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吴三桂没有献关降清,满清能定鼎中原吗?

dingyongkang

事实上,如果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清朝是不可能入主中原的。因为山海关是清军入主中原的唯一障碍,更是一座清军无法攻破的要塞!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即便是明朝尚在的时候,清军还是能绕开山海关,从长城防线的薄弱关口杀进关内,直接到京畿附近抢掠,甚至还能打到北京城下。而且,他们也能从辽东渡海,直接劫掠山东地区。所以,他们大概不一定非要攻破山海关。

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清军要想入主中原,就不可能不攻下山海关。要知道,劫掠归劫掠,这和入主中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清军的八旗强项是野战,他们在野战中实力确实很强悍。所以,即便是明朝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也只能在野战中勉强与其打个平手而已。他们一旦绕过山海关等要塞进入关内后,几乎可以说是如入无人之境,到处攻杀。而明军往往只能龟缩在大城池内,作被动防守。

但清军只能是抢掠而已,却无法长期逗留在关内,更不能在中原站稳脚跟。原因就在山海关身上!

这座明军始终牢牢把握的要塞,不仅屯驻了明朝最精锐的边防军——关宁铁骑,还集中了明朝最完备的防御工事,进可攻,退可守。

善野战而不善攻城的清军,在这座可怕的巨兽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它如同一把尖刀,始终架在清军的咽喉。对于大后方都在关外的清军而言,他们虽然能在关内抢掠钱财和人口,却难以在关内维持粮食和军需。如果长时间逗留,粮道一旦被明朝的长城守军给截断,再来个关门打狗,就分分钟有全军覆没的可能,这实在太危险了。

所以,清军往往只要抢够了,就会北返,从来不敢在关内久留。也正是因为这样,清与明虽然耗了几十年,也曾多次吊打明军,多次杀入关内,但自始至终都无法在关内建立稳固的立足之地。这一点,其实双方的君臣都很明白,像袁崇焕和吴三桂等军事将帅就更清楚了。

然而,明军也还是很少敢去抄清军的后路。这除了明军自己明白野战打不过清军外,还在于明朝的病态官场风气。

要知道,以清军的凶残和彪悍,如果明军在野战中被清军击败,基本上都会全军覆没。那么为首的指挥官要么就殉国,拿个烈士荣誉;要么回京,也很可能是难逃一刀的。正因如此,如果不是真的危及京师,皇帝急了,大家都会选择目送清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嘛。所以,明军明知道清军在自己的国土内大肆抢掠,劫杀百姓,却不会去驱赶或者断其粮道。而这正是清军得以多次入关抢掠的原因所在。

再说,从清军在明朝最后那几年频繁内侵的时间,我们大概可以明白。他们的战略目标并非灭明,而在于疲明而已。所谓“百足之虫 死而不僵”,明朝再怎么倒霉,也不是清军能随便撼动的。因为,汉人的明朝对于关外的满人而言,始终是个庞然大物。如果不是汉人自己内斗,他们根本吃不下。

因此,清军很清楚自己是没能力灭明的,至少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没办法。所以,他们的军事行动主要在于疲明,在于不断削弱明军有生力量,逐步积累自己的力量。即便是洪承畴降清后,熟悉明朝情况的他,也还是给清帝提出疲明为主,在关外静观中原变数的建议。

事实上,那时清军虽然经常能在京城附近进行武装示威,但却始终无法给明朝致命一击。其实,他们的目的就是希望激怒明朝当局,促使明军主动出兵与之决战。尤其是关内剿灭农民军的关键时刻,清军总会跑来插上一脚,也就是想干扰和打乱明军的军事部署,为自己制造有利局面罢了。如果明朝当时能沉住气,龟缩不出,清军别说攻下山海关,估计最终还很可能耗不过明朝!

