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公正客觀評價吳三桂?

蒼瀾鴻烈


是個差差的人。

吳三桂是明末清初的重要歷史人物,萬曆四十年,即1612年,出生於遼東,祖籍江蘇高郵,高郵今屬揚州。吳三桂的父親是明末錦州總兵吳襄,祖大壽是吳三桂的舅舅。

崇禎初年,吳三桂中武舉人,後來逐漸成長為遼東總兵,鎮守山海關。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被封為平西伯,距離封侯一步之遙,這一年他32歲。

他的命運在這一年發生重大變化。因為,李自成在年初即領兵從西安出發渡過黃河,攻打山西。李自成在山西的戰事十分順利,幾乎沒有受到大的抵抗,崇禎皇帝十分震驚,於是馬上召集大臣商量怎麼辦?是不是將遼東僅有的一支部隊調回北京勤王?大臣們怕擔責任,說了一堆沒用的話,一邊說遼東不可放棄,一邊說闖賊不可不抵禦,其實等於沒說。

到山西戰事結束,李自成揮兵東進北京的時候,崇禎皇帝顧不得那麼多了,下令吳三桂帶關寧三萬部隊進京保衛北京。

這個時候,大明朝中原全部淪為李自成的地盤,東北全是滿人的地盤,張獻忠進入了四川,就是山海關一線和北京孤城還在自己手裡,雖然南方還有大部分地盤,但已是鞭長莫及,遠水不解近渴,再說江南也幾乎被榨乾了。

吳三桂知道這個形勢,他接到崇禎皇帝的聖旨後,馬上召集兵馬,往北京方向挺進,山海關到北京就200多里地,按正常,兩天就能殺到北京城下,但是崇禎皇帝等了6天還是沒有等到吳三桂到來,等來了李自成,只好去了煤山上吊。

吳三桂為什麼走的這麼慢?觀望。接到崇禎皇帝的聖旨,即刻上路,不上路不行,那是抗旨;在路上慢慢悠悠,是在等李自成,看看李自成能否順利攻下北京,若是順利攻下,再做決定不遲,若是陷入膠著狀態,吳三桂的三萬大軍就可坐收漁翁之利。

現在,北京這麼快就被李自成佔領,夾在多爾袞和李自成之間的吳三桂,實力最小,此時,吳三桂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投奔李自成要麼投奔多爾袞。吳三桂思慮再三,決定投奔李自成,畢竟李自成是漢人,雖然曾經是賊,但賊和皇帝之間就是一個角色轉換,完成角色轉換,就是皇帝,當年朱元璋也只是個造反的賊和尚。

於是吳三桂和李自成部取得聯繫,準備進京見李自成,李自成派部隊佔領山海關。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李自成部下在北京城裡拷掠明朝官員,索要銀子,因為李自成沒有建立財政體系,缺錢。據說吳三桂在北京的家也遭到騷擾,父親被拷打,小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手下霸佔。

接到消息後的吳三桂怎麼做?舉兵殺入北京報仇?沒有,這樣是送死,李自成至少20萬大軍在北京。忍氣吞聲?也沒有。吳三桂迅速殺回山海關,重新佔領山海關,然後派人和多爾袞聯繫,請求多爾袞出兵,聯合打擊李自成,報君父之仇。吳三桂這個決定是痛苦的,因為自家34口人還握在李自成的手裡,吳三桂的這個決定,等於是將家人送上絕路。多爾袞接到消息,當然是高興萬分,和文膽范文程等合計合計後,迅速出兵,與吳三桂匯合。

這邊李自成聽說部下騷擾吳三桂在北京的家後,很是生氣,但還是希望吳三桂來歸順,給吳三桂封了個歸命侯,比崇禎皇帝年初封的平西伯要大一級。但吳三桂去意已決,於是李自成親自帶大軍攻打吳三桂,就在吳三桂部隊快不行的時候,多爾袞的六萬騎兵繞道從李自成的陣地後殺出,李自成的部隊此時的情形和明軍薩爾滸之戰、寧錦大戰時的情形差不多,打野戰,明軍不是八旗軍的對手,李自成的起義軍同樣不是對手。

李自成見勢不妙,帶領少數人即刻撤退,將吳三桂的父親殺了,回北京殺了吳三桂一家30多口,並匆匆舉行登基儀式,第二天迅速撤離北京。

吳三桂一家30多口握在李自成的手上,這本來是一幅好牌,可惜被李自成打爛了。吳三桂為什麼置全家30多條性命於不顧,聯合多爾袞攻打李自成,不知道攻打李自成的結果就意味著30多人的性命將不保?

