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吳三桂自願撤蕃,還能善終嗎?

北斗星NO1


吳三桂吃了秤砣鐵了心要造反,那不是請客吃飯,更不是小孩子過家家,先得忽悠部眾跟著他死心踏地,還得儘量爭取時間來做戰爭物資儲備和動員,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史上藩王造反凡是心急火燎地都起得快被掐得也快。



裝瘋賣傻,拖延時日是造反的前期必要手段,吳三桂也不例外,對康熙派來的使臣極盡誠意,表示自己一生戎馬倥傯,現在是該回老家養老的時候了。他還接連上奏摺講明自己年邁,回到遼東擔心無所依靠,再說了遼東那些地又少又貧瘠,希望朝廷能夠多賞賜些土地。

看看康熙是啥態度,他極其爽快地硃筆一劃,表示非常同意,皇帝在打算裁撤藩王,日夜尋思著怎麼能讓藩王挪窩的檔口,最喜歡聽到藩王要置地要銀子,這表示撤藩可以用錢來解決,康熙樂得照辦。康熙立即派出戶部官員,去盛京幫助吳三桂落實土地問題,只要你吳三桂同意撤藩,寶寶有啥條件儘管開口,一切好商量嘛。


康熙的姿態很低調,吳三桂只要撤藩,前面就是康莊大道,你兒子吳應熊還娶了朕的姑姑建寧公主,他倆兒子都早就會打醬油了,咱也算連筋帶皮的皇親,放棄眼前的既得利益,回老家頤養天年做個富家翁,你好我好大家好。

吳三桂繼續忽悠,又上奏摺向康熙嘆苦經,講這麼多年,自己家族後代親戚和跟隨自己的部眾人數膨脹得太厲害,上萬人要從西南遷移到東北實在是項大工程,再請求皇帝寬限點日子,讓自己做足準備。康熙表示理解,原則問題答應了,細枝小節又何必太在意呢,還是爽快地御覽同意。


如果按著康熙這個路數走,吳三桂低頭就範,那自然便有好果子吃,福建的耿精忠,廣東的尚之信這些富三代或富二代是攪不起啥大風浪來,三藩問題迎刃而解。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吳三桂首鼠兩端,後半輩子第一次在山海關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押寶在滿清身上,他成功了,這次他同樣自信,把自己一把老骨頭又押在和康熙的賭桌上,只是這次他輸慘了。

看看康熙事後對“三藩之亂”主要分子的處置,可以估摸出二十出頭的康熙的做派。當初陝西提督王輔臣呼應吳三桂,在西北點了一把火,燒得康熙“汗流浹背”,兩線作戰狼狽不堪。後來王輔臣反正投清,康熙既往不咎加封太子太保,王輔臣最後是自己感到罪大而自盡,康熙放過了他家人,他兒子還在朝廷為官。

除了吳三桂自作死了,家族被滅,耿精忠被叛斬立決,尚之信被賜白綾,康熙都沒有波及其家人。對於康熙來講,既然為了削藩的事開打了,三大藩的頭是必須死的,不作“瓜蔓抄”,作為封建帝王,康熙已經算比較厚道的了。


筆者認為如果吳三桂老老實實回東北還是能過上富家翁的日子,朱明家的子孫不論真假都得屠戮乾淨,吳三桂動搖不了康熙的統制基礎,還是能得善終。沒有他那幅張揚大旗,福建和廣東那幾個小字輩也不敢拿來當虎皮。可是“權力”這玩意兒是充滿麻醉作用的“毒品”,一旦沉浸其中,世上沒幾個能自覺自願肯放棄,哪怕冒死豁出本去做“安祿山”也不甘心低調俯首當“郭子儀”。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即使吳三桂自願撤藩,但不辭官告老還鄉,仍然不可能有“善終”回報。

康熙下詔三藩削減,就是看到吳三桂勢力的不斷強大,而對清廷已到威脅的程度了,雲貴及周邊地區已被吳三桂所強化。康熙深謀其害,就及時想削減三藩之勢力,降低行政級別和官職,縮小管理範圍,又以兵卒軍費不足,今其削減兵員,目的就是減少兵力,降低軍隊管理級別和指揮權力,降低吳氏勢力。

