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突厥人可以成功复国?是大唐的刀不锋利了么?

读史问路


你这样说只能说明你对历史非常不了解,我先用一句话概括突厥被大唐雄兵打的有多惨:三次灭国,背井离乡,远赴西亚,打不过,俺躲着你还不行吗?

突厥的意思是中间怂起的头盔。其来历已经不可靠,可能有着匈奴、鲜卑或柔然的血统,或者是几大游牧部落杂交的产物。突厥人自称先祖与母狼野合,然后形成了突厥部落。总之,突厥来自蛮荒,生性野蛮,茹毛吮血,以杀戮为乐!后归附柔然,成为柔然的炼铁奴。

1、突厥汗国、东突厥汗国、西突厥汗国

公元552年突厥汗国横空出世,在短短30年内就建立一个横跨万里的大帝国,东起辽海,西至里海,南到河套,北达贝加尔湖,兵锋所向,无不披靡,对中原的北齐和北周都构成了极大威胁!北齐、北周都不得不低头向其称臣和亲,非常屈辱。隋朝建立后,励精图治,采用军事打击和内部分化双管齐下策略,成功使突厥汗国在583年分裂成东西突厥两个汗国,为唐灭突厥奠定了基础。

2、东突厥的覆灭

公元629年,唐太宗派李靖、李勣率大唐10万雄兵出击东突厥,灭之,东突厥颉利可汗逃亡沙钵罗,沙钵罗降唐献出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不过唐太宗挺仁厚的,不仅没杀颉利,还赐其豪宅美婢,安享晚年。

3、西突厥的覆灭

西突厥相比东突厥就乱多了,自成立起就内乱不断,几任可汗或死于非命,或投降大隋、大唐,乱哄哄闹到657年,大唐高宗皇帝决定灭了这厮,李治派出左屯卫大将军苏定方率大唐、回纥联军向西突厥进发,生擒西突厥可汗贺鲁,西突厥灭亡!

4、后突厥的覆灭

公元679年臣服于大唐二十多年的突厥余孽起兵反唐,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是为后突厥!680年,造反的突厥叛军被唐朝大将裴行俭所破,阿史那泥熟匐被杀,后叛军余孽又立颉利可汗族侄伏念为可汗,681年伏念向裴行俭投降,被高宗所杀,其后突厥余孽时降时叛,死了一个可汗,就再来一个,大唐、回鹘和葛逻禄三方一起绞杀后突厥,公元745年,回鹘首领骨力裴罗击杀后突厥白眉可汗,送其首级至长安,后突厥毗伽可汗妻骨咄禄婆匐可敦率众归唐,后突厥亡!

至此,在中国历史上活跃了200年的突厥人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其部众一部分融入回鹘,一部分西迁进入西亚和欧洲。奥斯曼帝国自称是突厥帝国的继承者,真假不明!

可以说突厥是中国历史上最悲催的大一统(统一北部草原、荒漠)游牧帝国,他们的好日子只持续了大概30年,就被强势崛起的隋唐玩弄于股掌之间,灭国三次,生不如死,仅被俘被杀的可汗就多达数十位!

突厥人的一生是顽强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活生生折腾了一百多年,族人死于非命者十之七八!

突厥人登上中国历史的一生,是悲催的一生,是凄凉的一生,生不逢时,不仅没能跃马中原,反而身死国灭,岂不悲哉!

然而更可笑的是现代许多国家还以突厥帝国为荣,真是可笑可气!一个亚洲病夫帝国,有何值得骄傲的?更可笑的是某西亚大国还妄图恢复大突厥帝国的荣光,简直痴人说梦!


猴军集


公元630年,突厥颉利可汗为唐朝战神李靖一战而败被俘,东突厥汗国由此被灭。然而东突厥汗国被灭近五十年后的公元679年,单于大都护府下属突厥酋长阿史德温傅、奉职率所辖二部反唐,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突厥成功复国。缘何突厥能在国灭之后还能复国,成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中的异类?显然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因素!

一、漠北草原在东突厥国灭之后无强势政权。

颉利可汗统领的东突厥能够迅速败亡出了大唐战神李靖的神级战术打击之外,背后以夷男为首的薛延陀部的反叛亦是重要因素。

薛延陀部的坐大离不开李世民的扶持。通过扶持薛延陀部,李世民为李靖创造了一战灭东突厥的极佳外部环境。然而随着东突厥的灭亡,薛延陀成就了漠北霸主的殊荣。野心勃勃的夷男显然不是李世民或者说大唐政府愿意看到的。因此对薛延陀的打击很快降临,随着夷男身死,漠北再无强权!无强权的漠北有利于大唐北部边疆的稳定,但同时却又为突厥复国创造了极佳的外部环境。因此后突厥能够再次兴起离不开大唐确保漠北无强权的战略!

