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思考:不少學生“厭學”,是怎樣造成的

教育思考:不少學生“厭學”,是怎樣造成的

厭學是學生對學習的負面情緒表現,從心理學角度講,厭學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發展心理研究表明,學習活動是學齡兒童的主導活動,是兒童社會化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兒童獲取知識和智慧的根本手段。然而,有關調查發現:我國有46%的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33%的學生對學習表現出明顯的厭惡,真正對學習持積極態度的僅有21%。孩子為何會“厭學”呢?筆者總結孩子厭學的五大成因,與大家共同思考。

育思考:不少學生“厭學”,是怎樣造成的

由於家庭教育缺失或不當造成。具體來說有以下兩種情況:

1、家庭教育缺失。由於工作和生活壓力過大,不少家庭都是把孩子託付給老人養育,而老人又無力管教好孩子,導致孩子養成了一身的“壞毛病”,例如嬌生慣養、不服管教,再如貪玩成性、迷戀遊戲,還有好吃懶做、無禮無畏。這些“壞毛病”導致孩子根本無心學習,無所謂厭學,壓根就不愛學習。

2、家庭教育不當。在傳統的家庭教育中,往往有兩種極端的教育方式:一是“放養式”,也就是基本嬌生慣養、不管不問,任孩子自然成長;這種家庭教育方式常常導致孩子任性妄為,自以為是。二是“棍棒式”,也就是家長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錯誤理念,通過打、罵孩子,嚴加苛責;這種家庭教育方式往往導致孩子“規矩多大膽多大”,逆反成性。兩種錯誤家教方式都容易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育思考:不少學生“厭學”,是怎樣造成的

由於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角度:

首先是拜金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影響。市場經濟在帶來資源的高效利用、創造更多社會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拜金主義和功利思想;社會上這種錯誤觀念,不可避免地影響著孩子人生“三觀”的形成,很容易導致厭學情緒的產生。

其次是實用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影響。隨著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在高效傳遞社會正能量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讓社會負能量得以快速傳遞擴散;其中實用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散播就是一大社會隱憂,嚴重影響著孩子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再次是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影響。信息社會的到來,不但給人們帶來豐富多彩的多元化生活方式,而且也帶來了思想解放的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糟粕;這嚴重增加了孩子成長中的困惑,缺乏一定辨識能力的孩子,很容易陷入自由放縱自我的泥沼而不能自拔產生厭學情緒也是情理中的事情。

育思考:不少學生“厭學”,是怎樣造成的

學校教育的迷茫所導致。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加以說明:

第一、教育方式方法的混亂所致。教育改革以來,我們缺乏經驗,先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了很多彎路;後來全面倒向西方,模仿別人現成的經驗,“拿來”生搬硬套。結果自然是不盡人意!

第二、教師“師德”素養下降所致。自由思想和功利主義氾濫,導致不少教師人心思動,追逐所謂的“知識變現”,致使師德水平與修養嚴重下滑;結果必然是學生和家長的怨聲載道!

第三、學校教育固有的劣勢所致。學校教育教學情況複雜,老師良莠不齊,學生千奇百怪,教書育人難免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之處,很難做到面面俱到、照顧到每一個孩子的真實關切;結果出現學優生、學差生都是很正常的!

育思考:不少學生“厭學”,是怎樣造成的

孩子自身成長問題所致。具體可以從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來談:

從生理上來說,孩子的個性生成主要來自於遺傳。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孩子氣質和性格的形成有70%遺傳自父母。也就是說,孩子的個性如何,家長不必去怨天怨地了,主要地來自於你們自己,這正應了那句老俗語“根不正,秧不正,結個葫蘆歪巴腚”!

從心理上來說,孩子的內心強弱主要受環境影響。當代心理學研究證實,孩子內心的強弱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所處環境的優劣,尤其是家庭環境的好壞。換句話來說,家庭、家教、家風的狀況,決定著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

育思考:不少學生“厭學”,是怎樣造成的

有償輔導盛行是導致孩子厭學的最直接原因。

有償輔導是教育產業化的一大產物。原來的有償輔導只是作為貧困大學生自我助學的一種出路;後來被某些教育機構發現商機,有償輔導遂成燎原之形勢;再後來在職教師參與進來,展開和教育機構競爭、合作、苟合,進一步成鋪天蓋地之局面,大有超越公辦教育取而代之勢;最後國家“出手”,禁止在職教師從事有償輔導,整治社會辦學機構不法有償輔導行為。

有償輔導中的“超前教育”拔苗助長,違背了教育基本規律和孩子成長規律,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家庭經濟負擔,是導致許多孩子厭學的直接“元兇”。這裡面,既有辦學機構為追逐商業利潤的推波助瀾與不擇手段,又有參與有償輔導在職教師為追求高收入的喪盡師德與天良,也有家長為追求急功近利的盲目與無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