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清軍入關的吳三桂,為何還被南明弘光政權奉為英雄?

淡墨殘煙


相信對平西王吳三桂這個人大家並不陌生,有關清朝的很多電視劇都有一些和吳三桂有關的故事情節,如《鹿鼎記》等等。吳三桂這個人物在歷史上,是頗有爭議的,身為明臣,投降清朝,大力助滿清滅明,而後又反清自立,過了把皇帝癮。有人說他是好人,滅了李自成;有人說他是壞人、大漢奸、見利忘義。

當然,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如何看待吳三桂肯定有不同的意見。吳三桂引清軍入山海關,雖然不能說此舉滅亡了明朝(李自成滅的),卻可以說他是清朝入主中原的最大助攻手。但是在當時的南明弘光朝廷乃至很多縉紳士人的眼中,吳三桂可是個帶著耀眼光環的明朝大英雄。是不是讓人不可思議?這又是為何呢?

讓我們看看吳三桂到底經歷了些什麼。吳三桂祖籍高郵(今江蘇高郵市),祖上生意人後遷居遼東,做馬匹生意。馬匹在冷兵器時代是戰爭資源,因此很快發家。有錢了就有了更高層次的追求,慢慢滲入軍中,逐漸發展起來。

後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任錦州總兵,娶了遼西望族祖大壽的妹妹生了吳三桂,就這樣吳、祖兩大家族達到強強聯合。吳三桂自幼習武,也有兩把刷子,不到20就中了武舉。在強大的家庭背景下,從軍後的吳三桂官職開始火箭般的往上竄。20歲就當了遊擊將軍,23歲成為前鋒右營參將,26歲成為前鋒右營副將,27歲成為寧遠團練總兵。

在明朝末年,總兵可不是一般的軍官,全國也就20個左右,是權力很大的一方大員,相當於後來的某軍區司令。年紀輕輕的吳三桂並沒有多少強悍的戰績,就爬到這個位置了,不能不說後臺夠硬。當然,吳三桂的戰力還是不錯的,1640年和清軍在夾馬山一戰中,表現勇猛。

1643年春,清軍繞道攻入關內,吳三桂奉命馳援京師,但是行動遲緩,等趕到京師的時候清軍已經退走。然而吳三桂還是受到了崇禎的賞賜,被賜予尚方寶劍。第二年,李自成進攻京師,吳三桂被崇禎封為平西伯,受命進京勤王。半路上就聽說京師已破,崇禎上吊。此時南明弘光政權還沒建立,吳三桂沒了組織,在大順和清之間搖擺不定,最終投降了清朝,引清軍入了山海關。

因此,很多人認為滿清能入主中原,就是因為吳三桂這個大漢奸,清軍從來就沒有攻破過山海關,若不是吳三桂投降,也根本就過不了山海關。

後來人這樣看可以理解,但是當時的吳三桂卻被很多人認為是大英雄。古代封建社會,是家天下,君就是國,國就是君,忠君的思想是深入人心的。攻破京師、逼死崇禎的李自成成為“人們”的頭號敵人,當然這裡的人們不包括窮得快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因為他們是擁護不納糧的闖王的。

當時沒有互聯網,消息傳播速度很慢,因此很多支持明朝的人並不知道吳三桂已經降清,還以為吳三桂是向清朝借兵才在山海關打敗李自成,為崇禎報了仇的,就連南明的君臣都是這樣認為的,一度為吳三桂取勝而歡呼雀躍。

南明弘光朝廷認為吳三桂借虜平寇,光復京師,功莫大焉。給了吳三桂“薊國公”的封號,賞銀五萬兩,漕米十萬石等豐厚獎勵,派人送往京師,不過半路上走到山東被人給劫走了。

吳三桂最初打出的旗號也是“復君父之仇”,可能一開始他也真是這麼想的,但是隨著後來戰事的發展,他已經失去掌控局勢的能力和資格,只能乖乖地做個降將了。而清軍繼續攻擊李自成的大順軍,也都是打著為崇禎復仇平賊的旗號,佔據當時輿論的至高點。

南明弘光朝的君臣也都一直抱著聯虜平寇的幻想,包括大名鼎鼎的史可法也不例外,甚至上書極力主張這一策略,“……但虜既能殺賊,即是為我復仇。予以義名,因其順勢,先國仇之大, 而特宥前辜;借兵力之強,而盡殲醜類”。其思想就是借清軍之手,除掉李自成的大順軍,事實上天真了些。

