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春花夏綠,秋黃冬雪,北京是一個四季分明的城市。老北京的美食也在四季的流轉中自然而獨特:

春天的春餅、香椿,夏天的酸梅湯,秋風起的烤鴨、炙子烤肉,冬天熱氣騰騰的銅鍋涮肉、大白菜……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只有在北京才能吃到的數不清的小吃:滷煮、炒肝、灌腸、卷果、艾窩窩、驢打滾、豌豆黃、豆汁兒……還有獨特的茶飲酒飲:大碗茶、茉莉花茶、麵茶、二鍋頭……它們和這裡的京腔京韻的北京話、紅牆綠瓦的舊時宮闕、老胡同四合院的市井民俗等一起,組成了既四方雲集,又獨特而傳承下來的老北京美食。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穿越時光,我們和大家 一起走進老北京的美食日常,講究、尋找這些地道的“北京味兒”。


老北京涮肉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鍋具

涮肉鍋子的選擇是有講究的,以紫銅掛錫裡為上品,這種銅鍋身高膛大,可放的木炭多,通風口合理,開鍋快,羊肉一涮就熟,用來涮肉非常適合。

刀具

上好的羊肉自然要用講究的刀具切割,北京王麻子刀剪廠生產的45號夾鋼刀為上品,這種刀具兼具剛性和柔韌性,經過反覆操作,是最合適切羊肉的。

選料

高品質的涮羊肉在選料上有很特殊的要求。一桌地道的涮羊肉要選用內蒙古地區閹割後的公綿羊,即羯羊。閹割的羊沒有腥羶異味,肉的紋理更為細膩,肉質也更加綿軟、細嫩。“磨襠”、“黃瓜條”和大小“三岔”是整隻羊四塊最細膩的部分,輔以精細的刀工,切成“薄如紙、齊如線”的肉片,讓人不禁食指大動。

蘸料

由於老北京涮肉的湯底極為簡單,清水加薑片、蔥段而已,所以蘸料便是涮羊肉中不可忽視的角色,傳統的蘸料叫“京八件兒”,即麻醬、醬油、辣椒油、香菜、蔥花、韭菜花、醬豆腐(即紅腐乳)和滷蝦油。若想保持原始蘸料的滋味,則可以只放麻醬、香菜、蔥花。另外吃涮羊肉的時候要把羊肉放在碟子中,再淋上蘸料吃,這樣可以避免把蘸料的味道沖淡。但其實上好的羊肉可以在涮熟後直接空口吃,非但不會有腥羶味,反而有種奶香,這也是檢驗羊肉質量好壞的方法。

涮品

羊肉只需在沸水中涮幾下,變了色便可以大快朵頤了。老北京人最愛的涮品老三樣是白菜、粉絲、凍豆腐,可以按個人喜好添加百葉、糖蒜之類的副涮品,這些涮品的出場也講究順序,以“先肉後菜”最為適合。

主食和配料

芝麻燒餅是老北京人喜愛的主食,有時還會配有綠豆雜麵,完整的一頓涮羊肉體現的是老北京人追求品質生活的真性情。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食譜分享】

銅鍋涮肉最佳副涮品——糖蒜


糖蒜是風靡南北的傳統醃漬食品,它酸甜解膩,口感爽脆。在老北京人心中,它更是搭配銅鍋涮肉的最佳副涮品。除了在涮肉時食用外,糖蒜常見食用方法有生吃,佐以粥品或餃子等麵食。


原料

大蒜1000g、白醋750ml、白糖750g、鹽20g


做法

1/ 大蒜去皮,整頭放進容器中,撒鹽醃製3小時。取出蒜,入清水浸泡12小時,期間多次換水。

2/ 撈出蒜控幹水分,放入容器。白糖與白醋按照1:1比例調成糖醋汁倒入容器,沒過大蒜,蓋蓋醃製3個月以上。


北京烤鴨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 “京師美饌,莫過於鴨,而炙者尤佳。”烤鴨是北京美食的一張名片,在南北朝時期的《食珍錄》中就出現了“炙 鴨”的字樣。永樂二年(1404年),前門外煤市街米市衚衕,最早掛出了“金陵炙鴨”的幌子,北京烤鴨源於南京。明清時期,從民間美味成為了宮廷美食。