但悲剧的是,崇祯总能中清军的计,总是沉不住气。所以,不管是关内剿匪,还是关外抗清,最终的致命惨败,其实都是由于崇祯的促战所造成的。

总的来说,不管是大明还是大顺,只要能稳守山海关一线,坚守不出,再与清军耗个几年或者十几年,他们的攻势和雄心必然会降下来。要知道,清廷其实自身也不比大明或者大顺好过。身旁的蒙古势力随时会倒戈,北方的沙俄也在慢慢靠近,旁边还有个朝鲜(虽然朝军战五渣,但怎么说也是个不安稳的因素)。可以说,在关外的清廷是四面受敌的,时间越拖得久,局势对他们越不利。

然而,历史总是喜欢给人们开玩笑。清朝比他们的祖先金国幸运太多了。在这历史的转折点上,送给他们一个吴三桂和一座山海关。吴三桂的投降,不仅为清军入关扫除了唯一的障碍,还把明朝经营多年的精锐边军——关宁铁骑,也一并赠送给清军。那时的清军真可谓是如虎添翼,如是多尔衮果断抓住了历史给予清朝的机会,把清廷积累多年的全副家当——20万满汉蒙大军都压进关内。

山海关啊,山海关!可惜了这座大明苦心打造的要塞了。它本来是一座清军无法跨越的障碍,最终却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他的历史作用!


这些历史要读

这个问题有意思啊。

首先要明白,吴三桂在明末清初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静Yes”看来,吴三桂的做了两件事,也发挥了两个不同的作用,这两件事,一是开关,而是降清。说到底,其实还是一件事,但确能造成两个结局。

接下来我们看吴三桂做的两件事以及结局:

1、开关

很多人说,如果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清军就是撞破头,也无法进入中原。说这话的人,真的应该好好看看书。

事实上,从努尔哈赤开始,就意识到辽东的关锦防线关得非常紧,后金军队是无法突破这里的,连宁远都过不去,还进攻什么山海关?

所以,努尔哈赤将目标瞄准了西边的漠南蒙古,而此时的蒙古早已经分出漠北、漠南和漠西蒙古,相互之间互不统属,因此战斗力大大减弱,所以在面对后金军队的疯狂进攻时,漠南蒙古渐渐不支。

到皇太极时期, 继续不断对漠南蒙古用兵,终于在1635年彻底征服漠南蒙古地区。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这意味着,从此以后,后金军队南下中原的道路将不仅仅是关锦防线一条线路,明朝苦心经营的所谓“东方马奇诺”防线最终变得毫无用武之地。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绕过山海关,从古北口突入长城境内,京师戒严。正是在这一次的战争中,明末边将袁崇焕被捕下狱,9个月后被凌迟处死。

而崇祯十一(1638年)年,皇太极再次从古北口南下,包围北京,并在关内占据了四座城池,对明朝的北方造成了巨大影响。

在这样的条件下,吴三桂以及5万关宁军以及1座山海关,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如果重要,那应该也是让清朝不用绕远路了,走直线就可以进入中原,这样看来,吴三桂也是大功一件。

2、投敌

吴三桂最大的危害不是打开了山海关,放清军进来。而是彻底投降清军,成为清朝统一中原的鹰犬。

1644年,李自成自西边来,明朝危在旦夕,崇祯急诏吴三桂进京勤王,而吴三桂则是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山海关,加上一步三回头,慢腾腾地到北京救急。

而当北京陷落,崇祯自缢的消息传来,吴三桂加快了速度,不过掉了个方向,一溜烟跑回了山海关,多么恋家的一个人啊!

可以说,此时的吴三桂毫发未损,因此成了关外的清军和关内李自成拉拢的对象。本来吴三桂还有些廉耻之心,不想投靠满清,想和李自成合作,但是突然传来李宗敏霸占陈圆圆的事来,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然后投降了清军。

好吧,有些扯了。事实上,吴三桂是由于李自成在北京追饷,将吴家上下翻了个底朝天,让吴三桂感觉和李自成合作没好果子吃,加上李自成劝降心切,直接拿吴三桂在北京的一家老小做威胁,最后全部杀掉。此举彻底坚定了吴三桂投清的心!

此时吴三桂最大的危害性终于暴露。因为对李自成的切齿之恨,吴三桂对李自成穷追猛打,清军也乐意看到这一幕。所以对吴三桂封官许愿,让吴三桂成为清军的忠实走狗,得到新主人垂青的吴三桂更加精神抖擞,在消灭李自成后进军大西南,帮助清军最终统一了中原。

事实上,清军区区十几万人,是根本不可能在中原立足的。而正是由于吴三桂之流的伪军的舍身忘死,清军在最终平定中原,成为中原的实际统治者。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吴三桂用同胞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正是由于吴三桂的“敬业”,中原大地生灵涂炭。

所以我们可以说,没有吴三桂,清军不大可能鼎定中原,吴三桂的作用不在于开关,而在于为清军所驱使的舍身忘死。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Yes

这是个历史假设题,所以只能脑洞了。

吴三桂他们关宁军事集团要想生存下去,需要的是什么?两点,一个是名分,一个是给养。这两点原先的明王朝都给他们,他们在原先的体系下有自己的位置,能获得给养。

现在崇祯自挂东南枝了,李闯他们进了京城成立了大顺,关宁集团这两点诉求都不容易满足。首先是名分上,李闯是明王朝之贼,皇帝是被他们逼死的,吴三桂作为皇帝忠臣,不好直接就投降吧?