這些吳三桂都分析過,因為李自成的流寇本性和家裡被騷擾,讓吳三桂已經深深感受到恐懼,若是投降李自成,結局可能也是全家性命不保。李自成一路走來,殘暴異常,福王朱常洵被他活活煮了,明朝宗室晉王、代王等幾乎都被李自成滅門。李自成實在不靠譜,跟著不靠譜的人,心虛無比,結局或許已經註定。

吳三桂於是橫下心來投靠了多爾袞,一開始說是借兵,後來就成了投降,多爾袞也不把自己當外人,順勢封了吳三桂平西王的頭銜,順治是皇帝,多爾袞是攝政王,以順治皇帝的名義封個王,順理成章,況且這個大清皇帝的叫法已經叫了8年,設官治理,按規矩辦事,吳三桂覺得這個集團才是靠譜的集團,不是草臺班子,可以託付身家性命。

吳三桂在付出全家30多人被殺的性命後,終於為自己理順了關係,找到了出路,從此死心塌地為清朝效力,從東北一路殺到雲南,這個平西王真是名副其實,一路向西,一路平定。1662年,吳三桂將逃跑到緬甸的南明永曆帝朱由榔抓回雲南昆明,用弓弦勒死了永曆帝。聞此消息,無數漢人再次落淚,吳三桂的漢奸嘴臉也徹底展示出來。

歷史上,勝王敗寇,但是對於前朝皇帝,一般都是保全的,像明朝這樣末代四個皇帝都死於非命的朝代很少見,崇禎朱由檢上吊,弘光朱由崧、隆武朱聿鍵、永曆朱由榔皆被清軍捕殺。這或許也是他們的先祖朱元璋、朱棣大肆誅滅大臣九族的報應。縱觀中國歷史,皇室像明朝這樣血腥收場的幾乎絕無僅有,可能是祖上當初做的太絕了。

吳三桂以絞殺永曆朱由榔的功勞,晉封為親王,坐鎮西南,吏部、戶部不得干涉吳三桂的人事權、財權,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也做了駙馬,與清朝皇帝結成了親家,真是一時風光無兩。

隨著戰事的結束,康熙皇帝開始著手削藩,廣東的尚可喜主動要求交出兵權,回遼東養老,康熙皇帝同意。吳三桂也假惺惺上書要求交出兵權,康熙皇帝同意。這下,吳三桂就反了,吳三桂覺得,這些年來,部隊一直是自己帶出來的基本盤,兵多將廣,取得勝利的把握很大。上次是以全家30多口的性命為賭注和李自成幹,贏了,這次是以全族的性命為賭注和康熙皇帝幹。

吳三桂一開始打出的旗號是指責清朝“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共舉大明之文物,悉還中夏之乾坤”,吳三桂自稱興明討虜大將軍。這個口號、這個職務怎麼樣?

蠢。只能說蠢。竊我先朝神器是哪個先朝?明朝?媽蛋,南明皇帝都被你勒死了,還有什麼神器可言?“興明討虜”?在南明朝廷最需要你的時候你不討伐滿清,現在出來興明?說出來的話人相信鬼都不會信,所以這個政治口號太次了。一個集團一定要有高參,李自成就是沒有高參才死的這麼快的。

還不如照搬照抄朱元璋的口號,“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簡單明瞭,又有號召力。200多年後的孫中山先生就是照搬這句話,取得了成功。

換個別人,掌握了這麼多軍政資源,要和康熙皇帝對抗,勝負可能不好說。但是,你這個劣跡斑斑、品行敗壞、臭名昭著的吳三桂,怎麼能有這樣的號召力呢?你在明朝的時候為什麼不這麼牛呢?你一路向西的魔力來自哪裡,心中沒有個數?

