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的小吃“面窩”它根本不是面做的!

武漢的小吃“面窩”它根本不是面做的!

武漢小吃的品種,一口氣數過百樣絕不成問題, 其中名字取得有味道的要首推“面窩”。 面窩這名字,好就好在它偏偏不是面做的。 圓圓的一個油炸食品,邊沿厚中間薄,薄到極處 還要著意地“刮”出一個窟窿來。從張嘴一咬,到將它 吃到渣滓都不剩,誰都能判斷出它根本不是面做的。 名不符實,它就敢叫“面窩”? 你說它名不符實,但它吃起來實在。一口咬下 去,脆脆地起頭,柔柔地接下,吃到中間時,卻又有 大片嚼起來讓周圍的人都聽到脆響的鍋巴。咀嚼 中,豆香、米香、蔥姜香、芝麻香混到一起,瀰漫了 滿嘴,香酥的衝擊更瀰漫到滿房。這滿房的香味 ,叫好都嫌耽誤事,哪還有心去追 究“面窩叫得對不對。

武漢的小吃“面窩”它根本不是面做的!

“面窩”就“面窩”,“面窩是好東 西 細究起來,“面窩”雖和“姜鹽粑粑”之類小吃同屬 於米”製品,但它們的來路很不一樣。“粑粑”起於農 家,“面窩”卻絕不是從農家鍋灶裡出來的東西。一般 農家,平日做飯用油的“政策”是“讓鍋裡沾點油腥”。農 婦們會在一根筷子上綁一小根布條,在油鍋裡沾 下,再到鍋裡拖一下,感覺那油腥就到了鍋裡了。沒 有誰捨得拿油瓶直接朝鍋裡倒油的,更別說用半鍋油 去炸米漿、黃豆漿玩了。

武漢的小吃“面窩”它根本不是面做的!

有趣的是武漢小吃的許多門類,諸如下粉下面 的,做包子炸油條的,都和其它行業一樣,是要經過 三年學徒才能自立門戶的,唯有炸面窩這一行,是不 分男女老少,父子、夫妻、兄弟、妯娌,搭好班開鍋 便炸,從沒見哪家收學徒的。 是大漢口的城市發展,造就了這個小吃品種和它 的從業人。 漢口城市發展迅速,常駐人口增長迅猛,吃糧人 多,碾米業自然會發旺。但機器的原始也使碎米太多。

武漢的小吃“面窩”它根本不是面做的!

熟食業(做小吃的)“便瞅準了碎米難銷的機 會,在米制小吃上動起了歪腦筋。一時間大漢口的早點 就出現了“米家軍當家”的局面。什麼發米粑粑、姜鹽粑粑、吊漿粑粑、谷芽粑粑、豆皮、燒賣、湯粉、炒 粉、扯餈粑、鹽餈粑、生炸餈粑、桂花餈粑、綠豆餈 粑、蒸糕、烘糕、方糕、黃松糕、葉兒粑……哪一行裡 當家的都是米。 然而這一大堆的小吃,都是發揮米的柔美這一面 的。有的甜,有的粘,有的綿,只有“面窩”的構想, 發揮的是米的另一面。

武漢的小吃“面窩”它根本不是面做的!

四川人想到了鍋巴,於是菜餚裡有肉片鍋巴之 類,提煉了它的“脆” 可惜鍋巴脆則脆矣,吃到收尾難免讓牙巴骨犯 僵 於是設想面窩的人想到找什麼東西和米漿“作 搭配。估計一定試過許多東西的,最後是蒼天有眼, 讓他發現了黃豆。在米漿中兌上黃豆漿,讓黃豆漿發 揮它多脂、易酥的特性。這是從食材特性上想的。它 得有一定的形和型,才能讓人的嘴巴去感受啊。

武漢的小吃“面窩”它根本不是面做的!

於是最出彩的東西來了,做模具!做一個“模子”,把半液 態的米漿、黃豆漿的混合物限制在裡面,然後在滾油 中去煎炸,讓它成型。 豈止是成型,在炸之前還要往漿裡下鹽,加姜 丁、蔥花,漿入模子後,再在上面撒一些芝麻。再下 鍋炸出來,它就叫“面窩了.

武漢的小吃“面窩”它根本不是面做的!

武漢的小吃“面窩”它根本不是面做的!

我們這一輩人,是從剛學會自己吃東西的時候就 認得面窩的。那時候人小嘴饞,吃麵窩只愛吃當中那 一片,薄薄的脆脆的,不知該叫它麼事,就說它是鍋 巴。嚼起來嘎嘣了,一邊吃一邊欣賞它對自己的 後來看到有人只要邊邊不要“鍋巴”,覺得好生奇 怪。一打聽才知是專為牙口不好的老人炸的,叫做“框 框面窩”。後來再吃麵窩時便留心品嚐“框框”那個部 分,卻覺出了幾分平和,幾分厚重。 後來,又看見面窩鍋裡炸出的“苕面窩”、“黃豆麵 窩”、“餈粑面窩”、“蘿蔔餃子”。 再後來,則是“少吃油炸食品“的勸告,讓我們控 制了吃它們的次數,卻讚歎那些動腦筋誘惑食客的“製作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