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吴三桂自愿撤蕃,还能善终吗?

北斗星NO1


吴三桂吃了秤砣铁了心要造反,那不是请客吃饭,更不是小孩子过家家,先得忽悠部众跟着他死心踏地,还得尽量争取时间来做战争物资储备和动员,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史上藩王造反凡是心急火燎地都起得快被掐得也快。



装疯卖傻,拖延时日是造反的前期必要手段,吴三桂也不例外,对康熙派来的使臣极尽诚意,表示自己一生戎马倥偬,现在是该回老家养老的时候了。他还接连上奏折讲明自己年迈,回到辽东担心无所依靠,再说了辽东那些地又少又贫瘠,希望朝廷能够多赏赐些土地。

看看康熙是啥态度,他极其爽快地朱笔一划,表示非常同意,皇帝在打算裁撤藩王,日夜寻思着怎么能让藩王挪窝的档口,最喜欢听到藩王要置地要银子,这表示撤藩可以用钱来解决,康熙乐得照办。康熙立即派出户部官员,去盛京帮助吴三桂落实土地问题,只要你吴三桂同意撤藩,宝宝有啥条件尽管开口,一切好商量嘛。


康熙的姿态很低调,吴三桂只要撤藩,前面就是康庄大道,你儿子吴应熊还娶了朕的姑姑建宁公主,他俩儿子都早就会打酱油了,咱也算连筋带皮的皇亲,放弃眼前的既得利益,回老家颐养天年做个富家翁,你好我好大家好。

吴三桂继续忽悠,又上奏折向康熙叹苦经,讲这么多年,自己家族后代亲戚和跟随自己的部众人数膨胀得太厉害,上万人要从西南迁移到东北实在是项大工程,再请求皇帝宽限点日子,让自己做足准备。康熙表示理解,原则问题答应了,细枝小节又何必太在意呢,还是爽快地御览同意。


如果按着康熙这个路数走,吴三桂低头就范,那自然便有好果子吃,福建的耿精忠,广东的尚之信这些富三代或富二代是搅不起啥大风浪来,三藩问题迎刃而解。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吴三桂首鼠两端,后半辈子第一次在山海关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押宝在满清身上,他成功了,这次他同样自信,把自己一把老骨头又押在和康熙的赌桌上,只是这次他输惨了。

看看康熙事后对“三藩之乱”主要分子的处置,可以估摸出二十出头的康熙的做派。当初陕西提督王辅臣呼应吴三桂,在西北点了一把火,烧得康熙“汗流浃背”,两线作战狼狈不堪。后来王辅臣反正投清,康熙既往不咎加封太子太保,王辅臣最后是自己感到罪大而自尽,康熙放过了他家人,他儿子还在朝廷为官。

除了吴三桂自作死了,家族被灭,耿精忠被叛斩立决,尚之信被赐白绫,康熙都没有波及其家人。对于康熙来讲,既然为了削藩的事开打了,三大藩的头是必须死的,不作“瓜蔓抄”,作为封建帝王,康熙已经算比较厚道的了。


笔者认为如果吴三桂老老实实回东北还是能过上富家翁的日子,朱明家的子孙不论真假都得屠戮干净,吴三桂动摇不了康熙的统制基础,还是能得善终。没有他那幅张扬大旗,福建和广东那几个小字辈也不敢拿来当虎皮。可是“权力”这玩意儿是充满麻醉作用的“毒品”,一旦沉浸其中,世上没几个能自觉自愿肯放弃,哪怕冒死豁出本去做“安禄山”也不甘心低调俯首当“郭子仪”。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即使吴三桂自愿撤藩,但不辞官告老还乡,仍然不可能有“善终”回报。

康熙下诏三藩削减,就是看到吴三桂势力的不断强大,而对清廷已到威胁的程度了,云贵及周边地区已被吴三桂所强化。康熙深谋其害,就及时想削减三藩之势力,降低行政级别和官职,缩小管理范围,又以兵卒军费不足,今其削减兵员,目的就是减少兵力,降低军队管理级别和指挥权力,降低吴氏势力。

