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實用入門


1. 關於酒的推薦,這個不會有。葡萄酒口味實在是難有統一標準,專業的和業餘的不一樣,專業或者業餘的當中不同的人口味不一樣,同一個人不同的時期口味也會變化。同一款酒,有人喜歡它濃郁直接,但也有人討厭它濃妝豔抹、俗不可耐。我剛入門那會兒,看網上很多人說梅洛丹寧少,不澀,推薦菜鳥先喝梅洛,等喝一段時間的梅洛,再來喝赤霞珠。於是趁促銷買了一堆不同產區的梅洛,結果發現它真不是我的菜,但是赤霞珠和西拉我一下子就愛上了,相見恨晚。如果不是當初被誤導,我不至於浪費那麼多錢和時間喝一堆自己怎麼也喜歡不起來的酒,教訓深刻啊。這次的被誤導,也給我幼小脆弱的心靈留下了嚴重的陰影,我之後一直對梅洛單釀和以梅洛為主力的混釀有一種強烈的排斥感(但我沒喝過四位數以上的頂級梅洛,所以不敢完全否定它)。但喜歡梅洛的人一定不會同意我的觀點,這就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2. 關於百利甜酒的謬誤。我後來查詢了下,確實它和葡萄酒沒關係。正確的說法是,它是利口酒的一種,是威士忌加甜做的,利口酒可以是葡萄酒加甜加酒精,也可以是烈酒加甜。加甜加酒精的葡萄酒在歐洲叫利口葡萄酒,liqueur wine,美國叫甜點葡萄酒,dessert wine。深挖錯誤根源,我不喜歡很甜的酒,沒喝過百利甜,所以想當然了。

3. 關於分類。對不另外加甜加酒精的葡萄酒,歐美並沒有甜型、半甜這種分類,這也許是國內的叫法。從無酒精的葡萄汁,到沒有糖分的葡萄酒,這是葡萄汁發酵前後的兩極。發酵中間階段出的酒,糖分酒精並存,都算半乾。

葡萄酒實用入門淺談(二)

上一篇我們大致瞭解了什麼是葡萄酒和葡萄酒酒的種類,也明確了喝酒的目的。按說接下來應該介紹品種產區分級什麼的了,然後才是如何買酒。但估計等品種產區分級這套奶奶經嘮叨完,列位看官也昏睡過去了。所以先來一篇實戰的,談談如何在國內買酒,管它什麼產區級別品種,先買一瓶再說,等喝完了有了感性認識,再談其它。

不得不說,對於葡萄酒愛好者來說,在國外生活會在比在國內幸福得多。首先是價格因素,年入10萬美金的美國工薪買一瓶10美元的酒,和年入10萬人民幣但要揹負教育住房醫療三座大山的中國工薪買10美元的酒所帶來的經濟負擔是大不相同的,更何況10美元的葡萄酒到了國內也要奔著三位數人民幣去了。其次是商業環境,無論新舊世界,當地的居民都能沒有太大精神負擔地買酒,而不必過於擔心是否假冒偽劣酒。相比之下,國內的酒友選酒就要費點心思,國產葡萄酒令人很不放心,進口酒也不省心,太多的假洋鬼子酒,黑幕報道層出不窮,比如這篇,這篇,這篇,還有這篇。

那麼如何在國內買到正宗的進口葡萄酒呢?

1. 照妖鏡

強烈推薦使用wine-searcher來甄別。葡萄酒B2C在國外早已迅猛發展,於是必然地誕生了wine-searcher這樣的查詢網站。但它對國內酒友最重要的意義不是比價,而是照妖。通過這個網站搜索你要買的酒是否在國外B2C有售,特別是看它是否在原產地、歐盟和美國有售。如果一款酒在這三個地方之一有售,品質大致就有了保證,如果在歐美都有售,那更好了。如果一款酒在國內被吹得天花亂墜,但在wine-searcher上卻無蹤跡可尋,或者只在中國出售,就要小心了,假洋鬼子的可能性很大,這樣的酒最好不碰。當然國外有些酒莊因為推廣和產量的關係,很可能在wine-searcher上找不到而被你錯過。但對菜鳥來說這不是問題,因為菜鳥的第一要務是買到合格的葡萄酒開始練習,而不是買到渣酒假酒誤入歧途。葡萄酒是浩瀚無邊的汪洋大海,就算錯過了某些酒,wine-searcher上能找到的酒也多得足夠你練習入門了。

