粄,一種客家人特色美食,原本是果腹的雜糧,後變成風味小吃

粄,這是客家人的說法,是一種特殊的美食,和我們常說的糕、餅、餈粑等有相似的涵義,但是客家人的粄品種非常多,多到你無法想象,口味更是做出花樣百出。

客家人,據說是南遷的漢族和嶺南、閩南一帶的當地少數民族通婚形成的後代。他們將自身的中原文化和當地的民俗文化融合,形成自身獨特的客家文化,從飲食可見一二。

南方沒有小麥,只有稻米,移居南方的中原人就用米粉代替麵粉,創造出很多北風南味的食品,並獨具風味。

南遷的客家人大多數擇山而居,山區物資匱乏,為了確保一家人吃得好,於是在粗糧上想辦法,變著花樣做出各種填飽肚子的美食,粄就這樣產生了。

但是到了現在,粄早已不再是果腹的美食,而是人人喜愛的風味小吃和祭祀食物,及時到今日,依然廣受歡迎。

1、碗粄或笑粄

粄,一種客家人特色美食,原本是果腹的雜糧,後變成風味小吃

這是一種用小碗或小陶缽蒸熟的美食,還有地方叫做缽仔糕。做法是在米粉漿中摻一些用酒糟做成的“酵種”(今人用小蘇打粉),充分發酵後倒入小陶缽中蒸熟,蒸熟的糕面高高隆起,還會裂縫,客家人叫做“笑”,笑粄當然是越笑越好。

記得小時候,每次到趕集的日子,街頭上都有這種小吃賣,帶著孩子趕集的家長都會買上幾個犒賞饞嘴的孩兒。這種美食微微有點酸,但香甜可口,口感鬆軟有彈性,攜帶方便,可以當做早餐或者充飢的零嘴。

2、紅粄

粄,一種客家人特色美食,原本是果腹的雜糧,後變成風味小吃

紅粄是指紅色的粄,採用糯米、粘米和紅曲做成。可以用碗蒸熟做成笑粄,但講究一點的紅粄則用刻有動植物的磨具,以正面是龜甲,背面是桃子的模具最普遍。可以在裡面加入餡料比如芋頭、菜肉、花生末、蘿蔔等,然後倒入模型,脫模後上鍋蒸熟。紅粄寓意吉祥,過年、嫁娶、搬遷等都可以見到它靚麗的身影。逢年過節掃墓祭祖更是供桌上常見的供品。

3、黃粄

粄,一種客家人特色美食,原本是果腹的雜糧,後變成風味小吃

黃粄做法講究,首先用黃梔子樹枝燒成灰,燒好的草木灰用紗布包好,然後用清水浸泡半天,過濾後即可得黃梔子水,用黃梔子水浸泡糯米一天半左右,然後把糯米撈起讓在木甑中蒸熟。

粄,一種客家人特色美食,原本是果腹的雜糧,後變成風味小吃

蒸好的飯糰趁熱放在石舂中反覆捶打,兩個人對打,和做年糕的手法類似,一直打到飯糰全部打散,並有粘性,黃燦燦的黃粄就做好了。做好的黃粄可以捏成團,也可以揉成長條,這樣方便保存。 黃粄一定要用黃梔子樹枝來做,因為染色效果最好,並帶有植物原始的芬芳,現在市面上賣的大多數用染料來染色,顏色雖鮮豔,但是缺少了植物的味道。

粄,一種客家人特色美食,原本是果腹的雜糧,後變成風味小吃

黃粄做成的美食在嶺東久負盛名,吃法有很多,可以釀、蒸煮、煎、炒,還可以切片曬乾,暑天時,用來煲糖或煲鹹蛋,清涼解暑。

黃粄切成小粄條,配以經爆香的魷魚絲,以及瘦肉絲、冬筍絲、冬菇絲、蒜苗絲,炒成香氣誘人的炒黃粄,被認為是嶺東一帶最具代表性的地標美食之一。

4、燈盞粄

燈盞粄外脆裡嫩,鮮香可口,很受普通老百姓的喜愛。用米漿做皮,蘿蔔絲、韭菜、芋頭、香蔥、大蒜、鹽、五香粉等做餡料,放在鐵勺中油炸而成,形狀像古代扁圓形的菜油燈盞,所以叫燈盞粄。

粄,一種客家人特色美食,原本是果腹的雜糧,後變成風味小吃

​ 在秋收之後,很多鄉鎮集市街頭隨時都可以看到現榨現賣的燈盞粄攤位。做燈盞粄並不難,首先要準備一口鍋和一直鐵勺。大米磨成米漿,米漿不要太稠,帶點水較好。切好的餡料用鹽、五香粉攪拌均勻。 鐵勺先勺半勺米漿,加入餡料,再舀入半勺米漿,把餡料覆蓋住,然後放在油鍋裡油炸,大概4、5分鐘這樣,燈盞粄自動脫離鐵勺,香噴噴的燈盞粄就做好了。

除了這些品種的粄,客家人還會做各種各樣的粄,比如蘿蔔粄、菜粄、艾粄、老鼠粄、包粄、仙人粄等,每種粄都各有風味。

對於客家人來說,一日不可無粄,辦喜事或祭祖之類的,更是不能少。普通的食材,經客家人靈巧的雙手變成一道道珍饈佳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試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