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不割據稱帝,而要一路北上,其實贏的幾率不大,但割據死守的實力還是有的,這是爲什麼呢?

紅花郎999


吳三桂其實是被康熙逼反的,如果吳三桂僅困守割據在雲南,會死的更快。

首先得明確一點,獨立軍閥所需要的三點:財政、人事、軍隊,有錢才能養軍隊,有了軍隊官員才能聽你的,所以軍閥之所以成為軍閥,能有獨立的財政來源是最主要的關鍵。



歷代對於地方政府的獨立財政問題是極其忌諱的,在中央政權能夠正常運行時,財政普遍由中央調配,一般都是強省多收,弱省少收,再通過中央用強省支援弱省,這在現代有個專屬名詞叫轉移支付。



而吳三桂所駐紮的地方是雲南,正是個轉移支付的大省。當時有個說法是“天下稅賦,半耗於三藩”,意思是說滿清的朝廷一年的稅收有一半用於三藩的養兵,這個說法是有點過了,實際上康熙六年,吳三桂的一年軍餉為三百萬兩,在之前由於雲南戰事頗多,故軍餉要多點。



就算是一年三百萬兩的軍餉,雲南本地也是無法提供的,只能依靠滿清中央提供的,

所以吳三桂實際上缺乏成為獨立軍閥的資本,只要滿清斷了軍餉,吳三桂的軍隊就斷糧,那當兵的自然就各自投奔前程了



吳三桂也正是明知這一點,所以對正式撤藩前的滿清動作,是以忍讓為先。在康熙六年,吳三桂將雲貴兩省的地方事務交給滿清管理,同年吳三桂的軍餉費用減少至300萬兩



吳三桂作為一個資深投機者,是不相信任何人的承諾的,他深知手上的兵馬是安身立命的最大砝碼,如果撤藩沒了兵馬,那麼身家性命就任由滿清捏拿,這是吳三桂萬萬不可接受的。而滿清對於手握兵馬的漢人將領的處理,也讓吳三桂對滿清戒心頗深,鄭芝龍的例子擺在那的。



所以這時的滿清若不撤藩,吳三桂是不會反的,也就花點軍餉而已,而且此時的吳三桂已經是快死之人,就算撤藩,等到吳三桂老死,吳家的二世祖不敢反的可能性更大。



但是康熙年輕氣盛,不願意和吳三桂繼續耗著,在康熙十二年的議政王會議裡,康熙帝不顧絕大多數大臣的反對,執意下令撤藩。

群臣反對的主要理由就是一旦撤藩,吳三桂必反



但是康熙可不管這裡,寧可讓全國戰亂,也得拔下吳三桂這個半獨立軍閥,樹立自己的權威。此時的吳三桂,如果不反,沒有了朝廷的軍餉,軍隊很快就會崩潰,只剩下同意撤藩這一條路,但是身家性命就是滿清說了算。



如果決定要反,也必須快速行動,趁著軍費的尚有節餘,軍心尚未渙散時,主動出擊佔領大片土地,獲得財政來源以保證軍隊的戰鬥力。



所以康熙帝下令撤藩後,吳三桂不想任由滿清拿捏,就得馬上開始反清,佔領更多土地。而困守雲南,吳三桂的軍隊連軍餉都保證不了,只能等死了

。不得不說,吳三桂確實是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采薇讀史論今


當時吳三桂一造反,不僅僅是三藩,到處都有反清起義軍響應,影響最大的就是陝西提督王輔臣了。這些起義軍都是以吳三桂為“馬首”,讓吳三桂困守雲南稱帝,豈不是“辜負”了反清起義軍的期望。其實,割據稱帝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吳三桂在戰略這個大視角上,犯了極大的錯誤。