原料

北京填鴨,北京白鴨豐腴多脂,用人工填喂法育出,稱為北京填鴨。

燃料

烤制的燃料為棗、杏、梨、桃、蘋果等果木。

加工工藝

1/ 處理鴨坯:由於加工工藝的需要,褪毛後的鴨 外表皮不能有破損。先剪鴨翅、鴨腿,拔鴨舌、 掏氣管。

2/ 打氣:從氣管處的皮肉之間給鴨子打氣吹鼓,使鴨子看起來飽滿,烤出來表皮光滑。

3/ 掏膛:從鴨子腋下處開一個兩寸左右的小口, 從開口處深入兩指,掏出鴨心、鴨肝、鴨胗、鴨腸等內臟,留下完整的腹腔。

4/ 洗膛、掛鉤:清洗內膛,不能有殘留物,支鴨撐兒、掛鉤。

5/ 燙皮:

用一盆開水,用水舀子淋在鴨身上,鴨皮會變硬。

6/ 上糖:再用麥芽糖兌的糖水淋一遍,使鴨身表面有糖,烤出來後才會呈現棗紅色的狀態。風乾後還有二次上糖的步驟。

7/ 晾坯風乾:冬季大概風乾3小時左右,夏天用風機對著吹5~6小時。

8/ 灌湯:表皮完全乾透就可以待烤了,在鴨尾處堵上塞子,從腋下的開口處灌湯進去,把腹腔灌到80%左右滿的程度。要保存住所灌的湯料,鴨坯一定要新鮮。如果鴨坯的新鮮程度不夠,會發生漏湯現象。

9/ 烤制:鴨坯入爐後,鴨子的內膛是煮熟的,外皮是烤熟的。進爐烤制40分鐘到1小時烤熟,烤好後取下塞子放湯,放入盤中待切。

10/ 片鴨:

為了保持入口溫度和口感,片鴨要快,這樣才能保證鴨皮酥脆。一般兩斤半的鴨子會片下八九十片。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配料

甜麵醬、蔥絲、荷葉餅,荷葉餅要手工擀制,六分烙熟,四分蒸熟。每一張餅薄到透亮,蓋上報紙能讀字。

烤鴨吃法

先拿2~3張荷葉餅放於碟內,用筷子夾起一片鴨肉蘸醬,用這片鴨肉在荷葉餅上將醬塗抹均勻,再添鴨肉、鴨皮(鴨皮鴨肉同時捲入一張餅內)和大蔥等。再開始捲餅,從邊緣處 一側拽起覆蓋餅內食物並拉緊,從底端將餅捲起,將剩餘的部分捲起,呈頂端開口狀,從開口處開始食用。同上方法一張一張地捲起盤中其餘的餅。傳統吃法中黃瓜條是不捲入餅內的,黃瓜作為蔬菜,是在烤鴨吃過後起清口作用的。


涼菜四冷拼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① 芥末墩

芥末墩是老北京的風味小菜,也是傳統地道的百姓菜,冬天囤積的大白菜,除了做成家常菜,還可以製成涼菜。芥末味道香辣痛快,魚肉之後品嚐,清爽解膩。舊時老北京年夜飯講究“四四見底”,一桌團圓宴裡也要必備“四涼”(芥末墩、炸咯吱、肉皮凍、五彩花生米),其中芥末墩是涼菜之首。

