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為啥不接受削藩?做富家翁不香嗎?-老森的回答-悟空問答

翔雨山


當時的情況是親政後的康熙帝已決意撤藩 。他這樣做亦有苦衷:既有忌憚三藩手握重兵、尾大不掉方面的顧慮,又有統一政令、減輕朝廷財政負擔方面的考量,而且他撤藩的決心是相當堅定的。即使吳三桂不鋌而走險,發動“三藩之亂”,以康熙堅毅的個性,以及吳三桂桀驁不馴、生性反覆的特點,他也是很難得以善終的。對擁兵自重、割據雲、貴的平西王吳三桂來說,為了保住既得利益,不致淪為砧板一塊上任人宰割的魚肉,他是反也得反,不反也得反,除此之外別無他路可走。

由於吳三桂極其賣力地擊滅了李自成的農民軍餘部,還一路窮追不捨,率軍進入緬甸追剿南明殘渣餘孽,最後誅殺南明永曆帝,徹底消滅了南明最後殘餘勢力,為清廷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親王,除統率雲南外,還兼管貴州。

彼時,雲、貴兩省的財賦兵馬以及官員任免之大事,全由平西王吳三桂一人獨斷專行,吏部、兵部、戶部都無權過問。

這時天下已經粗定,清廷派出四處征伐的軍隊已經紛紛奉命班師回京,只有福建、廣東、雲貴等地方除外。原來明降將耿仲明對大清立有大功,被封靖南王,鎮守福建;尚可喜亦積功被封平南王,鎮守廣東。這三個藩王中,以平西王吳三桂實力最為雄厚,麾下兵多將廣,財雄勢大。

康熙登基後,在孝莊皇太后的鼎力支持下,雖然年紀小,但聰察英明,行事果決,因此極得人心。他親政後,計除悍臣鰲拜,恢復內閣制度,並下令為那些被鰲拜殺害的諸王大臣平反昭雪, 還立即叫停了極不得人心的圈地惡政。同時他一改滿清歧視漢人的積弊 ,實行滿漢官員同一品級,以攫拔能力出眾的漢官,並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同時,他也開始為政令暢通無阻、減輕朝廷沉重的財政負擔而開始考慮撤藩。這時福建的耿仲明和廣東的尚可喜加起來大約有十幾萬人馬,而云貴的吳三桂麾下兵力則有二十萬左右,三藩養軍的費用由朝廷出,每年所需的軍餉是一筆龐大的數字。僅從財政上看,朝廷已不堪重負。此時恰好平南王尚可喜因為兒子尚之信不孝,與兒子關係緊張,主動上書請求康熙撤銷他的藩封,恩准他解甲歸田,回遼東故里養老。

此舉正中康熙下懷,他立即批准了尚可喜的奏請。尚可喜被撤除平南王藩封,給平西王吳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其父耿仲明已死,由他襲爵)出了個大大的難題。兩人迫不得已,只好上奏自請撤藩,其實兩人內心萬般不甘,主動請辭也屬言不由衷。

吳三桂為清廷入主中原立下汗馬功勞。他兵強馬壯,權傾朝野,雲貴兩省猶如吳家禁臠,是不折不扣的獨立王國。

原先南明永曆帝在昆明五華山修築的舊皇宮,已被修葺一新,成了平西王府,而且不斷大興土木,擴建增修。明國公沐天波的七萬畝田莊,也被吳三桂霸佔。吳三桂嗜色如命,生性風流,除大老婆張氏、寵妾陳圓圓外,還有四面觀音、八面觀音等妾室若干,他還派人在兩省大張旗鼓的採買秀女,後宮佳麗不下千人,儼然已是一代帝王。

吳三桂手下有吳應麒、夏國相、胡國柱、馬寶、吳國貴、王屏藩等百名悍將,精兵二十萬,多年蒐括、聚斂的財富堆積如山。他怎肯捨棄眼前這浴血打拼而博取的榮華富貴與烜赫權勢呢,回遼東老家做個無職無權的退休老頭呢?

因此,他上疏請辭只是做做樣子,順便試探下康熙帝的底線,他狂妄地認為,朝廷不敢真的撤除自己的藩封,小皇帝立足未穩且見識不多,當年跟隨多爾袞入關橫掃群雄的驍將基本已經凋零殆盡,環顧朝廷上下,還有誰可與我平西王的二十萬鐵血雄師對抗、較量?