其實吳三桂不叫一味的北伐,而是一味的走荊襄之路北伐,因為吳三桂此時也老了,急於突破湖北防線,進入河南河北腹地,直抵京師。然而,荊襄之地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結果吳三桂和清軍在湖北,湖南等地打成消耗戰,以一隅抗全國,自然是失敗告終。襄樊,是北上南下主要通道之一,當年關羽北伐,沒有拿下襄樊而敗走麥城。強悍的蒙元一度被南宋阻擊在襄陽,一旦陷落,南下之路洞開。這也是吳三桂選擇在這裡和清軍死磕的原因。



當年,諸葛亮為劉備規劃了《隆中對》的戰略,兩路夾擊,北伐中原。一路從襄樊北伐,一路從漢中出擊關中,如漢高帝故事。那麼,要如高帝故事,漢中一路才是最重要,如果攻陷關中,出可以爭奪天下,如秦國。關起大門,可以稱霸為王,清軍未必能圖。當時,吳三桂直接擁有云南,貴州,四川,漢中等地,這就好像當年的蜀漢。廣東,廣西(孫延齡),福建是其他幾藩的地盤,猶如當年的孫權,當年,實力差很多而且不是一個整體的政權,這也是吳三桂的日後麻煩之一。周培公的《平涼策》也提到,吳三桂擁有四川,漢中之地,卻沒有聯合王輔臣這支在陝西可以呼應的叛軍,是吳三桂的最大失誤。於是,清軍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王輔臣。事實上,也證明了,王輔臣一投降,是整個“三藩之亂”的局面逆轉的開始。

(王輔臣)

而在南方的吳三桂,兵力卻一天比一天捉襟見肘,特別是福建和廣東的投降,雲南根據地也開始不穩。這時,吳三桂只能到處分兵,結果就是被清軍各個擊破,逐一消滅。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吳三桂再多活幾年,對局勢的發展,沒有任何實質的改變。從吳三桂走荊襄之路受挫,主力卻不改道巴蜀,漢中,聯合和穩住王輔臣開始,就埋下失敗的種子了。


那麼,再說割據稱帝一事,吳三桂最後稱帝是因為年老,天不假年。古代造反的起義軍領袖,有很多就是因為稱帝時機問題,而導致失敗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如李自成,遠如黃巢。因為起義之時,大家都還有“公天下”的概念,一旦稱帝,“公天下”就變為“私天下”,會造成人心浮動,要講究根基的。雖然,“三藩之亂”以吳三桂“馬首是瞻”,但是吳三桂的政治根基不穩,名號不正,時機更不對,即使擁有四川,關中,關起大門來稱帝,只怕最終還是會遭遇失敗的結果。


大飛熊ヽ騎士


吳三桂只有佔據長江以南才有和滿清對峙的可能,最少也要佔據云貴川和湖南湖北,然後走諸葛亮隆中對的路線,只佔據云貴有毛用,亂世時雲貴還有稱雄一方的可能,大一統的時候沒法長久


那年的桐花鎮


以一隅而抗中央,史上並不鮮見,而能功成者,只有劉邦和朱元璋二人,可就是這樣,他二人面對的中央都不是大一統的國家。項羽雖然是名義上的西楚霸王,可整個國家是處於分裂狀態,項羽實際統治地區也在楚地。而元朝更是在中原地區和紅巾軍打得不可開交。

吳三桂割據雲貴地區自立,絕對死路一條,逐鹿中原方才有一線生機


華飛鍋爐


割據稱帝只會死得更快。中國的地理條件決定,一旦在全國大多數地區贏了戰爭,統一全國只是時間問題。割據勢力很難生存下

而且古代中央為了限制地方也有很多措施。比如財政。都是中央統一收稅,然後根據地方的需要再配置。吳三桂的經濟命脈在人家手上掌握著。其實他很被動。再比如人事,國家採取的是相互制衡策略。吳三桂地盤上還有清廷派來的人。他起兵造反這事,這幫人可能還沒辦法對付他,但是如果割據,這幫人跟他添亂會很麻煩。


歷史樞紐


吳三桂出賣了明朝,最後卻被清朝出賣,成為了當下最不受歡迎的人。想當年,一怒之下為紅顏,而今再怒之下為顏面。寧做亂世人,不做盛事犬。很爺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