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兵力幾乎是清軍的一倍,三藩已飲馬長江,為何還是敗了?

黑色幽默下的盛世花開


吳三桂兵力其實並不多。

吳三桂叛亂,手中兵力大概二十萬左右。所謂三藩叛亂,不過是吳三桂真刀真槍,其他兩藩搖旗吶喊而已。吳三桂攻其不備,加之江南原本就是三藩的勢力範圍,戰爭初期取得優勢再正常不過。不過隨後,吳三桂犯了兩個戰略錯誤,讓吳三桂功虧一簣。

第一,小看了清廷的火氣威力。

清朝由於有對明作戰的經驗,對於明朝的“紅夷大炮”印象深刻。畢竟連老祖宗努爾哈赤都被轟死了。所以清朝掌握天下的時候對於這傳自西方的強大武器一直致力於發展。久而久之,清軍的火器裝備成了一個王牌。而這顯然不是可以給吳三桂的。所以吳三桂再怎麼索取軍費,發展軍力,清軍還是掌握了武器的核心機密。


兵臨長江,雙方對峙。大炮的威力就會顯現出來,這種神奇的可怕的武器,殺傷力在其次,威懾力才是關鍵。畢竟距離遙遠,一炮下去,一群人都給炸死。這仗怎麼打?畢竟跟著吳三桂造反也要有命享受勝利果實啊。沒命享受還造反幹啥?

這種念頭一出來,軍心立馬就不穩。後面根本不用打,這個大炮一出來,吳三桂的軍隊就會潰散。甚至逃兵不斷。吳三桂大勢已去。

第二,吳三桂稱帝太急。

其實算不上稱帝太著急。吳三桂也是眼見大勢已去才稱帝的。畢竟過江是不可能了。所以他就幻想劃江而治。稱帝本想給手下人實錘的感覺,也可以論功行賞。一旦有了利益,就可以讓渙散的軍心重新凝聚。卻不想,他軍隊中還有一部分人等著他反清復明的。結果這老小子先稱帝了,這不是玩人麼?我們要反清復明,你卻稱帝了。吳三桂的軍心再次崩潰。而耿精忠和尚之信根本爛泥扶不上牆,早早離他而去。內部不穩定,吳三桂潰散勢如破竹。

三藩之亂的兇險我認為並沒有那麼大。一直都在康熙皇帝的掌握之中。吳三桂在滿漢軍民心中沒有一點人心。他也只能自己打光自己那點家底。然後該從哪裡來,就從哪裡去了。小丑而已!

我是君箋雅,偶爾也侃侃紅樓以外的文學和歷史。歡迎大家關注:君箋雅侃紅樓!


君箋雅侃紅樓

三藩之亂時,清軍的兵力大概是在15萬至40萬之間,最多可以動員40多萬的兵力,而吳三桂一藩的兵力即有20萬,耿藩有20萬,尚藩有10萬,此外,陝西的王輔臣傭兵數萬,明鄭集團亦有兵力數萬。

吳三桂兵勢最盛之時,佔領了江南六省之地,兵臨嶽州、長沙,可謂已經飲馬長江了,可為什麼還戰敗了呢?我覺得有一個很重要的軍事技術問題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清軍的火器威力。

清朝在順治、康熙年間,還是十分重視火器的,清初的時候,順治皇帝就重用西方傳教士,研製各種火炮,這些火炮在平定南明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青年時期的康熙)

紅衣大炮是一種從西方傳入的前裝滑膛加農炮,起初稱之為“紅夷大炮”,因這種火炮是從荷蘭人和葡萄人手中購得而得名,清初統治者忌諱“夷”字而改稱“紅衣大炮”。

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紅夷大炮在寧遠之戰中,大顯威力,清軍在此戰中失敗,明軍大勝,據說努爾哈赤就是被紅夷大炮擊中而身亡的。

早在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的時候,清軍就開始仿製紅夷大炮,併成功擁有了十幾門這種大炮,改名為“紅衣大炮”,清軍曾大規模裝備這種大炮來對付明軍和農民起義軍。

(吳三桂畫像)

清軍入關之後,西方傳教士繼續留在北京,為清廷效力,他們為清軍研製了各種火炮,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清廷還成功製造了神威無敵大將軍炮。

吳三桂雖然兵勢盛,但清軍戰鬥力依然很強悍,並且裝備有火炮。

此外,“三藩之亂”其實只是“一藩之亂”,耿精忠在叛亂之後,很快就投降了,而尚之信更談不上反,所以,吳三桂只是在一開始的時候,兵勢最盛,但到了後來,就不比清軍“盛”了。


