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孩子的內心需求,厭學,是因為找不到自我和學習的意義

學習是孩子的內心需求,厭學,是因為找不到自我和學習的意義

車廂裡,我的身旁坐著一位5歲左右的男孩,他雙目有神,眼睛裡放著光,興致勃勃地望著窗外,對一切充滿著好奇。他不時地回頭問媽媽問題,兩三個問題過後,我就發現,他最感興趣的還是那些奇妙的漢字:

媽媽,那邊寫的那四個字是什麼?

媽媽,前面車站寫的是什麼字?

媽媽,那個綠色牌子上面的字怎麼念

……

一路上,男孩一次又一次地問,得到媽媽的回答與確認後,又不厭其煩地複述著,直到記住了它們。

這就是學齡前的孩子,他們對學習充滿熱情,嚮往文化知識,憧憬小學生活。有些家長就會趁勢引導鼓勵,讓孩子順利過渡到小學階段,成為一名勤奮好學的學生。

學習是孩子的內心需求,厭學,是因為找不到自我和學習的意義

即使不知道如何鼓勵引導,只要不打擊孩子的熱情,不挫傷他的積極性,孩子也能保持學習熱情。因為孩子都是天生喜歡學習的。

我身邊的這位孩子媽媽,可能是因為疲憊,雖然對孩子也能做到每問必答,但顯得有些心不在焉,甚至偶爾還有些許細微的不耐煩。這種不耐煩被我感覺到了,我想,孩子本人的感覺應該會更明顯。

所幸的是,男孩似乎並沒有在意媽媽的敷衍,或許他正沉浸於通過學習收穫知識的樂趣中,所以興趣不減,樂此不疲。

這時,我的心中閃現出一個問題:究竟是什麼,讓一些本來愛學習的孩子變得厭學了呢?

學習是孩子的內心需求,厭學,是因為找不到自我和學習的意義

孩子的學習態度,深受父母的態度影響。

比如上述的孩子,如果媽媽時常總是表現出和孩子一樣的熱情,興致勃勃引導和鼓勵他,讓孩子體會更大的樂趣與成就感,這種溫暖陪伴,會將孩子帶入一個快樂的學習之路,他今後將擁有源源不斷的內在學習動力。這樣一來,孩子的學習之路就會順暢許多。

如果媽媽覺得自己很累,很想睡覺,嫌孩子太吵,不願意回答孩子的問題,甚至粗暴打斷他:“夠了,你能不能安靜一會兒,讓我休息一下?”

或許這位孩子從此閉了嘴,學習之火漸漸熄滅,漸漸地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甚至可能會把上學當成了一個任務和負擔。

同一件事,父母的兩種態度,可能就決定了孩子今後的不同方向。

學習是孩子的內心需求,厭學,是因為找不到自我和學習的意義

我見過不少父母對孩子說過類似的話:

學習很苦,但是這種苦是必須吃的,如果不學習,你就要受一輩子的苦!

這種言語中透露著父母對學習和生活的厭惡態度,讓孩子不由自主地對學習和生活產生恐懼和害怕。

正常的孩子喜歡學習,盼望長大,而這些孩子卻抗拒學習,拒絕生活,他們很多人會逃避現實,躲進網絡虛擬世界中,他們說:我不想長大!

因為父母已經告訴自己“學習很苦,長大更苦,人生很苦”,孩子就會想:既然如此,那我還是趁現在及時行樂好了。所以,把學習和玩樂對立開來,逃避學習,恣意玩樂,就成了他們的首選。

學習很苦嗎?事實上,對孩子而言,玩和學習是統一的。大多數時候,孩子的知識和能力都是在玩中學習到的,這種學習裡孩子是能體會到快樂的,就像那個小男孩,他在這一路上的學習中有自己的樂趣。

學習是孩子的內心需求,厭學,是因為找不到自我和學習的意義

為什麼我們的一些父母會覺得學習很苦呢?

可能是因為,這些父母小時候學習受過挫折,沒有體會學習樂趣的機會,或是因為他們的父母也曾向他們灌輸“學習痛苦論”,讓這種底色一代代相傳下來。這些家長不相信有真正愛學習的孩子,他們覺得學習是一件痛苦而枯燥乏味的事,孩子怎麼可能愛學習呢?

這種傳遞不僅僅是口頭上的傳遞,還有行為和態度上的否定與影響。

因為他們不相信孩子是愛學習的,自然會認為孩子不會主動自覺學習,需要逼迫和監督,才能完成學習任務。

於是,他們會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橫加干涉,指手劃腳,忽略孩子的內心想法和感受,按自己的想法安排和監督孩子學習。比如,在孩子學習過程中挑錯,要求孩子必須考多少分,要求孩子不能出錯,等等。

在這樣的過程中,家長成功地把孩子從“我要學”變成了“要我學”,讓孩子確信“學習是痛苦的”,徹底失去了主動學習的動力和能力,同時也讓家長更加確信孩子“不愛學習”和“不會獨立自主學習”。

學習是孩子的內心需求,厭學,是因為找不到自我和學習的意義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但其實,有時父母也是孩子的擋路人。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這個問題,更確切地講,是如何保護孩子的學習熱情。因為,每個孩子天生都是愛學習的。

蒙臺梭利指出,學習是孩子天然的需求,是他們獲得自由的一種重要手段。為了學習語言,學習走路,學習各種技能,他們不畏困難,不知疲倦。

孩子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萌芽於3歲,4.5~5.5歲進入閱讀敏感期,6-9歲進入了文化敏感期,從此,他們有了探究事物的強烈需求。這個時期“孩子的心智就象一塊肥沃的土地,準備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種。”

因此,按照成長規律的發展,小學的孩子都是對學習充滿興趣的。可為什麼現在會出現那麼多厭學的孩子?他們的學習熱情到底是被什麼給破壞了呢?