二、驱使奴役,令突厥诸部心生叛逆。

中原地区最为缺乏的战力就是优质的骑兵部队。唐初通过统一战争,李世民的确拥有了一支能征善战的汉家骑兵部队。然而这些骑兵部队毕竟属于精锐,极其珍贵,不能轻易使用。因此为了弥补军队在骑兵方面的缺失,唐朝政府自然就将目光投向了草原上的突厥人。

草原民族天然就善于骑射,虽然论精锐抵不上唐朝最强的骑兵部队,但就骑兵的实力依然是强于唐朝步兵部队的。因此突厥投降后,大唐不断征调突厥骑兵作战,如定高句丽、平西域,皆有突厥骑兵的身影。然而对于突厥人而言,唐朝的征调并非好事!为何?战争总会死人的,唐朝平凡的征调其实就是变相的控制了突厥的人口。因而积年累月之下,突厥人最终爆发,反叛而去!

三、武周代唐,为突厥的复国提供了极佳的外部条件。

后突厥正式反叛的公元679年武则天已掌控大唐的最高权力,虽未正式代唐成立武周,但亦在积极排除终于唐王朝的臣下。在武则天的清理下,一部分能征善战的大唐将领或身死或被贬,一些溜须拍马却无真材实料的人却掌握了一方兵马。这种变化间接导致了唐朝军队战斗力的下降。

唐军已无李世民时期势不可挡的锐气,这对突厥复国提供了极佳的条件。自679年起事至690年后突厥的彻底稳定,后突厥人充分利用了唐朝的内部不稳定。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建立武周,然而就在这一年后突厥彻底稳定下来,已无平定之机的武则天只能下诏承认后突厥复国的事实!

总结

后突厥能够成为历代游牧政权中唯一被灭又复国的存在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一是赖于其自身强大的骑兵力量,二是抓住了唐朝内部不稳定的战略机遇期。两相重叠造就了突厥成功复国的事实!


飞眼视角


突厥的复国史可以看成是一部游牧民族欲重新夺回草原统治的奋斗史,自公元627年东突厥颉利被李靖生擒回长安,到公元655年苏定方灭亡西突厥,生擒可汗阿史那贺鲁,再到公元745年,王忠嗣大败后突厥白眉可汗后,突厥的历史就此成为过去,其草原霸主之位也逐渐被回鹘所取代。

不过这部突厥复国史并没有题主说得那样激动人心,历朝历代由于少数民族和中原文化的差异性,企图复国并最终成功的草原文化也不在少数,论生命力,它比不上匈奴,论影响,它比不上女真,就连复国规模,突厥复国可连同时代的高丽都比不上,高丽可是连宗主扶余人都一起吞掉的。

公元582年,雄据东至辽河、西至咸海的突厥汉国正式分裂,变成了东西突厥两部,这给后面突厥复国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说起突厥的分裂,其主要推手还是突厥自己的治理模式。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一样,突厥的治理模式还是以部落治理为主,类似于周朝的分封制,以四部可汗分别统治自己的土地,共同尊阿史那氏为突厥大可汗,形成了一种较为松散的邦国政治。

北周时期,时任四部可汗之一的尔伏可汗摄图违背当时突厥“兄终弟及”的惯例,违背大可汗佗钵可汗欲立弟弟大逻便的想法,执意立佗钵可汗之子菴罗为大可汗,甚至于直截了当,说菴罗来了有美酒,大逻便来了有枪炮的话。由于摄图是佗钵可汗的侄子,其父亲是突厥开国君主伊利可汗,加上他在佗钵时期镇守突厥东境,二代中以其年纪最大、地位最高、势力最为雄厚,所以摄图的建议国中无人敢不重视。