可見,在南明君臣眼中,清軍雖然也和明朝在遼東打了幾十年,也屢次繞道進入關內,擄掠京師、河北、山東等地,但是仇恨遠不如滅亡明朝的李自成,他們將吳三桂視為英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但是後來吳三桂為了搏主子歡心,給自己掙個好前程,殘酷追殺南明永曆帝、血腥鎮壓抗清的力量,卻讓明朝遺民們再也高興不起來了。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這個問題問的不錯。弘光政權確實冊封過吳三桂,並對吳三桂進行過高度的讚揚。不僅如此,對於當時佔據京畿狀態清廷,弘光政權在大部分時間也不抱仇視態度,甚至弘光政權還將所謂的“聯虜討寇”計劃提上了議程,這確實是實實在在發生的事,乍一看,真是讓人不可思議!

從今天的視角來看,清軍入關,清廷佔據北京,而後進一步佔領河南、山東、山西、陝西,佔領了關內大片土地,弘光政權面對與明廷交鋒二十餘年的少數民族政權,不僅不將其視為主要矛盾,反而和它商議什麼“聯虜討寇”,此怪事一也!

吳三桂此人在歷史上屬於被批臭批倒的人物,他的那些個“光輝事蹟”稍看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我也就不多說了,但是在幾乎整個弘光政權存在期間,吳三桂就是以“忠臣孝子”的形象出現的,這樣才有了南明朝廷對吳三桂的冊封。此怪事二也!

之所以會發生這兩件奇事,其一切癥結點就在於1644年甲申變亂時,李自成佔據北京,崇禎皇帝被迫自縊殉國,就是這個事件引發了後來的這兩件事。

明朝在甲申變亂之前,“虜”“寇”並稱,即關外的清軍和關內的農民起義軍同為兩大患,但是崇禎皇帝自縊身亡後,“寇”的因素被急劇擴大,而“虜”的因素反而退居其次。在我國封建專制時代奉行的是君國一體的思想,君主不僅是國家最高領導人,更是天下臣民的家長,所以古代知識分子又稱君主為“君父”,有“國君”“父親”的雙重身份。自然而然,那個逼死“君父”的闖王李自成就應該成為了全體百姓不共戴天的敵人,人人應得而誅之。據史書記載在國變之初充滿了朝野知識分子對李自成的仇恨情緒,個個義憤填膺而未聞面對清廷應該如何打算。

蘇州諸生王聖鳳、徐珩、薛爾張、朱震昌討賊檄有言:亡國漸及亡家,殺君痛於殺父,良心不死,義憤為昭。
常熟翁嗣聖討賊檄有言:三月十九日之變,率土催心,窮陬隕涕,人懷誓不俱生之志,眾滅此朝食之思。


而此時的清廷為了撈取政治威望和道德制高點,高舉著“為崇禎復仇”的大旗追討李自成,以此為名順便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從多爾袞入關後的行動來看,清廷對儒家的倫理道德規範把握的極為精準,一直把自己包裝成“義師”。

《爝火錄》甲申五月初四日辛卯,攝政王頒諭曰:逆賊李自成,系明朝子民,糾聚兇徒,妄興大逆,逼弒君父,誠天地神人之共憤者也。


所以從這點上來看,清朝出兵與李自成大戰,將李自成趕出京師,反而是在為民報仇,從當時禮法來說,清廷反而對南明有恩,是可以聯合的對象。這一點連史可法都不得不承認。在其寫的《款清滅虜疏》中儘管對清廷採取提防態度,但也認為清廷殲滅李自成於明有復仇之意義。

但清能殺賊,即是為我復仇,予以義名,因其順勢,先國仇之大而特宥其前辜,借兵力之強而盡殲其醜類,亦今日不得不然之著數也。


清軍既然是為明報仇,而引清軍入關的吳三桂在當時人眼裡看來,更是高大上了。1644年七月多爾袞致書於史可法,裡面有句

“平西王吳三桂介在東陲,獨效包胥之哭”,這句話就很形象的展示了在確認吳三桂降清前,吳三桂在南明統治集團心目中的地位,在他們看來吳三桂是效法申包胥哭秦,而後又大義滅親,誓殺“闖賊”,說是“忠臣孝子”一點都不過分,事實上當收到吳三桂延清軍入關擊敗農民軍的消息後,滿朝士大夫無不興高采烈。

