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曆皇帝被吳三桂絞死前說了什麼?如何評價永曆皇帝?

用戶62781199621


根據史料記載,永曆皇帝被吳桑俘獲以後,發生了這麼一段對話。

吳三桂把皇帝送到公所。皇帝自己面朝南坐下了,到天亮的時候。吳三桂和屬下的官員們相繼過來見過皇帝,有的人下拜,有的人則是磕頭。

過了一會兒,吳三桂覲見,一開始他表現的十分高傲,見了皇帝后只是長揖,並不磕頭。

皇帝問他:你是誰啊?

吳三桂沉默不言。

皇帝再問他。吳三桂遂伏地不起,直接就跪下不敢起來了,然後才說了自個的身份。

皇帝問他:“你不是漢人嗎?你不是大明的臣子嗎?為甚麼甘願當漢奸叛國負君?你自己問問你自己你的良心在哪裡?

吳三桂啞口無言,就像是個死人一樣什麼都說不出來。

皇帝最終說:“算了,我也沒什麼說的,我是北京人,我想看見祖宗的陵寢而死,你能做到嗎?

吳三桂說:'我能做到。'

皇帝說:“那你走吧”,吳三桂這個時候伏在地上起都起不來了,左右人把他扶出去,見他臉色如死灰,汗流俠背,從這以後就再也沒有敢見過皇帝。

有次可以看到,吳三桂的內心裡,也是為他自己所做的一切而自卑的吧。

他不敢見皇帝,也不敢把皇帝送到北京獻俘,怕中途被人劫了去,就提議說就地處決把,這時候連滿洲的將領都看不下去了,愛星阿說:“永曆怎麼也算是我們的皇帝,這要是直接斬首,未免失了體面,還是讓他自盡,留個全屍比較好”;安南將軍卓羅也說:“怎麼都是死,他既然做過皇帝,我們就全了他的體面把。”,於是吳桑就把朱由榔父子抬到門首小廟內,用弓弦勒死。永曆皇帝由此殉國。

作為南明的最後一個皇帝,永曆的性格是十分懦弱庸碌的,也就是所謂的無能決定命運,他喜好權利。曾經和廣東擁立的邵武帝發生內訌,又極度懦弱。每當清軍來襲的時候,朱由榔就開始跑,於是在其有生之年到處逃竄,甚至是逃到了緬甸,更缺乏能力。正是他的無能才使曾經一片大好的局面毀於一旦,所以說做皇帝他是失敗的,但他在臨終的時候沒有搖尾祈憐做出皇帝叛國的事情,最終殉國而死,也算是不負他身體內流的那點血脈吧。


關河南望


公元1662年6月1日,南明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用弓弦絞殺,之後焚屍燒棺,終年40歲。永曆之死,和他懦弱庸碌的性格有直接關係。



永曆政權鼎盛時期曾控制半壁江山,包括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七個省。還有北方山西、陝西、甘肅一帶以及福建浙江沿海。臺灣鄭成功也一直高舉反清大旗。但內部互相傾軋,永曆不能平衡安撫各方勢力。終致主將孫可望降清。永曆不聽從將領李定國和夔東十三家會合的建議 ,一路南逃至緬甸,給緬王奉獻了大批珠寶,隨行官兵放下武器才得以入境。緬王弟弟政變篡位,殺盡永曆侍從近衛,永曆淪為俘虜,受盡屈辱。吳三桂進兵緬甸,永曆修書給吳三桂乞憐無效,緬王屈服把永曆獻給吳三桂。



永曆和吳三桂見面,史料記載了這樣一段內容:

三桂進見,初甚倔傲,見王長揖。王問之誰?

三桂噤不敢對。再問之,遂伏地不能起……

王切責曰:“汝非漢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

何甘為漢奸叛國負君若此?