吳三桂高估了自己,小瞧了少年天子康熙的能量。康熙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最後做出決策:“藩鎮久握重兵,猶如人體養癰,若不及早除去,何以善後”?於是他順坡下驢,正式下詔撤藩。

吳三桂見弄假成真,怎肯失去既得利益,便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於鬧市中將雲南巡撫朱國治斬殺,自稱大明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並蓄髮易服,恢復明朝衣冠,軍旗皆用白色,聲稱奉明思宗崇禎帝三太子于軍中,豎起為明覆仇的大旗,併發布檄文,號召天下,共舉義旗,共擊滿清。

吳三桂率先舉兵叛亂,尚之信、耿精忠等聞風相繼起兵響應,這場規模浩大的戰爭共打了九年,史稱“三藩之亂”。戰事初起時,吳三桂搶得先機,他以雲貴為其大後方,派麾下猛將王藩屏由貴州攻四川,吳軍主力則傾巢而出,由貴州攻取湖南,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攻克了許多重鎮。

吳軍攻勢兇猛,清軍將領有的棄城而逃,有的畏懼不敢出戰,有的乾脆投降,短短半年間,雲、貴、川、湘、桂五省全被三桂佔據,加上福建也宣佈叛清,眼看南方大部都要被叛軍的鐵蹄踐踏了。康熙震驚之餘,急忙調兵遣將南下鎮壓。吳、清雙方大軍對峙於荊州、襄陽、武昌、宜昌一線。清將畏懼吳軍兵威,不敢渡長江發起主動進攻,只是據險自守。

此時,有幕僚向吳三桂建議,應該乘勢揮軍渡江,全力進擊那些互不統屬、互不聯繫、各自據城自守一地的清軍,必能直搗帝都,大獲全勝。還有明白人建議他率大軍東下,取金陵(南京),掌控運河,截斷漕運,斷絕清軍糧餉,進可攻,退可守,掌握戰爭主動權,再相機全取天下,恢復漢家江山。只可惜吳三桂梟雄本色,胸無大志,又顧慮在京城做人質的愛子吳應熊的性命安危,首鼠兩端,患得患失,更幻想清廷會跟他議和,沒有采納這正確建議,他只是派兵攻取了江西、陝西等地而已 ,貽誤了絕佳戰機。

康熙十三年(1674),康熙帝聽說吳三桂在取得節節勝利後將重兵佈防在湖南嶽州,既不乘勝北上,也不揮師東進,大有據守雲、貴、川、湘、贛等地與朝廷講和的意圖。 為表示堅決平叛的決心,康熙下令將關押在獄中的三桂子吳應熊和孫吳世霖處死。吳三桂聞報,既悲慟又驚奇,連連哀嘆道:“玄燁少年,竟敢這樣做?事決矣”!

此時的他這才下決心徹底與清廷決裂並血戰到底。而此時,清軍已從最初的猝不及防、手忙腳亂中恢復過來,而且蒙古察哈爾部的叛亂已被迅速平定,北京已無後顧之憂。北方局勢安定,戰局開始悄然起了變化。吳三桂因自己的猶豫已失去了機會,最終再也沒有獲得飲馬長江、窺視中原的絕好戰機了 。康熙大量起用漢臣漢將,他運籌帷幄,調度有方,清軍轉守為攻,吳三桂的兵勢卻一天天走下坡路了。 十七年(1678),清軍發起全線反攻,相繼收復瀏陽、平江等重鎮,吳三桂的水師大將林興珠見勢不妙,在湘潭率水軍集體投降了清廷。

此時的吳三桂,年紀已經六十七歲,又患了重病,身體一日不如一日,見兵事屢屢受挫,自己恐怕已來日無多,便在這年(1678)三月二十三日匆匆在衡州(今衡陽)登基稱帝,宣佈改衡州為定天府,國號為周,定年號昭武,並大封文武百官,也算好好地過了一把皇帝癮。

吳三桂本為明朝叛將,他勾引清軍入關,後來又親手絞死了舊主永曆帝,他被迫起兵反清後又宣稱為明覆仇,恢復漢家江山,如此背信棄義、隨勢搖擺依附之人,天下的漢族文人士子誰又信他?當病入膏肓的吳三桂身穿黃袍,接受百官的朝賀後,有些無趣的下詔取消了“恢復大明”的口號。