騰飛說史

吳三桂專制滇中十四年,在反叛之初,貴州提督李本琛投降吳三桂雲貴兩省皆歸於吳三桂麾下。此後更是劍鋒直指湖南的衡州。福建靖南王、廣東平南王二藩和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如四川之鄭蛟麟、譚弘、吳之茂,廣西之羅森、孫延齡,陝西之王輔臣,河北之蔡祿等也先後揭起叛旗,紛紛響應。一時之間,形勢對吳三桂非常有利。此後吳三桂停留松滋達三個月之久。在軍事上陷入了被動的局面。個人認為吳三桂之所以失敗有五條。第一吳三桂年屆六旬,在康熙帝撤藩的壓力下被迫起兵,手下大將胡國柱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事起倉促。準備不足。曠日持久的戰爭,對其不利。其二起兵之初劉玄初建議明亡未久,人心思之。立明室後裔為帝。以收攬人心,方光琛反對,曰蓖子坡之事,為一次尚可,難道要為第二次嗎?吳三桂無語,這是揹負在他身上的政治汙點。吳三桂決定單幹。建立自己的王朝。前朝叛逆得不到人心支持。今朝叛臣,豈能不敗。復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政略有失。此乃道義有虧。其三吳三桂起兵並非民族大義,而是為了自己手中的權力,自己辛苦了一輩子,只想做大清朝的沐英。現在要成為一個無所事事的閒散王爺,吳三桂不能接受。他並沒有一統天下的雄心。在兵勢最強之時選擇和清庭劃江而治。給了清朝喘息之機。可惜吳三桂不明白,他成不了九五至尊,連人也會做不成了。開弓沒有回頭箭。第四建都衡陽,此乃敗筆。衡陽非戰略要地,又無險可守,古來君王建都衡陽者惟吳三桂一人而已。戰略失誤,逐漸捱打。個人認為,吳三桂起兵之時上策當派遣一軍,直取京師。出奇制勝。戰爭越久對吳越不利,直取京城。雖然大膽,卻是戰略奇襲。況且京師重地,都有人響應吳三桂。如能派軍前往必將戰果斐然,中策,當出巴蜀下金陵,絕南北水道。和耿藩,尚藩,連成一片。此時耿精忠取江浙,吳三桂取金陵。互為倚仗。雖不能開創大業,也能割據一方。下策取四川,據陝西佔地利之優於清朝慢慢周旋。吳三桂雖是沙場宿將,卻不是優秀的戰略家。他的軍事才能足以在起兵之初佔盡便宜,卻沒有長遠之規劃。其五用人不當,主少國疑。吳軍大將高得捷能征慣戰,打得安親王嶽樂龜縮於安慶五年之久。卻被草包韓大任取代,韓大任喪師失地。未得嚴懲。未幾高得捷病亡,吳三桂痛失大將。不久之後吳三桂病死於衡陽,其孫吳世蟠繼位。手下將領離心離德,吳軍又各自為戰,被清軍逐個擊敗。敗亡之勢已成定局。雖然戰爭持續了八年之久。吳三桂昏招迭出,但是滿清自入關以來,還是不得人心。已致於各地叛亂不斷。國家幾丟。這是滿漢矛盾的一次總爆發。此番動亂令清朝統治險象環生,康熙帝以漢殺漢,方平定此亂,戰後曾曰,自古漢人逆亂,惟漢人方能剿平。可見其險惡用心。歷史無數次證明漢人惟有團結,才能不俱外侮!可惜古來從不缺乏像張勇,王進寶,趙良棟這樣的人。用自己同袍的鮮血,去染自己的紅頂子。漢人自私自利。只管自己榮華,那管別人生死。也許吳三桂大德有虧。但他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此後康熙帝,參拜明孝陵,開博學鴻儒科。祭孔。緩和了滿漢矛盾!為清王朝的統治打下了堅定的基礎。從這個角度來看吳三桂也不是一無是處。千載君王興廢事,不盡江河滾滾流!讀史可以明智。以上個人拙見。望有識之士斧正。







粉黛薄妝晚

康熙十二年(1673年),19歲的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決定撤藩。當時,平西王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在京為質,他打探到消息後,立即派人報告了遠在雲南的吳三桂,吳三桂又迅速告知了在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兩人均感惶恐不安,因為撤藩對他倆來說可能意味著將失去一切。吳三桂、耿精忠的幕僚勸說二王,不如先主動請辭,以投石問路、試探下朝廷的底線和真實態度再決定下一步的應對之策。