汝自問汝之良心何在?”……



據相關記載,清廷內部在是否殺永曆一事有爭議,吳三桂堅持主殺,最後因為恐生意外,上書就地處決。吳三桂主張斬首,在滿洲將領愛星阿和安南將軍卓羅勸說下,將永曆父子絞殺,並命昆明知縣燒棺焚屍,吳三桂撿了幾塊骨頭回京交差。被封異姓親王。

吳三桂叛明降清,剃髮易服,屠戮漢族同胞,殘殺永曆,罪惡滔天。降清復叛,反覆無常,寡廉鮮恥,狗彘不如。


且聽風吟品鑑歷史


南明永曆皇帝名叫朱由榔,他的父親名叫朱常瀛,是明神宗的七兒子,被封為桂王。朱由榔是桂王的三兒子,被封為永明王。

順治三年十一月,朱由榔在肇慶宣佈登基,年號永曆,不久奔往梧州。 以後奔走在桂林、柳州等多地,後來進入雲貴,倚重李定國、孫可望。

後來李、孫二人之間內鬥,孫可望落敗,率軍投降清軍,永曆政權實力大減。

清軍三路大軍進軍雲南,永曆皇帝和李定國、白文選逃入緬甸境內。平西王吳三桂鎮守西南,決心趕盡殺絕。

朱由榔給吳三桂寫了一封信,提起當年崇禎皇帝死後,吳三桂縞素誓師、提兵討賊的壯舉,大加讚美。又說起自己當前的處境,說自己的命運現在都掌握在吳三桂的手中,自己願意服從新朝,只求能夠活命。

在書信的最後,朱由榔哀哀地懇求:“僕今日兵衰力弱,煢煢孑立,區區之命,懸於將軍之手。如必欲僕首領,則雖粉身碎骨,血濺草萊,所不敢辭。若其轉禍為福,或以遐方寸土,仍存三恪,更非敢望。倘得與太平草木,同沾雨露於新朝,惟將軍是命。冀裁之。”

吳三桂毫不理會朱由榔的哀求。

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吳三桂的大軍進入緬甸,緬甸人把朱由榔父子送到軍前。

《南疆繹史》記載了朱由榔和吳三桂見面的情景。朱由榔南面而坐,吳三桂入見,朱由榔“切責良久”,最後嘆息說:“今亦已矣!我本北人,欲見十二陵而死,汝能任此事乎?”

顯然,朱由榔明白自己不會有好結果,希望在死之前能夠看一看祖宗的陵墓。

吳三桂答應了,帶著朱由榔回到雲南。

第二年也就是康熙元年的四月二十五日,吳三桂派楊坤、夏國相等人,在滇城的篦子坡用帛帶把永曆皇帝朱由榔和皇太子等人勒死,火焚屍體。

至此,南明永曆政權滅亡。


於左


永曆皇帝朱由榔是萬曆皇帝的孫子,父親朱常瀛是萬曆皇帝的第七子,如果在和平年代,他也許能做一個和平年代的郡王,逍遙於世界,享受這個世間的榮華富貴。但是很不幸,他生在亂世,怎麼也沒有想到命運可以讓他延續明皇室的血脈。

(永曆帝)

1.初露頭角,襲受桂王

天啟七年(1627年),桂王朱常瀛就幡衡陽。崇禎十七年(1644年),這一年張獻忠親率大軍主攻湖南,目標直指河南,衡陽最終失守,於是桂王南逃梧州。這時桂王朱常瀛已經病入膏肓,朱由榔沿襲受桂王之位,這就是永曆皇帝。

(張獻忠作戰路線)

2.寄人籬下,監國稱帝

1646年,隨著隆武帝朱聿鍵在福建汀州被俘,在萬曆這一枝裡也只有桂王朱由榔最近了,於是在兩廣總督丁魁楚等脅迫下在廣東肇慶稱監國,此時他只有23歲,隨著前方戰敗的消息不斷傳來,永樂帝又被裹挾回了梧州,隨後在肇慶宣佈登基稱帝,在一個多月內實現了由親王到監國,再到皇帝的轉變。

(此時南明形勢)

