带骨煮熟,有经验的大师傅会告诉你,这样带骨煮的羊肉可以将骨髓精华和美味溶解在汤里,使肉与汤变得更加鲜美。

“不吃羊肉泡,心里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馍”的饮食文化探究

煮肉时,所用调料以姜为主,配以胡椒、草果、肉桂、良姜等。调料的配伍一般来说每个羊肉馆(经营羊肉泡的食堂)都有自己独特配方,每家调料取舍和用量比例均有所不同,这些独门配方都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实践所得,调料配方都被店家当做商业机密小心保存。

“不吃羊肉泡,心里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馍”的饮食文化探究

陇东人制作羊肉泡忌用八角和花椒,因羊汤里下了八角汤味就会变苦,下了花椒汤色就会变黑,做不出香味浓郁汤色乳白的羊肉汤了。煮好的羊肉香溢四处,大老远就闻见香气,所以许多羊肉馆以“溢香”作为字号,不知情的人还以为这些都是加盟连锁店。

③羊肉泡馍所泡之馍。

既然是“泡馍”,那么“馍”也是关键所在。同是羊肉泡,兰州的馍和西安的馍就不一样。兰州的馍是当地一种发面饼,它采用一种特殊的发酵工艺,保持了面粉的原始香味,任何佐料不放时都很可口,放进姜黄(一种食用色素)和苦豆(一种有淡淡苦味的草类晾干磨碎使用)就更好吃。

“不吃羊肉泡,心里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馍”的饮食文化探究

西安是死面(没有发酵的面)饼,馍是特制的,俗称“饦饦馍”,一个大约二两,据说是九份死面,一份发面揉在一起烙制而成。全是死面,口感不好,且不利消化;全是发面,就泡不成“泡馍”。

陇东用的馍多数是起面烙成的“白吉饼”,而在渭南大荔,用的则是“月牙烧饼”,这种子饼不像“白吉饼”是一个“圆”,它只是半圆,形似月牙。表皮黄亮,内瓢松软。虽说只有一指头多厚薄,却又有若干油油的层层,外边沾着不少芝麻,现做现吃,香气四溢。自古流传:“走南京,到北京,同州府(今大荔县)里好烧饼。热吃脆,冷吃酥,芝麻粒粒油层层”。

“不吃羊肉泡,心里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馍”的饮食文化探究

大荔月牙烧饼,是跟清汤羊肉一起而产生的。《大荔县志》肯定了这种可能性,说:“月牙烧饼,是由于人们食用水盆羊肉的需要而渐次形成的。过去吃羊肉时,以烧饼为主食。早先的烧饼是圆形,要夹肉,还需把烧饼掰成两半,既参差不齐,又不方便。在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与其把烧饼掰成两半吃,还不如制作时,将烧饼切成两半,既方便也美观,烧饼就由圆形改为半圆形。因其状如月牙,故名‘月牙烧饼’。”

一句话,并不是所有的馍都可以用来食用“羊肉泡馍”,入乡随俗,走到哪里就吃到哪里,这样才能品鉴各地美食文化的精髓。

④羊肉泡馍饮食特点。

羊肉煮熟后,剔骨切成一寸见方三四毫米厚的肉片,将二两左右的羊肉片放置海碗之内,用煮地沸起的羊汤反复浇涮几次,使羊肉变热,浇入羊汤,加入油泼辣椒,撒上葱花和香菜,便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泡馍了。羊肉泡馍鲜红的羊汤上面漂浮着白葱和绿菜,红白绿三色相间,令人馋涎欲滴。食客还可根据自己口味,加胡椒粉、姜粉和食盐来调和味道。

“不吃羊肉泡,心里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馍”的饮食文化探究

有的在碗里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汤,并配以葱末、香菜、黄花菜、黑木耳、料酒、粉丝、盐、味精等调料,单勺制作而成。

总体用六字总结:“汤清”,羊肉熬成的汤要清而不浊,方显大厨水平;“肉嫩”,挟一片肉放入嘴中,既烂又要有嚼头,所以常见7、80岁的老人也来食用;

