涮、燙、烤、燜,冬至後我們如何吃羊肉?

冬至過後,天才開始真正冷。任健身教練有一萬個健康飲食的理由,下著雨夾雪、颳著割臉風,就想暖乎乎吃口肉,滾燙燙喝碗湯,再熱辣辣吞盅酒。湯要濃湯,酒要烈酒,肉必須是羊。

羊肉性溫,越到伏天、臘月越要吃,身體暖則通達,是中國人順勢而食的老道理。東西南北吃羊花樣也多,蜀中簡陽羊肉湯,奶湯浸嫩肉,拎出來幹碟辣椒裡滾一滾,嚼起來香辣。黔南遵義羊肉粉,油辣椒染湯底,清早連湯帶粉呼啦啦,微微發汗才算醒了。寧夏鹽鹼地裡的灘羊,如今身價是最矜貴,半扇羊排白水裡一扔,撒點野蔥、蒜瓣,煮到脫骨,抽出羊骨,蘸點椒鹽,肉汁四濺吞得歡.......更別說老西安吃了幾輩子的羊肉泡饃。誰家鄉沒點吃羊絕活?

涮肉


涮、燙、烤、燜,冬至後我們如何吃羊肉?


北京的冬天就該吃涮羊肉

真要提吃羊,大家第一個想到啥?涮肉。涮肉隨著滿清一同入關,幾個世紀過去,現在大家早認為這是土生土長北京味。雖說科技進步,交通發達,雲南菌子都能朝發夕至到上海,可是涮肉終究還是擠在蒸汽繚繞、京片子橫飛的老館子,一邊跟掌櫃套著磁,一邊喝小玻璃瓶牛二,味道最正。

掰著手指頭數,京城裡涮肉大店統共也沒幾家。牛街的聚寶源,南城的南門涮肉,還有外地人最喜歡的東來順,只要天一冷,或者下了雪,一準排隊,大冷天裡搓著手站半小時,等到終於吃上一口滾燙的肉,擱誰不高興啊!我最喜歡的涮肉店,永遠都是鼓樓六鋪炕裡的金生隆。

金生隆門口的招牌上貼著一張紙,擋住了原本“爆肚馮”最後一個字的半邊。幾十年站在櫃檯後,濃眉大眼哥黑框眼鏡的大叔,據說是老字號“爆肚馮”的傳人,他長得也確實和牆上掛著的歷代爆肚馮傳人有幾分相似。老字號建國後公私合營,他們家又屬於改革開放後自立門戶,所以只能掛著擋住的招牌,但越是遮著大家還越愛來。

金生隆是老式爆肚店,兼售銅鍋涮肉,所以爆肚尤其地道,各個部位也齊全。上桌總是先來一碟蘑菇頭、散丹,熱熱身。然後燒碳的大爺才舉著銅鍋,撩簾進屋。手切羊肉他家不算最好,但是吃得舒坦,十幾年如一日,就是靠老關係在肉聯廠拿當天鮮肉,上腦、大三叉,該肥得肥,該嫩得嫩,涮多久也不黏,肉脆蘸料也熟悉,一吃多年不願意換地兒。

幾碟羊肉下肚,再撒一把蒿子稈,幾筷子粉絲,清清口。最後一個燙嘴的門釘肉餅也不能少,吃飽了才覺得冬天的北京真精彩。

羊湯


涮、燙、烤、燜,冬至後我們如何吃羊肉?