從吳三桂1673年起兵反抗康熙皇帝,到1681年全部被平定,前後8年時間,吳家的40萬大軍土崩瓦解,康熙皇帝大獲全勝。此豈人力?實乃天授。

吳三桂第一步選擇投降多爾袞,並不算臭棋,因為他分析過李自成,李自成不是當年的朱元璋,成不了大器。跟李自成活下去,難有出路。

但是,晚年起兵反抗已基本穩定局勢的清朝,這是個大錯特錯的一步棋,造成生靈塗炭,自己失敗,兒孫徒死,沒有一點積極意義。他若是不起兵和康熙皇帝對抗,順利撤藩,也可以和尚可喜一樣終老,子孫享受榮華富貴。可是,吳三桂誤判了形勢,以為可以造反成功,登基建立新的朝廷,將大業永世傳下去。

吳三桂勒死了永曆帝朱由榔,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在清兵攻下昆明的時候,上吊自殺。當年朱元璋誅滅李善長、胡惟庸等人九族,朱棣誅殺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等人九族,明末的襄王、代王、福王等等宗室也被農民軍誅滅九族,大明朝以誅殺大臣九族登場,以皇室被滅門收場。

吳三桂以勒死南明最後一任皇帝徹底結束明朝,以自己的孫子上吊徹底結束自己的“興明討虜”大業。








坐看東南了


吳三桂是一位一流的軍事將領,二流的軍事統帥,三流的政治家。

一流的軍事將領

作為一名軍事將領,吳三桂的作戰能力是當時最強的。

在松錦決戰的時候,吳三桂是騎兵將領,當時洪承疇就說堪戰的總兵有三人,吳三桂就是其中之一。

在山海關決戰的時候,率領騎兵左衝右突,與十餘萬大順部隊作戰兩日不分勝負。在山海關戰後,一路追擊李自成到望都。

(保寧戰役)

在保寧作戰中,四面被圍,主動出城作戰,擊敗佔據優勢的南明軍隊,一舉改變四川作戰形勢。

這是他指揮的主要三場戰役,作為一名軍事將領,其戰場指揮能力已經發揮到極致,是當時最優秀的將軍。

二流的軍事統帥

吳三桂的軍事指揮能力,經歷過入滇,進緬、平土司等戰役,更是爐火純青,在指揮藝術上達到化境,在三藩之亂中表現就是如此。

但三藩之亂重在戰略而非戰役。

吳三桂的會師長江戰略,被鄭經與耿精忠鬧矛盾而瓦解,並且造成整個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戰局的惡化。

吳三桂的西北包圍大戰略,超出了其軍事承受力,最終失敗,西北戰局惡化,清軍有能力派大軍進入湖南戰場。

(三藩之亂)

吳三桂的鄖襄小包圍戰略,缺乏正面部隊的配合,力度不夠,終歸失敗。整個戰局進入被動狀態。

吳三桂的戰略基本是大而無當,最終戰局惡化,只是其高超的戰役指揮能力,在很多時候可以彌補。

三流的政治家

作為政客要不擇手段,但作為政治家就要小心謹慎,有下限。

吳三桂做事確實沒有下限,先降順,再降清,再殺南明皇帝,在反清。

反反覆覆是亂世中長見的,也註定是塵埃過客。

(吳三桂)

總結:

吳三桂軍事指揮能力確實是當世一流,其戰略能力相對次之,政治能力就更不佳了。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吳三桂,是一個有著多重性格,甚至是一個被扭曲了性格的人!雖有做帝王之野心,卻無帝王之才幹,並最終落得個"國"破家亡的可悲下場!

有些人,可能會贊謄吳三桂"沖天一怒為紅顏"對愛情的豪傑氣概,殊不知,為一女子就要引狼入室,滅父母之邦,這是英雄所為麼?作為明朝的封彊大史,有守土之責,勤王之重任。當李自成的農民軍圍攻比京,危在旦夕,吳三桂率軍勤王,磨磨噌噌走到半路,崇楨帝便上吊自縊了,坐視大明滅亡。隨後便領清軍入關,為清朝建立立了大功。

如果吳三桂至此打住,也還罷了,也是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哪知他為了表示效忠清廷,立功心切,自告奮勇追殺南明政權,並把逃到了緬甸的永曆帝抓回昆明處決,殺故國同胞,滅故國君王。至此,吳三桂不忠、無情、無義的醜惡嘴臉暴露無遺。

後來為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他不惜發動了"三藩之亂",並最終落得國破家亡、身敗名裂。

