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中日修昔底德陷阱——甲午戰爭,明治維新和同治中興的競技

十九世紀中期的中國和日本都處於封建社會,同樣是遭受到西方列強的入侵,同樣是武力反抗遭到“毒打”,同樣是採用制度進行改革,但是在十九世紀末的甲午戰爭中卻以《馬關條約》宣告中方失敗而告終。作為戰敗國的中國陷入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而日本卻趁機取代中國成為東亞的霸主,從明治維新和同治中興就可以看到這場戰爭的必然性。

中日修昔底德陷阱——甲午戰爭,明治維新和同治中興的競技

馬關條約

中日甲午戰爭前日本的明治維新與中國的同治中興的一場改革比拼

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完成,西方國家紛紛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工業產量的上升使得這些西方國家迫切的需要原料和市場。英國,法國,美國紛紛開始了自己的殖民運動,此時的東亞各國都處於封建社會,這對於資本家來說是一片巨大的“肥肉”,於是列強開始蠢蠢欲動,用武力打破中日兩國“閉關鎖國”的美夢。

1.日本的明治維新

1853年美國的佩裡艦隊打開了日本的大門,江戶幕府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神奈川條約》同意向美國開放港口並予以最惠國待遇。美國的成功入侵之後便是英法接踵而來,日本為應對西方列強的入侵,下級武士揭竿而起逼迫幕府將軍“大政奉還”進行改革。

明治維新的改革模板便是由坂本龍馬提出的船中八策,日本開始了變法圖強。

中日修昔底德陷阱——甲午戰爭,明治維新和同治中興的競技

明治維新

天下政權還於朝廷,政令應當出於朝廷;設上下議政局,置議員以參萬機,展公議以決萬機;公卿諸侯,以致天下人才,舉其有能,並且賜官晉爵,以為顧問,另削有名無實之官;廣棌公議以交外國,檢討規約以定其當;複核古有之律令,撰定完善之法典;擴張海軍;置親兵以衛帝都;金銀貨物等市易之事,應參照外國,定其宜當之法。 ——《船中八策》

“大政奉還”重新將權力還歸天皇,建立議會制度制定憲法,成立以天皇為首的新政府,效仿英國建立君主立憲制度。光納天下賢才,日本政府頒佈教育改革法令《學制》,發展義務教育。在社會體制上廢除封建時期“士農工商”的等級制度,實現形式上的人人平等,同時穩定物價維持社會秩序。吸收《海國圖志》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發展海軍實力。明治維新使得日本擺脫民族危機,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2.中國的同治中興

英國為了挽回貿易逆差向中國輸入鴉片,在道光皇帝的應允之下林則徐發動禁菸運動,最後中英矛盾上升為戰爭。鴉片戰爭的失利,中方被迫簽署《南京條約》,與此同時洪秀全領導太平天國席捲半個中國,在內憂外患之際,清王朝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開始了決定改革圖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洋務運動。

中日修昔底德陷阱——甲午戰爭,明治維新和同治中興的競技

同治中興

  • 維護國家秩序,收編武裝力量,圍剿太平天國勢力
  • 進行經濟修復,降低農村賦稅,鼓勵耕種發放糧種,安撫百姓。
  • 大興科舉制度,增加科舉錄取人數籠絡人才
  • 洋務運動,在外交方面和外國列強共同合作

"曾氏同治元年五月七日日記,詳論洋務,謂:“欲求自強之道,總以修政事、求賢才為急務,以學作炸炮、學造輪舟等具為下手工夫”云云。" ——《國史大綱》

同治中興最主要的改革還是洋務運動,提出“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就是採用魏源在《海國圖志》中主張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和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主張的“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中國也開始引進西方的技術,創辦新式軍事工業,建立北洋水師,創辦民用企業,創建新式學堂。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的必然性:

中日甲午戰爭是一場日本發動的非正義性的入侵戰爭,那麼是什麼原因讓日本迫不及待的向中國發動戰爭呢?從歷史上來看,日本自古以來就是不是中國的隊手,在唐朝的時候學習中國優秀的文化,雖然在明朝的時候有一些小叛逆,但還是被萬曆皇帝治的服服帖帖。明治維新的日本重新煥發生機,軍國主義橫行,日本發動戰爭的原因可以總結以下三點:

1.維新派思想家吉田松陰的影響

中日修昔底德陷阱——甲午戰爭,明治維新和同治中興的競技

吉田松陰——日本早期思想解放者同時奠定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基調。學生有久坂玄瑞,高杉晉作,伊藤博文

一旦軍艦大炮稍微充實,便當開拓蝦夷……曉諭琉球,使之會同朝覲;責難朝鮮,使之納幣進貢;割南滿之地,收臺灣、呂宋之島,佔領整個中國,君臨印度。 ——《日本軍國主義》