虽然吴三桂削减了兵员,但老谋深算的吴三桂,却来了个精减整编,去除老弱病残者,保留精锐强健者,实乃两个活冤家,一双死对头,目的还是防备清廷暗算自己,养精兵,多蓄锐,为个人利益而作准备。

即使吴三桂自愿撤藩,但康熙王朝也不可能使其“善终”,给于以前的回报。从他本人的回京勤王(崇祯皇帝)的懒散态度,又因个人家庭利益的冲突和大顺军的反目成仇,转向头又引满清兵入关,对付大顺军汉人,忘想使其两败惧伤,而后其东山再起,一统中原皇良美梦,乞知时态千遍,让满清一扫横飞,攘括了大半个中国。

从吴三桂种种的所作所为,康熙和满清王朝是不可能没有洞察分析能力的,也不可能对吴三桂没有评价其人其品其能力的,加之吴三桂一路南下,平定各路动乱和追歼南明余势,势不可挡,横扫西南大片地带,其势下去,能不威胁满清王朝吗?而且亲逼亲绞南明后皇永历帝,其暴其残,康熙想想都会后怕,这三藩之势能不削减吗?

故:即使吴三桂自愿撤藩,也不可能使其善终,除非交出一切权力,辞官为民,告老还乡,方可有幸。

问题是“退休”后的待遇没有撤藩前的待遇高,要差很多,这吴三桂能接受吗?待遇等级降低了,他能习惯吗?无人伺候吃喝更衣,他能自已动手吗?花天酒地吃喝玩乐不再,他能安心吗?一切的大变化他能打应吗?

因为“善终”的意思是:好的待遇自始至终。一旦等级降低,就意味着待遇度差了。





gydvj马兰老兵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皇帝宣布"撒藩",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起兵造反,史称"三藩之乱。如果吴三桂晚年不折腾同意撒藩是可已封妻荫子获得善终的。吴三桂(1612一1678)是明末著名将领率手下宁关铁骑镇守在山海关。1644年李自成进京后几次招降吴三贵。由于统战工作没搞好把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抓了家产充公了,小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占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投降了大清。在山海关一片石打败李自成的军队。吴三桂做了大清的平西王引清军入关一直打到云南。1662年把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处死。吴三桂是清军入关的大功臣,如果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清朝不可能这么快入主中原。清朝对吴三桂是非常重视的极力拉拢。吴三桂手握重兵王爵在身,儿子吴应熊还被招了附马,在大清三百年历史上,汉人唯一一次被招附马。吴三桂晚年野心越来越大拥兵自重呈尾大不掉局面。站在清政府的.立场上看收回兵权"消藩"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此时,吴三桂己六十六岁高龄,如果他主功交出兵权告老还乡是可以善终的。洪承畴是最好的例子,洪承畴原是明朝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兵败降清。清朝封其为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成了清朝平定天下的马前卒。洪承畴在明朝有非常广的人脉关糸招降大批明朝将领,晚年获得善终。吴三桂本来是可以有机会夺得天下的,三藩之间互相扯皮不一心,吴三桂停军不前给清朝喘息之机。康熙十七年(1678)吴三桂在衡阳建都称帝,国号大周,年底病死。




孙子吴世璠苦称三年昆明陷落。,


关东侠客


第一个层次:完全撤藩。吴三桂放弃拥有的封地,回到北京做一个闲散的王爷,要权没有要钱倒很多。这样做康熙没有杀他的必要。

第二个层次:换汤不换药。吴三桂放弃一些特权,变成类似云贵土司一样的土豪势力,他不会威胁中央,中央也不太管他。吴三桂和康熙双方都能接受,吴三桂或许可以传承几代。

第三个层次:部分撤藩。吴三桂放弃大量特权,大幅减少封地,变成一个小诸侯国,只要不会威胁清朝安全,康熙也应该可以容纳他。

问题的关健在于吴三桂害怕失去权力就会被康熙清除。双方很难在削藩问题上建立互信,也很难找到平衡点。


羽书迟



七星印月


假如在康熙亲政之前,吴三桂自请撤藩,他可能会善终。

注意,只是可能。

康熙亲政之前,南明起义大势已去,西南边疆大局已定,对满清政权而言,吴三桂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屏藩作用,年年掏空国库一小半财力去养活这个异姓藩王和他麾下的几十万军队,是一件非常不划算的事儿。

