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正宗的生煎應該啥樣?肉餡清水還是渾水?麵皮發麵還是不發麵?

摘要:到底怎樣的生煎才是最正宗的?這個話題在生煎控中是一直熱議的,重點在三個點上,肉餡到底是清水還是渾水?麵皮到底是發麵還是不發麵?下鍋時到底收口朝下還是朝上?

最正宗的生煎應該啥樣?肉餡清水還是渾水?麵皮發麵還是不發麵?


生煎饅頭,上海人更喜歡叫生煎,北方人更習慣稱為生煎包。上海人不論有餡沒餡,都叫饅頭,肉餡的叫肉饅頭,菜餡的叫菜饅頭,沒有餡的就叫淡饅頭。生煎饅頭,顧名思義,就是將肉餡小饅頭直接放在平底鍋裡煎制而成。在過去物質匱乏油水不足的年月,店家為了生意噱頭,強調在烹製過程中是用了大量的油煎,所以往往在招牌上會醒目地突出“重油生煎”的字樣,現在為了健康,注重低油低脂,“重油生煎”的招牌幾乎看不到了。

毫無疑問,生煎是上海人最喜愛的小吃,沒有之一。在眾多的生煎死忠粉絲中,對於到底怎樣的生煎才是最正宗的?一直都是熱議不斷的話題,爭論的重點在三個點上——肉餡到底應該是清水還是渾水?麵皮到底應該是發麵還是不發麵?下鍋時到底應該收口朝下還是朝上?

這就讓老派爺叔細細說來。

先說肉餡,海派生煎歷來就主要有兩大流派,一種是用純前腿夾心肉不加肉皮凍的“清水肉餡”,另一種則是在肉糜中加入肉皮凍的“渾水肉餡”。

最正宗的生煎應該啥樣?肉餡清水還是渾水?麵皮發麵還是不發麵?


相比而言,“清水派”對肉餡原料的要求更高,所以肉餡緊緻而不呆滯,還有點彈性。原料不好或者不新鮮,那麼口感就會馬上露餡。而且“清水派”也不是完全沒有一點湯汁,是會有少許湯汁,這純粹就是肉餡本身的肉汁,量不多但卻足夠鮮美,即使冷了之後依然還是有湯汁。而“渾水派”的肉餡原料要求就可以低一些,一般的五花肉打成肉糜也完全可以應付了,關鍵是在肉糜里加入了肉皮凍。肉皮凍就是將豬皮退掉豬毛,切成小塊加水煎熬,直到豬皮與水合成一體,成為流體狀,再盛入容器凝固結塊。“渾水派”就是將肉皮凍切碎和肉糜混成成餡料,好處就是肉皮凍在生煎的煎制過程中受熱融化產生大量湯汁,吃起來滿口湯汁,肉餡即便不是很新鮮,也會被大量又燙又香的湯汁給掩蓋了。不過,“渾水肉餡”只能乘熱吃,冷了之後肉皮凍又會凝固,湯汁全沒了,就是一團白花花的豬油。

所以,這麼一比較,清水派和渾水派,孰優孰劣就很清楚了。從食客角度當然是清水肉餡好,而店家從成本考慮,肯定會選擇渾水肉餡。

最正宗的生煎應該啥樣?肉餡清水還是渾水?麵皮發麵還是不發麵?


接著來說麵皮,做生煎的麵皮主要有三種情況:全發麵、半發麵和不發麵。

全發麵,也叫全發酵,餐飲業行話叫燙酵面。就是在和麵時用沸水,將麵粉燙熟,拌成雪花狀,再放入老酵——所謂老酵就是昨天留下的一小塊麵糰,有經驗的店家每天的麵糰絕不會完全用完,總會留下一小塊,用來加到第二天新發的麵糰裡,和老滷有點異曲同工之妙。然後一起揉成麵糰,靜置15分鐘左右。這個麵糰靜置的過程行話叫“醒面”,而且“醒面”的時間長短還得根據溫度變化,夏天時間短冬天時間長,具體由店裡的老師傅掌握。麵糰醒好後再搓成長條,切成劑子擀皮,包好餡料後,還要再醒面大約半小時,才能下鍋煎制。

