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絲面的味道

北京昌平軍校兩年半的日子,有許多難忘的回憶,其中吃鋼絲面是我印象最深的事。

鋼絲面,就是用玉米麵壓成的麵條。這是比玉米餅北京人又稱發糕,能好吃一點的主食。這種面細似麵條,硬似鋼絲,吃起來沒有面條的軟柔和麵香,沒有白麵的溫暖和貼切,但在胃內膨脹感大、滯留時間長,難消化,因其難吃難消化,成為當時我們的最煩。

在軍校,吃大米、麵條是我們的最愛,吃發糕、鋼絲面,是我們的最大痛苦。

一個冬天的中午,下課後我們就直奔食堂而來。飯前唱歌后,大家爭先恐後地進入了餐廳。“麵條,麵條!”兩個大鋁鍋面前圍滿了人,前面的人出不來,後面的人急的進不去,一擠前面的一個同學就把棉帽掉到鍋內了,這時另一同學眼尖手快用罩勺把帽子牢了出來。“這飯還怎麼吃?”高個子班長在後面說“怎麼就不能吃,你不吃就往後退,讓後面的人打飯。”結果鍋內的麵條還是打了精光。

但鋼絲面就沒有這樣的待遇了,每次吃鋼絲面,鍋前的人都很謙讓、很優雅,沒有了兵氣,這時碗大多是半碗,有些南方兵嬌氣地說不餓就走了。不過那時生活還不富裕,我們當兵的每月津貼是第一、二、三年,每月分別是6、7、9元錢,還沒有吃零食、吃泡麵的習慣,更沒有現在年輕人叫外賣、下館子的條件。

一次晚點名時,副隊長用標準的北京方言,給我們上了一課,他深沉地說:同志們,我們是人民的子弟兵,我們吃的是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北京地區部隊供應的標準就是粗細糧按7:3供應,不吃玉米麵,那裡有哪麼多的白麵大米給你吃,供應的玉米怎麼辦?解放前就是地主冬天還有吃兩頓飯的,有吃玉米、紅薯的,怎麼我們這解放軍就吃不了!北京市的居民也是這個供應標準,他們吃的與我們一樣,北京郊區的農民大多是粗細糧5:5甚至7:3,有的群眾就是粗糧還還不夠吃,只有用紅薯、白菜充飢。我們為了完成繁重的學習任務,就要把吃飯當任務,把鋼絲面當成炸醬麵,把發糕當成蛋糕,不僅要吃得節約,也要吃出健康,吃出感情,吃出味道,吃出水平。如果你連鋼絲面都吃不了,你以後還能吃更大的苦嗎?你還能帶領你的部隊完成更艱鉅的任務嗎?你們回去好好想想吧!

這次嚴厲的批評之後,逃飯的同學沒有了,剩飯倒飯的也沒有了, 彷彿鋼絲面的味道也好多了。

多年來,我再也沒有吃到鋼絲面了,在崇尚粗糧、提倡養生的今天,野菜粗糧成為人們的最愛,但對於五十、六十多歲的從貧困時期過來的人們,大多對粗糧有一種條件反射和反感。我唯對鋼絲面有一些留戀。

留戀鋼絲面,更多的是留戀那段軍校生活,留戀那段戰友情誼,留戀那段芳華歲月。

吃過鋼絲面的人,有什麼困難過不去。

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