吳三桂建周稱帝,終於暴露了他的勃勃野心和搖擺反覆的本性,因而更失人心,許多將士都不願聽其號令,甚至公開反對他。不久,這位“周朝”“昭武皇帝”的國土只剩雲、貴兩省和川、湘、桂三省之一部分了,和他舉兵反叛的第一年比,已經被清軍復奪回福建、廣東、陝西三省全部以及江西、湖南之大部,四川、廣西的部分州縣也被清軍收復。這年八月,吳三桂在憂急中病死於衡州,他只做了五個月的皇帝。

吳三桂死後,由他的另一個孫子吳世璠繼位,他率殘軍繼續負隅頑抗。

康熙二十年(1681),清軍大舉進攻,大敗吳軍,收復了貴州全省。十月,清軍進入雲南,並一舉攻克吳軍老巢昆明,吳世璠身穿帝王衣冠面向南方(意思是心向南明永曆帝?)服毒自盡,清軍將領將其首級裝在鹽匣子裡呈送北京。接著,下令誅滅吳氏三族,並把吳三桂的墳扒開,開棺戮屍。一代梟雄吳三桂一生見風使舵,投機取巧,最終落得個滿門抄斬、粉身碎骨、死無葬身之地的悲催下場。

在清朝靠武力建立對全中國的統治過程中,吳三桂是一個頗為引人注目的焦點人物,他先以獻關降清而聲名狼藉,後又以叛清自立而兵敗身亡。不過客觀的說,以他反覆無常的性格和康熙強勢堅毅、咄咄逼人的秉性,假使他當初主動撤藩、不發動“三藩之亂”的話,恐怕也很難得以善終。對於不願放棄兵權與既得利益的吳三桂來說,除了舉兵反叛外,他沒有別的選擇。


老森


在滿人入主中原的喜悅減退時,女真人頭腦中滿漢有別,“滿貴漢賤”的理念,一定會與華裔之別大於君臣之義的正統中華文化產生矛盾和摩擦,對漢臣漢官必然會產生歧視和不信任,因此,在籠罩著歪解你、往壞處想你的氣氛下,“吳耿尚”三王要想平安落地,從艱難處境中抽身已根本沒有可能,精神和肉體被消滅是必然的,不同的是什麼時候、以什麼名義進行,大家還記得雍正朝的嶽鍾琪嗎?他的存在不是引起了一些漢人,特別南方文人的一些想法嗎?此為同一邏輯。





徐大乎


朋友呀!你我可不知道權利的滋味。聽人說權利就像毒品讓人上癮欲罷不能。

吳三桂做為藩王的權力那可是非常大的,幾乎是雲南這個邊陲之省的土皇帝,滿清在剛入關時,為了拉攏漢族的漢奸將領為其賣命。那也是下了血本的。尤其吳三桂帶領的是明朝最強勁的關寧鐵騎。在清朝統一天下的戰爭中,吳三桂是立了非常大的功勞,在清朝順治和康熙初期。天下未定,雲南又離北京太遠,就是連一代梟雄多爾袞也是對吳三桂鞭長莫及!對吳三桂的要求,就是隻要吳三桂不造反就行。吳三桂那在雲南可比做一個真正雲南王不知舒服多少倍?雲南的軍權,處理政務權,人事任免權及稅權幾乎都在吳三桂手中,雲南的本地稅收全部在吳三掛手裡不說,清朝中央政府必須拿出全年全國總稅收的1/5反哺給吳三桂,清朝的拿出五個省的稅收養著吳三桂,你想想吳三桂日子過的多舒服,那是多麼的有權!那是多的有錢!

那是一個倆個富家翁,就是一萬個富家翁也頂不上吳三掛呀。換作是你我願意放棄這個擁有的一切嗎?去做一個在你我眼裡已經是非常享受舒服的富家翁,卻在吳三桂眼睛裡和叫花子差不多的一種人。

這就是層次不同,理解享受也不同,我們可沒有吳三桂的權利,就不懂吳三桂做為藩王的享受標準呀!!!

吳三桂為什麼不接削藩這回知道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