用料

——

白菜1棵 · 黃芥末粉50g

白醋165ml · 糖150g

步驟

——

1/ 提前將黃芥末粉、白醋、糖混合成膏糊狀。

2/ 白菜去頭去根去葉,只留白菜幫,在鍋中用沸騰的熱水焯30秒撈出後放入冷水中過涼。

3/ 在白菜幫逐層抹上芥末糊,密封醃製1天。取出後一層層鋪上捲起,切成3cm長的段碼放即可。

②燜酥魚

燜酥魚用到的是小鯽魚,將魚洗淨去血水,在大桶底鋪上竹笪子,將魚碼放好一層後鋪上一層竹笪子,層層碼放。將純淨水、煮化的冰糖、鹽混合,倒入準備好的蔥、姜、白芷、桂皮、花椒、香葉、八角、小茴香等混合調料中,再加入雞粉、鹽、米醋、醬油,製成料汁,淋入桶中,最上層蓋上白菜葉,壓上重物,大火燒開後轉小火加熱5小時。將燜好的魚碼放入托盤中,過濾出料汁。將魚膠粉加水用微波爐打熱,與濾出的料汁混合,淋在碼好的魚上,待放涼凝固後,用模具刻印即可盛盤。

③炒紅果

舊時北京冬季新鮮水果較少,山楂容易儲存,炒紅果、糖葫蘆都是山楂和冰糖結合的經典味道。炒紅果,名為炒實為煮,現在變成了一道開胃冷菜常出現在餐桌 上。在家制作時,可以直接買來紅果罐頭,將紅果和汁分開,將紅果汁加入冰糖小火收稠,加入紅糖、大紅浙醋、紅糖水混合後,再加入紅果稍微加熱即可。

④豆醬

幹黃豆提前浸泡1晚,鹹菜頭切丁、胡蘿蔔切丁,將黃豆、青豆、鹹菜頭、胡蘿蔔焯水。豬皮用火去毛,放入水中煮一下,颳去表面的油。將豬皮與水按1:3的比例小火熬4小時至黏稠後,倒入黃豆、青豆、鹹菜丁、胡蘿蔔丁,加入老抽調色至紅棕色,放入托盤中,放涼切片。用生抽、米醋、蒜泥調成蘸料蘸食即可。


貝勒爺烤肉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 北京的烤肉和烤鴨、涮肉齊名,烤肉相比更有些原始豪放的意味。烤肉用到的 “炙子”,是一種用鐵條排列成的炊具,將肉片在炙子上翻烤,用長竹筷翻動,最後快熟時加入香菜段。烤肉還分“文吃” 和“武吃”,文吃是直接品嚐烤好的肉,武吃便是大快朵頤地自烤自吃。

用料

——

羊肉250g · 香菜20g

薑片10g · 蔥片10g

蒜片10g · 秘製羊肉汁20ml

孜然5g · 辣椒麵5g

芝麻3g · 油15ml

步驟

——

1/ 羊肉切片,放入沸水中至八成熟撈出瀝乾備用。香菜切段備用。

2/ 起鍋燒油,放入薑片、蒜片爆香後,加入蔥片炒香,倒入秘製羊肉汁,放入孜然、辣椒麵、芝麻煸炒後,倒入羊肉片煸炒3分鐘左右,最後加入香菜翻炒幾下即可。

Tips:

秘製羊肉汁主要由醬油、辣鮮露、老抽、鹽、雞精、味精等調製而 成,可以根據個人口味增減。


抓炒裡脊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 除了家常炒菜,北京菜的炒還有爆炒和抓炒。抓炒是宮廷菜系中的一種做法,清代御廚“抓炒王”王玉山的“抓炒魚片”、 “抓炒腰花”、“抓炒大蝦”和“抓炒裡脊”,被稱為清代宮廷菜“四大抓炒”。