3.顛沛流離,東躲西藏

他沒主見,沒氣魄,沒眼光,在永曆朝完全成了權臣內鬥的工具,甚至還被被孫可望以武力脅迫到安龍府囚禁過三年,雖然此時一度有迴光返照,永曆政權一度佔據東南數省,以大西軍為主幹組成新明軍抗清,連獲大捷。但不久就再次流離失所,吳三桂親率兵攻雲南,永樂帝逃到緬甸,最後被清廷抓到,身死國滅。

(南明覆滅)

身在亂世,擔不起歷史的重任,永曆皇帝就是一個悲劇。

特邀嘉賓:一枚蜻蜓(第32篇)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1644年京城被攻破,崇禎皇帝自盡,大一統的明王朝滅亡,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政權被稱為南明,南明不是一個延續的相承的政權,而是數個不同政權的統稱,包括弘光政權、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

問題中所提到的永曆皇帝就是,1646年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等擁戴的桂王朱由榔。而永曆政權也是南明政權中存在時間最長,抗清戰果最大的一個政權。由於永曆政權聯合了大西軍的餘部,在大將李定國等人帶領下,連破清軍,斬殺孔有德和愛新覺羅.尼堪。曾一度據有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等地。

眼看著“反清復明”要從口號變為現實,卻發生了“三王內訌”等一系列內部問題,最終朱由榔被迫逃往緬甸,後吳三桂率兵追入緬甸,緬甸國王將朱由榔獻給吳三桂。

《南疆繹史》是一本紀傳體南明史,記載了弘光、隆武、永曆三朝的一些往事

其中有一段朱由榔和吳三桂見面的情景的記載。

朱由榔南面而坐,吳三桂入見,朱由榔“切責良久”,最後嘆息說:“今亦已矣!我本北人,欲見十二陵而死,汝能任此事乎?”

吳三桂雖然將其帶回雲南,但是還是在昆明篦子坡用弓弦將永曆皇帝父子以及家眷勒死。


一點點歷史


張獻忠死,大西軍在孫可望、李定國等人的帶領下入主雲貴,加入抗清洪流,奉南明永曆為正朔,與東南鄭成功、張煌言等遙相呼應,南明儼然呈現出中興之態。

而當南明第一名將李定國兩蹶名王,殺孔有德、尼堪,尤其是殺尼堪,更將南明覆興事業推至顛峰。

尼堪首級被割下之時,三軍歡聲雷動。

“東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購大王頭”的詩歌傳頌一時。

曾經不可一世、縱橫天下的女真八旗兵被打蔫。

清廷在震懼之中,嘗有放棄川、滇、黔、粵、桂、贛、湘等七省之議。

天下無數忠於明室的官紳百姓精神大振,交口同稱大明中興有望。

黃宗羲神采飛揚地說:“逮夫李定國桂林、衡州之捷,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以來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敗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筆而問天也!”

在江南秘密從事反清復明活動的顧炎武也欣然賦詩:“不有三王禮,誰收一戰功?”

這種形勢下,一代沉猜雄主順治深感力不能制,被迫開門放狗,放出豢養多時的漢奸洪承疇、吳三桂。

洪承疇掛西南五省經略,建幕府於長沙,威逼利誘,招降孫可望,硬生生地扳轉了局勢。

吳三桂為平西大將軍,進取雲貴,會攻昆明,迫得李定國和永曆帝君臣失散,永曆帝慌不擇路,入了緬甸。

順治十八年九月,吳三桂與徵西將軍愛星阿調動滿、漢、土司兵及降卒共十萬人,猛撲緬甸,不除永曆誓不休。

躲藏在緬甸阿瓦城的永曆帝逃無可逃,自知大限將至,在枯瘦的燈下,親自研墨鋪紙,字字淚、句句血,給三桂寫了一封長信,全信大意如下:

將軍雖是新朝的雄鎮,卻本是本朝的勳臣,世代接受本朝封爵,鎮守外疆,烈皇帝(指崇禎帝)對將軍可謂深恩厚愛。豈料國家遭受不測之禍,李闖逆賊作亂,闖入京師,逼死我先帝,掠殺我人民。將軍能夠縞素誓師,提兵問李闖之罪,應該說對本朝還是很有感情的。無奈清兵入京,其向外宣稱是替本朝復仇,暗地裡卻包藏了問鼎中原的野心。將軍重新覓得紅顏,卻忘了李闖逆賊身死之後,長江以北土地,已非本朝所有。南方重臣不忍我社稷顛覆,全力支撐起江南半壁,日夜圖謀收復舊土。然而新政剛建,戎馬已至。閔皇帝(指弘光)初登大位,轉瞬便成清人階下之囚。福建興師,復立新君,既使不能保全宗社於東土,尚思可以偏處於一隅。但清人貪得無厭,進兵攻取了福建並滅亡我隆武皇帝。當是時,朕遠遁於廣東,痛心疾首,幾乎不能生存,還有什麼心思和能力恢復大明江山?眾多大臣仍然不忍心看著我我二祖列宗開創的基業就此毀滅,再三強求,朕才勉強答應繼承大統。可是,朕自登極以來,一戰而楚失,再戰而西粵亡。朕披星戴月,流離驚竄,不可勝數。幸得李定國迎朕於貴州,奉朕於南寧、安隆,自認為已經與世無爭。不意將軍忘掉了君父之大恩,一心要建清朝開國的功勳,督師入滇,犯我天闕,致使朕在滇南得不到寸地以安身。將軍的功業算是偉大了!但將軍忍心這麼做還是不忍心這麼做呢?朕因此遺棄中國,旋渡沙河,指望可以借緬國以保殘生。朕出險入深,既已捨棄了社稷之江山,又承祖先的德澤苟延殘喘於外邦,以為可以倖免。現在將軍竟然不避艱險,親至沙漠,提數十萬之眾,追拿孤苦無助、亡命天涯的故國之君,天下太狹太小了!天覆地載之中,竟不能容朕一人!將軍既然已封王錫爵,為什麼一定還要逼死朕以邀功!長思太祖高皇帝(指朱元璋)櫛風沐雨取天下,朕不能身受寸地,卻成全了將軍建功之能。將軍既毀宗室,今日又要滅我父子,感念詩經中“鴟鴞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的句子,怎能不慘然心惻?將軍不但是我中華之人,還是我朝世代食祿之後裔。即使不肯憐惜朕,難道不念當日先帝大恩?即使不念先帝大恩,難道不念二祖列宗?即使不念二祖列宗,難道不念你自己的祖父?不知新朝與將軍是何親何戚,又給予將軍何種深恩厚賜,天涯一介孤客又有何仇何怨於將軍?對新朝來說,你是盡忠竭力,對本朝你來,你是在除草絕根,如果將軍因此而自以為智,實不知適成其愚。將軍對清朝自以為厚,而清朝對將軍誠以為薄,千秋萬代以後,史書記載,會認為將軍是怎麼樣的人呢?朕今日兵單力微,雖得在虎狼臥榻邊暫睡,父子之命懸於將軍之手已顯而易見。將軍一定要得到朕的腦袋,血濺月日,封函報命,朕不敢辭。倘能轉禍為福,反危就安,以南方片地立身,則朕惟將軍命是從。這樣,將軍雖一時稱臣於清朝,還可說是不忘故主的子孫,不辜負先帝的厚恩。希望將軍認真考慮。(原文見顧公燮《丹午筆記》二二二條)

永曆寫這樣一封信,僅僅出於求生的本能。

但也從這封信體現出,他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人物。

政治鬥爭,從來都是你死我活的搏殺,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別說吳三桂只是清廷的一條走狗,無權決定永曆帝的生死,就算吳三桂掌握有生殺予奪的大權,吳三桂為了自己的飛黃騰達、榮華富貴,永曆帝也是非死不可的。

所以,寫這樣一封信,除了給歷史加一個註腳,留下些許談資給這個世界,並不能改變什麼。

可憐的永曆!

