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存在銀行好還是理財好?

王記乾貨店老王


這兩者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合與不適合,畢竟每個人的風險偏好和對流動性需求都是不同的。對資金理財而言,我們需要關注的主要有三點:產品收益、流動性和安全性

1. 產品收益

目前,各家銀行活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比較接近,總體收益偏低,不過近期比較熱門的的大額存單、智能存款等產品的收益較高,目前在4%左右;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收益相對較高,當前市場環境下,部分城商行的年化收益率能達到4.5%左右,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類產品在的流動性相對較差,一般期限都在3個月以上,並且設有起投金額。

相較而言,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在收益率上和流動性上略勝一籌,投資期限相對靈活,投資金額也可以自由選擇,起投多在50、100、1000元,相對具有普適性。

2. 流動性

在流動性方面,一般銀行存款和理財的流動性較弱,一般投資時間固定且不可提前支取,一旦提前支取,收益可能會按活期利率計算,有所損失。

而互聯網理財產品的選擇則很多,隨取隨存的貨幣基金、活期理財、短期定期理財、長期理財,投資時間靈活多變,大家可按照自身需求進行調整和選擇。

3. 安全性

銀行的安全性自然是不必多說,銀行存款是受存款條例保護的,當銀行出現問題,每家銀行50萬元以內,是可以獲得100%賠付。銀行理財產品也會嚴格區分風險等級,發行的理財產品一般都是風險較低的理財產品,安全性較好。

隨著銀行監管、備案的加強,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安全性也更有保障,越來越多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和銀行,開始進行一些深入的產品合作,比如,發售一些現金管理類的產品,這類產品受存款條例保護,50萬元以內,可獲得100%賠付,因此部分產品的安全性還是較有保障了。

所以,錢存在銀行還是購買理財,大家依舊還是要根據不同的理財理念去選擇產品,並不能簡單的一概而論,說哪一種類的產品好,因為只有適合自己喜好和需求的產品,才是好產品。


度小滿金融


坤鵬論一直在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所以理財是一種必要,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但有一點需要注意,想靠理財實現財務自由,成為人生贏家是不可能的,理財是讓你的財富可以呈複利式增長,可以一定程度上抵消通貨膨脹給自己帶來的財產損失。



銀行存款的好處就是安全,如果選擇在國有六大銀行和十二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存款,坤鵬論認為,破產的或者性幾乎為零,完全不需要有任何擔心。即使是城商行,在允許銀行破產的大前提下,真正能夠破產的銀行也鳳毛麟角,所以安全性不是問題。

但銀行存款不好的地方也顯而易見——收益低。想通過銀行存款的收益跑贏通貨膨脹同樣是完全沒有可能的,哪怕你有再多錢,想單純靠銀行存款跑贏通貨膨脹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如果讓坤鵬論在這兩者之間做一個選擇,坤鵬論肯定會選理財。當然理財也不是瞎選的,還是要有一定策略。 首先坤鵬論會買一部分貨幣基金,貨幣基金的好處是收益比銀行定期存款高,安全性也不會很差,投資週期一般也會比銀行定期存款更靈活。選擇基金規模別太小的,怎麼著也得10億以上規模,避免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清盤了。



至於銀行理財產品,如果要選也會選大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現在很多理財產品收益與貨幣基金差別並不很大。

其次會購買一些可以隨存隨取的理財產品,類似於餘額寶這種的。原因很簡單,不管是貨幣基金還是理財產品,都會有投資週期,我們不可能把所有錢都用於投資這種有固定週期的理財產品上,平時總得花錢吧?所以留出一部分現金是非常有必要的。但這部分現金我們也不能讓它們放在銀行存活期不是?活期利息才0.3%,相當於沒有。所以購買一些可以隨存隨取的理財產品就非常有必要了。

這部分產品挺多的,除了餘額寶,還有微信零錢,其實各銀行也會有自己隨存隨取的理財產品,只是收益可能會低一點。但總會比銀行活期存款高很多。


坤鵬論


這個問題得分兩個層次來談。

狹義而言:

如果這筆錢你隨時需要用,而且又要保險不能虧損的話,那自然存在銀行最合適;而如果這筆錢你暫時不用,甚至三、五年都不用的話,又想獲得更高些回報,同時能承受可能的損失,那理財可能更合適。

進一步廣義而言,理財應該是全面的家庭資產配置

下面,簡介一下歐美金融界著名的“1、2、3、4理財法則”:

