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中日修昔底德陷阱——甲午战争,明治维新和同治中兴的竞技

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和日本都处于封建社会,同样是遭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同样是武力反抗遭到“毒打”,同样是采用制度进行改革,但是在十九世纪末的甲午战争中却以《马关条约》宣告中方失败而告终。作为战败国的中国陷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而日本却趁机取代中国成为东亚的霸主,从明治维新和同治中兴就可以看到这场战争的必然性。

中日修昔底德陷阱——甲午战争,明治维新和同治中兴的竞技

马关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前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同治中兴的一场改革比拼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国家纷纷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工业产量的上升使得这些西方国家迫切的需要原料和市场。英国,法国,美国纷纷开始了自己的殖民运动,此时的东亚各国都处于封建社会,这对于资本家来说是一片巨大的“肥肉”,于是列强开始蠢蠢欲动,用武力打破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美梦。

1.日本的明治维新

1853年美国的佩里舰队打开了日本的大门,江户幕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神奈川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港口并予以最惠国待遇。美国的成功入侵之后便是英法接踵而来,日本为应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下级武士揭竿而起逼迫幕府将军“大政奉还”进行改革。

明治维新的改革模板便是由坂本龙马提出的船中八策,日本开始了变法图强。

中日修昔底德陷阱——甲午战争,明治维新和同治中兴的竞技

明治维新

天下政权还于朝廷,政令应当出于朝廷;设上下议政局,置议员以参万机,展公议以决万机;公卿诸侯,以致天下人才,举其有能,并且赐官晋爵,以为顾问,另削有名无实之官;广棌公议以交外国,检讨规约以定其当;复核古有之律令,撰定完善之法典;扩张海军;置亲兵以卫帝都;金银货物等市易之事,应参照外国,定其宜当之法。 ——《船中八策》

“大政奉还”重新将权力还归天皇,建立议会制度制定宪法,成立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效仿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光纳天下贤才,日本政府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发展义务教育。在社会体制上废除封建时期“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实现形式上的人人平等,同时稳定物价维持社会秩序。吸收《海国图志》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发展海军实力。明治维新使得日本摆脱民族危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2.中国的同治中兴

英国为了挽回贸易逆差向中国输入鸦片,在道光皇帝的应允之下林则徐发动禁烟运动,最后中英矛盾上升为战争。鸦片战争的失利,中方被迫签署《南京条约》,与此同时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席卷半个中国,在内忧外患之际,清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开始了决定改革图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洋务运动。

中日修昔底德陷阱——甲午战争,明治维新和同治中兴的竞技

同治中兴

  • 维护国家秩序,收编武装力量,围剿太平天国势力
  • 进行经济修复,降低农村赋税,鼓励耕种发放粮种,安抚百姓。
  • 大兴科举制度,增加科举录取人数笼络人才
  • 洋务运动,在外交方面和外国列强共同合作

"曾氏同治元年五月七日日记,详论洋务,谓:“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云云。" ——《国史大纲》

同治中兴最主要的改革还是洋务运动,提出“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就是采用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中国也开始引进西方的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建立北洋水师,创办民用企业,创建新式学堂。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发动的非正义性的入侵战争,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日本迫不及待的向中国发动战争呢?从历史上来看,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不是中国的队手,在唐朝的时候学习中国优秀的文化,虽然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些小叛逆,但还是被万历皇帝治的服服帖帖。明治维新的日本重新焕发生机,军国主义横行,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可以总结以下三点:

1.维新派思想家吉田松阴的影响

中日修昔底德陷阱——甲午战争,明治维新和同治中兴的竞技

吉田松阴——日本早期思想解放者同时奠定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基调。学生有久坂玄瑞,高杉晋作,伊藤博文

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日本军国主义》

吉田松阴是长州藩的武士,虽然在明治维新之前就已经去世但是他的思想却影响了整个日本。无论是日本总理伊藤博文,还是陆军之父山县有朋都是他的弟子。这些人也贯彻了他侵略并战胜中国的思想,并制定为近代日本的国策。甲午战争便是进攻朝鲜是发生的战争,也是日本称霸亚洲的第一步。

