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學、爭吵、叛逆、家庭矛盾……到他這兒都得到調整和釋放


厭學、爭吵、叛逆、家庭矛盾……到他這兒都得到調整和釋放


厭學、爭吵、叛逆、家庭矛盾……到他這兒都得到調整和釋放


每個家庭都是一個小社會,再親密無間的家庭也有過爭吵,再火藥味濃重的家庭也有過溫暖。當家庭矛盾上升到一個階段時,事態的發展往往就由不得家庭成員左右,此時,便需要一位旁觀者來調節。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周冰的角色,就是這樣一位旁觀者。

他能幫充滿了火藥味的家庭,破開十幾年沒解開的心結;會幫沉迷遊戲的孩子放下玩心,找回學習的動力;也能幫面臨高考的孩子父母卸下壓力,和孩子一同進退;更會幫無數厭學的孩子,調整回學習的軌道;

“孩子的問題,不一定全部都是孩子自己的問題,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礎。”他的專業身份,是教練型親子關係專家。



厭學、爭吵、叛逆、家庭矛盾……到他這兒都得到調整和釋放

——「看到孩子的光亮處」


周冰曾教練過一位特別的小朋友,他的名字叫小辰。

小辰在自己家,從來只做三件事:吃飯、看動畫、玩手機。而每次去周冰家坐上兩分鐘就會喊:“伯伯,我要寫字,我要畫畫。”這一來二去,所有人也都納悶,為什麼小辰在自己家就只會玩,不會學呢?

其實原因,倒也並非很複雜。

在一次小辰練字時,媽媽說:“你這哪是練字,你明明是照著字在畫。”

周冰一聽,細細看了一眼孩子的字,發現他把“心”字底勾的很棒,就問小辰:“你這個勾畫的很特別,是怎麼畫出來的呢?”

小辰一聽,很自豪的說:“我觀察了一下,這個勾不是完全往上的,他有一點點斜。”

同樣的內容,只是換了一種語言方式,就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放大孩子觀察力的意識,順便也激發了孩子對寫字的愛好,這就是周冰的能力。

而每一次教練他都會自創一套心法,像小辰,他就總結了——無知是立場,好奇是動力,謙遜是態度。“其實寫出來的還是畫出來的其實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專心地在投入,在創造。”

為什麼家長總是覺得孩子這不好那不好?

對孩子來說,我就是一張白紙,我完全處於一個無知的狀態,所以,我對孩子是欣賞的,我很期待能從他身上發現什麼。

但很多家長不是,他們會預先有一個標準,認為孩子應該是什麼。

我們不要猜測一個小孩,等他的心門打開之後,他會湧現給你,這時候你會發現,他的創造力,是非常驚人的。


厭學、爭吵、叛逆、家庭矛盾……到他這兒都得到調整和釋放



厭學、爭吵、叛逆、家庭矛盾……到他這兒都得到調整和釋放

——「你看到了我,你懂我」


15歲的小睿,現在已經有了1米78的個頭,除了學習學得好,籃球打的也不賴,但在父親眼裡,小睿的籃球水平,就是打了三年幾乎沒有得過分。

“我是傳球的人啊,不是得分的人。”小睿覺得理所應答,甚至還很驕傲,但對於唯KPI論的高管父親而言,小睿就是在胡打。

“你這麼好的身體條件,怎麼不得分啊?每次最好的頭球機會,為什麼非要傳球給別人啊......他(父親)每次都這樣跟我說balabala,煩不煩啊,明明什麼都不懂。”周冰聽到這,立馬捏住了關鍵點——

“跟小睿這樣的孩子聊,首先要用他的視角,去了解他的愛好,他的想法,他的內心故事。一定要先理解,要懂他,然後讓他感受到你的信任,他才會真正的跟你敞開心扉。”周冰說。

而和周冰聊了幾句的小睿,自然也體會到了周冰的赤誠,話匣子一打開就收不住了......“我以前看的漫畫裡,有一個角色就是傳球手,沒有他, 球隊就贏不了......他們一天就知道忙,什麼都不管,只知道看成績單.....我找女朋友了,我想和她一起考國外的大學......我知道他們都為了我好,但我明明沒有做錯,為什麼就不懂我呢?......”

