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端起酒杯的時候,應該感謝八百年前第一個蒸出中國白酒的人

中國人端起酒杯的時候,應該感謝八百年前第一個蒸出中國白酒的人

元代的“阿剌吉”,最早是在哪裡落地的,釀酒界對此無大爭論。一般認為,蒸餾酒是隨蒙古人的到來,落地華北,繼而向南方傳播。最初釀酒的原糧,是高粱,最初的發酵工具,是地缸,最初釀出的酒,是清香型酒。追尋最早的酒鄉,是汾水兩岸。有一首歌,在上世紀是很出名的,歌裡說,“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穀香”,但其實,歷史上對山西土地的記載,卻完全不是如此。地方誌給予的形容,是“晉地黑壞”。黑壞土地種出來的高粱,除了給蒙古大軍做馬料,餘下來的,卻是釀酒的好原糧。山西曆史上是北方黃酒的主產區,黃酒原糧是黍子,黍子畝產最高不過二百斤。白酒原糧用高粱,高粱年產能達六百斤。大約,這是山西大量酒坊黃轉白的主要動力。就是在這塊黑壞土地上,中國的釀酒師傅們,製作出了大塊麥曲,製出了高粱酒醅,轉變黃酒之法釀法,再蒸餾出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瓊漿玉液。中國人端起酒杯的時候,真應該感謝感謝汾河流淌的那片土地,感謝八百年前第一個蒸出中國白酒的那位師傅。

中國人端起酒杯的時候,應該感謝八百年前第一個蒸出中國白酒的人

由山西流傳,西及陝甘,東及齊魯,北方各地在元代之後,最先由黃轉白,白酒歷史傳承此為始。這些年生活在北京,因為工作關係,與北方各省同行多有交流,見過的,品過的白酒品牌不少。近幾年年又各地遊走,看過的,喝過的地方名酒也不止一個。有時候,不經意中,就能和好酒不期而遇。在內蒙喝蒙古王、河套大麴,在陝西喝太白酒,在甘肅喝九糧液、隴南春,在山東喝景芝白乾、扳倒井,在河南喝張弓大麴、仰韶酒。因為離得近,河北各地的名酒,大都慕名前去品嚐過。燕潮酩、叢臺酒、劉伶醉、乾隆醉、張家口大麴,更不用說衡水老白乾。前年到漢中,朋友請吃漢中小吃,拿出“三糧液”,讓我第一次知道,漢中也有可比川酒的好酒。北方高粱紅似火,各處都有杏花村,千年後的今天,不用牧童遙指,抬望眼可也。

中國人端起酒杯的時候,應該感謝八百年前第一個蒸出中國白酒的人

對汾酒,有一份敬仰,因為一直認為汾酒是中國白酒的代表作。元代蒙古人和色目人,大概就是沿著陰山南麓的關隘,進入中原的。留在呂梁山與太行山挾持的汾河河谷的那些色目工匠,大概就是用中原的高粱燒出第一鍋蒸餾酒的人。我曾幾次出入山西,站在汾河邊眺望兩岸,有時候耳邊彷彿真的響起當年戰馬呼嘯,矛戈相擊的聲音。中原文化和伊斯蘭文化在此撞擊,衍生出諸多新的文化生態。山西這片土地,是華夏文明發源地之一,但是秦漢之後,歷經狄、胡、羯、鮮卑、突厥、契丹、蒙古的洗禮,北方民族血緣的融匯,多種文化形態的澆灌,讓這片土地成為中華文化多元演進的一片沃土。因此,每次端起酒杯,品味汾酒的時候,常常有一種莫名的感嘆。

中國人端起酒杯的時候,應該感謝八百年前第一個蒸出中國白酒的人

在北京,接觸汾酒的機會太多,但是有一次難忘。一九九一年,參加學習班,在西山的達園賓館。住同一房間的,是山西的王主任,朝夕相處,晚上沒事就天南海北聊天,說起汾酒。王主任調侃說,他的老家在清徐。清徐人看見汾陽出好酒,也按照汾陽人的辦法燒酒,結果燒出來一嘗,酸的。於是清徐人說,讓他們喝酒,咱就喝醋吧。當然是笑話,但是既然說到了汾酒,學習班中間進城休息的當空,就給我捎來兩瓶老白汾酒。達園地處西郊,每週允許學員回家一天休整。這個規定實在太好,讓我得了兩瓶老白汾。學習班晚餐是允許喝酒的,拿來當晚,就打開喝,老王說,喝一瓶,留一瓶,這可是二十年的老酒。於是我有了一瓶留存到現在的老白汾。當時老白汾大致也就三十多塊錢一瓶,現今的青花瓷汾酒,已經賣到三百多塊錢,喝來,和當年三十塊錢的老白汾也差不到哪裡。

中國人端起酒杯的時候,應該感謝八百年前第一個蒸出中國白酒的人

有酒界耆老說,喝酒就要喝汾酒,因為汾酒乾淨。這並不是說其他酒不乾淨,說的是汾酒的釀造方式。酒的發酵,醬香型酒用石窖,濃香型酒用泥窖,二者酒醅都與窖泥之間有交流。比如瀘州老窖,一五七三的泥窖,至今沿用,窖中菌群與酒醅的交流,造就了瀘窖的特殊芳香。汾酒用地缸,而且忌用破缸、老缸,為的是千方百計杜絕酒醅與外界菌類的接觸和交換。要的是酒的絕對純淨。所說汾酒乾淨,指此而言。汾酒清冽,汾酒淨爽,喜愛清香型酒的酒友,對此喜愛,這是最大的原因。我的入門酒,是從清香型酒開始的,五十年的酒經歷,歷經清香而濃香、醬香的轉變,近十來年,開始迴歸清香,性之所隨,傾心清香型酒的爽淨感覺。不知何為,家裡的兄弟姐妹,也隨之。以往過年,年夜飯的酒,基本都是茅臺或者五糧液,但去年和今年春節,年夜飯的酒,都改成青花瓷汾酒。

中國人端起酒杯的時候,應該感謝八百年前第一個蒸出中國白酒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