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炒蛋:如果把我比作美食聖徒,那麼苦瓜炒蛋是一讓我開悟菜餚

苦瓜炒蛋

周忠應

苦瓜炒蛋:如果把我比作美食聖徒,那麼苦瓜炒蛋是一讓我開悟菜餚


我一直不喜歡苦瓜,討厭它的那種苦味。我老婆卻對它情有獨鍾,隔三差五的做一盤苦瓜吃。每次,我最多就吃三片,也算是對老婆的尊重。

常常覺得自己就如一條苦瓜,嚐遍了人生的苦味。小時候在山旮旯長大,高中輟學後飽嘗了人生的悽風苦雨,小女兒白血病離我而去,妹妹生小孩難產也走了,我幫她撫養女兒;求職的道路上也很不順,從養路工班臨時工做起,從事過搬運、油漆工、修理自行車、開拖拉機、秘書、記者、編輯、副總編輯、記者站站長、企業工會主席、培訓經理、人力經理等等,一直在外漂泊。去年從廣州辭職後,便呆在家裡漫無目的,人過半百,不想再去為人打工,這個年紀,打工也沒有人要了。

有人不免要問:你說自己像條苦瓜,你又不喜歡苦瓜,難道你不喜歡自己嗎?

哈哈,這也是我的困惑,我從內心深處多次中叩問過自己,我喜歡自己嗎?這個問題有些滑稽,一個不喜歡自己的人難道能喜歡他人嗎?說實話,有很多人都討厭過自己,只不過是討厭的某個時段的自己而已。

人生在世無奇不有,有人自戀,有人自厭,有人自大,有人自卑。人其實是一個最複雜的矛盾體,多種角色,多種心態,多種性格並存。國外有本書《24個比利》是作家丹尼爾·凱斯敘述比利於1977 年因犯下連續強暴案而遭美國俄亥俄州警方逮捕,但他卻對自己犯下的罪行毫無記憶。後來他經過徹底的精神檢查,發現他患有多重人格症,其中包含原本的比利,一共有 24 個人格在他體內。

當然,我沒有24個自己,但最少有3個自我,一個討厭自己的我,一個是認可自己的我,還有一個便是平淡如水的我。這三個自我偶爾交織在一起,讓自己分辨不出自己。悲傷的時候,感覺自己是條苦瓜;得意的時候,覺得自己是條喜瓜。

苦瓜炒蛋:如果把我比作美食聖徒,那麼苦瓜炒蛋是一讓我開悟菜餚


老婆常說,苦瓜雖苦,但要常吃,對身體有益。上餐吃了喜瓜,即絲瓜,下餐要吃苦瓜,這是陰陽平衡。如果把喜瓜比成陽的話,那麼苦瓜便是陰了。人生在世,要修陰陽,尤其是為人處世上,更要追求左右迎合,達到自我平衡,我與他人平衡。於是,我便想,苦瓜的味道我不喜歡,那麼就一定有與苦瓜相平衡的其它食材,讓這兩種食材結合來炒,一定能炒出你喜歡的美味來。

苦瓜炒肉,我試過,不好吃;苦瓜炒辣椒,苦瓜炒茄子,甚至苦瓜炒鹹魚我都試過,都不是我喜歡的那個味。有一次,老婆煞費苦心地把苦瓜切得非常細,幾乎跟辣椒沒有什麼區別,然後跟雞蛋一起炒了一個菜。我在書房寫稿,她在廚房做菜,先將苦瓜泡水10分鐘,洗淨備用;然後4個雞蛋打入小盆備用;接著,苦瓜挖去瓜籽,切薄片,放1勺鹽攪拌勻;然後,油熱鍋,倒入苦瓜翻炒至變色;這時,倒入少許油,倒入4個雞蛋,將鍋裡的雞蛋沿著鍋旁轉一圈,弄散蛋黃,煎至兩面金黃即起鍋。

老婆知道我喜歡吃蛋,她巧妙地把苦瓜隱藏在炒蛋中,她猜我會毫不猶豫地大嘗一口的,果真我中了她的奸計,讓我無意中體味了苦瓜炒蛋的美味。原來苦瓜與蛋相炒才是我喜歡的味兒。我覺得對我來說,這應該是絕配了。苦瓜如我,雞蛋如我老婆,這一絕妙的搭配,讓這菜,這人生有了趣味,有了酸甜苦辣,有了相濡以沫。

這讓我想起這樣一個故事: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聖。師父拿出一個苦瓜,對弟子們說:“隨身帶著這個苦瓜,記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條你們經過的聖河,並且把它帶進你們所朝拜的聖殿,放在聖桌上供養,並朝拜它。”弟子朝聖走過許多聖河聖殿,並依照師父的教言去做。  回來以後,他們把苦瓜交給師父,師父叫他們把苦瓜煮熟,當作晚餐。晚餐的時候,師父吃了一口,然後語重心長地說:“奇怪呀!泡過這麼多聖水,進過這麼多聖殿,這苦瓜竟然沒有變甜。”弟子聽了,好幾位立刻開悟了。

如果把我比作美食的聖徒,那麼苦瓜炒蛋是一味讓我開悟的菜餚。(2020年4月2日寫於星燕別墅)


苦瓜炒蛋:如果把我比作美食聖徒,那麼苦瓜炒蛋是一讓我開悟菜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