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冬至:你們才吃餃子!

哈爾濱水餃店像沙縣小吃、蘭州牛肉拉麵一樣,順利地在全國小餐館列陣中佔有一席之地。冬季人們愛吃水餃,不僅因為水餃方便易食,既能吃到主食麵皮,五花八門的餡料也是許多人心頭之好。水餃從滾燙的鍋裡盛出來,加上一碗麵湯,有餃子的冬天,你會驅走很多嚴寒。

冬至:你們才吃餃子!

江南的城市,譬如南京,冬至也流行吃餃子。平日裡賣皮肚六鮮的麵條店會賣餃子,餛飩店會賣餃子,哈爾濱水餃、新橋水餃店的門口在冬至這一天更會被圍得水洩不通,許多異鄉人排著長隊,無非是等一碗剛出鍋的餃子和麵湯。

冬至:你們才吃餃子!

冬至大如年,古時候冬至家家祭祀祖先。在《歲華憶語》中,並沒有提到有吃水餃的傳統。人們平常不愛吃的鰱魚,在冬至這一天也會端上餐桌。把蔥切成一寸長,與豆腐、鰱魚一同在鍋裡煎炸,取從容與富貴的寓意。

那麼冬至這天為什麼要吃餃子?除了餃子之外還有吃其他食物的傳統嗎?這要從冬至節俗的傳統說起。

冬至:你們才吃餃子!

其實,最初冬至節令食品最典型的是餛飩,慶賀冬至的食品與冬至一樣,有著“順陽助長”的象徵意義,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古人認為冬至時節陽氣雖升,但陰陽包裹,陽內陰外,餛飩形如雞卵,頗似陰陽未分時的一團混沌,在陽氣始生的冬至日,人們使用餛飩,以模擬的巫術形式,破除陰陽包裹的混沌狀態。

“餛飩”一詞,所見最早載錄文獻是三國時期魏國張揖的《廣雅》:“餛飩,餅也。”唐朝段公路《北戶錄》卷二“食目”引《齊民要術》作“渾沌餅”;唐人崔龜圖注《北戶錄》引北齊顏之推語云:“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者也。”

冬至:你們才吃餃子!

各個地方保留了很多不同的冬至食俗。在河南的一些縣城,人們會在冬至節出門拜會鄉里,朋友間饋贈禮物,大家以餛飩為食,取開闢混沌之意,預示著新一年的好運;在浙江省蕭山縣,各家殺牲畜祭奠先祖,用糯米粉包裹肉餡,作成米糰子,贈送給親朋好友;還有的地方在冬至之日做赤豆粥,《荊楚歲時記》載:“十一月冬至日作赤豆粥。”這個風俗相傳源於共工氏,他有一個不成器的兒子,為眾人惡,於冬至日死,成為厲鬼擾百姓不得安寧。由於其子害怕赤豆,所以人們便用赤豆作粥,用來避邪。

冬至:你們才吃餃子!

歷史上的冬至食品也是多種多樣。宋代的一些富貴人家,為了求新出奇,會做十餘種不同特色的餛飩,放入同一件器皿中,稱為“百味餛飩”。明《酌中志》載,冬至當月很多人家都會做糟醃豬蹄尾、鵝脆掌、羊肉包、扁食、餛飩等,以為陽生之義。明代後期的京城百姓,兔肉羹也是節日常吃的食品之一,冬筍作為時令佳品,人們不惜重價購買。到了清代,北京的旗人在冬至有祭祖的習俗,祭祀之後,親朋圍坐在一起,分吃祭過祖宗的“白肉”,這一飲食習俗與後來聞名北京的餐館“砂鍋居”和四川名菜“蒜泥白肉”之間有不同程度的聯繫。

冬至:你們才吃餃子!

北方地區在冬至大多有吃餃子的習俗,據說是為了紀念東漢神醫張仲景,他為了不讓人們凍掉耳朵,給大家煮羊肉湯,形似“嬌子”下鍋,人們在這一天吃餃子 ,也意味著不會凍掉耳朵。如今,雖然冬至的節日氣氛沒有以前濃厚,但是冬至日食餛飩和餃子的習俗仍然在北方大多數地區保留,並擴散至中國的部分南方地區。

冬至:你們才吃餃子!

在以米食為主的南方,冬至的飲食習俗另有傳統。南朝荊楚一帶地區有冬至吃赤豆粥的習俗;明代方誌記載,江南地區冬至以“花糕”祭祖,飲分冬酒;清代蘇州民俗最重冬至節,在冬至前日,親朋會提籃擔盒,相互贈送食品,俗稱“冬至盤”,其中有一個重要食品,就是冬至團,蘇州家家磨粉作團,以糖、肉、菜、果、豆沙、蘿蔔絲為餡,用來祀先祭灶;杭州人至今在冬至都喜吃年糕,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福建沙縣人有吃豬腳、餈粑的風俗,城區居民用糯米磨漿,做餈粑吃;臺灣地區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鬆糕祭祖的傳統,以示不忘老祖宗;四川地區在冬至這天多殺豬,做臘肉和香腸。

冬至:你們才吃餃子!

如今的冬至節,大家除了吃餃子之外,在寒冷的冬季來一碗熱騰騰的羊肉湯也是不錯的選擇。古書記載,冬至日“邑俗多市牛羊肉煮而食之,謂可以壯體溫。”其實,因為“羊”同“陽”,人們認為,吃羊肉不僅可以溫補身體,而且還能夠支助陽氣的生長。乳白色的湯底帶著濃濃的鮮味,鮮嫩的羊肉、羊雜配上紅彤彤的小米椒,再放一撮小蔥和香菜,色香味俱全,羊肉湯已成為很多人冬至日進補的第一選擇。

冬至:你們才吃餃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