名分倒也不是没办法,反正只要愿意,总能圆上。更重要的是给养。关宁军虽然有很多田地,但没法做到自给自足,断了来自内地的给养就会饿死。而李闯就算接纳他们,显然也不可能给他们提供多少补给,不是不想,是他们自己都只是勉强填饱肚子,哪来的给关宁军?

所以吴三桂假如铁了心就要跟大顺,那他的部队可能要饿死。这种情况下,谈什么阻止满清入关?满清只要等个半年静观其变就行了。

而投了满清,第一双方打交道很久了,知根知底,他舅舅祖大寿家还在那边呢,有谱。大顺这边,则没打过交道,只有家人作为人质在那边。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知道满清能打,对他们有信心。现在的局势就是补给只能养活两家,必有一家要死。投了满清,则有把握赢,活下来。投了大顺,不知道能不能赢,就算守住了,满清进不来了,吴三桂也要饿死。

其实没得选。要是北方的经济条件略好点,才有选择的余地。


寻常味

实际上无论吴三桂是否打开山海关,清朝都将入主中原!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三股主要的政治势力!

首先,我们必须看到清朝(尤其是前清时期)的本质是什么?清朝的本质是满洲贵族与明朝官僚集团的混合体。在皇太极时期,由于清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得大量的明朝官吏、读书人、甚至普通老百姓投靠清朝,使得清朝已经不再是努尔哈赤时期那个单一军事抢劫集团,而已经行成了一个以军事优势为主体的政治势力。只举一个例子,清军的八旗汉军人数高达24万人(八旗满洲5.5万,八旗蒙古2.5万,还不包括归附的朝鲜军队)。可以这么说,晚明时期,官员投降满清已经成为一种风气,投降的人数越来越多,投降的级别也越来越高。每每有明朝官员前来投降,皇太极总是大加封赏,赐给金银财宝,牛羊马匹,甚至让满洲官员把房子腾出来让他们住,投降满清既安全又实惠。满清之所以能够建立起全国范围的统治,根本原因在于明朝旧官僚势力的大力协助。皇太极时期满清就曾“五入中原”,打进中原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其次,再看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实际上,无论大西政权、大顺政权都没有形成完备的、稳固的政权基础,其乌合之众的本质根本没有得到改变,基本上还停留在“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阶段。再加上中原地区连年的自然灾害与战乱,其经济实力非常单薄,军事实力更是有限。他们的综合实力根本不足以对抗满清的八旗铁骑,甚至打击南明都不可能。即便没有一片石大战,李自成想要守住北京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再来看南明小朝庭:南明小朝庭(们)完全属于一盘散沙,各自为政且不说了,自己内部都相互倾轧得厉害。大敌当前,他们还只顾给弘光皇帝选幼女、给魏忠贤犯案、把权力捞到自己手里,还幻想与清朝划江而治。这样的一帮龟孙子能不灭亡?

综合各种因素来看,清朝在当时那种历史条件下形成全国统治是必然,早晚的事,不管吴三桂是否投降!


朱哥哥168425860

松锦之战后明朝就没有精锐部队了,包括左良玉黄得功李自成吴三桂这些势力手里的兵马基本都是被满清打散的残余精锐再次组建的军队

满清在松锦之战后从军事上已经可以入住中原,这已经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大势,唯独在政治文化人口上导致满清上层有争议和顾虑,甚至到了顺治朝一些老家伙还嚷嚷着要退出中原,核心就是对于以少民驾驭亿万之众没信心

再说说吴三桂,军队半年多没军饷了,粮草也不多,所以实际上就是个孤军,山海关对于吴三桂不是坚城而是死地,如何置之死地而后生。

至于满清入住中原到了松锦之战之后有个特点,明朝军队不是赶着投降李自成就是满清,辽东和后金不共戴天的汉民也逐渐甘愿诚服。一句话这时候天下实际上已经明朗,不是李自成就是满清入住中原,当然我说是中原,不包括南方领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