吉田松陰是長州藩的武士,雖然在明治維新之前就已經去世但是他的思想卻影響了整個日本。無論是日本總理伊藤博文,還是陸軍之父山縣有朋都是他的弟子。這些人也貫徹了他侵略並戰勝中國的思想,並制定為近代日本的國策。甲午戰爭便是進攻朝鮮是發生的戰爭,也是日本稱霸亞洲的第一步。

2.經濟危機需要緩解國內矛盾

1890年日本政府發生經濟危機,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完成,貨物滯銷。同時國內封建殘餘勢力與社會矛盾尖銳,這使得以日本天皇為首的統治階級急於對外擴張。

當時的日本本身就處於動盪之中,向外擴張轉移矛盾成為當時日本的不二選擇。恰逢此時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日本軍隊藉口進入朝鮮在幫助鎮壓。但是朝鮮政府害怕日本軍隊鳩佔鵲巢於是也向宗主國大清國求援,此時的日本開始蓄意挑釁,1894年光緒帝對日宣戰。

3.修昔底德陷阱

這一命題,是由古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在闡述公元前 5 世紀在雅典和斯巴達兩國發生的戰爭時提出來的。修昔底德總結說,“使得戰爭無可避免的原因 ,是守成大國與新興大國之間的矛盾導致的,遏制與反遏制的決裂。”經過明治維新的日本煥然一新想要取代大清成為東亞的霸主,那麼作為守城大國的中國如新興大國日本必然有一戰,而這一戰就是甲午戰爭。

中日修昔底德陷阱——甲午戰爭,明治維新和同治中興的競技

修昔底德陷阱

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的必然性

1.中日雙方國情:中劣日優

我國斷然先發制人,制訂進取計劃,謀求國家他日之安寧與幸福,實今日之最大急務也.於清國之可乘之機,乃歐洲或中亞戰亂之時。現在磨刀以待時機,最為重要。——《清國征討方略》

早在1855年吉田松陰提出入侵中國的主張,到1887年日本參謀部制定了《清國征討方略》,所以這場戰爭對於日本說是蓄謀已久的。大清朝怎從來沒有將日本放在眼裡,或者說從來沒有將日本作為假想敵。清朝雖然在鴉片戰爭中敗於英國,但是當時的大清朝只認為只是器物的問題,所以在同治中興的時候興辦軍事工業,師夷長技以制夷,則就使得大清在應對日軍挑釁的時候倉促應戰。

中日修昔底德陷阱——甲午戰爭,明治維新和同治中興的競技

甲午之戰——日軍入侵,來勢洶洶

“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 ——李鴻章

日本民族意識的覺醒,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建立了穩定的政權,同時“一君萬民論”的施行使得日本形成人人平等,所有國民都有國事參與感。

同時日本在明治維新的時候教育機關頒佈《考育敕語》,灌輸武士道,忠君愛國等人思想,這其實都使得日本的中央集權從形式提升到思想,軍國主義思想的灌輸使得甲午戰爭時日軍一往無前。相較於日本民族意識的覺醒,中國在同治中興的時候提高科舉的錄取率,進一步禁錮了是知識分子的思想,甚至在甲午戰爭的時候還出現了清朝百姓爭先恐後給日軍做苦力的情況

2.中日雙方軍力:中弱日強

更可憐者,將校雖有文官、武官,皆不懂任何兵學,只圖利己。由此可知,將校實無指揮此兵臨陣對敵之技。此40 萬兵員配置於十倍於我國之面積上,道路粗劣,交通不便,即使一方告急,也不能從鄰省調兵。 ——《清國征討方略》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軍隊的高級將領都經過本國軍事學校學習,或者留學西方進行軍事考察,而中國的將領多事行伍出身的武夫,沒有經過現在軍事的培訓,那些武備學堂出來的學生卻沒有指揮權力。清軍在學習了西方的技術之後,卻沒有會靈活運用的將領。丁汝昌作為北洋水師提督沒有經過海軍專門訓練,很難制定正確的策略以及和陸軍聯動,同時當全國的其他軍士軍很難馳援,最後惜敗日本。

中日修昔底德陷阱——甲午戰爭,明治維新和同治中興的競技

中日甲午戰爭——雖有心殺敵,但無可奈何

總結

中日甲午戰爭表面上看來是一場軍事對抗,但是其實是一種改革制度的硬碰硬。明治維新和同治中興,兩種不同的改革方向使得中日就此分道揚鑣,甲午戰爭成為中兩國的“修昔底德陷阱”,日本取代中國成為東亞的霸主。

明治維新的改革深入骨髓,這場戰爭使得失敗使我們開始學習日本的明治維新,這才有之後的維新變法,辛亥革命。雖然甲午戰爭的失敗使得中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但正是這場戰爭使得我國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中華民族也開始了自己的民族救亡運動。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我是夏目愛看書,學習歷史增長見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