對於剛接觸葡萄酒的人來說,紛繁複雜且繞嘴的品種、產區和分級很容易搞得人頭大,但有了wine-searcher這面照妖鏡,你可以暫且把這些放到一邊,花上比歐美老外更多的錢,你也能買到跟他們一樣品質的酒,品種產區分級這些事情邊練嘴實踐邊探索會更好。

除了比價和照妖,wine-searcher還是一個內容豐富的葡萄酒知識和行業新聞網站。只是它沒有中文版,對英語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但有了google translate,不懂英語的人用它照個妖查個價應該不是問題。不過,如果你真想學習葡萄酒的話,懂點英語,特別是學點葡萄酒的單詞還有必要的。這就好比現在用手機、電腦和平板的人,就算不懂英語,但CPU,ROM,RAM,wifi,還有iphone,ipad,nexus之類的品牌名總歸是認得的。

葡萄酒實用入門

這是經過谷歌翻譯後,一款非常不錯的南非產赤霞珠在wine-searcher上查詢的結果。可以看出,美國真是葡萄酒迷的天堂啊,25美元就能拿下。令人欣慰的是我們並不孤單,還有哈薩克斯坦的倒黴蛋陪咱作伴,買這款酒賣要比美帝貴一倍,坑爹啊,不知道哈薩克斯坦人的收入是否也是美帝的兩倍。注意左上角的商家地點一定選擇“所有國家”,這樣才看到你查詢的酒在世界各地的銷售情況。左下角有酒款的獲獎情況,wine-searcher列出的獎項一般是國際上比較貨真價實的競賽結果,交錢就給獎的比賽不會出現。國內有的商家有時會吹噓甚至是捏造某酒參加過什麼比賽得過什麼獎,通過wine-searcher一看就知道。

2. 買酒注意事項

照妖鏡在手,現在的問題就是去哪裡買酒了。

一個選擇是在超市,國內大的超市不少都有賣葡萄酒的專櫃或專區,國產進口都有。你人一進去,馬上就有促銷員過來喋喋不休地向你推銷,基本上他們只是促銷員,而不是懂酒的人,滿口謬誤、亂說一氣是司空見慣的事。你如果真被他們牽著走,上當的機會應該比較高。另外超市價格一般都不便宜。但如果趕上什麼難得的促銷,也能買到價格實惠的酒。超市適合有一定經驗的人去買酒,他已經知道不少國外的酒莊和它們的酒,對這些酒莊的酒標也比較熟悉,看到價格合適時,就可以果斷出手。超市還有個問題就是酒的保存條件不好,多數酒都是在貨架上直立正放,且光照很強,這些都不利酒的保存。如果是那些對保存條件要求較高的昂貴葡萄酒,不適合在超市購買。

另一個選擇是B2C。B2C的一大優勢是價格,促銷也比較頻繁,我基本只在B2C買酒。至於說保存條件,貌似目前只有一家說自己有恆溫恆溼倉庫。但前年有人自提時發現它的倉庫居然被水掩了。也許所謂的恆溫恆溼倉庫只是宣傳噱頭而已。但是我想B2C的倉庫貨架總歸和超市貨架不同,不用把酒一瓶瓶地都從木箱裡拿出來擺給人看,也不用有那麼多強光照射,另外如果是比較專業的酒類B2C,我腳著他們應該懂得葡萄酒要平放而不是直立正放,但這些只是我的猜想而已。到底如何還請內行人指點。

為了避免當託的嫌疑,就不說我最常去的是哪家B2C了,只說說選擇B2C買酒應該注意的事項。

首先為配合照妖鏡甄別假洋鬼子,酒品頁面必須提供酒的原文原名,至少有英文名,因為來自美國的洋照妖鏡看不懂中文。大家熟知的什麼都賣的某大綜合B2C,近幾年也做起了葡萄酒生意,它賣的很多酒就沒有原名,這很不專業。沒有酒的原名,這就為假洋鬼子酒大行其道提供了保護傘。雖然很多國內B2C都在靠賣假洋鬼子酒走量,包括最大的那家葡萄酒B2C,但有節操的B2C還是提供原名的。套用一句名言來說,任何隱瞞原名的銷售方式都是耍流氓,哈哈。

其次要提供酒的年份。年份指的是葡萄採摘的年份。標明瞭某一年份的葡萄酒全部或大部分都要用這個年份的葡萄來釀造,具體比例多少各產區基本都有法律明確。對菜鳥來說,年份的意義不是為了挑選好年份,而是避免買到時間太久的酒。入門的葡萄酒一般都是面向大眾市場的餐酒,年份沒有多大意義。新世界的葡萄酒,經常使用技術手段彌補天氣對葡萄種植的影響,也不大講究年份。但餐酒一般不能保存很長時間,基本上裝瓶後一兩年之內要喝掉。網上買酒一般看不到酒的裝瓶時間,只有酒到手後才能在瓶身上看到,這就好比B2C售賣的其它產品通常不會在產品頁面寫出生產日期一樣。但好在對葡萄酒來說,我們有辦法推算裝瓶日期。

