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麻團攤守了半世紀這個小吃蘊藏幾代人“時光味道”

一個麻團攤守了半世紀這個小吃蘊藏幾代人“時光味道”

麻團勾起很多人的鄉情

一個麻團攤守了半世紀這個小吃蘊藏幾代人“時光味道”

祖傳的手藝

在甘泉鎮,每逢趕集的日子,集鎮中心一丁字路口就會出現一對老夫妻,他們守著一輛電動三輪車,老大爺嫻熟地用油鍋炸,老伴則不停給客人裝剛剛出鍋的麻團。他們已經忙活了50多年,一天可以賣出2000個。

趕集大潮裡

麻團攤人氣很旺

趕集,是一種民間風俗。甘泉鎮,被列為周邊幾個大鎮輪流趕集的集鎮,每5天便會輪上一次。昨天,是節前該鎮倒數第二個趕集日,天還沒亮,集鎮上各條道路兩側就被沿街的商鋪和東南西北慕名趕來的商販們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商品。

人群中,有對老夫妻早早地在集鎮中心一丁字路口選定了自己的位置。大爺從三輪車內拿出幾根幹得發脆的柴禾,從簡易的灶臺缺口裡投放進去,點火引燃,隨後在鐵鍋內放上半鍋油。又從車前端出一個盆來,掀開上面蓋著的溼布,一個個如同鵪鶉蛋大小的面球露了出來,沾著芝麻。小面球變成一個個圓滾滾、黃爛爛的麻團。記者忍不住拿起一個放在口中,表皮鬆脆,裡面黏糯,淡淡的甜又帶有芝麻的清香,越嚼越有味。

“給我拿6個小的,4個大的。”“我要10個小的。”大爺剛做好,食客們便不停前來購買。

祖上就做麻團

當年十二三歲就趕集了

大爺名叫閔萬餘,今年已70歲,做麻團已有50多年。老人家住楊壽,祖上兩代原本都是農民,為了改善生活,從祖爺開始便學會做麻團。那個年代物資匱乏,雖然只有幾分錢一個,一般人家還是買不起,只有到春節的時候,買的人才會相對多一些。閔大爺告訴記者,父親那時一天可以賣到一兩千個,雖然很便宜,但是和種地相比,當時的收入還是很可觀的。

見這一營生不錯,當年只有十二三歲的閔大爺便和父親一起出來做麻團了。為了能多賣,父子倆當初挑著幾十斤的工具,來回在周邊幾個鎮上趕集。閔大爺剛開始只是幫父親打打下手,燒燒火之類。一兩年後,他便嘗試自己製作,這一干就是50多年。在此過程中,閔大爺還自己創新,在配料和方法上下工夫,讓原先的實心麻團變身成了現在的空心麻團。“幾十年前,這鎮上沒什麼好吃的賣,麻團是最實惠最方便的小吃,逛街餓了人們都會來買了吃。見生意好,一時間出現了很多做麻團的,最多的時候一條街上有二三十家。即使如此,我那時一天也能賣兩千個左右。”閔大爺說。

生意依舊紅火

蘊藏幾代人“時光味道”

如今,琳琅滿目的各式小吃佈滿街頭。然而,閔大爺的生意依然紅火,趕一個集依然能賣上兩千個左右。閔大爺告訴記者,一方面是做麻團生意的人少了,整條街上就他一人堅持做這一行。另一方面,在價格上他並沒有大幅度上漲,大的1元錢1個,小的1元錢兩個。最主要的還是這一小吃蘊藏著幾代人的回憶,很多人會回味起當年吃一口麻團的那種滿足與幸福感。

“我兒子現在是一名工程師,其實我們夫妻倆不缺錢花。我們那個年代人到集鎮上來逛逛,吃不上我的麻團就像少了什麼似的,所以我選擇幹下去,直到幹不動的那天為止。”閔大爺深情地說。

說話間,一名男子帶著20多歲的女兒來到大爺的三輪車邊,給女兒買了幾個。男子告訴記者,閔大爺的麻團自己小時候經常吃,每次趕集都纏著父母給自己買。後來,有了女兒,自己會主動給她買,女兒小時候也喜歡吃。再後來,女兒到外地上大學了,每次放假回來他都會帶著女兒到集鎮上來逛逛,買上幾個麻團品嚐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