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核心能力思考

在所有的社會關係中,人與人的關係是最為核心的,而社會生產都是由人來發展的。無論社會怎麼發展,人類社會最核心的生產要素都是人。從歷史規律來看,生產都是少數一群人帶領另外一群人進行的。

世界上無論哪個國家,能成為一個令人信服的領導者,其必然少不了巨大的影響力。而要成為一個令人信服的管理者,也需要用管理者自身的魅力來影響周邊的人。

管理者核心能力思考


在描述這個影響力的時候有一個詞叫做領導力。那麼何為領導力?在mba百科中定義為一系列行為的組合,而這些行為將會激勵人們跟隨領導去要去的地方,不是簡單的服從。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我們可以在各個層次,各個領域看到領導力,它是我們做好每一件事的核心。

從定義可以看出,要培養領導能力,實踐管理應用,需要至少有一個小團體為基本單位,是處理人與人關係的開始,在儒家《大學》這本書中,有講和團體相關的事情,即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代人們接觸的最小團隊單位就是家庭,所以齊家是團隊管理的開始,所以能夠管理好一個家庭的人,必然具備一個管理者的一些要素,但很多有能力的管理者缺管理不好家庭,是因為所管理的人不一樣。所以在考察一個人是否有管理能力的時候要辯證看待。

其實在八綱目中的關係大概可以分成:格物、致知為處理人與事物的關係;誠意、正心、修身為處理人與自己的關係;齊家、治國、平天下為處理人與團隊的關係,同樣在現代管理學中也有項目管理、自我管理、團隊管理等,也可以用通俗的話說:做人、做事。

在整個過程中,首先是能認知到客觀條件和客觀規律,然後通過修身具備一定基礎的能力,在通過整個團隊的智慧和力量,來達成事情多做成,也可以說管理是求同的功夫。周總理說的求同存異不僅僅可以應用在國際關係處理上,在小到一個2-3人的小團隊大到整個世界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而求同的過程可以參考現在各品牌商家積累鐵粉的過程,即認知、意願、購買、復購。這種管理粉絲的過程和管理學中然讓人從否定、拒絕、抵抗、放棄變成認同、接受、支持、執行的整個團隊狀態過程是何其相似。在大多數情況下,管理者面對的是否定、拒絕、抵抗、放棄等負面團隊狀態,而其管理能力的表現主要是看其將這些負面狀態轉換成認同、接受、支持、執行的能力。而一個人要形成領導力,需要經過三個過程即先進行認知、認知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為,因為行為產生影響力。

管理者核心能力思考


在現代社會中,領導力不再是少數人具有的特權專利,而是一種積極互動的目的明確的動力。通俗地講,領導就是引導團隊成員去實現目標的過程。因此,作為優秀的領導者,就需要具備以上的能力,包括:引導、授權、關係管理、戰略制定和執行管理、領導創新和組織變革的能力。社會在飛速發展,要想不斷具備引導下屬的能力則需要領導者具備學習力和教導力,即不斷學習和帶隊育人的能力;要想具備良好的授權能力,則需要具備良好的組織能力,即選人用人的能力;要想具備良好的關係管理能力,則需要不斷培養自身的感召力,即讓人心所向的能力;要想具備良好的戰略制定能力,就需要培養的是決策力;要想良好完成執行管理,則需要具備領導團隊獲得超高績效的能力。

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也是通過不斷優化來進階的,我們現在雖然每個人的客觀條件不同,但每個人都可以去開發、培養、實踐自己的管理能力,這就是方向。

在普遍認知過程中,影響力分為權利性和非權利性,或者叫做組織領導力和個人領導力。權利性影響力主要包括信息權、關照權、法定權、獎賞權、關聯權、強制權;非權利性影響力主要包括互惠、一致、認同、喜好、專家、短缺。

隨著社會的發展,目前社會需要的是一種複合型的領導力來應對扁平化企業管理帶來的挑戰。我們有了前進的方向,就可以朝著適合自己的方向不斷努力,領導沒有完美的,但都可以變得更好。發展一種適合自己的,也是最符合客觀規律的,畢竟管理沒有定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