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的孩子有厭學傾向?放心!父母早“干預”,仍可輕易化解尬局

46%的孩子有厭學傾向?放心!父母早“干預”,仍可輕易化解尬局

一、孩子對學校有抗拒情緒?那是因為孩子有了“潛意識性厭學”反應

朋友阿嵐最近一直悶悶不樂,問了她好幾次,她才不情願地道出了原因。原來,她馬上就要升三年級的侄子鵬鵬,突然跟奶奶說自己開學不想去學校了。

起初,阿嵐並哥嫂都覺得鵬鵬是在無理取鬧,可看他完全沒有寫暑假作業的意思,平時只知道看電視、吃零食,他們終於覺得鵬鵬是在玩真的了。阿嵐出嫁多年,自己也有了孩子,雖與鵬鵬親近,倒還不至於為此心火上頭。

她焦慮的是,自己女兒姣姣自小也長在姥姥姥爺處,幾乎與鵬鵬一同長大。眼看著姣姣馬上就要上一年級了,她會不會也受鵬鵬哥哥的影響,生出不想上學的念頭。

據權威機構調查發現,我國對學習缺乏興趣的學生佔了46%,有33%的學生對學習有明顯厭惡情緒,真正愛學習、喜歡學習的僅僅只有21%。

當我把這段數據念給阿嵐之後,她的情緒明顯從悶悶不樂轉為了焦躁不安。事實上,中小學生的厭學,多是“

潛意識性厭學”,父母早一點干預,仍然可以輕易化解尷尬局面。

46%的孩子有厭學傾向?放心!父母早“干預”,仍可輕易化解尬局

那什麼叫做“潛意識性厭學”呢?

在著名心理諮詢師臨界冰所著的《共情——好的親子關係勝過一切教育》一書中,她對此作了定義:潛意識性厭學又叫作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射性厭學,是指學生在認識上觀念上沒有厭學的思想,卻由於一種潛意識的條件性情緒反射,導致其表現出厭學行為,即非意志性厭學行為。

也就是說,孩子本身是不討厭學習的,可是因為在學習中總出現分心、注意力不集中、拖延、學習動機不足等問題,使得他們在學習時產生了極大阻力,被迫性地出現了厭學行為。

二、抓住孩子“厭學”背後的原因,越早干預,越早拉孩子出“厭學”的泥潭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潛意識性厭學的孩子,歸根結底還是心理上出現了問題。就像分心、注意力不集中、拖延、學習動機不足等問題,根源也在於孩子出現了錯誤的心理情緒。

那麼,這些情緒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又該如何及時干預?

(一)當下畸形的育兒文化

追根溯源,孩子所有的不當行為,都與父母的育兒觀念有關。而恰恰,當代的中國父母,是最焦慮的一代父母,看似將最好的都給了孩子,卻往往適得其反。因為,當下的育兒文化,正在向著畸形發展狂奔而去。

46%的孩子有厭學傾向?放心!父母早“干預”,仍可輕易化解尬局

01.家長對“成功”的定義片面,對孩子期待過高

在大多數父母的眼裡,“成功”就意味著考高分、上名校、賺大錢、有強權。於是,孩子剛剛站穩,他們便開始為孩子謀劃去哪裡上幼兒園,去哪裡上小學,甚至連興趣班的定金都提前給孩子教了。

原本,厭學多出現在高中,或者是初二及中考前,可現在,厭學開始越來越低齡化,這與家長們給孩子的期待過高、壓力過大不無關係。就像我的好友阿嵐,她懷疑姣姣未來也會厭學,就是因為她給姣姣報了跳舞、繪畫、圍棋三個興趣班,而姣姣的牴觸情緒一直很強烈。