用料

——

豬裡脊200g · 掛糊粉40g

油300ml · 鹽3g

料酒20ml · 水澱粉5ml

秘製抓炒汁80ml

步驟

——

1/ 豬裡脊肉切成5cm長、0.5cm寬的方條狀,放入碗中,加入鹽、料酒醃製。

2/ 將裡脊條放入由麵粉、澱粉、生粉、泡打粉混合的掛糊粉中掛糊、抓勻。

3/ 起鍋倒油燒熱,放入裡脊條炸至六成熟後撈出。

4/ 另起鍋倒入15ml油燒熱,倒入由米醋、少量的鹽和糖調製成的抓炒汁,炒至稍黏稠時,倒入炸好的裡脊條,快速翻炒裹滿料汁,最後淋入水澱粉打薄芡即可。


炒合菜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 立春有吃春盤、春捲、春餅的習俗,春盤又稱“五辛盤”,早在晉代,便將春餅與春盤同食。將韭黃、肉絲、粉絲、豆芽菜、嫩菠菜炒在一起,便是“合菜”,春餅合菜同卷,從頭吃到尾,也取“有頭有尾”的吉利之意。

用料

——

韭菜150g · 綠豆芽300g

粉絲20g · 胡蘿蔔50g

木耳6朵 · 蒜10g · 蔥10g

油30ml · 鹽2g · 生抽15ml

步驟

——

1/ 木耳、粉絲提前浸泡備用。

2/ 韭菜切段、胡蘿蔔切絲、木耳掰成小朵,蔥、蒜切小片。

3/ 熱鍋倒油,油量比平時炒蔬菜時略多一些。將蔥、蒜與綠豆芽一起熗炒。

4/ 加入胡蘿絲,繼續翻炒至綠豆芽和胡蘿蔔變軟,倒少許生抽。

5/ 加入粉絲,快速翻炒均勻,避免粉絲粘黏。

6/ 最後加入韭菜、木耳,出鍋前加少許鹽調味即可。


打滷麵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 北京人愛吃麵,炸醬麵、麻醬涼麵、打滷麵……和炸醬麵相比,打滷麵是北京人在喜慶的日子裡常吃的,傳統的打滷麵中滷的食材為五花肉、海米、冬菇、冬筍、黃花菜、木耳等,最後打上蛋花,手擀麵條入碗,熱油澆在上面,先喝滷,再吃麵,就是記憶中的味道。

用料

——

五花肉100g · 手擀麵條250g

雞蛋2枚 · 筍片30g

黃花菜20g · 木耳20g

香菜10g · 小蔥花10g

大蔥段30g · 薑片30g

花椒15粒 · 油55ml · 鹽2g

糖15g · 醬油30ml

料酒30ml · 綠豆水澱粉50ml

步驟

——

1/ 木耳、黃花菜提前冷水浸泡,泡軟後去老根,木耳掰成小朵備用。

2/ 鍋中水燒開,放入五花肉、料酒、20g大蔥段、20g薑片煮20分鐘,將五花肉撈出晾涼後切片備用。

3/ 筍切片,放入鍋中焯水後撈出備用,焯水可以去除大部分的草酸和澀味。

4/ 蔥姜各10g切末,鍋中倒15ml油加熱,放入蔥薑末爆香後,倒入醬油、200ml水,加入鹽、糖調味,放入肉片、筍片、黃花菜、木耳,煮5~6分鐘後,淋入綠豆水澱粉勾芡,慢慢收稠。

5/ 雞蛋打散,繼續淋入芡中,不要馬上攪動,待30秒左右再攪動混合。另起鍋,鍋中倒入40ml油,放入花椒粒燒熱爆香後,將花椒油淋在滷上,即為滷汁。

6/ 鍋中燒水,放入麵條煮熟,撈出盛入碗中,澆入滷汁,撒上蔥花、香菜即可。


桃仁醬爆雞丁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 北京菜中的“爆”,有油爆、水爆、醬爆多種,醬爆是一種烹飪中的爆法,用炒熟的黃醬、甜麵醬或調配醬爆炒主食材的方式。這道菜的傳統叫法為醬爆雞丁,做法是將鮮核桃仁炸制金黃色備用。幹黃醬加水稀釋,再加白糖、料酒炒香。雞腿肉去骨切丁,加入料酒、薑汁、鹽醃製10分鐘,再加入少許雞蛋和澱粉。將雞丁放入油鍋,炒至7成熟時放桃仁出鍋。另起鍋放入炒好的幹黃醬,再加料酒、薑汁熬稠後放入雞丁炒勻,最後淋香油即可。

