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谷特色小吃,作為陽谷人的你都知道嗎?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勤勞勇敢的陽穀人在用雙手創造著生活,也在生活中不斷的豐富著餐桌上的文化,今天我們整理收集了陽穀一些具有代表的特色美食,希望大家多多瞭解家鄉,瞭解飲食文化,歡迎提供更多素材資料,豐富大家的知識。

陽穀特色小吃,作為陽穀人的你都知道嗎?


 空心琉璃丸子

空心琉璃丸子是一道集美味、營養於一身的魯菜。為陽穀縣的特色名吃,通常陽穀民間喜慶宴席中都少不了。此菜宛如一顆顆鑲金裹玉的珍珠,玲瓏剔透,形圓如珠,顏色金黃,酥脆香甜,百食不厭。

像普通炸丸子一樣,麵糊先入油鍋初炸成形後撈出,然後,成形的丸子第二次下入油鍋。奇蹟就在復炸時出現:一個個丸子紛紛“張嘴”吐麵糰。待所有丸子都吐麵糰後撈出,掰去粘附在丸子上的麵糰。這時,丸子都成了空心的,這道菜也就基本大功告成。最後,丸子放入油鍋,炸第三遍,至色澤金黃,酥脆可口。隨後,熬湯掛汁,在盆內反覆顛簸降溫,即製作完畢。

這道菜的原料很普通:麵粉、糖、油,但烹飪技術含量很高,是聊城最具代表性的菜品,成為聊城菜的名片。

麵糰內包入豬油、皮凍等,待熱油加溫後融化而形成空心,這是外地空心琉璃丸子的烹製方法。而聊城製作這道菜,主要依靠對面性和油溫恰到好處的掌控(這也是該菜製作的核心技術),讓麵糰自己吐出裡面的麵糰而形成空心,獨到的烹製技術受到廣泛好評。作為魯西傳統名菜,空心琉璃丸子已經傳承上百年。

陽穀特色小吃,作為陽穀人的你都知道嗎?


武大郎燒餅

武大郎燒餅,魯西名吃。始源於北宋景佑年間。始稱“炊餅”,後改稱“武大郎燒餅”。因在《水滸傳》《金瓶梅》兩部古典名著中均有描述而名揚四海。武大郎燒餅金黃酥香,造型美觀,誘人食慾。多年來,經過歷代廚師們的不斷創新與改進,使之成為做工精細,香脆可口,便於攜帶,饋贈親友之佳品。

炊餅是一種幹體結構的面制食品,如同其他的餅類,圓形,比VCD光盤略大,外表有一層芝麻,兩邊相似,便是沒有正反面之分炊餅外部有些乾焦,呈琥珀色,內部有一夾層,夾層內是鹽和胡椒粉,外焦內柔,韌性十足,吃時必須口咬手撕,富彈性。吃炊餅可以完全不用菜佐,但是可以喝湯,或就涼白開礦泉水咽之咀嚼時有芝麻的破碎聲響與芳香,進入深度咀嚼,韌面飽含著麥子、水氣、鹽的鹹味和胡椒粉味,交揉一體,至嚼成餅團吞嚥,就成功地給食者以大力吞嚥的快感飢腹時吃炊餅,這種吞嚥的快感尤甚。

武大郎炊餅是一種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食品。經過幾年的精心研製,開發創作工藝日臻完善。

陽穀特色小吃,作為陽穀人的你都知道嗎?


潘金蓮鹹菜

金蓮鹹菜其主料取材於魯西特產五香疙瘩,切絲去鹹味,放入配料:蔥段、薑片、八角、老抽、味精,特製花生油,上籠蒸40分鐘即可,其特點是,鹹味適中,悠香味厚,嫩而不柴,香而不膩。配武大郎炊餅食用為佳。

陽穀特色小吃,作為陽穀人的你都知道嗎?


陽穀布袋雞

陽穀布袋雞:陽穀傳統名吃。陽穀城內北街張家世代相傳。做法獨特,整雞脫骨,將五臟抽去,腹內裝入海參、魷魚、海米、竹筍、香菇、火腿,脖頸裝入水氽丸子,雞蛋煮熟剝皮放於腹後,加料物蒸煮,清蒸後湯白如奶,稱奶湯布袋雞;過油蒸湯呈紅色,稱紅扒布袋雞。成品菜“折翅彎脖如打戀(如雞打戀窩),無骨完整背豐滿,吃時用筷輕一按,當眾即可下雞蛋”,故又名“鸞鳳下蛋”。

陽穀特色小吃,作為陽穀人的你都知道嗎?


五更爐燻雞

相傳明朱洪武年間,黃河發水,連年戰亂,全國各地災荒連連、人煙稀少,尤以山東等地更甚。於是官府決定從沒有遭受戰亂的山西洪桐縣等地移民,集結到老鴰窩大槐樹下遷往山東、河南、安徽等地。有張姓兄弟也在遷徙之列,由於官府規定同族同姓不得遷往同一地方,於是弟弟改姓劉,並如願一同遷往山東陽穀。次年仲秋,弟弟五更起床打算煮只雞去看望十里之外的兄長,後忽見廚房有梨木,頓生想法,用梨木做柴支爐生火將雞燻蒸起來,以寄離鄉之情、思親之苦。結果到兄長處吃將起來別有一番風味。這一做法逐漸被人們仿效起來,將梨木燻雞作為走親訪友的禮物,以示思親之情,大吉大利之意,後來當地漸漸演變成了仲秋節送燻雞的風俗。後人在此基礎上改進工藝和配方,演變成了一種地方名吃。

五更爐系列燻雞,秉承傳統工藝,八百年的熏製秘方,採用現代先進的食品加工工藝,使傳統食品達到工業化生產,既保持了傳統燻雞的獨特風味,又營養衛生,是現代人時尚新型的食品。五更爐燻雞,以優質的鄉村草雞為原料,精選20種天然中草香辛料醃製,煙燻,真空包裝,殺菌等工序精製而成。雞肉質細膩,色澤金黃、味道芳香入骨,聞之薰香濃郁,食之頰齒留香,實為自食或饋贈之佳品。

陽穀特色小吃,作為陽穀人的你都知道嗎?