雖然吳三桂削減了兵員,但老謀深算的吳三桂,卻來了個精減整編,去除老弱病殘者,保留精銳強健者,實乃兩個活冤家,一雙死對頭,目的還是防備清廷暗算自己,養精兵,多蓄銳,為個人利益而作準備。

即使吳三桂自願撤藩,但康熙王朝也不可能使其“善終”,給於以前的回報。從他本人的回京勤王(崇禎皇帝)的懶散態度,又因個人家庭利益的衝突和大順軍的反目成仇,轉向頭又引滿清兵入關,對付大順軍漢人,忘想使其兩敗懼傷,而後其東山再起,一統中原皇良美夢,乞知時態千遍,讓滿清一掃橫飛,攘括了大半個中國。

從吳三桂種種的所作所為,康熙和滿清王朝是不可能沒有洞察分析能力的,也不可能對吳三桂沒有評價其人其品其能力的,加之吳三桂一路南下,平定各路動亂和追殲南明餘勢,勢不可擋,橫掃西南大片地帶,其勢下去,能不威脅滿清王朝嗎?而且親逼親絞南明後皇永曆帝,其暴其殘,康熙想想都會後怕,這三藩之勢能不削減嗎?

故:即使吳三桂自願撤藩,也不可能使其善終,除非交出一切權力,辭官為民,告老還鄉,方可有幸。

問題是“退休”後的待遇沒有撤藩前的待遇高,要差很多,這吳三桂能接受嗎?待遇等級降低了,他能習慣嗎?無人伺候吃喝更衣,他能自已動手嗎?花天酒地吃喝玩樂不再,他能安心嗎?一切的大變化他能打應嗎?

因為“善終”的意思是:好的待遇自始至終。一旦等級降低,就意味著待遇度差了。





gydvj馬蘭老兵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皇帝宣佈"撒藩",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起兵造反,史稱"三藩之亂。如果吳三桂晚年不折騰同意撒藩是可已封妻廕子獲得善終的。吳三桂(1612一1678)是明末著名將領率手下寧關鐵騎鎮守在山海關。1644年李自成進京後幾次招降吳三貴。由於統戰工作沒搞好把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抓了家產充公了,小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佔了。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投降了大清。在山海關一片石打敗李自成的軍隊。吳三桂做了大清的平西王引清軍入關一直打到雲南。1662年把南明永曆帝朱由榔處死。吳三桂是清軍入關的大功臣,如果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清朝不可能這麼快入主中原。清朝對吳三桂是非常重視的極力拉攏。吳三桂手握重兵王爵在身,兒子吳應熊還被招了附馬,在大清三百年曆史上,漢人唯一一次被招附馬。吳三桂晚年野心越來越大擁兵自重呈尾大不掉局面。站在清政府的.立場上看收回兵權"消藩"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此時,吳三桂己六十六歲高齡,如果他主功交出兵權告老還鄉是可以善終的。洪承疇是最好的例子,洪承疇原是明朝兵部尚書,薊遼總督兵敗降清。清朝封其為兵部尚書,太子太保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成了清朝平定天下的馬前卒。洪承疇在明朝有非常廣的人脈關糸招降大批明朝將領,晚年獲得善終。吳三桂本來是可以有機會奪得天下的,三藩之間互相扯皮不一心,吳三桂停軍不前給清朝喘息之機。康熙十七年(1678)吳三桂在衡陽建都稱帝,國號大周,年底病死。




孫子吳世璠苦稱三年昆明陷落。,


關東俠客


第一個層次:完全撤藩。吳三桂放棄擁有的封地,回到北京做一個閒散的王爺,要權沒有要錢倒很多。這樣做康熙沒有殺他的必要。

第二個層次:換湯不換藥。吳三桂放棄一些特權,變成類似雲貴土司一樣的土豪勢力,他不會威脅中央,中央也不太管他。吳三桂和康熙雙方都能接受,吳三桂或許可以傳承幾代。

第三個層次:部分撤藩。吳三桂放棄大量特權,大幅減少封地,變成一個小諸侯國,只要不會威脅清朝安全,康熙也應該可以容納他。

問題的關健在於吳三桂害怕失去權力就會被康熙清除。雙方很難在削藩問題上建立互信,也很難找到平衡點。


羽書遲



七星印月


假如在康熙親政之前,吳三桂自請撤藩,他可能會善終。

注意,只是可能。

康熙親政之前,南明起義大勢已去,西南邊疆大局已定,對滿清政權而言,吳三桂基本上已經失去了屏藩作用,年年掏空國庫一小半財力去養活這個異姓藩王和他麾下的幾十萬軍隊,是一件非常不划算的事兒。