吳三桂急於斬永曆帝腦袋向清廷表忠,滿人鄙其人品,力保永曆全屍

十二月初一日,吳三桂通過緬甸王的安排,輕取永曆。

入了吳三桂大營,永曆南面端坐,氣色如常。

吳三桂標下官員逐一上前叩見,跪拜如禮。

眾將參拜完畢,吳三桂神色忸怩,行長揖禮,不跪拜。

永曆看他服飾不同,已猜出七八分,忍不住還是問了一句:“來人為誰?”

吳三桂嘴巴張了張,竟然說不出話來。

永曆再問,吳三桂突然渾身發抖,不覺膝屈而跪。

永曆切責道:“汝非漢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為漢奸叛國負君若此?汝自問汝之良心安在?”

吳三桂三緘其口,狀若死人。

永曆最後改變了語氣,長嘆了一口氣:“今亦已矣!朕本北人,欲還見十二陵而死,爾能任之乎?”

吳三桂弱弱答道:“某能任之。”

永曆揮手讓他出去,吳三桂卻泥一樣癱軟在地起不來,左右人上前扶他起來,攙他走出了永曆的住所。

出來時,色如死灰,汗流浹背。

初三日,吳三桂將永曆一行攜至舊晚坡。

初四日,鄧凱跪拜匍匐至永曆面前,說:“今日事至此,皇上當行一烈,使老臣得其死所。”準備君臣一同赴死。

永曆卻心存幻想,說:“固然!有太后在,且洪某(承疇)、吳某(三桂)世受我家恩,未必毒及我母子。”

十二月十日,三桂下令離緬甸班師。

三月十二日,永曆和他的眷屬被押回雲南昆明。

昆明城中百姓聽說皇帝被押回,都流著淚站在街前迎駕。

清軍把永曆一家圈禁在世恩坊原崇信伯李本高宅內。

吳三桂雖然有心將永曆押解赴京獻俘,但考慮到路途遙遠,擔心在路上發生意外,建議就地處決。

此議,很快得到了清廷核准。

愛星阿詢問吳三桂以何種方式處置,吳三桂急於向清廷表忠心,斬釘截鐵地答:“駢首!”(即斬首)

愛星阿頗不以為然,說:“永曆嘗為中國之君,今若斬首,未免太慘,仍當賜以自盡,始為得體”。

安南將軍卓羅也說:“一死而已,彼亦曾為君,全其首領可也。”

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二十五日,吳三桂命纛章京吳國貴率親兵前往永曆囚禁之所,將永曆和他的兒子,還有皇室王維恭之子抬出篦子坡門首小廟中。

吳國貴命人出示弓弦,準備用刑。

永曆心如止水,面無表情。

他的兒子年僅十二歲,痛罵吳三桂道:“黠賊!我朝何負於你?我父子何負於你?乃至此耶!”用刑時辰一到,吳國貴隨即下令用弓弦把永曆父子和王維恭之子逐個勒死。

永曆時年38歲。因死於篦子坡,後人取其諧音,改稱“逼死坡”。

看著永曆三人已經斷氣,吳三桂便命昆明縣知縣聶聯甲親運薪木至城北門外,將屍體焚化,然後屍灰四揚。

所謂銼骨揚灰是也,非有殺父殺子的血海深仇不做此斷子絕孫、絕情寡義的惡行。

吳三桂,狠毒心腸,一至於此。

永曆被勒死時,“滇人如喪妣,罷市哀慟。各街市民假稱丁艱喪服,半皆縞素”而“風霾突地,屋瓦俱飛,霹靂三震,大雨傾注,空中有黑氣如龍,蜿蜒而逝”