郭屯燉雞

陽穀郭屯王家燉雞店"自清末祖輩開店始,流傳至今。該店食品歷史悠久,風味獨特,已成為聊城一大地方名吃,是聊城最早註冊商標的餐飲綠色食品。隨著社會的發展,面對顧客在飲食時對不同口味的需求,郭屯王家燉雞傳人經過長期雞類的烹飪製作,不斷地研究創新,最新推出具有當代特色的“燉雞”和“炒雞”。該食品採用上等的本地公雞做原料,輔以白芷、丁香、茴香等二十餘種材料,口味純正,營養豐富,老幼皆宜。

陽穀特色小吃,作為陽穀人的你都知道嗎?


陽穀蒸碗

在魯西、魯西北的婚喪嫁娶大宴中,蒸碗是必不可少的。將掛麵糊炸制好的肉塊、排骨、雞塊、魚塊或用油炸熟的肉丸子,盛在一隻只黑釉小碗中,加蔥、薑末及花椒麵,上蒸鍋蒸至極爛,骨肉脫離,取出後反扣在大碗裡或者湯盤中,澆上用醋、醬油、骨頭湯兌制的沸湯,淋上幾滴香油,撒上香菜末,吃起來,軟爛脫骨,味入肌裡,鹹酸撲鼻,齒頰留香,令人久久難忘。

陽穀特色小吃,作為陽穀人的你都知道嗎?


陽穀烏棗

烏棗亦稱燻棗、焦棗,是陽穀縣的傳統土特產。

1936年修《陽穀縣志》在“特產烏棗”中記述道:“邑為產棗之區。烏棗用鮮棗加火熏製,手術特精。遠銷南省,歲以數萬袋計,獲利甚巨。近時局之變,棗業亦多變化,然每年製造仍復不減。”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陽穀縣烏棗生產不斷髮展。年僅外貿部門即收購噸供應出口,暢銷港澳及東南亞等地。

烏棗系選用熟透鮮紅棗,經水煮、窯燻、陰晾等工藝精製而成;僅窯燻一道工序,即要反覆三次,費時六天,每次燻烤一天一夜、晾一天一夜再放入重燻。燻烤中每12小時要翻弄一遍,經“三次窯子六遍火”方算過關。烏棗製成後,色澤烏紫明亮,花紋細密,並帶有特殊的香甜味。

陽穀特色小吃,作為陽穀人的你都知道嗎?


張秋燉魚

此菜為陽穀地方傳統名 吃。最早始於張秋南街李文端師傅之手,李文端過世後,其兒子李登誠繼承父親傳統工藝,取名“張秋燉魚”。由於李登誠膝下無子,祖傳工藝被侄子李學敏所繼 承,一直延續至今。京杭運河漕運時期,雅號“小蘇州”的張秋鎮,“繁華壓兩京,舟車似潮湧,河中魚蝦鱗如玉,兩岸鵝鴨白如雲。”張秋鎮又鄰黃河堤岸,據 《陽穀縣志》記載,清順治年間,黃河幾次決口流潰張秋,大小河流與黃河相通,這就為魚類的滋生提供了優越的條件。李學敏幾代人就在這種條件下研製出倍受食 客歡迎的“張秋燉魚”。經他們燉出的魚,風味與眾不同,骨酥肉嫩,口味鮮香,回味無窮。

他們發明出這種燉魚技藝之後,備受當地人民的歡迎。為了更好地滿足當地群眾的口味要求,經過李家三代的精心琢磨,他們又掌握了“壯饃”的製作工 藝。其製作工藝純為手工,製作壯饃的工具就相當複雜。他們的壯饃味道鮮美,與燉魚搭配在一塊更是人間美味,令人垂涎!目前,具有地方特色的壯饃經常被前來 景陽岡旅遊的遊客搶購

陽穀特色小吃,作為陽穀人的你都知道嗎?


張秋壯饃

顧名思義,壯饃,壯者也。有民諺為證“上面烘,下面燒,女人吃了不撒嬌,男爺們吃了好槓腰”。壯饃是乾糧中巨無霸,其“味”之香、其“勁”之足,非親口品嚐,難知滋味,真是越嚼越香,越香越嚼,而且香在口裡,美在心裡。

陽穀特色小吃,作為陽穀人的你都知道嗎?


 秦香園本草羊肉

陽穀特色小吃,作為陽穀人的你都知道嗎?


大布驢肉

陽穀特色小吃,作為陽穀人的你都知道嗎?


劉家燒雞

陽穀特色小吃,作為陽穀人的你都知道嗎?



部分文章來源於互聯網及其他公眾平臺,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如有侵犯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在24小時內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