  1. 在四部可汗的桌面谈判之下,菴罗、大逻便黯然退出继承名单,由势力强大的摄图为大可汗,称沙钵略可汗,统摄四部,既免得摄图兴兵发难,也不算违背了草原文化中“有能者居之”的政策,可这看似折中的做法,却给后来的突厥分裂埋下了伏笔;
  2. 由于菴罗、大逻便这两个原本最有继承权的人被排挤出去,而摄图以侄子之位继承汗位,自然很容易引起四部可汗的不满,为了拉拢四部可汗,摄图立菴罗为第二可汗,统治独洛水一带、立大逻便为阿波可汗,统治西域一带,加上原本就在西域的达头可汗和新疆东部地区的贪汗可汗,本来就松散的突厥联盟就更加分裂了;
  3. 其中矛盾最大的就是与汗位擦肩而过的阿波可汗和靠着武力强行夺位的沙钵略可汗,在阿波进入西域后,就开始靠拢达头可汗,两部可汗联合起来反对沙钵略可汗,并在公元583年和隋朝大战失败后,沙钵略可汗迁怒于阿波可汗,杀尽其部族和母亲,导致了阿波可汗和达头可汗正式反叛,而贪汗可汗也举新疆站队阿波可汗,建立西突厥汗国,而沙钵略所占据的突厥,则被称为东突厥汗国。

东西突厥并立后,虽然内部征伐不断,但外部还是以隋朝为最大的对手,但是由于势力平均,短时间内谁也吞并不了谁,如此的局势,自然逃不过雄才大略的隋文帝法眼了。想当初西突厥之所以会独立,就是因为隋文帝在五可汗事件后,看出了突厥内部已经趋于分裂状态,于是多次派出使者前去西域会见阿波、达头两人,燃起他们的独立之火,再加上沙钵略可汗自己迁怒于阿波的那把柴,才最终把突厥给烧成了两部分。

多嘴一句:在突厥分裂后,沙钵略可汗也在内忧外患之下骤然去世,临死前指定弟弟处罗侯为大可汗,其子雍虞闾和染干为部落可汗。处罗侯死后,雍虞闾继位为都蓝可汗,此人虽然在其父沙钵略口中是个懦弱无能之人,但不得不说的是,沙钵略确实看错了人,雍虞闾不但不懦弱,而且可能是突厥继沙钵略之后,第二个有资格称为隋文帝对手的人,从他一开始接受父亲的安排,将汗位拱手让给叔叔处罗侯,以及后来抛开国仇家恨,将橄榄枝扔向西突厥汗国来看,此人的心机、手腕并不简单。



东西突厥并立后,隋唐两朝所采取的做法都是打东突厥,拉西突厥,公元627年后,东突厥灭亡,而没有了天敌的西突厥开始崛起,成为中亚霸主,并梦想着夺回东突厥的领地

随着实力的恢复,东突厥都蓝可汗一直有南下侵隋的野心,为了应付这一情况,隋文帝开始拉拢西突厥以及被安置在东突厥北部地区的染干,到东突厥和隋正式决裂后,突厥大军又一次惨败在统一南北、国力强盛的隋朝手里,都蓝可汗被杀,其弟染干由隋文帝立为东突厥可汗,称启民可汗,还一连娶了两位隋朝公主为妻子。

本来照着这样的形势,隋朝可以很好地利用东西突厥的矛盾分为化之,自己坐收渔翁之利,可是仅仅十年后,由于隋炀帝杨广的作死,东突厥势力又开始兴起了,除了将西突厥打趴之外,东突厥一度入主中原内战,其战马已经深入中原腹地,并成为隋末群雄争相以高价入手的特种部队。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突厥实力达到鼎盛,其兵锋甚至一度到达了唐朝首都长安城下,靠着李渊、李世民两代君王的卑躬屈膝,长安才不至于遭受到兵火洗劫的痛苦,给后来反击突厥保留下了有生力量。


公元627年,经过数年的隐忍后,李世民派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率六路大军出兵东突厥,马邑之战大败突厥的立身之本突厥骑兵,突厥大军直接溃败,原先依附突厥的北方诸部:契丹、铁勒、奚、靺鞨等全部反叛,加上东突厥内地天灾不断,颉利为人又穷兵黩武,很快东突厥就全数瓦解,颉利可汗在逃亡路上被生擒,送入长安,雄盛一时的突厥汗国就这样灭亡了。

  1. 东突厥灭亡了,其部大多都被收编入唐朝为官,由于本人就有胡人血统,隋唐两朝对少数民族也具有超越历代帝王的包容性。在突厥人入朝之后,很多人都做到高官,就连颉利本人,也被授予右卫大将军的职务,死后还被封为归义王;
  2. 东突厥灭亡后,草原上又兴起了薛延陀汗国等政权,但在李世民设置的安北都护府管理之下,薛延陀、契丹始终不能在漠北地区取代东突厥的地位,就连和东突厥同根同源的西突厥,其势力也一直无法染指到漠北草原来;
  3. 归根结底,这还是因为李世民对突厥部落采取了宽大为怀的处理方式,使得本来就十分仰慕天朝上国的突厥人深感恩德,也从心里佩服李世民,而甘愿为唐朝保卫边疆。