羊湯不是湯好,而是羊好

零下10攝氏度吃涮肉,零下30攝氏度呢?中國東北小城“小市”,午夜屠羊,剔骨帶肉熬湯,三五隻大羊出幾十斤湯,羊雜羊血燙熟,羊腩剁成小塊,堆成小山。清晨當街支大口粗鐵鍋,白煙縹緲,羊頭猙獰,擺在店口,以示新鮮,羊香於風中凜冽。喘著白煙的人們,裹成圓球,踏著殘雪,進店落座。

掌櫃取海碗,一馬勺羊湯高衝而下,抓把羊肉燙熱,再撈一勺羊雜羊血,最後一撮鮮挺芫荽激出菜鮮,滿滿冒著尖兒,顫顫巍巍上桌,指尖碰碗邊兒,燙得刺痛。湯是原湯,白胡椒和鹽自己放,連肉帶湯喝下去,出門喘出來的白氣都粗了些。

小市羊湯出名,也不是因為手藝多好,只因當地人看不上內蒙羊,只用遼東山羊。遼東渾江,水冷清澈,匯入鴨綠江前,一直盤旋於連綿山脈之間。水生萬物,山高人跡稀少,遠看原始森林,呈現明顯寒溫帶不同樹群,如同一個個彼此相接的部落。山村市集走一遭,植被多樣奼紫嫣紅,盛產的榛蘑、林蛙、山參,真味厚重。常年在山中放養的山羊,吃百草長大,肉鮮異常。

這羊湯,不是尋常貨色。

擼串


涮、燙、烤、燜,冬至後我們如何吃羊肉?


呼和浩特的網紅烤串店

中國北方,擼串靠得是爆發力,烤腰、板筋、肉串兒,吃足了也就半個多小時,剩下時間就是灌酒侃大山。烤串不分地域,城城遍佈,但吃串吃得最直白,還是內蒙。

呼和浩特回民街區內,二十年小店“王維烤串店”,日售肉串數萬。這家肉代表著內蒙羊的嫩與香,沒有竹籤,全部由不鏽鋼針串著,握在手裡,鋼針尾還帶著火氣。一塊塊羊肉或肥或瘦,都面目清晰,身型相似,不見一塊濫竽充數。入口帶嚼勁、肉汁適當、焦脆滑嫩,所有味覺隨著咀嚼緩緩湧上來,最後吞嚥下去,再灌一口當地人喝了幾十年的汽水“大窯嘉賓”,打個飽嗝,心頭一陣滿足。

傳菜的都是店主王維他家人,臉上沒有一絲笑,一分鐘內前廳後廚穿梭三四趟,累了去椅子上歇會,有人叫連眼皮也不抬一下。一屋子客人,有從初中吃到大學畢業,有從新郎官吃到中年大叔。還有客人根本不進店,在廚房窗戶外遞錢進去,拿著肉串兒站在街邊擼完,抹著油嘴走人,連孕婦都如此。

王維的肉串,濃縮了呼市特有的模樣,冷漠,堅韌。


涮、燙、烤、燜,冬至後我們如何吃羊肉?


每塊羊肉都大小均勻

紅燜

作為一個北方人,三十歲前我就沒見過帶皮羊肉。羊皮不是用來做衣服的嗎?還記得曾經跑遍了牛街常營菜場,給粵菜南天王麥廣帆買帶皮羊肉,被回民營大哥一通擠兌。三十五歲高齡,才吃到紅燜崇明帶皮羊肉,心情十分激動。


涮、燙、烤、燜,冬至後我們如何吃羊肉?


嚼著蘆筍根長大的白山羊,肉少腥羶,多清甜

崇明白山羊,市場上贗品佔八成。180塊一斤的白山羊,跟18塊塊一斤的山東飼料羊,外觀無二,聞也聞不出。下鍋紅燒,待肉香鑽出來,小童也懂得分辨。山羊就是山羊,但崇明島只有一個。守在魔都邊兒的鄉村,完全零汙染的農業桃花源,其中種植面積最廣就是各類蘆筍。紫蘆筍、綠蘆筍,在溫室裡長得半人高,每日嫩芽成噸入市,剩下2/3粗根全部送入羊舍。嚼著天然蘆筍根長大的白山羊,脂肪含量適中,肉少腥羶,多清甜。

農戶守著雞舍、羊圈、魚湯與菜園,彼此依存,自然循環。入冬風起,深夜在灶臺上支陶鍋,切大塊帶皮羊腩,燉到肉酥滑,汁透亮,羊肉眯老酒,上海灘再五光十色,也無心入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