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厭學,如何在自我與格格不入的世界找一個平衡


厭學,如何在自我與格格不入的世界找一個平衡


一個人為什麼對閱讀如此執著、如此拚命?

理由很簡單,因為讀書曾經救過我的命。

少年時候我很不快樂,特別在高中那一段。我反抗學校,總覺得學校給我的盡是限制,行動的限制、思想的限制、想象力的限制。我因此也跟著痛恨這個世界,卻沒有朋友可以討論,為我解除迷惑。我還蹺家逃學,是老師父母眼中的問題學生。就在想放棄生命的時候,我遇到了一位老師,甘訓賓,在高三聯考壓力下,她給我自由和絕對的支持力量。我並沒有愛看書的父母,甘老師也沒有為我開書單,但是因為她,我得以逃離讓人窒息的教科書,躲進圖書館,在那裡我讀了一本又一本的書。


有一天,我讀到赫曼赫塞的《車輪下》,這本書救了我。赫曼赫塞擺出一種戰鬥的姿勢,站在少年的立場,強烈批判當時的社會以及不人道的教育制度,而我就是那個飽受摧殘,逃離教會學校的孤獨少年漢斯。但是漢斯死了,替代我死了,我內心的暴風雨慢慢平息,平安的從車輪下逃生,一直到現在。


從此我完全明白,能夠救我、陪伴我的就是書。

— 摘自《閱讀是一輩子的事》


厭學,如何在自我與格格不入的世界找一個平衡

第一次讀李欣頻,我知道拼命閱讀,曾救了一個“問題少女”的命,因為一位恩師,生命出現轉折。

第二次讀李欣頻,我更想知道是什麼力量讓她開始拿起了第一本書,叛逆少年少女那麼多,為什麼她能夠遇到那位恩師,幼小的她當年身上到底有什麼樣的特質。

在眾多看似不可控的巧合中,我不斷深入這個人,試圖尋找讓巧合發生的可控因素,至少可以提高給眾多像他一樣深處叛逆之中的少年少女一些可以自己可以掌控命運的方式。

什麼澆灌了從厭學中盛開的李欣頻之花

  • 我想好好活著,只是本能

暴力反抗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本能,畫畫寫詩也是一種尋找安全感的本能反應。

暴力反抗是對外,一個孩子以暴力的形式對周圍人的求助:渴望周圍人對他內心需求的關心。

畫畫寫詩是對內,她需要尋找自己內心的秩序。

她不能理解成人世界的規則,為什麼用條條框框束縛她的想象力與探索周圍世界的好奇,畫畫寫詩成為她壓抑情緒的出口,像呼吸一樣,她吸進了太多不屬於她的束縛,她需要輸出,以此找到平衡。

厭學,如何在自我與格格不入的世界找一個平衡

  • 擁有對世界與內心兩個世界的感知力,在對抗中找到平衡

她對於周圍給到她不符合內在真實需求的環境非常敏感,加上父母的嚴厲教育,內在與外在的衝撞就來的更加猛烈,夜有多黑,對光明就有多渴望,所以當她抓到書,畫畫,詩集,她找到了靈魂存放的地方。

她用畫畫記錄心情,卻被家人打壓,寫日記,逃學的日記內容被發現後改寫詩,因為詩更隱晦,能隱藏自己的“劣行”。從此,每一天詩陪伴著她的靈魂。

高中時她寫了一篇關於海鷗與海水玩耍的詩,其實源於她逃學去海邊和海水玩耍的經歷,詩得獎,她還獲得近千元獎金,從此她發現可以兼顧自己喜歡的事和學校要求的事,既然和所有人反抗累,乾脆把這兩件事同時做好。