所以無論是康熙,還是康熙他奶奶孝莊,包括跟鰲拜關係不錯的幾位顧命大臣,都希望撤藩,也都希望吳三桂能夠自請撤藩。

假如吳三桂有這個“覺悟”,向朝廷上一道表章,主動交出兵權,退居林下,將雲南軍政大權交給滿清朝廷的話,康熙和他奶奶絕對不會有卸磨殺驢的心思,鰲拜、索尼和蘇克薩哈等人也不會去落井下石,攛弄著小皇帝砍掉吳三桂的腦袋。

但是,吳三桂很難會有這個覺悟。

第一,他大權在握,生殺予奪,在雲南當了那麼多年土皇帝,早就上癮了。

如果大家學過一點點心理學,應該知道權力所帶來的快感遠遠超過毒品,戒掉毒癮很難,戒掉官癮更難。你讓現代中國一個未入流的鄉政府辦公室副主任或者國土局地籍股副股長提前退休,他們都會惶惶不可終日,比死了親爹都要難受,更何況是吳三桂那樣的省委書記兼大軍區司令兼開國上將呢?

柳宗元說過:“喜進忌退,人之皆然。”一個人沒掌過權就算了,一旦掌過權,一旦嘗過權力的甜頭,一旦享受過那種幾乎不受制衡的專制獨裁所帶來的巨大快感,他就只會渴望去攫取更大的權力。你讓他主動放棄已有的權力,那比殺了他都難。

中國並非沒有急流勇退的當權者,只是太少,太稀缺。正因為非常稀缺,所以在儒教佔正統的古代中國,大家都願意歌頌那些辭官不做的隱士——畢竟太稀罕了嘛!

所以說,吳三桂不主動撤藩,從心理學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第二,假如他交出兵權,就沒有了自保措施。

吳三桂是漢奸,大漢奸。他迎清軍入關,屠殺漢人千萬,他搜捕南明餘部,鎮壓抗清義士,他還親手勒死了一個南明小皇帝。他結下的仇,比滿清權貴還要大,所以他非常害怕,害怕不得善終。民間那麼多身負國仇的義士,朝中那麼多跟吳三桂有過節的臣子,萬一去刺殺他呢?萬一在皇帝跟前誣告他呢?

所以說,吳三桂不撤藩,恰恰就是為了能夠善終。

吳三桂最後為啥沒能善終呢?因為他的權利慾越來越強,他想當真正的皇帝。想當皇帝也無所謂,關鍵是他還誤判了形勢。

假如他提前十年起兵造反,假如他沒有跟南明政權結下那麼多的仇恨,他會有很多追隨者,他推翻清朝的可能性肯定是存在的。

但他身在局中,看不清時局,所以當漢奸在前,當叛賊在後,都給無辜百姓造成了巨大災難。


開周說宋


但是吳三桂在撤藩這件事的選擇上是大錯特錯的,因為他已經60多歲,即使得天下,也當不了幾年皇帝。如果是為子孫後代著想,造反成功天下就姓吳。但實際造反的代價就是吳應熊被誅殺,就已經死掉一個。造反失敗,就是滅門。

還有就是吳三桂跟隨清軍作戰那麼久,應該對清軍的戰鬥能力十分了解,對清朝的國力有了解。如果對造反進行評估的話,成功率應該是很低的。

康熙皇帝雄才大略,為人也不算苛刻,吳三桂若是撤藩,康熙帝也會讓他善終的。

我們看看其他兩位藩王的結局。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是一個鐵桿的清朝忠臣。當時康熙下令撤藩,尚可喜準備回遼東養老。吳三桂起兵叛亂以後,尚可喜不留戀這個藩王,但是他的兒子尚之信是有想法的。尚可喜不但不跟著響應,還跟吳軍死磕起來。