雲南百姓感念故主舊恩,次日,以出城上墳為由,在篦子坡尋得未燼小骨葬於太華山。


覃仕勇說史


朱由榔,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漢族皇帝,年號永曆,史稱永曆皇帝。

南明政權

1644年,吳三桂放清軍入關,明朝遺室南移,建立南明政權抵抗清朝。

1659年,清軍入關15年後,在吳三桂的打擊下,南明政府不得不逃亡緬甸,投靠緬甸王。

1661年,迫於清軍壓力,新緬甸王將永曆皇帝移交給了吳三桂。

永曆皇帝與吳三桂

吳三桂把皇帝送到公所。皇帝朝南坐,到天亮時。吳三桂和標下舊官相繼入見,有的下拜,有的磕頭。

過了一會,三桂進見,一開始十分高傲,見了皇帝后只是長揖。

皇帝問:你是誰?

吳三桂默不敢對。

皇帝再問之。吳三桂遂伏地不起,然後才說了自個的身份。

皇帝切責曰:“你不是漢人嗎?你不是大明臣子嗎?為甚麼甘為漢奸叛國負君若此?自問你之良知安在?

三桂閉口伏地若死人。

皇帝最終說:“算了,我本是北京人,想還見十二陵而死,你能做到嗎?

吳三桂對:'我能任之。'

皇帝令之退下,吳三桂伏地不能起,擺佈扶之出,則色如死灰,汗浹背,自後不復敢見。

但是,吳三桂並沒有遵守諾言,他認為路途遙遠,建議清軍將永曆就地處死,以絕後患,清軍採納了吳三桂的建議。

1662年6月在昆明被絞死,終年40歲,在位16年,其身亡處後改名為逼死坡。


我是扒哥歷史!


扒哥歷史


記住,除了自己,誰都靠不住!

天下人最想做的莫不是皇帝!但要看是做哪樣的皇帝,太平天子嘛,悠悠歲月,得享人間榮華富貴;而亡國之君,則如喪家之犬,惶惶不可終日。

永曆皇帝就是後者。他是萬曆皇帝的孫子,南明小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

但他做皇帝主要幹一件事:跑!

在清軍的追趕下,從廣東肇慶跑到廣西梧州,再跑到桂林,後來還被劫持到了貴州,再搬家到昆明,最後跑到了緬甸。

他折騰了16年,但是,沒能把大臣們團結起來一致抗清,反而內亂不斷,最後,吳三桂攻入緬甸,緬甸國王把他作為禮物獻了出去。

《陽秋雜錄》記載了兩人會面的情況:

少頃,三桂進見,初甚倔傲,見王(即永曆帝)長揖。王問為誰,三桂噤不敢對。再問之。遂伏地不起。及問之數至,始稱名應。王切責曰:“汝非漢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為漢奸叛國負君若此?汝自問汝之良心安在?”三桂緘口伏地若死人。王卒曰:“今亦已矣,我本北京人,欲還見十二陵而死,爾能任之乎?”對曰:“某能任之。”王令之去。三桂伏不能起,左右扶之出,則色如死灰,汗浹背,自後不復敢見。

吳三桂雖然說“某能任之”,但是,漢奸的話一般都不靠譜。吳三桂沒有送永曆皇帝去北京,而是在昆明就將其絞殺,終年40歲。

永曆皇帝身死國滅,不過,他的年號倒是在他死後一直在臺灣使用,直到11年後,鄭成功的孫子降清。

反過來,說說這位苦主永曆皇帝。永曆和永樂只差一個字,但兩個人能力、本事能差出十萬八千里。用個流行語,兩個人之間,差著好幾個吳三桂呢!

明末史學家張岱說他:永曆惟事奔逃。

當代史學家顧誠說他:毫無主見,用人不但,難當大任。

永曆皇帝病急亂投醫,清軍打他,他沒辦法,派人去日本搬救兵,去澳門找葡萄牙人求救,甚至派使者去羅馬找教皇哭訴(他的母親妃子都受洗入教了),要十字軍東征。

在吳三桂攻入緬甸後,他給吳寫信哀求:豈天覆地載之中,竟不能容朕一人哉!