《爝火錄》甲申六月二十五日太僕少卿萬元吉疏:臣屢閱北來塘報,鎮臣吳三桂原止精卒數千,惟憑恃忠義,當闖百萬,遂能屢控賊鋒,凱奏收京,功成勒鼎。


而此前監軍僉事宋劼上疏更為肉麻,說吳三桂的功勞就是郭子儀和李光弼都趕不上。所謂“吳三桂克復神京,功在唐郭、李上”。


弘光皇帝在聽了吳三桂的感人事蹟後,誇張吳三桂“倡義討賊,雪恥除兇,功在社稷”,大家想不到吧!這位被後世痛批為賣主求榮的一個人,當時的形象是多麼的偉光正。


所以,這就很好解釋了為什麼南明君臣急著加封吳三桂,因為吳三桂在當時的行為來看,實在是秉持大義,為君報仇,在他們看來實在是太偉大了,所以才有五月討論加封吳三桂之事。

《國榷》崇禎十七年五月乙卯條:馬士英敘吳三桂功,封吳三桂薊國公,世襲。

他還指望著吳三桂奮發忠勇,繼續收復故土,指望著“合吳三桂,徐、壽、安慶之師可收楚、豫”,順便希望吳三桂款清,使清朝和起義軍兩虎相爭,

“使兩虎之鬥”

以上就是吳三桂為何在引清軍入關後仍然受到南明朝廷冊封器重的原因。


論史


“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打開山海關,引清軍入關,改寫了中國歷史。而吳三桂也因為開始歸順李自成,後又降清幫助滿人攻打南明政權,殺死永曆帝朱由榔,最後又起兵反清自立為帝,給世人留下了漢奸國賊、反覆無常的印象。但是在當吳三桂引清軍入關之時,當時的南明政權不但不怒,反而對吳三桂的行為大加褒揚,奉其為英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兵攻入北京,崇禎皇帝煤山自縊,大明王朝轟然倒塌。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明朝有兩個首都,在南京也有一套完整的政府機構,在鳳陽總督馬世英的支持下,群臣於五月十五日擁立福王朱由崧登基為帝,改年號為弘光,史稱南明。


弘光政權擁有東南半壁江山,近百萬的軍隊,在當時角逐的幾股勢力中仍是最強的。可是弘光政權的政治眼光實在太過短淺,在面對滿州的大清和農民起義軍建立的大順和大西政權時,朝中以馬世英和史可法為首的大臣們支持“聯虜平寇”的國策,也就是聯合大清消滅農民起義軍。

正是基於這樣的國策,所以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放清軍入關的行為,不僅沒有受到譴責,反而得到支持和歡迎。弘光政權的大將劉澤清在給吳三桂的信中道:“我在南京聽說朝廷要約同清軍入關,一起消滅闖賊,現在您的所作所為和朝廷的主張不謀而合。”從中可以看出,即使吳三桂不引清軍入關,南明的弘光政權也會這樣做的。弘光政權建立後,立刻晉封吳三桂為薊國公,賜誥書表彰他“氣壯山河、功與天齊”。甚至在明知吳三桂不會效忠南明後,在自己軍費不支的情況下,還要運米十萬石送給吳三桂。在當時朝廷看來,吳三桂雖然引來清軍,但是趕走了李自成,為崇禎皇帝報了仇,是立有大功的,是天下第一大英雄。



不過,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幾個月之後,南明想象中的“盟友”,在消滅了農民起義軍之後,便揮兵南下進攻弘光政權。而被其奉為英雄的吳三桂也舉起了帶血的鋼刀,狠狠地向自己的同胞身上砍去。弘光政權只存在了短短的八個多月便煙消雲散了,為其錯看了大清和吳三桂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淡墨殘煙


對南明來說,天下首匪是李自成,禍害大明一是東林黨,一是李自成,最後才是清軍,李自成入城殺了東林黨,建國為大順,但是不懂建設,一味搗亂,據說入京之後還不知清軍為何物,所以雖有反叛之命卻失天下之心,清軍雖然殺戮更多,但是起碼還會建設,所以前期清軍入關,明朝抵抗強烈,後期就模稜兩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