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崑山老味道

上世紀50年代上海開往崑山的綠皮慢車,一過青陽港就到崑山。從前崑山人過年吃的汆糟大烏青魚就是從青陽港裡捕的。小時候聽大人講,這半山橋橫跨至和塘上,在縣治西北,明永樂九年知縣芮翀修建,天順五年邑人歸克愛重修,位於當年的百花街(今亭林路)上。

话说昆山老味道

明清時期,半山橋是崑山有名的集市,酒館、麵店、飯店、小吃攤很多,非常熱鬧,清朝時半山橋附近成為望族的聚居之地。徐乾學的尚書第建在半山橋西面的西塘街,有冠山堂、傳是樓等建築,是中國藏書史上著名的藏書樓。從現在的前進路亭林路口往北至亭林園大門,半山橋差不多就在一半路的位置。我家祖上老宅往南走,一條窄窄的老街兩旁商鋪林立,糕團店、理髮店、鐵匠店、菸紙店、中藥店、煤炭店、餛飩店、湯圓店、熟食店……200餘家商鋪一直排到朝陽門。朝陽門城橋北堍東首早先有個“綠雲樓茶館”,二層三進,每天早上喝茶的、談生意的、吃早點的客人進進出出,蠻熱鬧。

我外婆家老宅在原崑山大西門附近,現在有一家生意也火爆的奧灶麵館,叫“天香館”,由中國美食大師劉錫安主持。我的朋友劉國斌說:“劉大師早年在蘇州松鶴樓、黃天源、義福昌,上海紅房子西菜館、成都飯店、新雅飯店,常熟王四酒家等處工作過,後來又到崑山玉山飯店、雲記館、張義興、奧灶館等處擔任領導,曾在美食領域屢屢獲獎。後來入主‘天香館’,把崑山一碗奧灶面燒得紅紅火火,香香鮮鮮,每天有上海吃客開車來吃麵。”

话说昆山老味道

其實,最早的崑山奧灶館就叫“天香館”,這裡的面讓我找到了記憶中的崑山老味道,面細、勁道,湯鮮、汁濃,滷鴨入味爆魚鮮,燜肉一塊入口化,爊鴨嚼之味無窮,店堂幽靜小清心。早茶一壺48元,包括幾道零食、點心、滷菜、紅湯爆魚面、白湯滷鴨面。邀二三好友,聽聽崑曲吃吃麵,談談講講一上午,慢慢享受好時光,彷彿回到明清時期玉山鎮的老麵館,在這裡你才知道奧灶面的味道原來是這樣的。

话说昆山老味道

兒時,春季,我家小院裡青色蘿蔔花、粉紅蟠桃花、金色油菜花,紅色玫瑰花,花開一片,清香四溢,幾隻蜜蜂嗡嗡飛來。屋外河灘邊捉魚的網船搖過,外婆買來剛剛捕到的一條翹嘴白水魚,一捧河蝦活蹦亂跳,清蒸紅燒都味美。土灶裡燒了一鍋醃篤鮮,外婆用筷夾起竹筍讓我嘗一嘗,鮮味讓我回味至今……

民國年間崑山普通人家生活很簡單,晚上洋油燈照明,沒有電風扇、冰箱、煤氣灶。在崑山“雲記館”飯店,一塊大洋可以買白斬雞、東坡肉、汆糟青魚、炒什錦。一家人晚上吃不完,第二天中午還可以吃。“雲記館”的燴豆腐便宜又好吃,醬汁肉16個銅板一大塊(合5分錢),一段馬鮫魚10個銅元加2文錢可以蒸一大碗,鹹蛋1元錢可以買80個,新鮮大黃魚1元錢可以買25千克。

父親說,從前崑山人一年過四個節,清明、七月半、冬至、年節。過年祭祖三葷三素,還化錫箔,招待親戚幾桌飯,年節祭祖用鰱魚,其他時節用河鯽魚。宴客六樣葷菜,清明節吃臘肉,七月半吃肉嵌油麵筋。過年,臘月廿三送灶,廿七燒利市敬神,廿八過年,除夕封井,守歲點蠟燭,年底蒸糕,買大魚大肉,準備新年宴客,新年擺出祖父母照片及十六色茶點,點香燭三天。

崑山每年逢時過節,婚喪喜慶,親朋好友往來總有十餘次,過時節吃一天飯,吃飯一般四冷盆,還有熱炒八道、大菜六道,蹄髈不吃。費用5~8元一桌,自己辦,請名廚全福十人班底上門來燒。六人一桌,菜有魚皮、魚翅、海參、鮑魚、鴿蛋等。

话说昆山老味道

爊鴨,崑山一絕,從前用陽澄湖裡的野鴨製作,現在用家鴨。烹製爊鴨的店家有一隻百年老爊鍋,裡面是老湯滷,黃酒、清水、老薑、食鹽,加上中藥店裡買的丁香、山柰、甘松、桂皮、大茴香、肉果。鴨子洗淨,焯水去腥,放入爊鍋內大火燒開,小火燜煮到酥,然後浸於老湯滷汁內,味道滲入後,取出斬塊裝盤。嚼食爊鴨連骨頭都有濃濃鮮味,此物下酒,做面澆頭最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