後來,小睿的父親和周冰閒聊,說他也沒想到小睿這麼獨立,有他自己的想法,而經過周冰的介入後,父子倆倒也敞開心扉聊了個通透。

從這件事以後,我時常跟朋友交流,你不要就直接教育你的孩子,你懂你的孩子多少呢?你總是說,他這樣不對,那樣不對,他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他做這些行為,你懂嗎?

和孩子溝通的原則,一是平等性,而是同一性。和孩子要建立平等關係還不夠,還要關注孩子所關注的話題。

家長先不要問為什麼這麼做,而是先問自己,懂不懂孩子。

厭學、爭吵、叛逆、家庭矛盾……到他這兒都得到調整和釋放



厭學、爭吵、叛逆、家庭矛盾……到他這兒都得到調整和釋放

——「試試做一個“好好玩”的家長」


金山是一個小學生。

對於8歲孩子而言,好好玩,就是他的快樂源泉。

金山媽媽期望孩子快樂、上進、友善。但是,她一看到孩子快樂的時候,就擔心學習沒跟上;一看到孩子上進的時候,就擔心孩子太辛苦,千萬不要成為學習機器;一看到孩子友善的時候,又擔心孩子不懂得保護自己。

金山媽媽很矛盾,似乎全天下的媽媽也都這麼矛盾,結果矛盾到最後,就變成了統治孩子內心世界的媽媽,一點都不懂孩子。“這樣是不對的。像我給金山做教練的時候,我首先要尋找他正向力量的內心世界。”

父母和孩子,其實是在用一種算法,來一起編程孩子的未來。父母認為孩子應該這樣,應該那樣,這些應該的前提,都是建立在家長的學習,工作,人生歷程裡的算法。“每一位家長都是以孩子為中心來編程,但運用的所有的算法,為什麼都來源於父母本身而不是孩子?矛盾,就這樣來的。”

為什麼金山媽媽不懂金山?是因為金山媽媽所有的算法都不是來源於孩子,可週冰作為一個外人,為什麼比他的母親還要懂金山?

因為周冰一直在尋找孩子正向力量的內心世界——以孩子的“算法”為溝通的“想法”。

“我在金山面前,就是一張白紙,無知是我的立場。我沒有任何評價金山的權力,也絕不假設金山是一位什麼樣的孩子,我和金山是平等的,我的溝通方式也是謙遜的,我是在用一種不期待的空白跟他接觸,所以他的一切行為,我很欣賞。”

明明孩子是比家長更懂自己的存在,但媽媽很多時候都沒認識到,只有當孩子被欣賞的時候,才更容易展示自己的高光時刻。

後來,金山開始願意主動做出自我管理的行為,像收拾玩具,提出規矩,玩多久就要睡覺。而除了玩,金山也願意給自己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把桌面整理乾淨,把自己勞逸結合的時間也安排妥當。

面對一個比你更懂他自己的對象面前,應該要謙遜一點吧?

不要帶著那麼多的應該,我們需要欣賞孩子的靈光乍現。

厭學、爭吵、叛逆、家庭矛盾……到他這兒都得到調整和釋放


厭學、爭吵、叛逆、家庭矛盾……到他這兒都得到調整和釋放

——「少一些“應該”,多一些“允許”」


高三女兒與母親之間的戰鬥,不亞於這座星球上的任意一場家庭戰爭。

小允每天早上很難起床,好不容易起床以後,也帶著起床氣,現在都高二了,她還緊張不起來,每個星期都會遲到,而且不管在學習完沒完成的情況下,她一抓到機會就要打兩把王者榮耀。在母親眼裡,從小到大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的小允不該是這樣,她明明是該考清華北大的孩子。

“我們這一代人,從小生長在考評這種系統裡面,小時候是小紅花,上學是三好學生,大學是優秀班幹部,工作是績效,評優,先進.....這也導致了家長養成了自動思維,認為孩子應該幹什麼,不應該幹什麼。小允的媽媽就是充滿了太多的應該,各種的不允許。”

