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吳三桂沒有獻關降清,滿清能定鼎中原嗎?

dingyongkang

事實上,如果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清朝是不可能入主中原的。因為山海關是清軍入主中原的唯一障礙,更是一座清軍無法攻破的要塞!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即便是明朝尚在的時候,清軍還是能繞開山海關,從長城防線的薄弱關口殺進關內,直接到京畿附近搶掠,甚至還能打到北京城下。而且,他們也能從遼東渡海,直接劫掠山東地區。所以,他們大概不一定非要攻破山海關。

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清軍要想入主中原,就不可能不攻下山海關。要知道,劫掠歸劫掠,這和入主中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

清軍的八旗強項是野戰,他們在野戰中實力確實很強悍。所以,即便是明朝最精銳的關寧鐵騎,也只能在野戰中勉強與其打個平手而已。他們一旦繞過山海關等要塞進入關內後,幾乎可以說是如入無人之境,到處攻殺。而明軍往往只能龜縮在大城池內,作被動防守。

但清軍只能是搶掠而已,卻無法長期逗留在關內,更不能在中原站穩腳跟。原因就在山海關身上!

這座明軍始終牢牢把握的要塞,不僅屯駐了明朝最精銳的邊防軍——關寧鐵騎,還集中了明朝最完備的防禦工事,進可攻,退可守。

善野戰而不善攻城的清軍,在這座可怕的巨獸面前,顯得蒼白無力。它如同一把尖刀,始終架在清軍的咽喉。對於大後方都在關外的清軍而言,他們雖然能在關內搶掠錢財和人口,卻難以在關內維持糧食和軍需。如果長時間逗留,糧道一旦被明朝的長城守軍給截斷,再來個關門打狗,就分分鐘有全軍覆沒的可能,這實在太危險了。

所以,清軍往往只要搶夠了,就會北返,從來不敢在關內久留。也正是因為這樣,清與明雖然耗了幾十年,也曾多次吊打明軍,多次殺入關內,但自始至終都無法在關內建立穩固的立足之地。這一點,其實雙方的君臣都很明白,像袁崇煥和吳三桂等軍事將帥就更清楚了。

然而,明軍也還是很少敢去抄清軍的後路。這除了明軍自己明白野戰打不過清軍外,還在於明朝的病態官場風氣。

要知道,以清軍的兇殘和彪悍,如果明軍在野戰中被清軍擊敗,基本上都會全軍覆沒。那麼為首的指揮官要麼就殉國,拿個烈士榮譽;要麼回京,也很可能是難逃一刀的。正因如此,如果不是真的危及京師,皇帝急了,大家都會選擇目送清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嘛。所以,明軍明知道清軍在自己的國土內大肆搶掠,劫殺百姓,卻不會去驅趕或者斷其糧道。而這正是清軍得以多次入關搶掠的原因所在。

再說,從清軍在明朝最後那幾年頻繁內侵的時間,我們大概可以明白。他們的戰略目標並非滅明,而在於疲明而已。所謂“百足之蟲 死而不僵”,明朝再怎麼倒黴,也不是清軍能隨便撼動的。因為,漢人的明朝對於關外的滿人而言,始終是個龐然大物。如果不是漢人自己內鬥,他們根本吃不下。

因此,清軍很清楚自己是沒能力滅明的,至少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沒辦法。所以,他們的軍事行動主要在於疲明,在於不斷削弱明軍有生力量,逐步積累自己的力量。即便是洪承疇降清後,熟悉明朝情況的他,也還是給清帝提出疲明為主,在關外靜觀中原變數的建議。

事實上,那時清軍雖然經常能在京城附近進行武裝示威,但卻始終無法給明朝致命一擊。其實,他們的目的就是希望激怒明朝當局,促使明軍主動出兵與之決戰。尤其是關內剿滅農民軍的關鍵時刻,清軍總會跑來插上一腳,也就是想幹擾和打亂明軍的軍事部署,為自己製造有利局面罷了。如果明朝當時能沉住氣,龜縮不出,清軍別說攻下山海關,估計最終還很可能耗不過明朝!