吳三國和耿精忠於這年10月主動上書清廷,懇請撤藩,還說了一些“仰墾皇仁、撤回安藩(堅決擁護朝廷的英明決定、以實際行動響應皇上的撤藩號召)”之類的光面話,吳三桂的試探之舉,清廷的一些大臣們已經看出來了。

圍繞著是否撤藩以及最佳時機未到這一難題,朝臣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絕大多數人認為萬不可輕言撤藩,否則吳三桂等人定會鋌而走險、舉兵造反。只有兵部尚書明珠、刑部尚書莫洛等少數人主張堅決撤藩,越早越好。幾番唇槍舌劍交鋒,都未能取得共識。就在雙方相持不下時,年輕的康熙異常果斷地說:“三藩久握重兵,蓄謀已久,今撤也反,不撤也反,與其晚撤,不如早撤。只是要一邊著手撤藩,一邊積極準備應戰罷了”。

皇帝定了調調,誰還敢再論不撤藩的理由?康熙派出使者,催促三藩快撤,吳三桂等見弄巧成拙,只好陽奉陰違,一面敷衍朝廷來使,一面暗地裡緊鑼密鼓地加緊起兵造反的各項準備工作。

康熙派來的使者察覺到吳三桂在拖延時間,不願交出兵權,更不願離開雲南,決定回京去報告。吳三桂感覺到無法可想,就殺掉了清使和雲南巡撫朱國治,並於1673年11月在昆明悍然扯旗造反。

吳三桂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駐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和駐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也聞風而動,起兵響應。“三藩之亂”剛開始時氣勢洶洶,其形勢和當初康熙的預判基本一致,特別是吳三桂的5萬餘軍隊,離開雲南後很快就攻入了湖南,四川、廣西一帶的前明降官和土司頭人紛紛舉兵附和響應,一時間,叛亂的戰火幾乎燃遍了大半個中國。

吳軍攻勢犀利,所向披靡,引起清廷震動,特別是一些反對撤藩的官員更是被嚇壞了,他們再次跳出來主張與吳三桂叛軍議和,甚至有人建議將長江以南割讓給吳三桂等人以苟且偷安,還有大臣提議將當初力主撤藩的明珠等人處死。面對極度不利的局勢,康熙再次力排眾議,果斷地做出決定,下令將在北京做人質的三桂之子吳應熊、孫吳世霖誅殺。這樣一下狠手,滿朝文武知道了清廷已無退路,只有和“三藩”叛軍決一死戰,除此之外別無他途,因此統一了思想,堅定了破釜沉舟的意志。

而吳三桂等人也清楚以武力要挾清廷的想法已經落空,只能血戰到底,不拼個魚死網破就收不了場。但吳軍的大部分將領逐漸開始和三桂離心離德了。

少年老成的康熙面對兵兇戰危的局勢,再次顯露出了他臨危不亂的大將風度,他冷靜思考對策,最終確立了正確的戰略、戰術,他認為“三藩之亂”禍起吳三桂,其餘的大多是脅從,只要集中力量擊垮吳三桂,其餘的叛軍群龍無首,必不戰自亂,再一一攻破或收服也就不是難事了。

康熙加緊調兵遣將,集中精銳重點向吳三桂發起攻擊,而對於川、陝、桂等地的叛軍,他則採用籠絡、分化、說服、爭取的策略。清廷宣佈,只嚴懲吳三桂等叛亂元兇,對於脅從者,只要願意放下武器歸順的,一律赦免不問,想回鄉的發與盤纏。康熙這一招果然厲害,勝過十萬甲兵,在不長的時間內,吳軍士氣低落,將士紛紛叛逃,兵力倍於清軍的吳三桂叛軍被分化瓦解,清軍轉守為攻,吳三桂自己也被困在湖南衡州一帶進退不得。吳三桂曾經背叛明朝,勾引清軍入塞,因此在漢人尤其是知識分子中口碑較差,因此他起事後雖然豎起了“復明”大旗,但並沒有起到一呼百應的效果。失去了民眾支持的吳三桂叛軍,好比無源之水,敗局早已註定。

1678年,清軍大舉進攻,相繼收復了岳陽、瀏陽等城池,吳三桂感覺大勢已去,但仍想過一把皇帝癮,於是撕下了“反清復明”的假面具,於3月23日在衡山祭天,自稱皇帝,改元昭武,大封文武百官,冊封張氏為皇后,改衡州為定天府。