這些,都沒能救得了他。

因為,自己不行,求誰都沒用。


飲水君


在公元1659年,也即是清軍入關15年後,在清軍吳三桂的衝擊下,永曆皇帝不得不逃往緬甸。而緬甸國王提出,要永曆皇帝繳械才能進入,單純的永曆皇帝被逼贊同,繳械進入了緬甸。而1661年,面臨清軍的壓力,緬甸發作政變,國王的弟弟篡位殺了哥哥。新國王派兵突擊永曆皇帝駐地,進行了血腥的殘殺,永曆皇帝的大多數隨行人員,在沒有任何兵器的情況下被殘殺殆盡。

永曆皇帝被逼做了俘虜,此刻南明的大將李定國,派軍不斷進入緬甸,企圖接回永曆皇帝,可是最終都失利告終。而此刻大清戎行不斷陳兵緬甸。新國王為了討好大清的統治者,所以將永曆皇帝押解送到了吳三桂的兵營。而其時的前史也記載了永曆皇帝在被殺前與吳三桂的對話。

其時的皇帝朝南而坐,吳三桂卻十分的高傲,僅僅作揖。皇帝問:“你是誰?”三桂默不作聲,皇帝再問:“你不是漢人麼?不是大明的臣子麼?為何甘為奸細?”三桂此刻急速跪在地上,頭埋在地上,仍是一句話不說。皇帝嘆了口氣,說:“算了,我本是北京人,想見12陵而死,你能夠做到麼?”三桂回答說:我能做到。然後退了出去,面如土色。

永曆皇帝知道自個的命要損失在這個奸細手中,而僅有的請求是死在北京,難免讓人唏噓。可是虛偽的吳三桂卻連這點請求也沒能滿意,真實的小人也。因為吳三桂怕押解永曆皇帝進北京的途中,出現意外,或許李定國等人的阻攔。因此,主張清軍就地將永曆皇帝殺死,並且是斬首。這對一個皇帝而言無疑是奇恥大辱,最起碼的莊嚴也沒有。

就連其時帳下的清軍將領都無法承受,將領愛星阿以為,永曆皇帝畢竟是我國的君主,直接斬首未免太慘了,自殺保全全屍更是穩當。吳三桂才不得不容許,最終命令,將永曆皇帝押解到小廟裡,用弓弦活活勒死。吳三桂做奸細,做到這個程度,也是沒誰了。李定國知道皇帝被殺後,吐血哭泣,感到大明已完了。以為自個辜負了國家,無顏面見世人,此後不斷吐血,很快就死了。

臨死的遺言只要七個字,“寧死荒郊,勿降也!”意思是,甘願死在荒郊野外,被野獸吃掉,也不能屈服清軍做奸細。最終的大明殘軍記住了這句話,誓死不屈服,最終在清軍的衝擊下,進入了緬甸的邊境,在此久居,繁衍生息。如今在那裡還有幾十萬的明朝後嗣,說漢語,寫漢字,連一切的生活用品都是我國供給,他的姓名叫做果敢。


幽默滑稽君


大明自李自成入京,崇禎自縊後疆土被一分為三,北為滿清,中為大順,南為南明。

1646年,年僅23歲的朱由榔(桂王一派)被群臣推上皇位,建年號為永曆,這就是南明的永曆政權。當時的唐王一脈搶先在廣州稱帝,建年號為“紹武”。在清軍大兵壓境的形勢下,紹武政權和永曆政權相互內鬥,不久在清軍的猛烈攻勢下,紹武政權滅亡。1647年底,南明的抗清形勢曾一度好轉,福建、江西、兩廣、湖南等江南七省取得抗清大捷,還有北方山西、陝西、甘肅一帶以及福建浙江沿海。臺灣鄭成功也一直高舉反清大旗。而當南明第一名將李定國殺孔有德、尼堪,特別是尼堪首級被割下之時,三軍歡聲雷動,更將南明覆興事業推至顛峰。