但悲劇的是,崇禎總能中清軍的計,總是沉不住氣。所以,不管是關內剿匪,還是關外抗清,最終的致命慘敗,其實都是由於崇禎的促戰所造成的。

總的來說,不管是大明還是大順,只要能穩守山海關一線,堅守不出,再與清軍耗個幾年或者十幾年,他們的攻勢和雄心必然會降下來。要知道,清廷其實自身也不比大明或者大順好過。身旁的蒙古勢力隨時會倒戈,北方的沙俄也在慢慢靠近,旁邊還有個朝鮮(雖然朝軍戰五渣,但怎麼說也是個不安穩的因素)。可以說,在關外的清廷是四面受敵的,時間越拖得久,局勢對他們越不利。

然而,歷史總是喜歡給人們開玩笑。清朝比他們的祖先金國幸運太多了。在這歷史的轉折點上,送給他們一個吳三桂和一座山海關。吳三桂的投降,不僅為清軍入關掃除了唯一的障礙,還把明朝經營多年的精銳邊軍——關寧鐵騎,也一併贈送給清軍。那時的清軍真可謂是如虎添翼,如是多爾袞果斷抓住了歷史給予清朝的機會,把清廷積累多年的全副家當——20萬滿漢蒙大軍都壓進關內。

山海關啊,山海關!可惜了這座大明苦心打造的要塞了。它本來是一座清軍無法跨越的障礙,最終卻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他的歷史作用!


這些歷史要讀

這個問題有意思啊。

首先要明白,吳三桂在明末清初的作用到底是什麼?

“靜Yes”看來,吳三桂的做了兩件事,也發揮了兩個不同的作用,這兩件事,一是開關,而是降清。說到底,其實還是一件事,但確能造成兩個結局。

接下來我們看吳三桂做的兩件事以及結局:

1、開關

很多人說,如果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清軍就是撞破頭,也無法進入中原。說這話的人,真的應該好好看看書。

事實上,從努爾哈赤開始,就意識到遼東的關錦防線關得非常緊,後金軍隊是無法突破這裡的,連寧遠都過不去,還進攻什麼山海關?

所以,努爾哈赤將目標瞄準了西邊的漠南蒙古,而此時的蒙古早已經分出漠北、漠南和漠西蒙古,相互之間互不統屬,因此戰鬥力大大減弱,所以在面對後金軍隊的瘋狂進攻時,漠南蒙古漸漸不支。

到皇太極時期, 繼續不斷對漠南蒙古用兵,終於在1635年徹底征服漠南蒙古地區。這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

這意味著,從此以後,後金軍隊南下中原的道路將不僅僅是關錦防線一條線路,明朝苦心經營的所謂“東方馬奇諾”防線最終變得毫無用武之地。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繞過山海關,從古北口突入長城境內,京師戒嚴。正是在這一次的戰爭中,明末邊將袁崇煥被捕下獄,9個月後被凌遲處死。

而崇禎十一(1638年)年,皇太極再次從古北口南下,包圍北京,並在關內佔據了四座城池,對明朝的北方造成了巨大影響。

在這樣的條件下,吳三桂以及5萬關寧軍以及1座山海關,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如果重要,那應該也是讓清朝不用繞遠路了,走直線就可以進入中原,這樣看來,吳三桂也是大功一件。

2、投敵

吳三桂最大的危害不是打開了山海關,放清軍進來。而是徹底投降清軍,成為清朝統一中原的鷹犬。

1644年,李自成自西邊來,明朝危在旦夕,崇禎急詔吳三桂進京勤王,而吳三桂則是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山海關,加上一步三回頭,慢騰騰地到北京救急。

而當北京陷落,崇禎自縊的消息傳來,吳三桂加快了速度,不過掉了個方向,一溜煙跑回了山海關,多麼戀家的一個人啊!

可以說,此時的吳三桂毫髮未損,因此成了關外的清軍和關內李自成拉攏的對象。本來吳三桂還有些廉恥之心,不想投靠滿清,想和李自成合作,但是突然傳來李宗敏霸佔陳圓圓的事來,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然後投降了清軍。

好吧,有些扯了。事實上,吳三桂是由於李自成在北京追餉,將吳家上下翻了個底朝天,讓吳三桂感覺和李自成合作沒好果子吃,加上李自成勸降心切,直接拿吳三桂在北京的一家老小做威脅,最後全部殺掉。此舉徹底堅定了吳三桂投清的心!

此時吳三桂最大的危害性終於暴露。因為對李自成的切齒之恨,吳三桂對李自成窮追猛打,清軍也樂意看到這一幕。所以對吳三桂封官許願,讓吳三桂成為清軍的忠實走狗,得到新主人垂青的吳三桂更加精神抖擻,在消滅李自成後進軍大西南,幫助清軍最終統一了中原。

事實上,清軍區區十幾萬人,是根本不可能在中原立足的。而正是由於吳三桂之流的偽軍的捨身忘死,清軍在最終平定中原,成為中原的實際統治者。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吳三桂用同胞的鮮血,染紅了自己的頂戴,正是由於吳三桂的“敬業”,中原大地生靈塗炭。

所以我們可以說,沒有吳三桂,清軍不大可能鼎定中原,吳三桂的作用不在於開關,而在於為清軍所驅使的捨身忘死。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Yes

這是個歷史假設題,所以只能腦洞了。

吳三桂他們關寧軍事集團要想生存下去,需要的是什麼?兩點,一個是名分,一個是給養。這兩點原先的明王朝都給他們,他們在原先的體系下有自己的位置,能獲得給養。

現在崇禎自掛東南枝了,李闖他們進了京城成立了大順,關寧集團這兩點訴求都不容易滿足。首先是名分上,李闖是明王朝之賊,皇帝是被他們逼死的,吳三桂作為皇帝忠臣,不好直接就投降吧?