1、10%的收入買入各類基本保險(insurance),如健康醫療險、意外險、失業保險、養老保險等;

2、20%的收入投資於流動資產,即廣義的現金(cash),如:銀行存款、貨幣市場基金等(這部分就是問題中提到的“銀行”);

3、30%的收入投資於固定收益產品(fixed income),如國債、高等級的企業債、有銀行擔保的信託產品等其它保本保收益產品(這部分就是問題中提到的“理財”);

4、40%的收入投資於高收益產品,如股票、房產。

再順便介紹一下所謂的“‘傻瓜’投資法” (又稱“‘懶人’投資法”),是我們華爾街人最常用的(其實,華爾街發明的那些數不盡的各種金融產品,不過是忽悠大眾的)。大道至簡,“懶人投資法”相當簡單:

1、留出相當於你去年一年收入的現金,以備不時之需;

2、每月剩下的錢,

a. 以你的歲數的百分比,買入美債(類似國內的憑證式國債吧);

b. 將100減去你的歲數,以這個數的百分比,買入美股指數,或高分紅股。

就是這麼簡單。為何都買美國資產呢?1、因為這是華爾街人用的方法;2、美國就好似一群瞎子中的獨眼龍,相對來說,美元資產的回報是最穩定的。事實上,美債的回報一般高於通脹1%到2%;而美股的長線回報超過通脹4%到5%。

上面那兩個方法是大原則,具體怎麼做因人而異,請按照具體情況調整。

最後,請永遠牢記:高收益和高風險如影隨形(High Return, High Risk)。

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更好的意見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陳思進


這個問題需要具體分析,如果有隨時取用的可能性,當然存在銀行會好點,如果一段時間內確定不會用,理財吧。總體來說,普遍來講,分成幾部分來處理應該會好點,想投資理財一樣,不要把雞蛋放進同一只籃子裡。

根據個人情況,拿一部分出來存儲在銀行,可以應急,想用的時候或者有急事的時候就可以取出來用,很方便也靠譜,但是逃不過通貨膨脹。除了這部分,在拿一部分出來用於理財,因為理財通常都有期限,也有漲有跌,這部分錢你可能就不能隨時取出來隨時用了。理財的部分就專門用於理財吧。

剩下的可以按一定比例用於投資自己和家庭,比如學習,比如保險,比如體檢,等等。錢用到合理的方面也是投資,甚至是更值當的投資呢。綜上來講,根據個人情況,大體來講可以這樣增值保值。


家族企業雜誌


錢不管是存銀行還是理財,都是為了獲取一定收益。收益對應著風險,即使是公認最安全的銀行儲蓄也有跑不過通貨膨脹、銀行倒閉的風險。

錢存銀行好還是理財好,要看個人的風險偏好:

1、一般中老年人、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尤其是在農村,風險偏好都很低,大多數人會選擇存銀行(定期存款),認為銀行最安全可靠,他們可能根本就不知道通貨膨脹和其它的理財方式;

2、移動互聯網的快速普及讓其使用人群體會到了理財的重要性和便捷性,也逐漸積累了一些投資理財的知識和經驗,參與到了貨幣基金、銀行理財產品、P2P、債券、基金、股票等不同層次的投資理財,長期來看,理財的收益比存銀行要高出很多。理財大軍越來越壯大。

單從收益的角度,我們所謂的理財比存銀行要好。但更準確地說,存銀行(定期)也屬於理財的範疇,只是因為其較低的收益率,其理財功能被大大弱化了,銀行的存管和監管功能越來越被強化。

所以,錢存銀行還是其它理財,依個人情況而定,想要資產增長和更高的生活品質,銀行定期以外的理財組合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我是27things,中級經濟師,全國註冊房地產經紀人,經濟學專業,12年投資理財經驗,歡迎評論區發表不同觀點,喜歡我的觀點還請您多多關注我,謝謝!


