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運的大對賭-甲午戰爭

中國近代史重要的轉折點有三個,第一個是鴉片戰爭,第二個是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第三個是甲午戰爭。

鴉片戰爭之後古老帝國的大門被轟開,民智開始覺醒;平定太平天國讓大清有了中興的可能,沒錯就是中興,在中國歷史上能夠完成中興的其實僅僅晚清這一次而已。

甲午戰爭的失敗則代表晚清的整體失敗,無論是“大國崛起”,還是“晚清中興”到此結束,中國從此沉淪,僅僅15年以後宣告滅亡。今天“王庶文講壇”就為大家講解“甲午戰爭”。

國運的大對賭-甲午戰爭

我們的日常印象

“甲午戰爭”我們並不陌生,但是在歷史教科書上對這場戰役介紹的並不詳細,這導致了我們很多錯誤的日常印象。比如我們常見的一種說法是:當時朝廷裡的投降派拿著軍費去給慈禧太后賀壽才導致最終的失敗;後來又有一些學者分別提出各類解釋,有指責北洋艦隊官軍素質不高的;有說是北洋艦隊陣法運用不得當的;還有說中國艦隊整體落後的等等,數不勝數,各自形成了一家之言。

不過我們既然要做研究,很有必要先拋開此類看法,重頭審視這場帶給中國無盡災難戰爭的來龍去脈。

國運的大對賭-甲午戰爭

甲午海戰前兩國的實力對比

公元1840年之後中國民智覺醒,無數的能人智士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救國救亡運動,無論是洋務,還是西學在中國大地上如火如荼,公元1864年太平天國被平定後中國國內更是獲得了短暫的和平,各類“洋玩意兒”、“洋思想”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在中國大地上紛紛冒出,這種狀態按照我們今天的說法應該稱為“大國崛起”,也正是著名的“晚清中興”。

在這樣的崛起之勢下,民族自信開始逐漸恢復,堂堂東亞大國的尊嚴從公元1840年的低谷,重新迴歸平均值。此時的人們深刻的認識到海上力量的重要性,於是公元1888年大清朝決定建立亞洲第一建制的水軍,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北洋水師。

國運的大對賭-甲午戰爭

當時的北洋水師確實是亞洲第一,在世界上排名第八,就拿定遠艦和鎮遠艦來說,這兩艘戰艦是當時世界上第一等的鐵甲艦,排水量高達7000噸;相比之下的日本就略顯可憐了,他們最大的戰艦也只有定遠艦的一半、,艦隊的整體噸位也遠遠落後中國。

中國的崛起讓隔壁鄰居日本異常緊張,公元1890年日本海軍軍費約為國家預算的10%,到了公元1892年直接猛烈劇增到了40%,日本瘋狂的擴充軍備。

到了公元1893年日本的海軍力量已經完成了超越,成為了亞洲第一。除了武器、軍火之外,北洋水師已經全面落後,就拿航速而言北洋艦隊只能達到18.5公里/時,日本艦隊則達到了30公里/時。

國運的大對賭-甲午戰爭

此時北洋大臣李鴻章對中國海軍的外強中乾心知肚明,所以當朝鮮局勢引發中日兩國緊張關係的時候,李鴻章始終尋找帶有妥協性質的外交途徑,用他的話來說中國目前的海軍只能作為猛虎在山之勢,用於戰略威懾。

與中國相反的日本則是賭上了國運,並不懼怕北洋水師這隻紙老虎。日本對於朝鮮的覬覦之心早已有之,明代萬曆朝的時候豐臣秀吉就曾經入侵朝鮮,不過當時的局勢與晚清時代完全不一樣。

19世紀末1880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日本又藉機出兵朝鮮,但由於晚清的干涉,他們無功而返,到了1894年日本再次以朝鮮東學黨起義為藉口,悍然出兵,對晚清政府步步緊逼。李鴻章的外交失敗主要來自內部,當時中國普遍的觀念認為日本蕞爾小國,根本不堪一擊,就連光緒帝也摩拳擦掌要與日本一戰。