這一次,她用書籍和文字與外在世界從心理層面和解。

厭學,如何在自我與格格不入的世界找一個平衡

上學就逃脫不了考試,高三畢業半年前她成績還是倒數,甘訓賓老師說:如果你想出家,你要做到兩點:第一早上4點要做早課,早上要早起,第二個是不能吃肉,要全素。她聽後決定:那我還是考大學就好了。高三畢業前最後半年,以自己高中三年每天1-3本書,每天寫詩練就的強大文學底蘊,強大的輸入輸出能力,她自己改寫教科書,以每次50名,100名前進,最後獲得聯考第一。

第二次,她心之所向與外在規則在現實層面和解。

對外在妥協,對內心堅守,同時對內心與外在擁有敏感的洞察力,在對抗中找到平衡,由單純暴力反抗轉向於世界於己更溫和的方式,是一個孩子的成熟蛻變。

  • 哪怕微弱,也要在黑暗中自帶光芒,才能等到那個用靈魂發現光的人
厭學,如何在自我與格格不入的世界找一個平衡


是因為甘訓賓老師改變了她,還是她吸引了甘訓賓老師,什麼是因?什麼是果?

就像在一個波濤洶湧的大海上,一個孤獨的小船在大海中顛簸,幾經瀕臨翻船,水手幾次努力將船奮力挽救,精疲力盡,唯有從船艙透出不容易被人發現的點點星光,還證實著水手的存在。

李欣頻就像乘著那艘與巨大的海浪抗擊的小船,來來往往的船隻上的人都忽略了被外在鋒芒掩蓋的點點星光,但是真正的老師不是用肉眼觀察,哪怕再微弱的光,在用靈魂去感受另一個靈魂的甘訓賓老師心中,點點星光雖微弱但足夠特別,她帶領李欣頻來到一個安全的大船上,從此她不再孤獨。

厭學,如何在自我與格格不入的世界找一個平衡

茫茫大海,何時遇見甘訓賓老師是偶然,不可控,我們能做的就是,讓自己留有一盞燈,哪怕有多微弱,只要還有光,我們就有機會等到屬於我們自己的甘訓賓老師。李欣頻在那個抑鬱到想跳樓的時候,只要始終沒有自我放棄,即使不是甘訓賓老師,在別的時間她也會遇到另一個能發現她內心之光的人,因為,所有好運的根源在於,自帶光芒。

一個厭學的孩子有多大的可能扭轉命運,根本在於自身內在的力量有多強烈,高牆,是用來阻擋不夠熱情的人環境是影響因素,好與壞環境本身和最後走向無直接對應關係,黑暗力量有多強,就可能有多強的正的力量與之抗衡,黑暗與正義總是互相給與力量,關鍵在於在孩子內心與環境碰撞過程中,她是否找到了自身和外在世界和解的方式,保持了自己內心之光。

厭學的少年少女們,如何在李欣頻的經歷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自救法則

  • 即使暫時不被認可,也要保護屬於自己的光
厭學,如何在自我與格格不入的世界找一個平衡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被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當我們屢屢受挫,越努力,這種傷害反而越大,當努力與失敗在他腦中一次次聯結成為一種設定時,對於一個未成年的孩子,這足以造成致命的打擊。

人真正的失敗不是在某一件事上的失敗,而是認命的那一刻。

厭學,如何在自我與格格不入的世界找一個平衡


但是,無論任何時候,不要放棄自己的光茫,多少人在平凡的生命中用無數的例證告訴我們:我們才是自己生命劇本的導演。《哪吒》用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決心,由混世魔童轉為百姓的保護神,導演餃子用死磕精神,曾經一平如洗靠母親1000元救濟金過日子,演繹了現實版哪吒逆襲的故事。他們在所有阻礙面前,守住了自己的那一股不服輸的勁兒,未遇到伯樂的時候,我們要做自己的伯樂。

只有我們自己是阻擋外在傷害的最後一道防線。

  • 學會與痛共舞
厭學,如何在自我與格格不入的世界找一個平衡

在內心與外在碰撞中,我們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個平衡點。而平衡的方式,每個人因為環境,天賦等因素會有不同的選擇。