2.经济危机需要缓解国内矛盾

1890年日本政府发生经济危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货物滞销。同时国内封建残余势力与社会矛盾尖锐,这使得以日本天皇为首的统治阶级急于对外扩张。

当时的日本本身就处于动荡之中,向外扩张转移矛盾成为当时日本的不二选择。恰逢此时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军队借口进入朝鲜在帮助镇压。但是朝鲜政府害怕日本军队鸠占鹊巢于是也向宗主国大清国求援,此时的日本开始蓄意挑衅,1894年光绪帝对日宣战。

3.修昔底德陷阱

这一命题,是由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在阐述公元前 5 世纪在雅典和斯巴达两国发生的战争时提出来的。修昔底德总结说,“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 ,是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的矛盾导致的,遏制与反遏制的决裂。”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焕然一新想要取代大清成为东亚的霸主,那么作为守城大国的中国如新兴大国日本必然有一战,而这一战就是甲午战争。

中日修昔底德陷阱——甲午战争,明治维新和同治中兴的竞技

修昔底德陷阱

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的必然性

1.中日双方国情:中劣日优

我国断然先发制人,制订进取计划,谋求国家他日之安宁与幸福,实今日之最大急务也.于清国之可乘之机,乃欧洲或中亚战乱之时。现在磨刀以待时机,最为重要。——《清国征讨方略》

早在1855年吉田松阴提出入侵中国的主张,到1887年日本参谋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所以这场战争对于日本说是蓄谋已久的。大清朝怎从来没有将日本放在眼里,或者说从来没有将日本作为假想敌。清朝虽然在鸦片战争中败于英国,但是当时的大清朝只认为只是器物的问题,所以在同治中兴的时候兴办军事工业,师夷长技以制夷,则就使得大清在应对日军挑衅的时候仓促应战。

中日修昔底德陷阱——甲午战争,明治维新和同治中兴的竞技

甲午之战——日军入侵,来势汹汹

“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 ——李鸿章

日本民族意识的觉醒,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了稳定的政权,同时“一君万民论”的施行使得日本形成人人平等,所有国民都有国事参与感。

同时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时候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武士道,忠君爱国等人思想,这其实都使得日本的中央集权从形式提升到思想,军国主义思想的灌输使得甲午战争时日军一往无前。相较于日本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在同治中兴的时候提高科举的录取率,进一步禁锢了是知识分子的思想,甚至在甲午战争的时候还出现了清朝百姓争先恐后给日军做苦力的情况

2.中日双方军力:中弱日强

更可怜者,将校虽有文官、武官,皆不懂任何兵学,只图利己。由此可知,将校实无指挥此兵临阵对敌之技。此40 万兵员配置于十倍于我国之面积上,道路粗劣,交通不便,即使一方告急,也不能从邻省调兵。 ——《清国征讨方略》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军队的高级将领都经过本国军事学校学习,或者留学西方进行军事考察,而中国的将领多事行伍出身的武夫,没有经过现在军事的培训,那些武备学堂出来的学生却没有指挥权力。清军在学习了西方的技术之后,却没有会灵活运用的将领。丁汝昌作为北洋水师提督没有经过海军专门训练,很难制定正确的策略以及和陆军联动,同时当全国的其他军士军很难驰援,最后惜败日本。

中日修昔底德陷阱——甲午战争,明治维新和同治中兴的竞技

中日甲午战争——虽有心杀敌,但无可奈何

总结

中日甲午战争表面上看来是一场军事对抗,但是其实是一种改革制度的硬碰硬。明治维新和同治中兴,两种不同的改革方向使得中日就此分道扬镳,甲午战争成为中两国的“修昔底德陷阱”,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东亚的霸主。

明治维新的改革深入骨髓,这场战争使得失败使我们开始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这才有之后的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虽然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但正是这场战争使得我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中华民族也开始了自己的民族救亡运动。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我是夏目爱看书,学习历史增长见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