清廷在震懼之中,嘗有放棄川、滇、黔、粵、桂、贛、湘等七省之議。

這種形勢下,千古一帝順治派出漢奸洪承疇、吳三桂,洪承疇掛西南五省經略,建幕府於長沙,威逼利誘,招降孫可望,硬生生地扳轉了局勢。

吳三桂為平西大將軍,進取雲貴,會攻昆明,迫得李定國和永曆帝君臣失散,永曆帝慌不擇路,一路南逃至緬甸,給緬王奉獻了大批珠寶,隨行官兵放下武器才得以入境。

躲藏在緬甸阿瓦城的永曆帝自知大限將至,親自研墨鋪紙,字字淚、句句血,給吳三桂寫了一封長信,現摘錄幾段:

眾多大臣仍然不忍心看著我我二祖列宗開創的基業就此毀滅,再三強求,朕才勉強答應繼承大統。

不意將軍忘掉了君父之大恩,一心要建清朝開國的功勳,督師入滇,犯我天闕,致使朕在滇南得不到寸地以安身。將軍的功業算是偉大了!但將軍忍心這麼做還是不忍心這麼做呢?

父子之命懸於將軍之手已顯而易見。將軍一定要得到朕的腦袋,血濺月日,封函報命,朕不敢辭。倘能轉禍為福,反危就安,以南方片地立身,則朕惟將軍命是從。

1661年,面臨清軍的壓力,緬王弟弟政變篡位,殺盡永曆侍從近衛,永曆淪為俘虜,受盡屈辱。新國王為討好大清的統治者,將永曆皇帝押解送到了吳三桂的兵營。

根據史料記載,永曆皇帝與吳三桂有以下這麼一段對話。

在吳三桂軍,永曆南面端坐,氣色如常。

吳三桂屬下相繼過來叩拜皇帝,不久吳三桂覲見,他只是長揖,並不磕頭,表現的十分高傲。

皇帝從服飾已知道身份,故意問他:你是誰啊?

吳三桂沉默不言。

皇帝再問他。吳三桂遂伏地不起,直接就跪下不敢起來了,然後才說了自個的身份。

皇帝問他:“你不是漢人嗎?你不是大明的臣子嗎?為甚麼甘願當漢奸叛國負君?你自己問問你自己你的良心在哪裡?

吳三桂啞口無言,就像是個死人一樣什麼都說不出來。

皇帝最終說:“算了,我也沒什麼說的,我是北京人,我想看見祖宗的陵寢而死,你能做到嗎?

吳三桂說:'我能做到。'

皇帝說:“那你走吧”,吳三桂此時伏在地上已無法站立,左右人把他扶出去,見他臉色如死灰,汗流夾背,從這以後就再也沒有敢見過皇帝。

三月十二日,永曆和他的眷屬被押回雲南昆明。

明城中百姓聽說皇帝被押回,都流著淚站在街前迎駕。

吳三桂雖然有心將永曆押解赴京獻俘,但考慮到路途遙遠,擔心在路上發生意外,建議就地處決。

1662年,吳三桂在徵得清朝的同意後,將永曆皇帝本人用弓弦活活勒死於昆明,與朱由榔隨行的24人全部遇害,無一生還。當天“滇人如喪妣,罷市哀慟。各街市民假稱丁艱喪服,半皆縞素”而“風霾突地,屋瓦俱飛,霹靂三震,大雨傾注,空中有黑氣如龍,蜿蜒而逝”

永曆時年38歲。因死於篦子坡,後人取其諧音,改稱“逼死坡”。

雲南百姓感念故主舊恩,次日,以出城上墳為由,在篦子坡尋得未燼小骨葬於太華山。

吳三桂弒殺永曆皇帝的行為遭到了漢人的普遍唾棄,後來他舉兵反清的時候,打出“漢家”旗號,江南無人響應。得知永曆皇帝被殺,還在雲南堅持抗清的李定國急得吞血,他連呼三聲“大明亡矣”,不久後臥床不起,氣絕身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