縱觀吳三桂的一生,在明時背明,事清後又叛清,是一個反覆無常之小人,一個歷史的小丑罷了。


三農新視界


吳三桂投奔滿清打開山海關,與清軍攜手共同剿滅闖賊李自成,做得非常正確一點錯誤都沒有。

闖賊狡詐兇殘、血債累累,攻陷北京,逼死崇禎皇帝,覆滅大明王朝,實屬罪大惡極人神共憤。

吳三桂獨守山海關,手中只有四萬多兵力,關外己經都成了滿清的天下,洪承疇、祖大壽都投降了,明朝皇帝己經死了,李自成佔領了北京,吳三桂夾在滿清和李自成兩大勢力中間,處境極為尷尬危險。

自己勢單力弱哪一方都打不過,而且再也不會有誰能來救援自己了,今後的生死存亡只能靠自己選擇,唯一的辦法只能是投靠一方共同對抗另一方。

吳三桂開始選擇投降李自成的,並且己經率軍離開山海關去北京覲見李自成,走到半路突然改變主意又殺回山海關決意投奔滿清,不知道陳圓圓被擄事件在其中究竟起到了多大作用?恐怕更多的原因還是認識到流寇終將難成大事。

吳三桂最終選擇投降滿清共滅闖賊實際上也是他當時唯一正確的辦法,別無選擇,李自成親率十萬大軍來打吳三桂,雙方激戰一整天,據說吳三桂四萬多人只剩下一萬多人,李自成也傷亡數萬人,一直觀望的多爾袞清軍加入戰團才大敗李自成軍。

李自成被滿清和吳三桂聯軍從河北經過山西、陝西一路追殺到湖北,最終死在了通山縣九宮山,也算是為明朝崇禎帝報仇雪恨。


流賊聞之心膽搖


吳三桂其人,叛國背族,後來又投清又反清,反了又反,其實在中國歷史的一個交叉點上,他完全能夠主宰中華民族今後的方向,卻為一己之私而大開山海關,讓清兵入關,從此中華民族前進的腳步停滯了,倒退了,強大的中國在近代史上敗落了、落後了,這是一場民族的悲劇、國家的悲劇。做為這場悲劇的始作俑者,吳三桂難逃其咎,他永遠是民族的罪人。

這大概是目前社會對吳三桂的主流評價,同是漢奸,但對吳三桂的評價,絕對不會像對秦檜一樣,還有人為其翻案,這也很簡單,吳三桂投向了融合,卻又叛變,實在讓融合症患者們也深惡痛絕。


那麼,真實的吳三桂是什麼人呢?

歷史上的吳三桂,有軍事才能,也有很大野心,而至於野心,我認為更多是他因為處於當時的時勢下不得已作出的抉擇。吳三桂雖然是明朝將領,但在他對國家的忠誠上邊,還綁了一個需要效忠的對象,那就是他其實是遼東將門,他對國家的忠比不上他對自己的忠,這也是他背叛的基本原因之一,明朝滅亡,吳三桂帥兵勤王,但其實此時的他已經考慮的不是勤王,而是倒向哪裡,對其更有利。在這一點上,吳三桂成為“民族罪人”,勉強的原因只是因為他“自私,家大於國”。但對一個人來說,這樣對家庭的態度是值得讚賞的。


但他對國家的態度,幾乎就可以說是完全是反方向的,為一己之私,不知保天下,反而助紂為虐,禍亂天下,雙手不知沾滿了多少漢人同胞的獻血,真是罪惡滔天。英雄需要襯托,與吳三桂相比,李定國才是當之無愧的大英雄。他本是農民起義軍將領,是大明的反賊、流寇。只為民族大義、天下興亡,他盡心輔佐永曆帝對抗清朝,死而後已。不管是前半生還是後半生,李定國都無愧於英雄之稱。有時候,不得不感嘆,人的差別確實很大,有人毀家衛國,有人卻任自己成為漢奸還要走下去不後悔。

這裡插播一下,人們把吳三桂賣國歸結於一個陳圓圓,這其實是錯誤的,作為遼東將門打小培養的精英,吳三桂的每一個舉動都是有其意義的,衝冠一怒為紅顏,那是冤枉了陳圓圓,本來吳三桂就想做罷了。他為滿清立下了汗馬功勞,滿清江山的百分之九十,都是所謂的漢奸打下來的。