全發麵經過兩次醒面,所以麵皮比較厚實,糯軟但有韌性,口感鬆軟而有勁到,不粘牙,而且還能吸附肉餡的湯汁,就連麵皮也會有肉餡的味道,吃起來更有味道。不過,全發麵的缺點是製作工藝相對複雜,必須要事先較長時間的準備,兩次醒面就要花不少時間,不能隨用隨發,一旦發好的麵糰用完了,也就只好停灶打烊了。大壺春是最早採用全發麵的,而且一直堅持到現在。

半發麵,也叫半發酵,餐飲業行話叫嫩酵面。和麵時加溫水、酵母揉成麵糰,不用醒面就直接搓成長條,切成劑子擀皮,包餡,然後要經過醒面15分鐘左右後再下鍋。半發麵的麵皮只經過一次醒面,所以發酵不充分,厚度適中,口感也還算鬆軟,但比全發麵的還要差一些,韌性也差了一點。以前的老字號蘿春閣就是半發麵的鼻祖,現在東泰祥、友聯、豐裕都是採用半發酵麵皮。

最正宗的生煎應該啥樣?肉餡清水還是渾水?麵皮發麵還是不發麵?


不發麵,也叫不發酵,行話俗稱死麵。麵粉加冷水和少量發酵粉,揉成麵糰後直接切劑子,擀皮包餡,隨即下鍋,沒有專門的靜置醒面過程,讓麵糰在煎制過程中受熱自然醒發。不發麵的麵皮在三種麵皮中厚度最薄,鬆軟度也最差。而且由於沒有發酵,面組織間的結構嚴密,麵皮不能吸收湯汁,就是一塊麵團,毫無層次感,還會粘牙。而且皮雖然薄了,但冷了之後就容易軟塌下來。從口感上來說,不發麵是最差的,就是皮薄,看上去賣相更好些。最大的優點就是不需要長時間準備,隨用隨包,更適合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小楊生煎就是用的不發麵。

比較了三種麵皮的特點,從口感的角度當然是全發麵,半發麵次之,不發麵看似皮薄餡大,但口感最差,只是更適合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而從不發麵的特點來看,更適合用來做小籠和鍋貼!所以,在生煎的原教旨主義者眼裡,對用不發麵做生煎是極為不屑的。

所以,海派生煎根據剛才所說麵皮和肉餡的不同,分為兩大派:全發麵皮+清水肉餡的“肉心幫”和半發麵皮+渾水肉餡的“湯心幫”。至於不發麵批,那基本就屬於生煎中的離經叛道,徒有生煎的外形而已。

最正宗的生煎應該啥樣?肉餡清水還是渾水?麵皮發麵還是不發麵?


最後來說下鍋時是應該收口朝下還是朝上?

其實,說了麵皮的特點,這個收口朝下還是朝上的答案就已經呼之欲出了。

收口朝下的一定是用不發麵,因為不發麵的麵皮比較薄,只能收口朝下放到鍋子裡,否則底部不夠結實,無法承受油煎烘製,麵皮大概率會破。所以這樣一來,收口的褶子和鍋子底部接觸,褶子凹凸不平,根本無法煎製出整塊焦脆的底板。真正的生煎控都知道,生煎最大的精妙之處就在這塊焦而不苦,嘎嘣香脆的底板上。沒了這塊底板,還叫什麼生煎?

只有收口朝上才能煎烘出整塊的焦脆底板,全發麵和半發麵都是收口朝上的。而且收口朝下的生煎出鍋時很飽滿,但熱氣消散後馬上就會癟塌,這也是不發麵的特點所決定的。

所以,最正宗的生煎就應該是——清水肉餡,全發麵,收口朝上。

說了這麼多,都饞了,閒話少說,來兩客生煎,要最正宗的那種,再來一碗全色雞鴨血湯——完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