在颉利入朝之后,要如何对付突厥这些原先的仇人、对手,是摆在李世民面前的一个大问题,魏征主张把他们全部赶走,而文彦博则主张把他们留下来,最后李世民听了文彦博的建议,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赐予颉利六州之地,设置定襄都督府、云中都督府,所有投降的突厥人都自从其事,士兵可从颉利、可入禁宫,官员可去边塞、可入朝堂,这对本就生性散漫的突厥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处理办法:

其酋首至者,皆拜为将军、中郎将等官,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因而入居长安者数千家。

当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在现今是不流行了,可是在当时那个时代,这句话多多少少还是有些道理的:李世民以恩德待突厥人,可突厥人却未必就愿意接受,尤其是阿史那家族的人,对他们来说,接受唐王朝的恩情,不但意味着原先在草原上所享有的特权被剥夺,更代表着自己把祖先留下来的基业都给断送了的耻辱烙印,所以也就有了后面突厥复国的情况了。


取代东突厥成为唐朝心腹大患的,是盘踞在新疆一带的西突厥,而李世民过度包容突厥人的政策,也很快就显现出其弊端来

没有了东突厥的压制,西突厥实力像雨后春笋一样蹭蹭蹭地往上长,数年之间西域各部归附,其中以薛延陀和高昌最为强盛,阿史那贺鲁继位后,正式和唐王朝反目,率部落联军入侵唐朝今吐鲁番地带,不过此时正值唐高宗继位初期年间,唐朝贞观国力尚在,很快就击败了西突厥军队。

和东突厥一样,战败后的西突厥也面临着联盟破裂,内部争斗不已的困境,于是在公元657年,唐朝前军总管苏定方率回鹘等部落进攻西突厥,当年就灭亡了西突厥,俘获了可汗贺鲁。在西突厥崛起成为中亚霸主的时间里,被安排在长安城的东突厥贵族开始不安分起来了,他们之间不断暗通消息,联合起来,或为内援、或为暗杀。

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贞观十三年,颉利可汗侄子阿史那结社,以中郎将身份随从李世民游幸九成宫,在途中以入朝为禁军的四十多名突厥人发动叛乱,夜袭李世民御营,虽然最后叛乱被平定,可也证明了魏征的预见开始发生。结社之乱后,李世民逐步把内地突厥人迁居到河北,以突厥贵族阿史那思摩为可汗,统领河北地区。


李世民不敢把突厥人放在身边,于是只能选择把他放置在外地,仿造颉利可汗的做法,对他们封疆裂土,设立单于、瀚海两大都护府安置,管理着十大都督之职、二十二州之地,既免除了自己的肘腋之患,也给大唐建起了一道突厥城墙,可是这样做法的同时,同样是给唐帝国的边境埋下了一颗颗的不定时炸弹。特别是西突厥灭亡后,唐廷依旧把他们安置在原西突厥故地,设立昆陵、蒙池两大都护府,由突厥贵族管理,统归属于安西都护府。

可是时间是会磨灭掉一切的,包括感情,唐王朝最先安排的那一代突厥封地还好说,他们对唐王朝有惧怕也有感恩,做事也就尽心尽力,比如灭亡西突厥的将领中就有不少原东突厥的贵族。可随着唐帝国内部的隐患丛生,外部对吐谷浑、回鹘等战事频繁,不堪调动侵扰的突厥部落又开始蠢蠢欲动起来了,自唐高宗调露元年单于都护府的部落反叛以来,边境突厥就开始接连起兵复国。

不过需要认识到的是:突厥虽然多次在东西两部的故地复国,但其规模都很小,多是小打小闹的情况,也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唐王朝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吐谷浑、铁勒等势力较强的部落里面,而没有彻底地灭掉突厥余部。一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大破白眉可汗后,突厥王朝才算是正式灭亡了。



总结:要说突厥为什么能够接二连三地复国,其实不是大唐的刀不利了,而是相反,大唐的战刀之利,所到处无一不服,可也就是这样,唐王朝从一开始就没动过彻底灭亡突厥的想法,这是在对待少数政权时比较可取的做法,以恩德化解矛盾总比以武力解决问题要好得多

事实上,突厥余部除了一些不开眼的野心家妄图重回突厥荣耀之外,大部分的突厥人都没有这个想法,而是从内心里就愿意接受大唐,归于王化的。像安史之乱时的名将哥舒翰,就是出身于西突厥十姓中的突骑施部。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