吳三桂十三歲闖陣救父有他孝的一面,守衛山海關二十年,獨守五年,有他忠的一面,雖然吳三桂沒在戰場上搞過屠城擅殺同胞,但他為了自家而背叛國家和民族,為了政治生命而勒死了永曆皇帝,他有孝有忠,卻又一生罪惡,最後為了政治目的而又反叛滿清,雖然不是幡然悔悟,但也給了被壓迫的中華民族以希望,撼動了滿清統治者的地位,使其改變了一些民族壓迫策略,但終究因為其目光短淺,只想和滿清劃江而治錯失良機,喪失了主動權從而徹底敗亡,這也是上天給他的懲罰,吳三桂一生,功一過九,通過吳三桂,我們唯一能夠想到的是,做漢奸,確實是沒有好下場的。


關河南望


作為明末清初繞不開的一個歷史人物,吳三桂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站在民族的立場上,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導致滿清統治中華大地,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導致中華民族由巔峰跌至深淵。吳三桂罪大惡極,自然是漢奸無疑。

站在明朝的立場上,吳三桂掌握者集明朝全國之力供養的精銳關寧鐵騎。但是,吳三桂既未救援北京城的崇禎帝,也沒有對尚存在的南明政權效忠,卻未做任何抵抗就投靠滿清,自然是不忠之臣。

站在滿清的立場上,吳三桂雖然為滿清佔領天下立下赫赫戰功,但由於其晚年的三藩之亂,給清朝統治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在乾隆年間所編的漢奸名單《貳臣傳》中,吳三桂甚至都沒有資格列入,吳三桂被列入了最令滿清痛恨的《逆臣傳》,可見在滿清看來,吳三桂也是一個“逆臣”,是個大逆不道之人。


這樣看來,吳三桂無論在哪方勢力,都被視為逆臣漢奸,簡直就是個徹徹底底的悲劇。但這一切,都是吳三桂自己“作”出來的。完全是吳三桂咎由自取。

吳三桂一生曾面臨的兩次關鍵抉擇:

第一次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滅亡明朝時。此時吳三桂統率著最精銳的5萬關寧鐵騎。他所面臨的選擇就是:投靠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還是投靠滿清八旗。而顯然,吳三桂選擇了滿清八旗,助紂為虐,最終導致的中華大地300年的沉淪。


而第二次抉擇則是在三藩之亂時。由於年輕的康熙皇帝急功近利,貿然取締三藩,導致以吳三桂為首的三個漢人出身的藩王舉兵作亂。此時滿清所仰仗的八旗已基本墮落,不堪使用,國內兵力空虛,吳三桂起兵之時勢如破竹,很快打到長江流域。

如果吳三桂此時能夠乘勝一舉北伐,攻滅清朝,不失為亡羊補牢之舉。但是,此時的吳三桂再次展現出了他的鼠目寸光,一直妄圖苟安的吳三桂居然想與清廷劃江而治,滿足於已佔領的地盤兒,這給了清廷以喘息之機。最終使清廷能夠從容調集全國兵力、物力、財力,以全國敵一隅,最終將吳三桂勢力攻滅,吳三桂也最終病死。



能在明朝之時,以20多歲之身,成為統兵一方的大將;投靠滿清八旗後,為滿清入主中原,立下汗馬功勞,因功被封為平西王;而在三藩之亂時,給清廷帶來了極大的威脅,更是一度兵臨長江。吳三桂自然是有才華的,但是吳三桂卻有才無德,面對民族大義,吳三桂只考慮集團和個人私利,最終被釘在漢奸的恥辱柱上,完全咎由自取。


鳶飛九天2018


關於對吳三桂的評價,究竟是“中華亂賊”、還是“反清英豪”,自古以來就存有爭議,從同時代曹縣對於吳三桂的評價,我肯可以起到借鑑作用。 一“中華亂賊”: 乍逢鉅變之初的評價 1644 年的夏天,噩耗不斷地傳來。隔著滿洲人早已佔領的遼東,當時已被滿清控制的曹縣君臣,只能通過種種渠道,零零星星地知道,原來一直宗奉的大明帝國,在犯上作亂的亂賊和伺機進逼的女真雙重壓迫下,早已節節潰敗,漸至土崩瓦解。