針對這樣的情況,其實解決辦法也很簡單,就是父母首先端正自己的“三觀”,正確看待幸福和成功的定義,不要將自己的期待凌駕於孩子

02.錯把寵愛當溺愛

相比以前父母所信奉的“棍棒底下出人才”,現在的父母更相信“寵愛的力量”。他們主動將自己當做孩子的保姆,為他們代勞一切除學習外的事務。豈不知,孩子在生活中形成的嚴重依賴,早就完全地延伸到了學習上。

沒有了父母為其代勞學習,他們當然各種不適應,然後,便愈演愈烈,演變為對學習缺乏興趣,進而開始厭學。針對此類情形,父母要做的就是及時放手,將生活、學習的主動權通通交給孩子,讓他們養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的習慣。

46%的孩子有厭學傾向?放心!父母早“干預”,仍可輕易化解尬局

03.陪伴方式低級,反而影響了孩子的專注力

李陽的兒子果果今年5歲,上幼兒園中班。在為數不多的幾次家長活動日,李陽都驚訝地發現,果果始終是班裡最鬧騰的孩子。他不顧老師在說話,胡亂地在教室裡穿來穿去,還想幹啥就幹啥,惹得其他家長頻頻皺眉。

李陽的好哥們吳昊是心理諮詢師,聽了李陽的描述後便去了一趟李陽家。結果,吳昊發現,李陽一直在無意識地打斷果果的注意力。比如,孩子正看動畫片看得高興,他突然喊果果給吳昊洗個蘋果。果果畫畫快要收尾,他又叫果果起來給吳昊背段《三字經》。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孩子的注意力不需要培養,只要不去打擾就好。

顯而易見,果果在課堂上專注力極差,就是因為父親李陽從來不注意這點,一直在無意識地打擾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注意力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如果家長總有干擾,孩子的專注力自然難以形成。

所以,不要總是在孩子認真做著什麼時打擾於他,寧可讓親戚朋友覺得孩子沒有禮貌,也不要硬生生地叫孩子起來打招呼或者表演個人才能。有些行為看似無害,時間長了,實則後患無窮。

46%的孩子有厭學傾向?放心!父母早“干預”,仍可輕易化解尬局

(二)生理性特徵的影響

雖然厭學背後反映出來的多是心理原因,但不可否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生理特徵,也在其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01.小學高年級——叛逆

據研究表明,孩子在升入小學高年級,也就是三、四、五年級時,會進入一個“覺醒期”。在這一時期,他們開始建立“自我保護系統”,開始評價老師和家長,而不是言聽計從。

然而,這樣的“覺醒”,一直被父母和老師解讀為“叛逆”。他們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毫不客氣地對此進行打壓。有些孩子會直接反抗,然後引發厭學。有些孩子則不會,但這種情況其實更可怕。因為,壓抑的情緒排解不出去,會從孩子的軀體上反應出來。

比如,孩子無理由的頭痛、肚子疼、胃痛還有眼睛、嘴角等無意識的抽動,這都是壓力被強制性隱藏下來所造成的後果。並且,這些看似平常的病症,普通的臨床醫生毫無辦法,只能求助於心理醫生的介入。

當然,作為父母,我們還是可以採取一些手段,來幫助還是釋放壓力。比如,帶他逃一次課,去遊樂場瘋玩一天;允許他請假三天,看他喜歡的動漫;帶他去旅遊幾天散散心等等。關鍵是,要讓孩子感受到,你是真的理解他的痛苦,也是真的想拉他出痛苦的泥沼。

46%的孩子有厭學傾向?放心!父母早“干預”,仍可輕易化解尬局

02.中學——自戀和自卑

不知道諸位家裡有初中小孩的父母有沒有發現這一現象,隨著孩子升入初中,他們好像更愛打扮和照鏡子了,穿衣服也開始講究起來。其實,這很正常,這一階段的孩子,自戀是他們的標籤,但別誤會,這並不百分百是缺點。