起點投資


問題應該更明確點:錢存銀行定期好還是購買理財好。



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明確的答案,具體是存銀行定期還是購買理財也是因人而異。



其實銀行存款,也是一種理財方式,只不過收益較低,但是風險也是非常低的。正常來說,它是一種保本保息的理財形式,比較適合極度厭惡風險,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人群。



而理財產品,今年以來,資管新規落地,不再允許有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對外銷售,我就是理財產品打破了剛性兌付,無法保證本息。但是收益率正常來說普遍高於銀行定期存款,且流動性也高。理財產品是比較適合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朋友選擇購買。


個人建議

就我本人而言,資金不算充裕,主要還是工資收入為主,而且資金使用率較頻繁。所以我更多的是選擇將錢購買餘額寶類貨幣基金,隨時可以使用。

當然,如果我的資金比較充裕,我會將資金分成幾塊去投資理財。定期存款肯定要存一部分三年期的,因為地方性銀行三年期利率能達到4%以上。同時,我會購買部分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再次,我會拿出一小部分資金進行股票基金類投資。


最後提醒大家一句: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固然很誘人,但是風險係數也是非常高的。合理規劃資金的使用方向,最大程度的保障資金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財富公元


  取決於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理財產品本身沒有好壞之分,猶如一把刀子,怎麼用取決於用它的人。

  理財產品有很多,而閣下這裡做比較的應該是特指銀行存款和定期理財。

  然而,我們在做投資理財的時候,不應該只看到投資收益,還要結合流動性和風險性分析該理財產品是否適合自己,而適不適合自己取決於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

  比如有些人認為基金股票是洪水猛獸,沾惹不得,然而有些人卻樂在其中,且從中獲得大量收益。

  銀行存款和定期理財也一樣,有些人偏向於銀行定期,而有些人則偏向於定期理財,各自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同。

  風險承受能力,不僅僅是對風險的接受能力,還包括諸如財務狀況、投資知識、投資經驗、投資目標、風險偏好以及年齡、學歷、婚姻及家庭情況等其他信息。這也是風險承受能力等級測評主要要了解的信息。

  銀行存款和定期理財的三大區別:

  一、風險性不同。通常情況下,投資理財產品的風險從低到高分別是:國債-存款-貨幣基金-理財產品……

  銀行存款的風險性接近於國債,國債是以國家信用為擔保的一種債券,是最安全的理財產品。而存款是一種以銀行信用作為擔保的借貸,特別是2015年5月1日實施《存款保險條例》以後,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機構(銀行或信用社),即使銀行倒閉,低於50萬的本金和利息都可以得到全額賠付,高於50萬的部分從投保機構清算財產中受償。

  除此之外,商業銀行還要向央行交納存款準備金,這也是一種保障機制。

  而定期理財的風險等級一般屬於中低風險,比如銀行自產自銷5萬10萬起投的銀行理財,還有一些第三方支付平臺由保險或券商提供的定期理財也是中低風險,有些高的風險等級會達到中風險(不建議投資),基本不存在中高風險等級的定期理財產品。

  餘額寶之類的貨幣基金它屬於低風險,定期理財的風險是要高於貨幣基金,但同樣收益也高於貨幣基金,如今通常為5%上下。

  那麼風險等級怎麼評出來的呢?主要由投資標的決定,比如貨幣基金風險較高的可以說是企業債,但其信用等級必須在AAA級及以上。而定期理財,可能為了獲取較高的收益,投資信用等級較低的企業債,那麼該債券出現違約風險就較大,即可能收不回本金和利息,這就是風險等級的不同。

  如自身能承受高風險,那自然是定期理財好了,風險越高收益相對越高嘛!

  二、流動性不同。銀行存款通常期限越長利率越高,而要想獲得較高的利率那就得存較長的期限,那麼就存在資金流動性問題,可能導致急需用到錢的時候無法取出(取出變活期)。

  而定期理財最長的通常為一年,資金靈活性較大,比如今年打算買個車子,那麼今年就可以不進行投資,先把錢空留出來。

  三、收益不同。通常情況下,定期理財收益要高於銀行存款,因為其要承擔的風險較大,資金都是趨利,風險與收益基本達到一種相對穩定的平衡。


三人聚眾


大額的存銀行定期五年


幸福就在你回家的路上


當然是理財了啊,但是還是不如投資。只不過利息和風險是正比的,不過可以通過經驗把風險縮小,我就找了一個投資少。隨時撤出,利益隨時變現的項目。這樣風險就很低了。因為投資少(7000左右)所以掙的少點(每天30-70)但也是白來的啊。


信口雌藍


存銀行也是一種理財方式,

理財永在你身邊,

無非大家如何操作,如何去使用金融工具的認知不同罷了

保險,銀行,證券,信託都是理財的金融工具,

關鍵你的理財目標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