用料

——

雞胸肉300g · 琥珀核桃20g

澱粉20g · 泡打粉3g

蛋清1個 · 紅燈籠椒3個

青蒜5g · 薑片5g · 蔥丁5g

蒜片10g · 油20ml · 麻油5ml

秘製醬汁60ml · 水澱粉3ml

步驟

——

1/雞胸肉切丁,用澱粉、泡打粉、蛋清醃製,放入冰箱冷藏一會。

2/ 起鍋倒油至油溫四成熱時,倒入雞丁滑炒,加入紅燈籠椒、蔥丁、薑片、蒜片煸炒,倒入秘製醬汁,最後淋入水澱粉勾芡。

3/ 出鍋前加入青蒜段、麻油和提前準備好的琥珀核桃加入即可。

Tips:

秘製醬汁由醬油、少許魔鬼辣椒麵、糖、米醋、雞精、味精、水等調成。


炒麻豆腐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 麻豆腐並不麻,在製作綠豆澱粉和粉絲時,發酵後的豆汁兒燒開,用濾布過濾一下,濾出的是豆汁兒,剩下的就是麻豆腐。北京有句俗語:“炒麻豆腐——大咕嘟。”就是說麻豆腐的炒制過程。

用料

——

麻豆腐300g · 雪裡蕻30g

青豆芽10g · 小蔥葉10g

油15ml · 糖3g · 幹黃醬20g

步驟

——

1/ 雪裡蕻提前1晚浸泡,焯水後撈出切末,過油炸幹備用。

2/ 起鍋倒入15ml油,放入蔥葉炸香,倒入麻豆腐、雪裡蕻一 起熬40分鐘左右至麻豆腐有些發亮、起泡,熬的過程中加水翻炒,讓水和麻豆腐完全融合,放入提前用水澥開的幹黃醬、糖調味,攪勻加入青豆芽即可出鍋。最後還可以根據個人口味,淋入炸香的幹辣椒油。


杏仁豆腐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 清朝的朱彝尊在《食憲鴻秘》中詳細記錄了杏仁豆腐的製作:“京師甜杏仁,用熱水泡,加爐灰一撮,入水,候冷,即捏去皮,用清水漂淨。再量入清水,如磨豆腐法帶水磨碎,用絹袋榨汁去渣,以汁入鍋煮熟,加白糖霜或量加牛乳。”杏仁豆腐又叫“杏酪”,與豆腐無關,因口感和外形與豆腐相似而得名。

用料

——

杏仁露480ml(2瓶)

牛奶250ml(1袋)

杏仁霜20g · 奶油30g

魚膠粉5g · 糖桂花20g

步驟

——

1/ 碗中倒入魚膠粉、水,覆蓋上保鮮膜放入微波爐中高火打3分鐘。

2/ 在鍋中將杏仁露和牛奶混合,加入杏仁霜、奶油,將熱好的魚膠粉過濾後加入,攪勻混合,加熱至40℃,倒出分裝冷藏,最後可以按個人口味淋上糖桂花。

北京小吃那些事兒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山楂糕 · 豌豆黃 · 艾窩窩

山楂糕是一道流行於北方地區的傳統民間糕點,取山楂果汁,配以白糖、瓊脂、凍結成板。口感爽滑細膩,甜美冰涼可口。清朝時,民間手藝人金糕張總結將其加工定型,進貢朝廷,慈禧太 後食過大加讚賞,特賜名“金糕”。

豌豆黃分宮廷和民間兩種,屬北京傳統小吃,豌豆以張家口出產的花豌豆最好。當年慈禧偶然品嚐到這道小吃,很喜愛,便將製作這道小吃的民間手藝人叫到宮中,專門為她做豌豆黃。清宮御膳房對民間的小棗糙豌豆黃兒加以了改進,將豌豆煮爛過篩成糊,加上白糖、桂花,凝固後切成兩寸見方,不足半寸厚的小方塊,上面放幾片蜜糕,色味俱佳,質地細膩純淨,入口即化。

