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胃又暖心!什邡人的手工掛麵來了!你還記得那個味道嗎?

手工掛麵是一種傳統的漢族麵食,以小麥粉添加鹽、鹼、水經手工拉制懸掛乾燥後切製成一定長度的乾麵條。細如髮絲、清如白玉,潔白光韌,是耐存、耐煮的手工麵食,選料考究,製作精細,入口綿軟,回味悠長。

暖胃又暖心!什邡人的手工挂面来了!你还记得那个味道吗?

民國時期

什邡當時的馬井鄉有專營

手工掛麵的作坊六、七家

馬井手工掛麵因其面質柔軟

純淨無雜,根頭細如銀絲,勻稱光滑

開水一燙即熟,久煮不糊不膩

被譽為“銀絲掛麵”

暖胃又暖心!什邡人的手工挂面来了!你还记得那个味道吗?
暖胃又暖心!什邡人的手工挂面来了!你还记得那个味道吗?

延續至今,馬井鄉的名稱早已被馬井鎮所替代,但當地仍然還保留著為數不多的幾家手工掛麵作坊,連日來的晴好天氣,也成就了入冬以來製作手工掛麵的好時機。

暖胃又暖心!什邡人的手工挂面来了!你还记得那个味道吗?

走進馬井鎮光華村呂朝春的家中,撲面而來的便是麵粉的清香。早上10點多,伴隨著冬日溫暖的陽光,57歲的呂朝春爬上近兩米高的支架,妻子胡小萍則將粗麵條一掛一掛的遞送給他,固定在高高的支架上。很快,幾十掛麵條被晾曬了出來,在陽光和風的作用下,麵條水分慢慢蒸發的同時,夫妻倆還得對面條進行一次次的拉扯,分離,直到垂到地面,再對掛麵下方進行固定。

暖胃又暖心!什邡人的手工挂面来了!你还记得那个味道吗?暖胃又暖心!什邡人的手工挂面来了!你还记得那个味道吗?

一陣微風拂過,麵條特有的香味從鼻尖飄過,而光與影的交織使得麵條猶如白色紗幔般靈動起來。一根麵條要從不到一米的長度,拉扯到近三米,這期間的工序,便是掛麵細如髮絲的訣竅。呂朝春說,麵糰到長長的麵條,需要多次扯麵的工序。每天下午1點多,他們便開始對經歷了一夜發酵的麵糰大條進行盤條。盤條其實就是將大木桶內呈條狀的麵糰揉搓成一條長麵條,再盤成圓形繼續進行發酵。對面團進行加工是個體力活,這項工作只能由呂朝春自己操作。麵條在他的手中上下舞動,在妻子的配合下,完成了大條盤條工作,接下來還有發酵、扯小條、上棍等工序。呂朝春說,在幾年前,這些工序都是在半夜完成,現在他們改變了老一輩的做面流程,再也不用熬夜做面了。為了更輕鬆一些,他也曾經有想通過機器減輕勞力,修了烘房,但是效果卻不盡人意。呂朝春說:“原來準備用機器做出來麵條,可是做出來口感不佳,通過手工做出來的帶柔軟性,都說老呂做的面好吃,所以,我肯定要做好要實實在在不能作假。”

暖胃又暖心!什邡人的手工挂面来了!你还记得那个味道吗?
暖胃又暖心!什邡人的手工挂面来了!你还记得那个味道吗?暖胃又暖心!什邡人的手工挂面来了!你还记得那个味道吗?
暖胃又暖心!什邡人的手工挂面来了!你还记得那个味道吗?

下午三點多,經過充足陽光和微風共同作用,掛麵已經脫幹了水分。來不及休息,兩人又開始收掛麵、切面、包裝。像這樣的好天氣,夫妻倆每天能生產約120把掛麵。麵粉要完成從粉狀到麵條的蛻變,需要大約15個小時,超過十餘個的工序,再加上在一年的時間裡,適合做掛麵的時間低於5個月,這讓不少拜師學藝的年輕人打了退堂鼓。這其中也包括呂朝春的女兒呂倩。雖然沒有完全掌握做掛麵的手藝,但是呂倩卻對自家出產的掛麵情有獨鍾,這不,剛剛晾曬好的掛麵就被送進了廚房,成為了2歲女兒的美食。

暖胃又暖心!什邡人的手工挂面来了!你还记得那个味道吗?暖胃又暖心!什邡人的手工挂面来了!你还记得那个味道吗?

手工

掛麵

呂朝春說,父輩從十多歲起就開始製作手工掛麵,而自己也做了大半輩子,靠著這門手藝養活了一家人,到如今掌握這門手藝的人越來越少了,再加上手工做面受天氣和時節影響,產量非常有限,也許未來大夥會越來越難品嚐到馬井手工掛麵了。

記者:張曉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