先是三月,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皇帝在皇宮後面煤山的槐樹上自縊,這個消息就已經讓他們感到無比悲哀。到了五月,當他們經由大清的正式文件得知,上個月“吳三桂開關出降”,清兵已經“帶神威大將軍炮兵,及吳總兵馬、步兵,前驅北京”的時候,就更是絕望,《李朝實錄》記載,不要說國王君臣,連“輿臺下賤,莫不驚駭隕淚”。

吳三桂開關納降,清人直取北京,成為明清歷史的一大轉折點,也使吳三桂成了曹縣人眼中的歷史罪人。吳三桂作為明朝大將,不禦敵於國門之外,反而開門揖盜,引韃虜進入關內,使神州淪陷滿清之手,在始終眷念大明帝國的曹縣人看來,這是十惡不赦的罪過。嚴守華夷界限的曹縣人,對於忠烈與叛逆的愛憎比我們的人還要分明。



李三萬的三萬裡


如何公平客觀地評論吳三桂?這還真無法拿出令人信服的觀點來贏得大家的贊同,可既要回答這個問題,那就冒著被大家指責的風險吧。

吳三桂,原是袁崇煥手下關寧鐵騎將領吳湘的兒子,自幼練就一身好武藝,長大後子承父志又成了一名關寧鐵騎的將領,曾有一顆忠君報國的雄心,當時可謂是一個捨身保國的民族莢雄。

在袁祟煥倒臺後,當時後金的勢力更加猖狂,為了加抉削弱大明的實力,便大舉進兵將關外的錦州城圍住,其目的是圍城打援的戰術,偏偏明朝重用了個不懂軍事的陳新甲作為兵部尚書,再加上一個沒有謀略而且還剛腹自用的崇禎皇帝,硬是強令遼東經略使洪承疇出兵急速解救錦州之圍,使明朝賴以生存的兵力陷入了後金的口袋陣之中,從而導致了松山之敗。當時吳三桂也是解救錦州大軍中的一名帶領關寧鐵騎的總兵。在那時,因為供三軍的糧草被後金燒燬,使幾十萬的明軍軍心散亂,造成了一些帶兵的總兵官臨陣而逃,那時吳三桂在部屬的催促下也率兵逃回山海關,導致了救錦大軍以失敗告終,從那開始,吳三桂的名聲就開始有了轉折點。

自松山戰役明軍徹底失敗洪承疇被俘降清後,吳三桂依然被明朝庭重用帶領關寧鐵騎鎮守山海關,依靠山海雄關作為屏障依舊把後金抵擋在關外而保證關內不受後金入侵,此時吳三桂還可稱為是鎮守邊關的英雄。

到了李自成攻陷了北京,推翻了大明王朝建立了大順王朝後,這時的吳三桂已成了無家可歸無君可忠無國可保的將軍,在民族的觀念上他還是選擇了與李自成合作,這也說不上他有什麼不忠於大明的行為。可是後來因為他的愛妾陳圓圓被大順將領劉宗敏霸佔後,又得知家父吳湘被大順朝迫害,這才一怒之下與李自成反目成仇,這也難怪,殺父之仇,奪妻之恨誰能忍受得了。

在李自成起兵要滅吳三桂時,由於吳三桂寡不敵眾,情急之下才請求清兵入關援助,此後才形成了引清軍入關的漢奸罵名。想來吳三桂也怪可憐的,如果不請清軍援助,自已和自已的軍隊便被大順滅掉,而請來清軍援助,卻又成了請神容易送神難,清軍戰勝了大順後,而要入主中原,使他成為了一個出賣民族的漢奸。其實吳三桂的為人只能是個雖有勇但卻不具備很高謀略的武夫,假若在李自成率兵滅他的時候,他把山海關放棄而率兵遁入深山之中,讓李自成和清軍相互搶奪山海關而形成大戰,他卻可以坐收漁人之利,回頭再收拾殘局,也許他便成了我國曆史上的正面名人。

在清軍戰敗大順軍後,吳三桂已失去了自主的權力,在無奈的情況下只好違心地為虎作倀當起了令人唾罵的漢奸,可以想象,他更定也是不願當民族的罪人大清的走狗,問題就是他的鼻子已要大清給牢牢地牽住了,只好硬著頭皮地為大清入主中原而效勞。