B2C還應該標明酒是否在橡木桶中陳化和桶中陳化時間長短。葡萄酒榨汁後一般會在發酵罐裡(通常是不鏽鋼罐)進行,發酵一般經過有氧和無氧兩個階段,時間加起來最長一般不超過一個月。發酵之後過濾了皮渣就從發酵罐轉移到橡木桶陳化了(有些白葡萄酒不會有專門的過桶步驟,因為它一開始發酵就在橡木桶中進行,發酵完畢在同一個桶中直接進入陳化階段),最後裝瓶。通過年份和過桶時間,大致可以推測出裝瓶的時間。比如某款在美國售價7.99美元的酒,年份2009,過桶時間8個月,如果產區在北半球,它肯定是在2010年裝瓶的;如果產區在南半球,葡萄上半年採摘,裝瓶最早會接近2009年尾。現在2013年都已過了大半,對於7.99刀價位的酒來說,最好買2010年之後的年份了。

葡萄酒實用入門

不鏽鋼發酵罐

葡萄酒實用入門

葡萄酒實用入門

陳化葡萄酒的橡木桶

除了超市和B2C,還有一個渠道就是萬能的淘寶。但淘寶在我眼裡一直是個水很深的地方,所以從來沒在淘寶買過酒。超市和B2C賣的都是行貨,淘寶上估計很多都是X貨。如果你能認識靠譜的賣家,在淘寶買點X貨也不錯,誰不想省錢呢。

3. 入門起點價位

那麼初學者買什麼價位的葡萄酒好呢?我的建議是,如果你覺得自己的鼻子嘴巴不是高靈敏度的那種,從便宜的開始循序漸進。因為一開始就買好酒,你不一定喝得出來好來,喝不出好來就是浪費錢。特別是中國人,飲食習慣造成的口味座標和西方人不同,可能會有個調整適應的過程,如果你之前滴酒不沾,可能還有個對酒精的適應過程。如果你對自己的鼻子嘴巴和適應性有高度自信,又不差錢,那麼起點高些,也未嘗不可。哪個領域都有天賦過人的天才,喝葡萄酒也不例外。

我覺得可以以wine-searcher上美國平均售價位為基準,大致10美元左右的酒,都可以拿來做入門起點。太便宜的酒就不要考慮了。當然美國10美元的酒,到了國內會遠遠不止10美元,原因眾所周知。為什麼以美國售價做基準?因為美國對進口葡萄酒的稅不高,歐洲澳洲南美出產的葡萄酒千里迢迢運到美國後,價格沒有太離譜的提升。有些國家,比如它的鄰居加拿大,對酒課稅就比較高了。另外,美國有著成熟發達的葡萄酒市場,不大容易有某國家地區的酒被炒作得很貴的現象,換句話說,就是消費者對葡萄酒比較瞭解,不大容易被忽悠而特別迷信某些國家地區的酒,而導致這些國家地區的酒售價遠遠超過其本來價值。當然這是針對非收藏級別的酒而言,那些收藏級的買來作投資的昂貴酒另當別論。

相對來說,新世界(歐洲之外)的葡萄酒性價比比舊世界(歐洲傳統葡萄酒產區)要高,這種性價比之差對發達國家的消費者來說也許沒有明顯的感受,但一到國內就被放大了許多,令人無法忽視。但是也有例外,就是新世界裡的美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和舊世界裡的西班牙。美國和澳洲在葡萄酒地圖上屬於舊世界,但在經濟版圖上卻是發達國家,高工資導致的高成本(尤其是澳大利亞)讓他們的葡萄酒性價比上比智利阿根廷差了不少。舊世界裡的西班牙在經濟地圖上不算多發達的國家,所以葡萄酒價格相對於法國意大利親民了很多。舊世界裡還有一個國家,葡萄牙,印象中比西班牙還不發達,我覺得葡萄酒也應該比較實惠的,但國內看到的葡萄牙產葡萄酒並不便宜,不知道什麼原因。

有了照妖鏡,找到了符合一定條件的B2C,剩下就是等待它們打折促銷了,如果價格降到了比較接近wine-searcher上的水平(和它平齊基本不要考慮,這種機會很少),就果斷出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