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沽八十大飯莊之首,曾是天津菜發源地,80年代復營業後莫名消失

30年代,南市曾有一家先得月飯莊,被公認為“津沽八十大飯莊之首”。之所以榮登榜首,是因為這家飯莊的津菜傳承——它的前身是首創天津菜的“八大成”,掌灶是“八大成”名廚“怪物劉四”的弟子高恭翔。80年代,先得月飯莊在南市食品街重新開業,掌灶是高恭翔的弟子馬金鵬,津菜典範“罾蹦鯉魚”沒有人比他做得更好。可惜後來這家飯莊再度關張。

天津菜起源於清代。早年閩粵浙贛的南方商幫,將洋廣南貨和江西瓷器運抵天津集散;陝晉魯豫冀等省的北方商幫,將當地物產彙集天津。這些外地客商繁榮了天津的經濟、文化,助推了飲食業的發展,形成了天津菜系。

傳統天津風味,主要有兩大特色:一是講究厚味,酥爛脆嫩,無論什麼菜,都要口味淳厚;二是講究海味,擅做魚蝦,河鮮海味應有盡有。

津沽八十大飯莊之首,曾是天津菜發源地,80年代復營業後莫名消失

津沽八十大飯莊之首,曾是天津菜發源地,80年代復營業後莫名消失

天津菜

民國年間,最有代表性的天津菜館就是先得月飯莊。這家飯莊1932年開業,由原來“八大成”的義和成、聚慶成合並,店址在南市榮業大街聚慶成原址。那時南市地區的大飯莊有登瀛樓、天和玉、聚合成、天一坊、什錦齋、泰華樓、泰豐樓、太白樓、同福樓、天和玉等二十幾家,“先得月”稱得上獨領風騷。

先得月飯莊掌灶高恭翔,師承義和成大廚劉四爺。這位劉四爺綽號“怪物劉四”,登瀛樓飯莊請他,專門只做一道“清炒蝦仁”,每炒一盤,酬勞一塊大洋,但登瀛樓飯莊這道菜能比別家多賣兩塊大洋,吃主趨之若鶩。高恭翔十三歲學徒,擅長刀工,可以同時用五個火眼炒菜,行內叫“五鬼鬧判”,能用魚和雞做整整一桌龍鳳酒席。據說這位高師傅身材頎長消瘦,相貌有些像馬三立。

高師傅的拿手菜是“雪衣油蓋”。河蟹從小到大需要蛻皮殼數次,才能長成,一般在農曆六月完成最後一次蛻皮,新殼軟薄如紙,俗稱“油蓋”。這時的小河蟹尚不具備自我保護與覓食能力,但體內儲備了豐富的營養,於是便有了這道只能在初夏才能吃到的“雪衣油蓋”,將蛋清打成膏狀抹在油蓋上,下鍋炸熟,鮮美異常。另外還有油蓋燒茄子、溜油蓋等做法。

津沽八十大飯莊之首,曾是天津菜發源地,80年代復營業後莫名消失

津沽八十大飯莊之首,曾是天津菜發源地,80年代復營業後莫名消失

天津菜

40年代抗戰後期,先得月飯莊倒閉。1986年,南市食品街建成,先得月飯莊恢復老字號重新開張,特別請來老師傅高恭翔當技術指導,由高師傅的徒弟馬金鵬掌灶。

天津菜最出名的就是“罾蹦鯉魚”,馬金鵬是做這道菜的第一人,從殺魚到出鍋,能在一分二十秒內完成。這道菜是全國唯一的一種淡水魚帶鱗做法,主料是一條一斤半左右的鮮活鯉魚,以白洋淀活鯉魚為最佳,整條鯉魚裹著醬汁臥於盤中,帶鱗吃,魚鱗、魚皮、魚肉、魚骨都十分酥脆,但仍保持了魚肉的鮮美。

馬金鵬師傅的另一道拿手菜是“硃砂銀魚”。銀魚洗淨用鹽、味精、料酒、薑汁、香油煨透,瀝乾滾上面粉。蛋清打成雪花狀,分幾次加入適量麵粉,攪拌均勻。銀魚掛糊,在溫油中炸熟。出鍋後蘸上紅色碎鴨蛋黃,炒熟。特點是鹹香適口,色鮮味濃,鬆脆肥香。

津沽八十大飯莊之首,曾是天津菜發源地,80年代復營業後莫名消失

罾蹦鯉魚

80年代天津市提出“苦幹三年,吃魚不難”,天津電視臺拍攝同題專題片,特別邀請了馬金鵬師傅介紹魚的各種烹調方法,談到天津人吃魚講究一平、二淨(黃花魚)、三鰨目、梭魚頭、鯉魚尾,應時到節,只要季節一到,就要嚐鮮。家熬黃花魚,不破口、不破肚,用筷子從黃魚嘴中掏出肚腸,魚腸、魚肚洗淨,熬魚時放進鍋裡,不放糖,不掛芡,別具風味。

南市食品街先得月飯莊承襲了津菜的扒炒烹熘、燜熬燒炸等傳統技藝,其他看家菜還有:紅扒魚翅、氽燕菜、紅燒目魚、炒青蝦仁、油燜大蝦、麻慄野鴨、酸沙紫蟹等,保留了天津風味傳統菜“八大碗”,研製了繡球獅子魚、扒鴛鴦蝦球等創新菜。這些菜品選料精,操作細,重調味,講色澤,以鮮鹹為主,軟嫩酥爛,主料突出,各種輔料極講究節令,一年四季各不相同。

這家飯莊雖然店面不大,只有八張桌子,一天頂多能接待二百多名顧客,但味道好、價錢低、分量足,吸引回頭客多,因此成為天津菜的代表飯莊,留下了天津菜最後的經典味道。可惜後來莫名消失。(文:何玉新)

津沽八十大飯莊之首,曾是天津菜發源地,80年代復營業後莫名消失

南市食品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