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胃又暖心!什邡人的手工挂面来了!你还记得那个味道吗?

手工挂面是一种传统的汉族面食,以小麦粉添加盐、碱、水经手工拉制悬挂干燥后切制成一定长度的干面条。细如发丝、清如白玉,洁白光韧,是耐存、耐煮的手工面食,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入口绵软,回味悠长。

暖胃又暖心!什邡人的手工挂面来了!你还记得那个味道吗?

民国时期

什邡当时的马井乡有专营

手工挂面的作坊六、七家

马井手工挂面因其面质柔软

纯净无杂,根头细如银丝,匀称光滑

开水一烫即熟,久煮不糊不腻

被誉为“银丝挂面”

暖胃又暖心!什邡人的手工挂面来了!你还记得那个味道吗?
暖胃又暖心!什邡人的手工挂面来了!你还记得那个味道吗?

延续至今,马井乡的名称早已被马井镇所替代,但当地仍然还保留着为数不多的几家手工挂面作坊,连日来的晴好天气,也成就了入冬以来制作手工挂面的好时机。

暖胃又暖心!什邡人的手工挂面来了!你还记得那个味道吗?

走进马井镇光华村吕朝春的家中,扑面而来的便是面粉的清香。早上10点多,伴随着冬日温暖的阳光,57岁的吕朝春爬上近两米高的支架,妻子胡小萍则将粗面条一挂一挂的递送给他,固定在高高的支架上。很快,几十挂面条被晾晒了出来,在阳光和风的作用下,面条水分慢慢蒸发的同时,夫妻俩还得对面条进行一次次的拉扯,分离,直到垂到地面,再对挂面下方进行固定。

暖胃又暖心!什邡人的手工挂面来了!你还记得那个味道吗?暖胃又暖心!什邡人的手工挂面来了!你还记得那个味道吗?

一阵微风拂过,面条特有的香味从鼻尖飘过,而光与影的交织使得面条犹如白色纱幔般灵动起来。一根面条要从不到一米的长度,拉扯到近三米,这期间的工序,便是挂面细如发丝的诀窍。吕朝春说,面团到长长的面条,需要多次扯面的工序。每天下午1点多,他们便开始对经历了一夜发酵的面团大条进行盘条。盘条其实就是将大木桶内呈条状的面团揉搓成一条长面条,再盘成圆形继续进行发酵。对面团进行加工是个体力活,这项工作只能由吕朝春自己操作。面条在他的手中上下舞动,在妻子的配合下,完成了大条盘条工作,接下来还有发酵、扯小条、上棍等工序。吕朝春说,在几年前,这些工序都是在半夜完成,现在他们改变了老一辈的做面流程,再也不用熬夜做面了。为了更轻松一些,他也曾经有想通过机器减轻劳力,修了烘房,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吕朝春说:“原来准备用机器做出来面条,可是做出来口感不佳,通过手工做出来的带柔软性,都说老吕做的面好吃,所以,我肯定要做好要实实在在不能作假。”

暖胃又暖心!什邡人的手工挂面来了!你还记得那个味道吗?
暖胃又暖心!什邡人的手工挂面来了!你还记得那个味道吗?暖胃又暖心!什邡人的手工挂面来了!你还记得那个味道吗?
暖胃又暖心!什邡人的手工挂面来了!你还记得那个味道吗?

下午三点多,经过充足阳光和微风共同作用,挂面已经脱干了水分。来不及休息,两人又开始收挂面、切面、包装。像这样的好天气,夫妻俩每天能生产约120把挂面。面粉要完成从粉状到面条的蜕变,需要大约15个小时,超过十余个的工序,再加上在一年的时间里,适合做挂面的时间低于5个月,这让不少拜师学艺的年轻人打了退堂鼓。这其中也包括吕朝春的女儿吕倩。虽然没有完全掌握做挂面的手艺,但是吕倩却对自家出产的挂面情有独钟,这不,刚刚晾晒好的挂面就被送进了厨房,成为了2岁女儿的美食。

暖胃又暖心!什邡人的手工挂面来了!你还记得那个味道吗?暖胃又暖心!什邡人的手工挂面来了!你还记得那个味道吗?

手工

挂面

吕朝春说,父辈从十多岁起就开始制作手工挂面,而自己也做了大半辈子,靠着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家人,到如今掌握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再加上手工做面受天气和时节影响,产量非常有限,也许未来大伙会越来越难品尝到马井手工挂面了。

记者:张晓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