從小開始,母親就對小允十分嚴厲,爸爸雖然心疼女兒但也不好多說什麼,但幸好小允十分爭氣,從小優秀到大,可這臨近節骨眼,他們家的家庭關係徹底失控了,尤其是媽媽高壓管理的行為。小允都高二了,媽媽對小允的行為都無法太過信任,甚至在暴怒的時候,抓起什麼東西就朝小孩扔什麼東西。

這,也直接導致了小允的叛逆,厭學,遲到,打遊戲,自我封閉。“小允家的問題其實很簡單,媽媽完全沒有把女兒當成另外一個人,而是當成了再一次奮鬥的她。

不要改變,要成長,是周冰給小允媽媽提出的要求。“不能要求孩子按照家長的想法去改變,而是家長要學會支持孩子的成長。當然,這裡有一個前提假設,家長一定要相信你的孩子是ok的,因為孩子每一次成長,都是在做出新的選擇。”

所以對於小允家,周冰一共做過三次幸福家庭工作坊。

一是從認知關係,理解家庭的愛是如何傳遞的。“愛是什麼?愛是對方收的到的,才是愛。而不是你要求他用什麼方式來接收你的愛。很多家庭都充滿了,我不需要懂我的孩子,我只是告訴他應該這樣做就行了。強行復制粘貼自己的想法,導致對方反抗。”

二是從情感關係,讓彼此擁有關係中的問題,孩子的歸孩子,家長的歸家長。“其實很多時候,家庭的矛盾,親子關係,絕對不是說誰的問題。我們說是誰的問題的時候,有一種追責的指向。它是在行政結構比較強的,這種組織裡面,需要追責問責。在家裡追責問責,不合適,但是要分清責任,誰是誰的責任。”

三是從利益關係出發,讓“為你好”成為家庭幸福發展的力量。

“家長要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既然小允有不能管住自己的心,她就需要媽媽的幫助。家長也要欣賞孩子的各種情感需求,既然小允有一顆上進的心,那就需要被媽媽看見。”

最後,小允的學習回到了正規,雖然媽媽有時候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強勢,但,事情還是在往好的方向發生。

很多時候,家長說這不對,那不對,其實家長錯了。

你首先要做的不是挑刺,而是看看孩子努力的方向是什麼,因為努力的方向>成長的方式>形式的方法。

多一些允許,少一些應該,媽媽需要逼著自己放權。


厭學、爭吵、叛逆、家庭矛盾……到他這兒都得到調整和釋放


厭學、爭吵、叛逆、家庭矛盾……到他這兒都得到調整和釋放

——「鄰人遺斧」


最後,周冰給我分享了一個典故——鄰人遺斧。

說是以前,有一人遺失了斧頭,他懷疑是鄰居的小孩偷的,於是他觀察這個小孩,不論是從神態舉止還是言語動作,怎麼看都覺得像偷斧頭的人。隔了不久待他找到自己斧頭後,再回頭觀察鄰居小孩,他的動作神態怎麼看也都不像是偷斧頭的人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主觀成見是認識客觀真理的障礙,當我們帶著成見去觀察世界時,必然會歪曲客觀事物的原貌。對任何人或事物,切忌先入為主,戴著有色眼鏡看人,避免錯誤與偏差,陷入認知的誤區。

家長其實從小和孩子組隊編程序,編的就是孩子的心智模式。太多的家長認為,自己不管孩子,他就一定會變壞;自己不在現場,他就不會對自己負責任。家長都是抱著假設去認識,這種假設會構成猜疑,不斷地猜疑,就會讓孩子消極,孩子就會撒謊,就會變壞。

“用猜疑、用應該、用不允許去編,孩子就會慢慢變成家長不想要的樣子,可如果編的是信任,是允許,是陽光呢?”

相信,是親子關係的根基;責任,是孩子成長的土壤;積極期望,是孩子成長的太陽。

他是周冰,是一位教練型親子關係專家。


厭學、爭吵、叛逆、家庭矛盾……到他這兒都得到調整和釋放


最後的最後

如果你想認識周老師,或想與他1對1諮詢交流,請加小編微信(jinshanmama2014)瞭解詳情,之後我們還將進行周冰專場免費分享活動。

文字|阿啞

設計|棐溪

圖片丨Danny、受訪者提供

監製丨王紅


厭學、爭吵、叛逆、家庭矛盾……到他這兒都得到調整和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