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裡的故事:“肉中有酒,酒中有肉”的奇食

美食裡的故事:“肉中有酒,酒中有肉”的奇食

桂平的肉爽口甘甜酒

楊桂寧/文 網絡/圖

 什麼叫“美味”?有人說“美味是指人們口腔對鮮美食品的感覺味道很好,很可口,讓人能產生食用的慾望”。這是針對人身體上的器官而言的。我卻認為,“美味”是活的,它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條件下,有著不同的含義。假如你出生在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餓得你奄奄一息,給你個米糠做的窩窩頭,你是不是認為它是“美味”?再假如你腆著個啤酒肚,在高級大酒店吃慣了山珍海味,給你個極香的雞大腿,你是不是認為它是“美味”?

 美食,在每個人心中的定位都不一樣,但有一些美食,總能引起眾人的共鳴,讓人念念不忘,比如桂平的肉酒。

 在央視播放的桂平市宣傳片中,短短一分鐘的時間裡,一個熱氣蒸騰的瓦鍋翩然登場,被作為桂平“奇食”的代表,這就是桂平肉酒,“肉中有酒,酒中有肉”是它的特點,受到眾多美食愛好者的青睞。

 桂平肉酒發源於羅播鄉,羅播鄉是桂平市南區一個並不起眼的鄉鎮,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偏遠小鎮,卻在數百年的歷史中,孕育了獨特的風土人情和飲食文化,讓羅播人引以為傲。

 在羅播有這麼一句民間俚語:羅播有三寶,香簕荔、蔥油餅,早餐一杯甘肉酒,這裡講的甘肉酒指的就是桂平的肉酒。

 在桂平,肉酒被視為一絕,關於肉酒的來歷有這樣一個故事,為羅播人津津樂道。據說,明末清初,羅播有一個大財主,50多歲時發病,被診斷為絕症,活不了多久了。財主想多吃多喝,也不枉自己家財萬貫,於是就從豬的各個部位割下一些,光吃豬的精華,還用酒煮來吃,有酒有肉,寓意富足。吃了一個月後,病情不但沒惡化,反而好了。財主認定這肉酒能治病,便繼續吃下去,身體更見強壯。慢慢地,肉酒就向四方傳播開來,成為羅播人最引以為豪的特色飲食,成為羅播的標誌性產品。

 作為桂平一絕,肉酒在桂平一直很受歡迎,土生土長的我,從小外出求學,畢業後又在欽州工作,因此,一直沒有機會品嚐家鄉的肉酒,直到8年前,返桂平度假,桂平的同學做了一次肉酒給我喝,從此我對肉酒便念念不忘。

 關於肉酒的製作過程,至今我依稀記得。那是2010年,哪年的國慶我返回老家度假,當時要好的幾個同學細聰、達藝、世華等人決定煮一次肉酒招待我,讓我這個“偽”桂平人嚐嚐家鄉的特色酒。

 第二天一早,我還在睡覺,細聰、達藝和世華已趕到,讓我趕緊起床,跟他們一起出門採購煮肉酒所需的材料。我們驅車前往桂平第二家貿市場,進入農貿市場,停好車,細聰等人便直奔市場內的豬肉行。天色尚早,肉行上買菜的人並不多,豬各個部位的肉是應有盡有。

 細聰邊挑食材邊告訴我,煮肉酒,最重要的就是食材要新鮮。現在知道我為什麼一大早催你起床了吧?煮酒所需的肉是什麼肉呢?面對我的疑問,細聰解釋道,煮肉酒的肉,包含了一頭豬從頭到尾的精華,如:豬腦、豬嘴、豬肝、黃喉、小肚、豬心頂、硬喉、粉腸、骨髓等等。看來,煮好肉酒,選材很關鍵。

 幸好來得早,市場肉行的肉類都很新鮮,也很齊全,一圈走下來,我們就買到了煮酒所需的所有肉類,接下來便是煮肉酒了。

 肉酒對肉的要求很高,對酒的要求同樣很高。桂平的米酒分三種,米單、米雙、米花(又稱之為三花)。米單的烈度不大,低於25度,也就在10度以上到25度,高於25度低於35的米酒叫米雙酒。用來煮肉的是米雙酒,酒度不算高。

 肉酒除了上述所講的原材料外,在烹製過程中,也很有講究的。除了火侯要撐握好外,器材用具是最大的講究,烹煮肉酒是不用鐵(鋼)製品鍋具,選用瓦鍋煲,瓦鍋要選那種紋路粗糙直筒式鍋種,它能有效吸取豬雜碎在慢火慢熬中散發出的腥味與泡沫,當鍋內的酒快沸時,時不時用筷子拌一下酒中的豬雜碎,一是防止沾鍋焦湖而壞酒質,二是不讓其騰,防止豬雜碎過火老化、肉酒變澀。待數分鐘後,鍋內的肉酒冒泡減少,既可出鍋即可享用。

 朋友邊講解,邊操作,說話間,肉酒已經煮好。細聰端上瓦煲,揭開蓋子,熱氣蒸騰而出,眾人頓時情緒高漲起來,爭相上座。

 我是第一次喝肉酒,同學們讓我先嚐。久聞肉酒的大名,我也不客氣,端起酒杯抿了一口,肉酒入口,爽口甘甜,煮過了肉的米酒,酒味不濃,既有肉的鮮美,又保留了酒的醇厚,可以說既是肉湯,又是米酒。而在酒中煮過的肉更嫩滑,雖然略有苦味,但口感十分獨特。

 那是我第一次喝肉酒,一次,便讓我對它念念不忘,之後每次回家,總喜歡跟朋友們一起煮肉酒吃。如今,煮肉酒也不是羅播人的“獨門秘訣”了。別的地方不說,就是桂平南部的大多鄉鎮也有煮肉酒的習俗,空閒就煮,想吃就煮。酒是本地酒坊用大米釀的二三十度的“米雙”,肉是本地土豬肉,我們桂平人熱情好客,只要客人來了,都會煮上一鍋肉酒,好好地招待一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