所以无论是康熙,还是康熙他奶奶孝庄,包括跟鳌拜关系不错的几位顾命大臣,都希望撤藩,也都希望吴三桂能够自请撤藩。

假如吴三桂有这个“觉悟”,向朝廷上一道表章,主动交出兵权,退居林下,将云南军政大权交给满清朝廷的话,康熙和他奶奶绝对不会有卸磨杀驴的心思,鳌拜、索尼和苏克萨哈等人也不会去落井下石,撺弄着小皇帝砍掉吴三桂的脑袋。

但是,吴三桂很难会有这个觉悟。

第一,他大权在握,生杀予夺,在云南当了那么多年土皇帝,早就上瘾了。

如果大家学过一点点心理学,应该知道权力所带来的快感远远超过毒品,戒掉毒瘾很难,戒掉官瘾更难。你让现代中国一个未入流的乡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或者国土局地籍股副股长提前退休,他们都会惶惶不可终日,比死了亲爹都要难受,更何况是吴三桂那样的省委书记兼大军区司令兼开国上将呢?

柳宗元说过:“喜进忌退,人之皆然。”一个人没掌过权就算了,一旦掌过权,一旦尝过权力的甜头,一旦享受过那种几乎不受制衡的专制独裁所带来的巨大快感,他就只会渴望去攫取更大的权力。你让他主动放弃已有的权力,那比杀了他都难。

中国并非没有急流勇退的当权者,只是太少,太稀缺。正因为非常稀缺,所以在儒教占正统的古代中国,大家都愿意歌颂那些辞官不做的隐士——毕竟太稀罕了嘛!

所以说,吴三桂不主动撤藩,从心理学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第二,假如他交出兵权,就没有了自保措施。

吴三桂是汉奸,大汉奸。他迎清军入关,屠杀汉人千万,他搜捕南明余部,镇压抗清义士,他还亲手勒死了一个南明小皇帝。他结下的仇,比满清权贵还要大,所以他非常害怕,害怕不得善终。民间那么多身负国仇的义士,朝中那么多跟吴三桂有过节的臣子,万一去刺杀他呢?万一在皇帝跟前诬告他呢?

所以说,吴三桂不撤藩,恰恰就是为了能够善终。

吴三桂最后为啥没能善终呢?因为他的权利欲越来越强,他想当真正的皇帝。想当皇帝也无所谓,关键是他还误判了形势。

假如他提前十年起兵造反,假如他没有跟南明政权结下那么多的仇恨,他会有很多追随者,他推翻清朝的可能性肯定是存在的。

但他身在局中,看不清时局,所以当汉奸在前,当叛贼在后,都给无辜百姓造成了巨大灾难。


开周说宋


但是吴三桂在撤藩这件事的选择上是大错特错的,因为他已经60多岁,即使得天下,也当不了几年皇帝。如果是为子孙后代着想,造反成功天下就姓吴。但实际造反的代价就是吴应熊被诛杀,就已经死掉一个。造反失败,就是灭门。

还有就是吴三桂跟随清军作战那么久,应该对清军的战斗能力十分了解,对清朝的国力有了解。如果对造反进行评估的话,成功率应该是很低的。

康熙皇帝雄才大略,为人也不算苛刻,吴三桂若是撤藩,康熙帝也会让他善终的。

我们看看其他两位藩王的结局。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是一个铁杆的清朝忠臣。当时康熙下令撤藩,尚可喜准备回辽东养老。吴三桂起兵叛乱以后,尚可喜不留恋这个藩王,但是他的儿子尚之信是有想法的。尚可喜不但不跟着响应,还跟吴军死磕起来。