朋友A是清華美院學霸,藝術老師,對於藝術有極高的鑑賞力,因為痛恨學習,上課畫畫,看到什麼就畫什麼,只要不學習就好,幸運的是他的畫畫被家人認可,於是從小參加繪畫課。母親帶他一起玩,旅遊,開拓眼界,他藝術的靈魂得到滋養。

畫畫成為他和學習之痛共舞的方式。

朋友B兩年前丈夫突然因病去世,有一個孩子,家庭所有的重擔突然落在她頭上,將近一年時間,她活在麻木之中,每天早上5點爬起來寫作,短短一年多時間,她經營自媒體,成為了眾多寫作平臺簽約作者,偶然得到編輯賞識,擁有了自己的第一本書。

寫作是她和現實傷痛共舞的方式。

厭學,如何在自我與格格不入的世界找一個平衡

當痛觸不及防的撞向我們,讓我們多一些嘗試,找到屬於我們自己和痛共舞的獨特方式。妥協不是失敗,是和解,也是共贏。

  • 選準學習替代選項
厭學,如何在自我與格格不入的世界找一個平衡

厭學如果是既成事實,能否找到學習之外的興趣滋養自己是關鍵。

那麼最優替代選擇需要滿足哪些客觀因素:

(1)是否一開始容易上手操作

上學時期大部分時間在學校課堂以及家。在有限的空間內,像打高爾夫,對環境,家庭經濟條件有很大關聯,非一般人能夠接觸到的,不是一般人的最佳選擇。但是寫作,畫畫,跳舞,唱歌,籃球等相對容易入手,而且加上現在發達的網絡,有很多學習資源可以獲取,這類型興趣愛好相對可以作為備選項。

(2)是否可以持續練習

厭學,如何在自我與格格不入的世界找一個平衡

畫畫相比跆拳道,對於環境的要求降低,尤其上學期間。不能在教室總打拳,但在教室持續畫畫卻可以做到。根據一萬小時定律,如果在上學時期,能保持一項愛好的持續收入,18年,畢業後足以甩大部分人好幾條街。

清華美院學霸的養成離不開他課上課下持續的練習,雖然做的時候出於逃避學習,課堂不學習幹什麼都行,但客觀結果就是,他在除學習之外的另一項學習上達到了持續的輸入。跆拳道相比畫畫,如果家庭情況不允許,無法系統學習,就無法做到足夠時間的持續輸入。

從這個層面,參考個人環境因素,跆拳道這樣的興趣就不是某些人的最佳選擇,每個人需要根據自身天賦,家庭條件等因素做出取捨。

(3)是否可以精進學習,得到反饋

厭學,如何在自我與格格不入的世界找一個平衡

同樣是畫畫,有的最後僅僅是自己一個相比較其他優點的特長,但並不專業,而有的人卻達到了專業的水平,其中一點原因在於是否有精進的學習,並且得到正面為主,負面為輔的雙重評價。

清華美院學霸朋友家庭經濟條件以及母親的眼界,為他的藝術提供了經濟支撐與靈感來源,而如果生在根本無法供他上培訓班的家庭,孩子僅憑個人喜好摸索,容易淺嘗輒止,輕易放棄 ,因水平有限被持續打壓,就算一開始有熱情,要達到高水平,其難度可想而知。

選擇一項可以精進學習,得到反饋的興趣,加上上學十多年的積累,更能幫助我們在踏入社會之前確立自己安身立命的支點。

厭學,如何在自我與格格不入的世界找一個平衡

厭學,從來不是造成很多人人生悲劇的根源,它是我們在內心與外在碰撞中,幫助我們找到熱情與天賦所在的起點,我們需要敏銳得感知這個世界與我們內心和解的那個平衡點。

不暴力對抗世界,不委屈自己,在那個平衡點上堅持投入,精進學習。

當厭學的後果如果足以用另一個努力的結果覆蓋時,我們才有足夠的底氣讓自己面對厭學,與世界為敵的風險,活成屬於自己得另一道風景。


我是七月冰者,深度教育研究者,有趣,有料,有深度,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