“色俊”,好的羊肉泡馍也要“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上面飘蒜苗、香菜、油辣子……让人食欲大开。

三、羊肉泡馍的地域分类、传统做法和佳话妙趣。

①地域分类。这种分法,就是按照地域的地名,粗略可以以省划分为陕西羊肉泡馍,甘肃羊肉泡馍……再按照较小地域,也可分为西安羊肉泡馍、兰州羊肉泡馍,当然还能以县、乡这样的行政级别划分,比如澄县水盆羊肉、环县溢香羊肉等,这样的分类,只是为了叫起来顺口,并无其实质意义。

“不吃羊肉泡,心里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馍”的饮食文化探究

②传统做法。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羊肉泡的传统做法有:单走、干拔、口汤和水围城四种。

“单走”就是将馍与汤分别端上桌,把馍(饼)掰到汤中吃,食后单喝一碗鲜汤,美其名曰“各是各味”。

“干拔”有人称“干泡”,也就是平常招牌上写的“小炒”。煮好碗中不见汤,能戳住筷子,一般多见于渭南的大荔、合阳等地,煮好后端上桌,一般用勺子吃。

“口汤”即是“一口汤”的意思,吃饭里,店家根据顾客的要求,碗里盛少量羊汤,把泡馍吃完后,碗里就剩一点汤,形象取名“口汤”。

“水围城”顾名思义,宽汤,像大水围城。其实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水盆羊肉。


“不吃羊肉泡,心里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馍”的饮食文化探究

现在,随着餐饮行业的举起,“羊肉泡馍”也异彩纷呈,各不相同。就拿平凉市的泡馍,也各自发力,对找卖点,比如平凉宾馆的泡馍,还细分优质(带香菜、辣椒酱、糖蒜、口香糖)、加工(肉多量大)、普通泡馍等多种。

③佳话妙趣。

西安羊肉泡馍,因陕西文学的传播而更负盛名,成立于1920年的西安同盛祥的羊(牛)肉泡馍的制作技艺,在2008年6月14日还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吃羊肉泡,心里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馍”的饮食文化探究

2016年6月15日起,西安羊肉泡馍还有了新的制作标准。牛羊肉泡馍的制作规程中,要求馍通过“掰、撕、掐、抖”最终形成“黄豆粒大小的碎粒”。同时,在成品上桌时,应同时有伴碟,包括“20克辣椒酱、50克糖蒜、5克香菜等佐食”,造型应体现“银网罩盖、双鱼浮顶的特色,碗内无汤”,且“入口无汤汁”。

“不吃羊肉泡,心里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馍”的饮食文化探究

如此盛名的羊肉泡馍,还有许多与此相关的故事。

1936年,国民党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将军在西安用牛羊肉泡馍宴请蒋介石。1947年,国民党竞选国大代表时,曾用牛羊肉泡馍拉选票。当时报纸标题有:"君欲竞选国大代,请客先吃羊肉泡",以一碗牛羊肉泡馍换取一张选票。

50年代,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和李达将军,曾分别在西安以牛羊肉泡馍宴请过尼泊尔前国王马亨德拉、越南胡志明主席等。一次招待英国蒙哥马利元帅,他品尝后高兴地说:“我又一次享受了中国的饮食文明”。

“不吃羊肉泡,心里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馍”的饮食文化探究

曾经做客CCTV1《开讲啦》的嘉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农村部传统农业遗产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樊志民教授也曾说“吃羊肉泡馍不是在吃饭,而是在吃一种文化。”

“不吃羊肉泡,心里急糟糟”:西北“羊肉泡馍”的饮食文化探究

结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农业是这样子,饮食也是这样,也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北方人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这既是中国人因地制宜的一种最高境界的表达,也是智慧的生存理念和对传统美食特殊嗜好的诠释吧。


姑且慕容:文学青年,写过诗,撰过文,拍过电视,上过新闻。在书山文海期待您走近,愿与您一道分享学习心得,感悟文化魅力。喜欢,点个关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