但是尚之信不干啊,就把他老爹软禁起来,老头最后忧愤而死。

尚之信造反后,发现没什么好处,因为吴三桂要他出钱出粮饷,占他的便宜。所以他反悔,又投降清朝了。

迫于当时的形势,康熙帝同意了。但尚之信保持实力,态度暧昧。等到吴三桂死了,吴军败局已定,他来劲了,开始进攻吴军。

康熙见形势明朗,就处死了尚之信,但是株连并不多。

吴三桂叛乱,靖南王耿精忠则是一个积极的响应者。但是在和清兵作战不利时,也是又投降了清朝,康熙帝也是允许了。

但是耿精忠怕秋后算账,还是密谋不轨,被康熙帝凌迟处死。但是他的家属都得到安置,没有灭九族那样的残酷杀戮。

由尚可喜、耿精忠的表现可以看出,总的来说康熙帝还是仁慈的。如果吴三桂肯撤藩,活下来是没问题的。


龙涛的海阔天空


如果吴三桂自愿撤藩,能否善终?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了解下,吴三桂和康熙这两个人。

吴三桂

吴三桂,明朝辽东人,是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的外甥。崇祯时为辽东总兵,镇守山海关。

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1659年,入缅甸,抓住南明永历帝。1662年,杀南明永历帝。同年被封为平西亲王。1673年,康熙皇帝,下令撤藩。吴三桂造反。1678年病死于衡阳。

纵观吴三桂一生,都是在为角逐利益。用现在的话说,他不是一个彻底的政治家,也就是一个投机的政客。

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是清朝入关以来第二位皇帝。康熙8岁登基,14岁亲政。在年少时挫败权臣鳌拜。政局稳定后,先后平定三藩、收入台湾、亲征噶尔丹、保卫雅克萨。可见康熙皇帝是一个很有政治眼光、政治手段的皇帝,后世评价颇高。

如果吴三桂自愿撤藩,还能善终吗?

假如吴三桂能够放弃所拥有的一切,听从康熙皇帝的命令撤藩,到北京的话,他应该和明珠一样,终身被圈禁。这样应该不能称为一个善终吧!也就是说,吴三桂注定不能善终。


作为一个做惯投机的政客,吴三桂绝对不会放弃他既得利益。其实,康熙皇帝也是算中了吴三桂这一点。也就是说,康熙皇帝从一开始就知道,吴三桂不会自愿撤藩,一定会造反。康熙皇帝的意图明显,即彻底消灭汉人的藩镇,巩固满人的江山。

从后来,吴三桂所做的一切可以看出,吴三桂没有太大的政治远见。从一开始,吴三桂目的就是保住自己的那点利益。尽管在初期兵力、粮饷都有优势,却没能做出战略上的进展。给了康熙喘息之机,最终被消灭。

飞翼君言:康熙皇帝,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吴三桂善终,无论他是否自愿撤藩,面对他的只有一字死。只是在死法上不同,起兵被消灭。不起兵,被监禁而死。其实,哪种死法对于吴三桂而言,都算不上善终。


拓跋飞翼


历史没有如果,但是我们参照顺治康熙年间汉臣轨迹来判断,吴三桂怎样才能善终。一:肯定要撤藩,回到北京,解甲归田。二:参照康熙年间,汉臣最高二三等的公爵侯爵,吴三桂要让儿子犯些贪污腐败,求田问舍,强抢民女之类的罪,把爵位降到侯爵。三:自己夹起尾巴做人,装病谢绝见客,避免与汉族重臣会面。只能说这样有可能有个好结果。


张19870421


对于叛徒来说下场都是一样的,不管是什么朝代,不管是什么人,结局是用尽你的价值后被丢弃,好的弃而不用,差点处死。吴三桂对于清朝来说,就是一个叛徒。清朝统治者在国家基本平稳下,能把西南大权交给吴三桂吗?对于一个叛徒而言,他不会再来一次叛变吗?所以必须拿下他,如果拿下,理由是撤藩。如果吴三桂能早点明白,主动交权,保住性命是可能的,但不会长久。可是吴三桂也知道即使交了权,康熙也不会给他有好果子吃。所以,吴三桂才又反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