艾窩窩屬宮廷小吃,這是一道由宮廷傳到民間的小吃,即“民承官俗”,因是乾隆 皇帝喜愛的食物,所以也被稱為“御前 艾窩窩”,傳到民間後便把“御前”二字去掉,變成了現在的艾窩窩。艾窩窩的傳統制法是將浸泡了一夜的糯米隔水蒸,搗成團。麵粉蒸熟,擀碎。芝 麻、核桃仁烤熟、磨碎,與白糖、熟麵粉拌勻成餡。把糯米糰分成小劑子,蘸上熟麵粉,像包湯圓一樣包入餡心封口,在熟麵粉中滾一圈,以切成小粒的聖女果乾點綴。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驢打滾/豆麵糕

大眾多將驢打滾與豆麵糕弄混,其實這是兩種食物。驢打滾以紅糖為餡,捲起來後切成條狀,搭配紅糖水食用。而豆麵糕是以豆沙為餡,捲起來切成塊狀,蘸取豆麵食用。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它似蜜

它似蜜屬清真小吃,相傳是香妃喜愛的菜餚,乾隆皇帝和慈禧吃過後也很喜愛。它似蜜是用羊後腿做成的,做法是將羊後腿切成肉片,上漿掛糊,放入五成熱的油鍋中,放薑汁、料酒調色,再放白糖、勾水澱粉即可,醬汁成棗紅色。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糖/鹹卷果

糖卷果和鹹卷果屬於清真食品。逢年過節,北京的回族家庭都要做香氣撲鼻的糖卷果招待來訪的客人。糖卷果是用山藥和棗混合上鍋蒸,蒸熟後切成段,放入油鍋中炸一下,再用糖、蜂蜜、桂花炒好糖,裹在卷果表面,做成晶瑩剔透之感。鹹卷果是用攪細的瘦牛肉餡中加豆麵咯吱,再混合五香粉、花椒鹽、澱粉攪拌,外層用油豆皮包裹好,上屜蒸熟後切成段,幹炸,食用時可以配花椒鹽。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糖耳朵 · 奶油炸糕 · 老北京炸糕

糖耳朵又稱蜜麻花,屬清真小吃,因它成型後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糖耳朵是用和好的發酵面兌上鹼,另用一塊麵和上紅糖,做時將發酵面分兩塊,一塊擀開後將飴糖和的面鋪上,再擀另一塊發酵面鋪在飴糖面上,這樣成了兩層酵面,一層糖面,再做成耳朵形的坯子。將坯子入油裡炸,呈金黃色時撈出,瀝油後趁熱放入溫熱的飴糖中泡一分鐘,稱“過蜜”,涼透後,撈在盤裡晾涼就成了。糖耳朵色澤棕黃油亮, 質地綿潤鬆軟,甜蜜可口。

奶油炸糕屬北京新興小吃。在1942年時,西四胡同有個叫汪永年的,人稱“年糕汪”,他創制了奶油炸糕。後來奶油炸糕有了兩種不同的配方和做法,分成了兩個流派,以汪永年的奶油炸糕和由馬和桐帶去東來順的奶油炸糕最為有名。

老北京炸糕是北京孩子兒時的最愛。一種是燙麵炸糕,另一種是江米麵炸糕。

燙麵炸糕是白麵的,是在開水鍋把面燙熟,面和水的比例要合適,燙好後趁著溫乎勁兒,手抹油揪塊面,邊包餡料邊開炸。焦脆的外皮,香甜飽滿的內餡,讓人停不下來。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薑絲排叉


薑絲排叉顧名思義原料中有新鮮薑絲。製作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步驟就是炸排叉,先將鮮姜去皮剁成細末,麵粉里加一定比例的明礬末,再一起放入盆中,用涼水和成麵糰。