國運的大對賭-甲午戰爭

在高漲的情緒下,李鴻章不得不派兵增援朝鮮。結果在豐島海戰中,日軍主動出擊,擊沉晚清運兵船,挑起全面戰爭。一個月後,日本分兵4路進攻平壤,清軍僅僅堅守一天便無力支撐,連夜撤退到了鴨綠江邊。

就算如此,李鴻章還是不打算在海上與日本人決戰,不過世間萬物都躲不開天命的控制,按照我們俗人的說法叫做碰巧。當時李鴻章派出海軍運送增援朝鮮的部隊,而日本的艦隊也恰巧準備從大東海溝進行偷襲,沒想到兩支艦隊在此不期而遇,展開了一場慘烈的廝殺。

國運的大對賭-甲午戰爭

戰鬥過程

以上就是黃海海戰的前期背景,下面我們來看一看具體的戰鬥情況。在大陸上清軍雖然一觸即潰,可是在海上北洋水師與日本艦隊畢竟還是處於同一水平線上的軍隊,打起來北洋水師還是可以拼一拼,更何況影響戰爭勝敗的因素有很多。

戰爭剛開打的時候,參戰的艦船中國與日本都是12艘,數量相當,而5個小時以後中方被擊沉4艘,重傷4艘,日本戰艦則無一沉沒,只有4艘重傷。

在這場戰鬥中,日本艦隊擺出一列橫陣,北洋水師則以定遠艦和鎮遠艦為首擺出一個倒V的陣型,這種戰術被稱為“亂戰”,以V字頭為前鋒,直插敵人中心。日本艦隊面對來勢洶洶的北洋艦隊,他們利用自身的航速優勢繞到了北洋艦隊的側面,並打開兇猛的側舷火力,撲向北洋艦隊。

最先倒黴的是北洋水師右翼的超勇號和揚威號,一艘擊沉,一艘重傷撤離戰場,日本方面赤城號與比睿號也在北洋水師的猛烈炮擊中遭到重創,僥倖逃離,第一回合的戰鬥雙方戰至平手。

國運的大對賭-甲午戰爭

接下來北洋水師為近海運兵船擔任警戒的平遠號與廣丙號,帶著4艘魚雷艇進入戰場,朝著日本艦隊松島號奔去。戰鬥中平遠號率先發起攻擊,直接命中松島號舷側;隨後魚雷艇福龍號遇上了西京丸號,福龍號在距離目標300米的地方投下魚雷,這麼近的距離,常規的躲避已經來不及了。

西京丸號艦長下令迅速掉頭,正面衝向魚雷,用軍艦掀起的浪花改變了魚雷的運動方向,巧妙的躲過一劫。此時兩艘戰船的距離越來越近,約50米左右的時候,福龍號再次發射魚雷,如此近的距離著實將日本人嚇了一跳,不過北洋水師發射的魚雷卻因為船體傾斜角度太大,導致這枚魚雷從水下穿過了西京丸號,這是黃海海戰中最接近將敵艦擊毀的一次。

國運的大對賭-甲午戰爭

戰鬥至此北洋艦隊其實還是略佔上風,遺憾的是1984年9月15號15點10分,日本扶桑號擊中了北洋定遠號。定遠號是北洋艦隊中的旗艦,如果沉沒了後果不堪設想,於是鄧世昌命令致遠號毅然行駛到定遠號身前,為它遮擋炮彈。

隨後定遠號轉危為安,而身受重傷的致遠號竟調轉航向加速朝日本吉野號撞去,讓人扼腕的是即將靠近吉野號的一剎那,致遠號發生爆炸,迅速下沉,鄧世昌拒絕救援,帶著滿腔的激奮與豪邁與愛艦一同沉入海中,這一天剛好是他45歲生日。

國運的大對賭-甲午戰爭

15點30分鎮遠艦2次擊中松島號,其中一顆炮彈是開花彈,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將松島號上的大炮震飛,下瀨火藥在遭受撞擊後立刻被引爆,產生了連環爆炸,艦體失去平衡,日軍傷亡慘重,眼看大火即將燒到松島號火藥庫的時候,老天突然颳起了大風,這場突如其來的狂風從松島號破損的舷側吹進一些新鮮空氣,讓原本濃烈的瓦斯毒氣變得稀薄,給日軍滅火贏得了大量時間。這次攻擊後,北洋水師的彈藥也相繼告罄,紛紛掛出“我艦重傷的旗幟”轉向逃離戰場。