8月18日,面對愈發不利的戰局,吳三桂在焦慮過重的煎熬中死去。其孫吳世璠即位,不久率軍退守雲南,後來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服毒自盡。清軍將吳世璠斷首送京,吳三桂也遭剖棺戮屍。耿精忠、尚之信等也早就被殺,川、陝、冀等地的叛亂也相繼平定。到1681年,歷時8年之久的“三藩之亂”終於被徹底平息。在平亂中,康熙的表現很是亮眼,一是態度堅決,臨亂不驚;二是策略得當,方針正確,集中力量聚攻吳三桂,分化瓦解其餘僕從叛軍;三是善於用人,運籌帷幄,指揮有方。平定“三藩之亂”後,年已28歲的康熙已經是個成熟老練的政治家了。

【寫作答題不易 剽竊必究】【網絡配圖】



鐵馬冰河wu

主要問題還是吳三桂的戰略目標並不高,造成三藩之亂髮動之後,前期吳三桂雖然節節大勝,但沒有太多的想法和氣魄來推翻清王朝,只想著見好就收與清王朝劃江而治,進而造成最後的崩盤。

事實上在三藩之亂初期,吳三桂在佔得先機的時候,他把南北分治當成自己的戰略目標,雖然相對保守,但也不是沒有可行性,畢竟在中國歷史上,南北對峙的例子太多了,如果吳三桂能穩固南方的話,佔據中國的半壁江山,保住吳三桂家族的基業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吳三桂卻偏偏忽略了很多現實因素。

1、隨著當年引清兵入關,積極幫助清廷鎮壓自己的同胞,再到反過頭來起兵造反,企圖推翻清廷,這種首鼠兩端的做法實際上已經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和排斥,尤其是吳三桂重新選擇起兵反清後,只想以吳三桂家族來做政權的核心,最後甚至稱帝建國,更把很多潛意識裡猶豫是否幫助吳三桂的前朝遺老遺少推到了對立面和中間陣營,這就造成了吳三桂佔據南方大部分地區時,卻無法贏得民心,甚至開始讓耿精忠尚之信這另外兩股造反力量也與他保持若即若離的狀態,這樣的話,吳三桂雖然一度與清政府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但因為掌控不了民心,難防的政權根本得不到鞏固。

2、吳三桂因為投身軍旅數十年,無論是個人在軍事領域的威望,還是自己嫡系部隊的戰鬥力,在三藩之亂髮生前清政府的軍事體系中都有十足的威信力,這也造成了三藩之亂初期,當吳三桂起兵造反後,南方很多地區直接望風而降,其他省份吳三桂的舊部也紛紛響應,造成在很短的時間內,吳三桂等三股造反勢力就控制了南方大部分地區,但是這種控制很大程度上只是得益於吳三桂的個人威望,一旦吳三桂死去失去了首腦核心,這些原本並不統一的各地方勢力很快也會陷於分裂和崩潰,在這一時期已經屬於正統王朝的清政府,反而會佔得先機,重新贏得民心,後來的事態發展也的確向這一方向發展,吳三桂一死,吳三桂的造反大軍雖然在兵力上還佔有優勢,但很快隨著他的去世就陷於分裂,要麼各自為戰,要麼經過權衡利弊後又重新返回清王朝的陣營中,也給了清王朝一個個擊破的機會。

簡單的來說就是吳三桂南北分治的戰略只能在理論上存在,他的個人威望和對待前朝的態度,註定了他很難穩住統治區域內的民心,可偏偏吳三桂沒有考慮的這麼長遠,只想著見好就收保住現有利益,結果隨著他的死,他的造反兵團也失去了統一指揮,又在沒有民心的背景下,那三藩之亂的失敗,只能是時間上的問題了。




遼寧資深球迷

項羽當年威霸天下之時,可曾想過自己會被小小劉邦逼的四面楚歌,烏江自刎?何況無才無德的吳三桂在天時地利人和盡失的時候反清,焉能成功。

吳三桂的失敗,不是被削藩的時候戰敗,而是很早就敗了。明末年間,恰逢亂世,李自成、張獻忠包括吳三桂,都曾輝煌一時,但皆無雄才大略,結果被滿清憑藉幾十萬人入關滅明,一統天下,不是皇太極、多爾袞他們多厲害,實在是他們的的對手太菜啊。

李自成枉自稱闖王,連自己手下劉宗敏都管不住,此人生性殘暴,貪財好色,當權期間不知收攬民心,反而濫用私刑,搞得官怒民怨,典型小人得志。更是因為綁架陳圓圓和吳三桂家人,惹怒了本該投誠的吳三桂,結果吳三桂衝冠一怒,引清兵入關,與清軍聯合擊敗李自成,從此再無闖王。那麼吳三桂自己呢,為了一己私怨置民族大義於不顧,雖說情有可原,但更是罪無可恕。不管什麼原因,吳三桂降清,他的名聲就已經臭了。