還有一種方法是用水和麵放到軋面機上軋五六次,軋到薄片均勻光滑,再在薄片上撒上細澱粉,疊起合成長條後用刀切成寬2cm、長5cm的排叉條,將兩小片疊到一起,中間順切三刀,散開成單片套翻在一起用溫油炸。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滷煮火燒

滷煮火燒起源於清代宮廷,乾隆皇帝南巡時,江蘇織造普福的家廚張東官隨乾隆入宮,由於張東官本籍蘇州,清宮膳食單上的“蘇灶”,便是由張東官主理的,他受到蘇州醬肉的啟發,用老湯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 肉桂等九味香料,調出秘製湯汁,將上好的五花肉置於湯中,慢火煨制而成,創制出了蘇灶肉。

民間的滷煮火燒,就是從蘇灶肉演變而來,將火燒和燉好的豬腸、豬肺等放在一起煮,加入多種 調料,風味濃郁獨特。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炒肝

炒肝是清末前門外鮮魚口會仙居的“白水雜碎”改進而成的。白水雜碎是由豬腸段、豬肝、豬心、豬肺等加入調料後用白水煮,後經過改進去掉了其中的心、肺,加入醬色勾芡,變成了現在的炒肝。

炒肝以豬腸和豬肝為主料,名為炒實為燴,其中的豬腸是提前滷製好的切段,豬肝是新鮮的,提前焯水切片,最後打芡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爆肚兒

爆肚(爆牛百葉)爆肚屬於北京清真小吃,爆肚是將新鮮牛肚(指牛百葉和肚領)或新鮮的羊肚切條切塊,用沸水爆熟,蘸食由麻醬、韭菜花、蔥花、香菜等製成的調料, 口感脆嫩為佳。

爆肚劃分十分精細,其中牛爆肚分為牛百葉、牛肚仁等,羊爆肚分為羊散丹、羊肚領、蘑菇、蘑菇尖兒、陽面肚板、陰面肚板、食信兒、葫 蘆、大草牙。各部位的特點不同,“爆” 的技法、火候也不同,《燕都小食品雜 詠》中寫道:“入湯頃刻便微溫,佐料齊全酒一樽。齒鈍未能都嚼爛,囫圇下嚥果生吞。”口感脆嫩為佳。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灌腸

灌腸從清代宮廷流傳而來,宮廷內有七十二燒碟,其中有一碟叫“炸鹿尾”,豬腸中灌豬肝,豬肝中放磨碎的松子仁等,放入鍋中炸後,切成抹刀片。流傳到民間後,合義齋用豬腸灌上面粉、澱粉,加入十幾種香料,切成片, 每次煎炸的時候用香油、花椒、八角、 蔥、姜、蒜、香菜,在餅鐺上半煎半炸,外酥裡嫩,人稱“大灌腸”。後來在後門橋鴉兒衚衕開業了一家“福興居”, 掌櫃的姓普,他家做出的灌腸,將澱粉燙好了捏成腸子形狀蒸好,蘸食蒜泥,稱為“小灌腸”,人稱灌腸普。新中國成立後,流傳下來的僅有一家隆福寺的豐年灌腸。灌腸的製作,不是炸而是煎,現在的灌腸基本都是用澱粉調製,直接切片煎。

誰說北京無美食!地道的北京味兒都在這了 | 食說

豆汁 焦圈

豆汁兒是由民間傳入宮廷的,乾隆十八年(1753年),有人上殿奏本稱:“近日 新興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檢查,是否清潔可飲,如無不潔之物,著蘊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當差。”豆汁便同樣成為了宮廷飲品,但它的起源發明都無從而知。豆汁兒是由水磨綠豆製作粉絲時,把澱粉取出後,剩下的湯水,經發酵後熬製而成的。《燕都小食 品雜詠》中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喝豆汁兒也有講究,要搭配上炸得酥脆的焦圈和切得很細、淋上辣油的鹹芥菜絲兒。豆汁兒、焦圈深得慈禧的喜愛,從前宮中的焦圈是8字型,這樣擺放好看,吃起來更加方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