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厭學”其實是從孩子受周圍環境影響開始

真正的“厭學”其實是從孩子受周圍環境影響開始

厭學情緒,是指我們對學校的學習生活產生了厭倦情緒,對學習持冷漠,逃避和對抗的心態,厭學無疑是會扼殺或阻礙我們學習的熱情與慾望,束縛和困擾我們的美好心靈,對我們的健康成長與發展,都會造成嚴重的傷害。

厭學是目前中學生中存在的最常見、最普遍的問題,甚至包括一些所謂的優等生也不例外

如何改變學生的厭學情緒,已成為擺在廣大教師面前的一道嚴峻的課題,所以在教師的眼中,聰明好學的學生越來越少,那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學生有厭學的情緒呢?李鋒教育老師指出其實造成學生厭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錯綜複雜的,經過調查研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方面

受讀書無用論的影響,使許多不明事理的人和一些目光短淺的人也認為讀書無用。尤其是我們這些農村學校“打工熱”使得一些家長認為“與其花錢讀書,不如打工賺錢”。特別是社會上有些人,沒讀過多少書,由於家庭經濟好,自己又敢闖敢做,賺到了錢,也動搖了一些學生認真讀書的思想,使得學生也開始不想讀書了。

2.家庭方面

一些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給子女報名參加鋼琴班、書法班、珠心速算班等各種培訓,想讓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具備”,駁奪了孩子的自由,給孩子加重了負擔,壓力過大,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快樂。使得孩子的學習成為一種苦役。其次,有些家長全身心都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事業中,極少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放任自流,特別是一些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在外打工,把對孩子的學習和管教都推到爺爺奶奶身上,不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造成孩子的學習一日不如一日,最終導致厭學。

真正的“厭學”其實是從孩子受周圍環境影響開始

3.學校方面

應試教育把考試成績作為衡量教師與學生,乃至學校好壞的唯一標準,“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只要學生能考出好成績,那麼這個教師就一定是好老師,沒有人會考慮這個教師的教學過程是否合理、是否科學、是否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這導致許多教師在考試的指揮棒下更熱衷於猜題,搞題海戰術。很多教師還信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錐刺股,頭懸樑”的古訓,而忽略了學生的感受。只重視結果,而忽略過程,必然導致學生在漫長而枯燥的學習中日漸倦怠。從而喪失學習的熱情與興趣,最終導致厭學。

4.學生方面

由於中小學生年齡較小,自控力較差,又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極易受到他人和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跟隨社會閒散人員,沉迷於網絡遊戲,甚至染上吸菸、喝酒等惡習。有些學生沒有明確目標,缺乏學習的動力,甚至認為學習是為家長而學,缺乏意志力和克服困難的毅力,遇到一點挫折就退卻了,漸漸地學習就落後了,厭學了。

真正的“厭學”其實是從孩子受周圍環境影響開始

什麼叫做作“厭學”

厭學是學生對學習的負面情緒表現,從心理學角度講,厭學症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主要表現為學生對學習認識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極地對待學習,行為上主動遠離學習。厭學問題已成為阻礙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厭學情緒和逃學行為是一對孿生兄弟。厭學情緒是逃學行為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逃學行為則是厭學情緒的極端表現。

找到孩子厭學情緒的根源是關鍵

家長要從與耐心的溝通開始,通過聊天尋找出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理由,但是無論哪種原因,大致的方向都避免不了以上4點因素。

孩子對學習厭煩,往往是因為感到學習是具有一定難度的事情,因為想回避困難,從而感到學習厭煩,因此,改善厭學情緒的一種方式,就是讓自己在生活中經歷一些困難的考驗,並且努力讓自己戰勝這些困難,這種戰勝困難的心理感受會有助於我們提高攻克學習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孩子要意識到,當厭學情緒產生的時候,不要消極被動的任其蔓延而讓自己感受不快和痛苦。應該採取一些行動和措施,比如做深呼吸,使自己的情緒得以放鬆,當體會到放鬆的感覺之後,有意識的把注意力拉回到學習中。

調節厭學心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單靠一種教育力量就能一勞永逸,而要靠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要靠家長朝正確的方向進行自我調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