戰鬥的後期戰場上只有定遠艦和鎮遠艦兩艘鐵甲艦,獨自面對日本5艘戰艦的圍攻,日軍瘋狂的將火炮擊打到這兩艘旗艦上,這兩艘旗艦也很爭氣硬生生的頂住了炮火的攻擊和火災,始終屹立不倒,為其他船隻的撤離贏得了時間。

國運的大對賭-甲午戰爭

遺憾的是左翼留下掩護的經遠號並不具備定遠、鎮遠的強大防禦力,在日軍4艘艦船的聯合攻擊下終於沉沒,此時已經是下午18點。日軍的各路戰船也都打的疲憊不堪,身負重傷,為了保證戰果,他們掛出“停止戰鬥”的旗幟,迅速離開戰場。至此,這場驚心動魄的海戰,終於落下帷幕。

通過戰鬥的過程我們可以發現,北洋水師雖然在戰力上出於劣勢,但是戰鬥中還是體現出了軍人應有的精神與氣質,在很多時候這場海戰雙方是膠著的。可以說這場戰鬥的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是命中率不高,這與經驗和運氣都有直接關係。

北洋水師雖然率先發生炮彈不足的情況,但是根據研究北洋水師的發射速率是日本的2-3倍,這是什麼概念?在雙方炮彈充足的情況下,別人打1顆炮彈,我們已經打出去2-3顆,只是命中率太低,然而命中率這回事兒,各位都應該有了解,真是玄之又玄,深不可測啊。

國運的大對賭-甲午戰爭

後續發展

後面的事情兩個字就可以形容了“悲催”,在我們日常的理解裡“甲午戰爭”就是海戰,似乎“黃海海戰”結束之後甲午戰爭就結束了,其實不然,海戰只是“甲午戰爭”的一部分,還有另外一部分是陸戰,整個甲午戰爭從公元1894年9月打到1895年2月中旬。

陸地上的事情就沒有太多可以介紹的了,畢竟老式編制的清軍可以說是一觸即潰,日軍好不費立,北洋艦隊也隨著陸戰的持續的失敗而全軍覆沒。

公元1894年10月24日日軍渡過鴨綠江進入中國國土,隨後迅速佔領大連灣、金州、旅順。

國運的大對賭-甲午戰爭

公元1895年1月20日,日軍在榮成灣登陸,攻佔威海衛,威海的駐軍全部潰散,只留下北洋水師困守孤島,鎮遠號管帶林泰曾憂憤自殺。2月5日,日軍偷襲威海港,定遠號中雷擱淺,北洋水師的兩大支柱至此已經全部崩塌。提督丁汝昌寄希望於陸軍的支援,卻無人派兵,只好下令將定遠、鎮遠炸燬以防落入敵軍之手。

2月11日,萬念俱灰的丁汝昌自殺,至此中國歷史上第一支海軍全軍覆沒,只留給後人無限感慨。

國運的大對賭-甲午戰爭

總結

120年後甲午硝煙散盡,我們站在後世的角度來看這場戰爭,唏噓不已。本質上來說甲午戰爭在海戰的過程中,清軍還有還手之力,也是戰鬥中最精彩的部分;而陸地上則成為了敵人砧板上的肉,隨意宰割,這就是現實。

而我們今天的人,對於這場戰爭的認識是不準確的,經常會強行添加道德判斷,企圖用簡單的方式去判定清軍戰敗的原因,其實在這場國運的大對賭中清朝從一開始就失敗了,道德的判斷是一種逃避,並不是現實。

我們更應該從事實的角度出發,去尋找因果邏輯,知恥而後勇,直面中國的優劣,才能讓我們真正迎來國運的振興。

國運的大對賭-甲午戰爭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王庶文講壇”致力於中西方文化、歷史、美文、詩詞創作,謝謝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