是父母對學習的厭惡態度和對孩子學習過程自以為是的干涉。

學習是孩子的內心需求,厭學,是因為找不到自我和學習的意義

不少父母感到疑惑:

明明我們是希望孩子學習的呀。

我們不讓孩子做其他事,一心只要孩子學習。

我們為了陪孩子寫作業,犧牲了自己的娛樂與休息時間。

我們把孩子生活照料得無微不至,只要他能專心學習。

我們省吃儉用,把錢都花在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與興趣班上。

我們分明一直在用時間精力和金錢給孩子的學習鋪路。誰說我們阻攔孩子學習之路了?

因為,他們在孩子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急躁與消極態度,深深影響著孩子對學習的體驗和態度。

比如,一些父母是陪孩子寫作業了,可他們卻在這個過程中對孩子打罵吼,表現急躁,只想讓孩子早點完成作業。這就是家長把學習當成一種任務和急需甩脫負擔的一種體現。這樣的環境下,能怪孩子不想學習和不願意寫作業嗎?

學習是孩子的內心需求,厭學,是因為找不到自我和學習的意義

別把我們的想法和期待強加於孩子身上。

很多時候,孩子的能力目標和行為方式是從周圍人身上學來的。

你是否自己做不到的事,卻希望孩子做到?或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希望自己不用努力,孩子就能主動自覺和努力;希望自己說一兩句話孩子就能做到,或期望一通大道理說教,孩子就能立即改變成自己心中期待的模樣。

只要一碰上需要長期努力,短期內無法見效的事,很多家長就退縮了。

這種短視、這種心態、這種做法下的家長,你的期望一定會落空。因為孩子會習得你的做事態度與方式,他也會因此希望不通過努力就能一步到位取得好成績。而學習是一件需要長期努力,短期內見效不明顯的事,孩子也會因此而退縮。

學習是孩子的內心需求,厭學,是因為找不到自我和學習的意義

想想看,當我們催孩子寫作業,當我們強迫和監督孩子學習時,我們的目的是什麼?

有些父母說,因為其他孩子都在學習,自己的孩子不學習不行呀!這就是家長盲目跟風,把自己的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或許家長自己的人生不那麼如意,不希望孩子和自己一樣,所以想替孩子規劃,希望孩子按照他們安排的方式,過上不一樣的人生。

但是,如果我們連自己的人生都過不好,如何規劃好孩子的人生? 如果我們自己的人生規劃得很好,也就不會如此焦慮和盲目跟風。

說到底,當我們強迫和監督孩子學習時,其實是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延續。如果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沒有了自我,把我們的期待強加於孩子身上,只會將孩子的自我摧毀。

沒有真正的自我,就沒有真正的學習動力。因為,真正的學習意義在於獲得自我的獨立與自由。

學習是孩子的內心需求,厭學,是因為找不到自我和學習的意義

讓孩子明白學習的意義

在孩子對學習充滿興趣的敏感期,問問他,你為什麼要上學?孩子會從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找到自我的意義。

教育學博士陳美玲,曾把三個孩子送進了斯坦福大學。擁有豐富的成功教育經驗的她,這樣說:

在兒子們上小學以前,我一定會問他們一個問題:“說說看,你為什麼要去學校上學呀?”他們都會有點吃驚。而每次問完後,都會被他們反問道“到底為什麼要上學呢?”

先讓孩子對此抱有疑問,然後父母再認真回答他,這對孩子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如果他們能夠充分理解上學的意義,就算年齡再小也能懷著大志去上學。

我會在這個過程中告訴孩子,這個世界還有許多孩子想上學都上不了。在認真的討論中,孩子明白,去學校上學是為了自己的未來,而能夠有上學的機會,是件很幸運的事。於是,孩子就會對上學這件事變得很積極。

“你為什麼要上學?”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但孩子得到的答案不同,學習的狀態就大不相同了。

周恩來從小就知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所以擁有著強大的學習動力。

學習是孩子的內心需求,厭學,是因為找不到自我和學習的意義

很多大人甚至自己也不知道孩子為什麼要學習,就稀裡糊塗地讓孩子上學了。他們不會問孩子這個問題,反而是孩子倒過來問父母:我為什麼要上學?父母還會覺得:大家都上學,你不上學怎麼行?

千萬不要這樣告訴孩子,否則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的學習意義和方向,失去了學習的內在動力。而孩子認真回答自己為什麼要上學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發現自我、認識自我的過程。

有人問過世界各地的孩子這個問題,一些孩子的回答就十分出彩。

Jake,10年級學生:

從五歲開始,我就夢想著開戰鬥機飛上天。我知道航空技術會不斷進步,飛行需要掌握大量現代戰機的複雜知識,所以我心甘情願地留在學校,上那些現在看起來無聊的課程。我知道,那會幫助我成為一個了不起的飛行員。

Brittany,12年級學生:

學校讓我們有機會發現自己的天賦,以後有底氣發出自己的聲音。我想成為一個麥克風的使用者,在看到世界上的那麼多問題後,用我的聲音,我的心去做出改變。

對於那些擁有自我的孩子,上學不是跟風,而是一種需要,甚至是生命意義中的一部分。他們擁有著發自內心的學習動力,並朝著自己的目標不斷努力前進。但也有不少孩子找不到學習的意義,上學也就成為了一個任務、一種負擔和一種折磨。

學習是孩子的內心需求,厭學,是因為找不到自我和學習的意義


[素質教育觀察]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