但是尚之信不幹啊,就把他老爹軟禁起來,老頭最後憂憤而死。

尚之信造反後,發現沒什麼好處,因為吳三桂要他出錢出糧餉,佔他的便宜。所以他反悔,又投降清朝了。

迫於當時的形勢,康熙帝同意了。但尚之信保持實力,態度曖昧。等到吳三桂死了,吳軍敗局已定,他來勁了,開始進攻吳軍。

康熙見形勢明朗,就處死了尚之信,但是株連並不多。

吳三桂叛亂,靖南王耿精忠則是一個積極的響應者。但是在和清兵作戰不利時,也是又投降了清朝,康熙帝也是允許了。

但是耿精忠怕秋後算賬,還是密謀不軌,被康熙帝凌遲處死。但是他的家屬都得到安置,沒有滅九族那樣的殘酷殺戮。

由尚可喜、耿精忠的表現可以看出,總的來說康熙帝還是仁慈的。如果吳三桂肯撤藩,活下來是沒問題的。


龍濤的海闊天空


如果吳三桂自願撤藩,能否善終?回答這個問題,首先了解下,吳三桂和康熙這兩個人。

吳三桂

吳三桂,明朝遼東人,是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的外甥。崇禎時為遼東總兵,鎮守山海關。

崇禎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1659年,入緬甸,抓住南明永曆帝。1662年,殺南明永曆帝。同年被封為平西親王。1673年,康熙皇帝,下令撤藩。吳三桂造反。1678年病死於衡陽。

縱觀吳三桂一生,都是在為角逐利益。用現在的話說,他不是一個徹底的政治家,也就是一個投機的政客。

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是清朝入關以來第二位皇帝。康熙8歲登基,14歲親政。在年少時挫敗權臣鰲拜。政局穩定後,先後平定三藩、收入臺灣、親征噶爾丹、保衛雅克薩。可見康熙皇帝是一個很有政治眼光、政治手段的皇帝,後世評價頗高。

如果吳三桂自願撤藩,還能善終嗎?

假如吳三桂能夠放棄所擁有的一切,聽從康熙皇帝的命令撤藩,到北京的話,他應該和明珠一樣,終身被圈禁。這樣應該不能稱為一個善終吧!也就是說,吳三桂註定不能善終。


作為一個做慣投機的政客,吳三桂絕對不會放棄他既得利益。其實,康熙皇帝也是算中了吳三桂這一點。也就是說,康熙皇帝從一開始就知道,吳三桂不會自願撤藩,一定會造反。康熙皇帝的意圖明顯,即徹底消滅漢人的藩鎮,鞏固滿人的江山。

從後來,吳三桂所做的一切可以看出,吳三桂沒有太大的政治遠見。從一開始,吳三桂目的就是保住自己的那點利益。儘管在初期兵力、糧餉都有優勢,卻沒能做出戰略上的進展。給了康熙喘息之機,最終被消滅。

飛翼君言:康熙皇帝,從一開始就沒打算讓吳三桂善終,無論他是否自願撤藩,面對他的只有一字死。只是在死法上不同,起兵被消滅。不起兵,被監禁而死。其實,哪種死法對於吳三桂而言,都算不上善終。


拓跋飛翼


歷史沒有如果,但是我們參照順治康熙年間漢臣軌跡來判斷,吳三桂怎樣才能善終。一:肯定要撤藩,回到北京,解甲歸田。二:參照康熙年間,漢臣最高二三等的公爵侯爵,吳三桂要讓兒子犯些貪汙腐敗,求田問舍,強搶民女之類的罪,把爵位降到侯爵。三:自己夾起尾巴做人,裝病謝絕見客,避免與漢族重臣會面。只能說這樣有可能有個好結果。


張19870421


對於叛徒來說下場都是一樣的,不管是什麼朝代,不管是什麼人,結局是用盡你的價值後被丟棄,好的棄而不用,差點處死。吳三桂對於清朝來說,就是一個叛徒。清朝統治者在國家基本平穩下,能把西南大權交給吳三桂嗎?對於一個叛徒而言,他不會再來一次叛變嗎?所以必須拿下他,如果拿下,理由是撤藩。如果吳三桂能早點明白,主動交權,保住性命是可能的,但不會長久。可是吳三桂也知道即使交了權,康熙也不會給他有好果子吃。所以,吳三桂才又反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