只不過,因為過度自戀,孩子會非常在意外界對自己的反饋,一旦發現現實與期待不符,他們會陷入深深的自卑當中。更可怕的是,由於孩子的心理還不健全,他們會因為自己某一方面的弱勢,進而全盤否定自己這個人。

如果你發現你孩子有了這樣的傾向,別怪別人,全是你自己的“鍋”。如果孩子在小的時候,你適當地給予了他挫折,讓他“輸得起”,又及時地教會了他處理問題的方法,讓他能第一時間能從輸的地方爬起來,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03.高中——升學焦慮

高中階段的孩子,思想逐漸趨近於成人,他們開始對未來有了規劃,有了得失感和成就感。此時,他們面臨的最大心理壓力是“升學焦慮”。有些孩子平時成績不錯,每次考試都砸鍋,久而久之便對學習失去興趣,就是這個原因在作祟。

46%的孩子有厭學傾向?放心!父母早“干預”,仍可輕易化解尬局

此時,父母能給孩子提供的最好幫助,是激發孩子的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提升自我決定能力。積極心理學的倡導者周士淵認為,人生中最應該養成的第三大習慣,就是自動自發。而“自動自發”的本質,就是自我決定理論。

也就是說,當孩子能夠把學習變成自己喜歡,且願意為之奮鬥終生的事情,就再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孩子將學習學好了。

那父母要怎麼做呢?也很簡單,就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優勢,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出他潛在的動能,幫助他克服厭學情緒的干擾。

(三)厭學背後的其他原因

除了育兒方式的畸形和生理特徵的影響,孩子厭學,還有可能是一些外部因素在影響,比如和老師、同學的關係不好,比如作業量遠遠超出可承受範圍,比如家庭環境惡劣等等。

01.師生關係不融洽

潛意識厭學的孩子,主要是因為在想到學校或者想到老師時,都跟潛意識當中的負面情緒聯繫在了一起,所以孩子會討厭學校,憎惡學習。而這些負面情緒的來源,很多是因為和老師、同學的關係不夠融洽。

46%的孩子有厭學傾向?放心!父母早“干預”,仍可輕易化解尬局

在我上學期間,我的各科目成績一直在隨著對各科老師的喜愛程度變化,也是因為此,我高考時英語狠狠拉了後腿。因為,那個整天洋洋得意的英語老師,實在不對我胃口。所以,父母要觀察孩子對老師的評價,做出正確引導,不要讓對老師的偏見影響了孩子對學習的渴望。

02.學業之繁重超出了孩子的可承受範圍

有些家長,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便挖空了心思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補習班。殊不知,孩子在應對老師佈置的作業時,已然亞歷山大,哪有心思再對付額外的補習。孩子整天被困於做不完的作業當中,沒有一點屬於自己的時間,長期下來,身體首先受不住,然後就是精神崩潰。

尤其是,當孩子發現自己的付出與回報完全不成正比時,他的挫敗感會比那些不報班、不上補習課的學生要來得快得多。而這樣的挫敗感帶來的往往就是放棄,放棄學習,乃至放棄人生。

所以啊,不要再把孩子當機器了,自己十月懷胎生的,何必非要把他逼到絕路呢

03.家庭環境的負面影響

還有一部分孩子厭學,是因為受了父母不好的影響。作為家長,不是在家打麻將,就是兩口子在家開戰,不但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還時不時殃及無辜的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出來的孩子,一般會是兩個極端。

46%的孩子有厭學傾向?放心!父母早“干預”,仍可輕易化解尬局

要麼十分努力,盼著儘可能遠地離開父母。要麼自暴自棄,以棄學作為對父母的報復。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只有父母先做好了帶頭作用,成為了良好的榜樣,孩子才會“有樣學樣”,成為一個快樂、幸福的人。

生命的成長需要等待。如果真的不幸遭遇了孩子“厭學”,別怕!只要理解和體察孩子的情緒感受,讓孩子真正感受到被接納、被尊重,他們遲早會重新回到校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