降清以後,吳三桂鎮守雲南,為討好清廷,他逼殺了本以無甚勢力的明永曆皇帝,然後清廷如何會滿意一個割據勢力存在呢,還是實施了削藩。吳三桂打出興明討虜的旗號,妄圖聯合其他幾王反清,最後被康熙帝打敗,結束了屈辱的一生。

看吳三桂,護不了家人周全,是為不能,叛軍降清,是為不忠,逼殺永曆皇帝,是為不義,降清以後又反叛是為不忠不義。更嘲諷的是他一個背叛前朝之人又打出興明討虜旗號,當天下人都是傻子嗎,這樣的師出無名,本就很難成功。況且他聯合的上課希望、耿精忠、鄭經等人各有各打算,根本不堪一擊。

再看看他的對手在幹嘛呢,順治年間,清廷就開始逐步重用漢官,鼓勵墾荒,輕徭薄賦。到了康熙年間,繼續休養生息,而且康熙確實不是一般人物,年幼登基,十六歲時剛剛親政就除掉權臣鰲拜,穩定了中央內部統治。康熙十二年,也就是他著手削藩那一年,他提出了新墾荒田,十年免稅,這極大的鼓勵了農民的積極性,也大大獲取了民心。老百姓都想著好好種地,娶媳婦生孩子,好好過日子呢。

百姓日子剛剛有了起色,你吳三桂這時候跳出來要打仗,算什麼。你說為了老百姓,老百姓可不是傻子,剛在過安穩日子呢。你說為了前朝,你一個前朝叛臣這個旗號本身就是打臉啊。說白了,還不是為了吳三桂自己,你自己貪戀權力財富,可不要拉別人去墊背啊。

就是這樣的吳三桂,天時地利人和一樣不佔,而且吳三桂起兵時已經六十多歲了,面對著二十出頭年輕氣盛的康熙帝,他又沒有絕對性壓倒優勢,他憑什麼會贏?失敗是註定的。



一覽眾河小

吳三桂的失敗主要表面看是軍事上的失敗,實際是有幹天和,天數。吳軍依賴的是來自俄國,(當是叫羅剎國)西伯利亞北冰洋極地冰宮裡西方魔教修煉者集團的支持。西方魔教主張共妻,大興陰陽採補之術,勾結四川的中國道教修煉者集團,妄想復活張道陵的天道盟,支持吳三桂叛亂,妄想逆天改命,建立所謂極樂世界。清廷初始不是吳軍道門邪術對手屢屢戰敗,後期獲勝表面是仰賴進口和仿製的西洋火器,實際是投靠西方,依靠西歐的修煉者集團諸神盟擊敗天道盟和西方魔教,才大敗吳軍的。魔教和天道盟先前就支持李自成和張獻忠二賊反明反清,就是想魔教給窮人洗腦,讓復活了的張道陵主宰華夏,成為西方魔教魔君在中土的代理人。


超甲巡2

哪裡打得過呀,打仗不是數量多就行的。

當年在關外,野戰哪次明軍沒數量優勢啊。那時候打不過,現在吳三桂也沒變強,滿清也還沒衰落,滿清甚至變強了很多,資源更豐富,還有漢人部隊可用,綠營就在平定三藩中起了重要作用。

滿清不少地方可以黑,然而打仗是實打實的一把好手,清前期毫無疑問東亞第一強。


尋常味

我覺得經濟上的因素也要考慮,三藩之地在當時的中國都不是經濟發達地區,即使是廣東也只有廣州算是大城,而此時中國最發達地區的江浙一帶已經和清政府充分合作,出了陳廷敬,張廷玉等一時名臣,清廷一直控制全國經濟重心,而當年撤藩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三藩特別是雲南軍費開支巨大,幾近耗盡清廷財政,吳三桂起兵也是因為清廷斷絕了財政供應,而以雲南為基地來供養幾十萬大軍,問鼎中原哪怕長江以南,歷史上還沒有成功過的先例。


夜夜夜夜的黑

吳三桂打的勝仗多,地盤也大,但是消耗也是很厲害的,就說你地盤大了就要分兵駐守,這樣兵力就會分散了,拳頭放開了還有戰鬥力嗎?如果吳三桂一開始就不計一城一地的得失,集中兵力殺過黃河,直驅北京,康麻子就只能逃跑了。三藩裡面,廣東這邊只是觀望,福建那邊和呆灣掐起來了,都是豬隊友,根本指望不了。其實老吳應該聯繫陝西老王,許以平分天下,聯手弄死康麻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