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端起酒杯的时候,应该感谢八百年前第一个蒸出中国白酒的人

中国人端起酒杯的时候,应该感谢八百年前第一个蒸出中国白酒的人

元代的“阿剌吉”,最早是在哪里落地的,酿酒界对此无大争论。一般认为,蒸馏酒是随蒙古人的到来,落地华北,继而向南方传播。最初酿酒的原粮,是高粱,最初的发酵工具,是地缸,最初酿出的酒,是清香型酒。追寻最早的酒乡,是汾水两岸。有一首歌,在上世纪是很出名的,歌里说,“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但其实,历史上对山西土地的记载,却完全不是如此。地方志给予的形容,是“晋地黑坏”。黑坏土地种出来的高粱,除了给蒙古大军做马料,余下来的,却是酿酒的好原粮。山西历史上是北方黄酒的主产区,黄酒原粮是黍子,黍子亩产最高不过二百斤。白酒原粮用高粱,高粱年产能达六百斤。大约,这是山西大量酒坊黄转白的主要动力。就是在这块黑坏土地上,中国的酿酒师傅们,制作出了大块麦曲,制出了高粱酒醅,转变黄酒之法酿法,再蒸馏出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琼浆玉液。中国人端起酒杯的时候,真应该感谢感谢汾河流淌的那片土地,感谢八百年前第一个蒸出中国白酒的那位师傅。

中国人端起酒杯的时候,应该感谢八百年前第一个蒸出中国白酒的人

由山西流传,西及陕甘,东及齐鲁,北方各地在元代之后,最先由黄转白,白酒历史传承此为始。这些年生活在北京,因为工作关系,与北方各省同行多有交流,见过的,品过的白酒品牌不少。近几年年又各地游走,看过的,喝过的地方名酒也不止一个。有时候,不经意中,就能和好酒不期而遇。在内蒙喝蒙古王、河套大曲,在陕西喝太白酒,在甘肃喝九粮液、陇南春,在山东喝景芝白干、扳倒井,在河南喝张弓大曲、仰韶酒。因为离得近,河北各地的名酒,大都慕名前去品尝过。燕潮酩、丛台酒、刘伶醉、乾隆醉、张家口大曲,更不用说衡水老白干。前年到汉中,朋友请吃汉中小吃,拿出“三粮液”,让我第一次知道,汉中也有可比川酒的好酒。北方高粱红似火,各处都有杏花村,千年后的今天,不用牧童遥指,抬望眼可也。

中国人端起酒杯的时候,应该感谢八百年前第一个蒸出中国白酒的人

对汾酒,有一份敬仰,因为一直认为汾酒是中国白酒的代表作。元代蒙古人和色目人,大概就是沿着阴山南麓的关隘,进入中原的。留在吕梁山与太行山挟持的汾河河谷的那些色目工匠,大概就是用中原的高粱烧出第一锅蒸馏酒的人。我曾几次出入山西,站在汾河边眺望两岸,有时候耳边仿佛真的响起当年战马呼啸,矛戈相击的声音。中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在此撞击,衍生出诸多新的文化生态。山西这片土地,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但是秦汉之后,历经狄、胡、羯、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的洗礼,北方民族血缘的融汇,多种文化形态的浇灌,让这片土地成为中华文化多元演进的一片沃土。因此,每次端起酒杯,品味汾酒的时候,常常有一种莫名的感叹。

中国人端起酒杯的时候,应该感谢八百年前第一个蒸出中国白酒的人

在北京,接触汾酒的机会太多,但是有一次难忘。一九九一年,参加学习班,在西山的达园宾馆。住同一房间的,是山西的王主任,朝夕相处,晚上没事就天南海北聊天,说起汾酒。王主任调侃说,他的老家在清徐。清徐人看见汾阳出好酒,也按照汾阳人的办法烧酒,结果烧出来一尝,酸的。于是清徐人说,让他们喝酒,咱就喝醋吧。当然是笑话,但是既然说到了汾酒,学习班中间进城休息的当空,就给我捎来两瓶老白汾酒。达园地处西郊,每周允许学员回家一天休整。这个规定实在太好,让我得了两瓶老白汾。学习班晚餐是允许喝酒的,拿来当晚,就打开喝,老王说,喝一瓶,留一瓶,这可是二十年的老酒。于是我有了一瓶留存到现在的老白汾。当时老白汾大致也就三十多块钱一瓶,现今的青花瓷汾酒,已经卖到三百多块钱,喝来,和当年三十块钱的老白汾也差不到哪里。

中国人端起酒杯的时候,应该感谢八百年前第一个蒸出中国白酒的人

有酒界耆老说,喝酒就要喝汾酒,因为汾酒干净。这并不是说其他酒不干净,说的是汾酒的酿造方式。酒的发酵,酱香型酒用石窖,浓香型酒用泥窖,二者酒醅都与窖泥之间有交流。比如泸州老窖,一五七三的泥窖,至今沿用,窖中菌群与酒醅的交流,造就了泸窖的特殊芳香。汾酒用地缸,而且忌用破缸、老缸,为的是千方百计杜绝酒醅与外界菌类的接触和交换。要的是酒的绝对纯净。所说汾酒干净,指此而言。汾酒清冽,汾酒净爽,喜爱清香型酒的酒友,对此喜爱,这是最大的原因。我的入门酒,是从清香型酒开始的,五十年的酒经历,历经清香而浓香、酱香的转变,近十来年,开始回归清香,性之所随,倾心清香型酒的爽净感觉。不知何为,家里的兄弟姐妹,也随之。以往过年,年夜饭的酒,基本都是茅台或者五粮液,但去年和今年春节,年夜饭的酒,都改成青花瓷汾酒。

中国人端起酒杯的时候,应该感谢八百年前第一个蒸出中国白酒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