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文化為什麼與西方有那麼大的差異?

酒性的彪悍,使酒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是陽氣、快樂、和諧的代表,與西方酒神精神的悲劇色彩和復仇情結截然相反。也由此可以看出,酒同為中西方文明起源和發展的發酵劑,因為初始形態的不同,最終放大為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


中國酒文化為什麼與西方有那麼大的差異?

唐代孔穎達在《禮記正義》中開篇就說:“夫禮者,經天緯地……賦清濁以醇醨,感陰陽而遷變。”一代大儒用酒來形容禮儀教化對於影響社會形態的角色和作用,把正氣浩然的朗朗乾坤比作香醇的清酒,把晦暗動盪的亂世社會比作渾沌的濁酒,施行禮儀教化就是為了使社會秩序變得更有益於群居生活的和諧、進步。這足見酒在中國禮儀文化源頭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價值。

《周禮·地官司徒》中說:

一曰以祀禮教敬,則民不苟。二曰以陽禮教讓,則民不爭。三曰以陰禮教親,則民不怨。四曰以樂禮教和,則民不乖。五曰以儀辨等,則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則民不愉……

《周禮》把禮儀教化分為十二類,其中第二類陽禮,就是為了使命不爭,就是締造和諧的社會關係。那麼如何施行陽禮才能達到締造和諧關係的目的呢?鄭玄在《周禮註疏》中註解說:


中國酒文化為什麼與西方有那麼大的差異?

“二曰以陽禮教讓則民不爭”者,謂鄉飲酒之禮,酒入人身,散隨支體,與陽主分散相似,故號鄉射飲酒為陽禮也。鄉飲酒即黨正飲酒之類是也。黨正飲酒之時,五十者堂下,六十者堂上,皆以齒讓為禮,則無爭,故云以陽禮教讓則民不爭也。

我們都知道酒性是彪悍的,人們飲酒之後多容易衝動,而酒禮的作用就在於使這種彪悍的酒性轉化成熱情而友善的表達。所以我們為了和朋友加深友情,或者接觸誤會,總喜歡用喝一頓酒的方式來解決,一頓不夠那就兩頓。

所以,《周禮》把酒禮作為締造和諧關係的重要媒介;雖然酗酒有害健康,而且君王多有酗酒亡國,但《周禮》卻把飲酒的禮儀稱之為“陽禮”,因為文明飲酒確實是社會和諧發展的潤滑劑,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發酵劑,是百姓美好生活的興奮劑。


中國酒文化為什麼與西方有那麼大的差異?

而且如果翻閱中西方記載有飲酒文化的典籍,中國人一以貫之地追求酒的味美醇厚,而且是甚於西方的酒文化地,但又不是太關注,畢竟酒徒不是一個正常禮儀教化的君子該有的模樣。

所以我們看中西方酒文化的差異,西方的酒文化多源自宗教,說是有贖罪的色彩,但卻講求餐酒搭配,講求口腹之慾。而中國的酒文化則講究禮儀文明和文藝哲思,卻對酒的色、香、味、格本身的關注普遍不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