到了晚年,並不是吳三桂反覆無常要倒反大清,也不是他產生了悔過之心要為民族復興大計著想,而是他的利益直接遭受大清的侵害,在為保護自己利益的心態中打著反清復明的旗幟挑起戰端,使剛安定的國民再度陷入戰亂之中,這足以說明吳三桂私心太重,為了自已的私利而拿國人的生命當兒戲,這又怎麼會得到世人的贊助,再加上他那臭惡的名聲,像這樣的人起兵反清,能得到民心嗎?只能說註定是以失敗而告終。


脫俗道人


對吳三桂,大致有三種說法

一,漢奸說;吳三桂賣祖求榮,引狼入室,漢民族著名敗類。

二,糊塗說;衝冠一怒為紅顏。為了一個女人,與農民起義同胞勢不兩立,為報家仇,不惜引清兵入關幫忙,壞了國事。

三,忠臣說;劻扶明室,併為崇禎皇帝報仇,他“借”清兵入關幫助“剿匪”。沒想到多爾袞來了就不走,乘機問鼎中原。吳三桂審時度勢,被迫稱臣。後來他伺機而動,反清復明。

我的看法;

首先排除“糊塗說”

起義軍將領劉宗敏霸佔了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這屬於吳三桂與劉宗敏的個人仇恨,冤有頭,債有主,吳三桂何必要與百萬農民起義軍過不去,率兵在天南海北追殺他們。

再排除”忠臣說”

看看吳三桂怎樣對待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明萬曆皇帝之孫)

吳三桂出兵,逼迫緬甸王交出了流亡的朱由榔。

在昆明,朱由榔正色告訴吳三桂,“我是北京人,請准許見了明十二陵後,再死”。吳答應。

當清庭命吳三桂來北京獻俘時,他卻說路上恐生變,建議就地殺掉。被准予。

吳三桂欲砍朱由榔的頭,連滿將都看不慣了,認為漢族皇帝應死的有點尊嚴,吳三桂則用弓弦將其勒死,並焚燒成灰燼。

這件事鐵定;吳三桂徹底背叛了明朝,且毫無憐惜惻隱之心,他至少可以借滿人之手殺死朱由榔,可他不避諱,毫無半點“忠心”!

至於他後來舉兵反清,只為滿人不再滿足他的榮華富貴,他野心膨脹要自己當皇帝。億萬漢人不響應支持是板上釘釘之事。

剩下的就只能是“漢奸說”

吳三桂是大奸之人,在民族存亡關鍵時期,他選擇了滿足個人的權力奢望、高官厚祿和榮華富貴。他擁兵自重,選擇在李自成的大順和多爾袞(攝政)的大金之間投機。

吳三桂最終選擇了投靠多爾袞,殺馬為盟,相約永不相負。

清兵入關,多爾袞借順治皇帝名義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這是吳三桂在明朝無法得到的榮譽(明朝只在皇宗室內封王,外姓只能封公、侯、伯),後來吳三桂殺了永曆帝,被清朝加封平西親王,永鎮雲南,兼轄貴州。他當漢奸的立場越來越堅定。 若不是清庭後來要撤藩,他絕不會 再次叛變。


諶人


我不知道誰這麼情種得出吳三桂是因為陳圓圓而引清軍入關的?你全家被殺了還會去給人當狗?是個人就得拼命吧?且不說陳圓圓就是一個歌妓,弄到現在撐死也就一線明星水準,吳三桂一標準官二代,就是玩玩而已,你見幾個官二代娶個娛樂明星了?都是跟王思聰玩網紅差不多。覺得不錯當個妾就偷著樂吧,至於為了你不顧千古罵名,呵呵,別逗了。

吳三桂軍事才能出眾,為人心狠手辣,多謀善斷,是當時極為少見的將才。降清為表忠心親自殺了明朝最後的血統永曆。看康熙年幼,朝政不穩毅然反叛,以一省之力對戰全國,初期還大佔上風。江南望風披靡,紛紛投降。但是他的精兵過少,不敢北伐,因為投降的人隨時可能倒戈,只能拖延時間,要與康熙劃江而治,康熙知道他的主意,堅決不允。吳三桂無奈分散兵力才慢慢被康熙所滅。比起那些江南只懂內鬥的所謂愛國者強千百倍。大敵當前朝不保夕還糾結於正統皇命,結果兩家大戰死傷大半,清軍在打的最熱鬧的時候加入,兩家一起殺,真的可憐可笑。這種流芳百世的蠢材有個屁用,差吳三桂十萬八千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