名分倒也不是沒辦法,反正只要願意,總能圓上。更重要的是給養。關寧軍雖然有很多田地,但沒法做到自給自足,斷了來自內地的給養就會餓死。而李闖就算接納他們,顯然也不可能給他們提供多少補給,不是不想,是他們自己都只是勉強填飽肚子,哪來的給關寧軍?

所以吳三桂假如鐵了心就要跟大順,那他的部隊可能要餓死。這種情況下,談什麼阻止滿清入關?滿清只要等個半年靜觀其變就行了。

而投了滿清,第一雙方打交道很久了,知根知底,他舅舅祖大壽家還在那邊呢,有譜。大順這邊,則沒打過交道,只有家人作為人質在那邊。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知道滿清能打,對他們有信心。現在的局勢就是補給只能養活兩家,必有一家要死。投了滿清,則有把握贏,活下來。投了大順,不知道能不能贏,就算守住了,滿清進不來了,吳三桂也要餓死。

其實沒得選。要是北方的經濟條件略好點,才有選擇的餘地。


尋常味

實際上無論吳三桂是否打開山海關,清朝都將入主中原!讓我們來分析一下三股主要的政治勢力!

首先,我們必須看到清朝(尤其是前清時期)的本質是什麼?清朝的本質是滿洲貴族與明朝官僚集團的混合體。在皇太極時期,由於清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方面的全面發展,使得大量的明朝官吏、讀書人、甚至普通老百姓投靠清朝,使得清朝已經不再是努爾哈赤時期那個單一軍事搶劫集團,而已經行成了一個以軍事優勢為主體的政治勢力。只舉一個例子,清軍的八旗漢軍人數高達24萬人(八旗滿洲5.5萬,八旗蒙古2.5萬,還不包括歸附的朝鮮軍隊)。可以這麼說,晚明時期,官員投降滿清已經成為一種風氣,投降的人數越來越多,投降的級別也越來越高。每每有明朝官員前來投降,皇太極總是大加封賞,賜給金銀財寶,牛羊馬匹,甚至讓滿洲官員把房子騰出來讓他們住,投降滿清既安全又實惠。滿清之所以能夠建立起全國範圍的統治,根本原因在於明朝舊官僚勢力的大力協助。皇太極時期滿清就曾“五入中原”,打進中原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其次,再看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實際上,無論大西政權、大順政權都沒有形成完備的、穩固的政權基礎,其烏合之眾的本質根本沒有得到改變,基本上還停留在“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階段。再加上中原地區連年的自然災害與戰亂,其經濟實力非常單薄,軍事實力更是有限。他們的綜合實力根本不足以對抗滿清的八旗鐵騎,甚至打擊南明都不可能。即便沒有一片石大戰,李自成想要守住北京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再來看南明小朝庭:南明小朝庭(們)完全屬於一盤散沙,各自為政且不說了,自己內部都相互傾軋得厲害。大敵當前,他們還只顧給弘光皇帝選幼女、給魏忠賢犯案、把權力撈到自己手裡,還幻想與清朝劃江而治。這樣的一幫龜孫子能不滅亡?

綜合各種因素來看,清朝在當時那種歷史條件下形成全國統治是必然,早晚的事,不管吳三桂是否投降!


朱哥哥168425860

松錦之戰後明朝就沒有精銳部隊了,包括左良玉黃得功李自成吳三桂這些勢力手裡的兵馬基本都是被滿清打散的殘餘精銳再次組建的軍隊

滿清在松錦之戰後從軍事上已經可以入住中原,這已經是誰也阻止不了的大勢,唯獨在政治文化人口上導致滿清上層有爭議和顧慮,甚至到了順治朝一些老傢伙還嚷嚷著要退出中原,核心就是對於以少民駕馭億萬之眾沒信心

再說說吳三桂,軍隊半年多沒軍餉了,糧草也不多,所以實際上就是個孤軍,山海關對於吳三桂不是堅城而是死地,如何置之死地而後生。

至於滿清入住中原到了松錦之戰之後有個特點,明朝軍隊不是趕著投降李自成就是滿清,遼東和後金不共戴天的漢民也逐漸甘願誠服。一句話這時候天下實際上已經明朗,不是李自成就是滿清入住中原,當然我說是中原,不包括南方領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