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三十年前那場貿易戰

“修昔底德陷阱: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認為,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

而現今的傳統意義的戰爭很難爆發,但是在雙邊貿易上的戰場,硝煙正在瀰漫!而上一場大國之間的“修昔底德陷阱”,就發生三十年前的日本。

我們來回放這一段時空場景,剖析下這個曾經的二戰戰敗國,這個戰後迅速崛起、近乎匹敵美國的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經濟遭受到了嚴重的摧毀。在反法西斯盟國和日本人民的要求下,各方紛紛呼籲美國佔領日本當局來主持。1945年,美國政府發佈了兩個文件,闡明瞭佔領和改造日本的目標與政策。之後就開始了對日本政治、經濟、教育、農地等各個方面進行全面深入的改革。日本在1955年加入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後逐步實行“走出去”戰略,並隨著日本製造業的迅速崛起,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與美國頻繁發生貿易摩擦。

美日三十年前那場貿易戰

杜魯門總統展示《投降後初期美國對日方針》

由於戰後金融資本的支持和來自美國先進技術的引進,日本經濟特別是工業製造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之後的二十多年,正是由於美國強大的金融和技術支持,日本飛速發展,成為全球重要的加工製造出口大國,一舉成為發達國家。但是,日本真的強於美國麼?不不不,你啟動資金來自美國,你的技術來自美國,你怎麼可能狂妄到踩在美國的頭上呢?

第一輪貿易摩擦起始於紡織品爭端。由於日本紡織品的快速發展,其從1950年代開始搶佔美國市場,出口及市場佔有額逐步提高,對美國本土紡織品製造業形成威脅。為了迴避矛盾,日本接受美國政府要求,實施了對美國出口的自願限制,並且在1971年簽訂“日美紡織品協定”。

日美貿易摩擦並未就此止步,在進入上世紀70年代後,日本鋼鐵行業接棒紡織行業,日美在鋼鐵領域開始爭端不斷。在1970年代成為對美出口主力,並遭到美國鋼鐵行業工會的強烈狙擊,1977年美國發起反傾銷起訴,最終以日本”自願限制出口“的妥協而告終,日本鋼鐵業在10年內被迫3次自主限制對美出口;1970年開始,日本家電行業開始崛起,在70年後期接棒鋼鐵行業,巔峰時對美出口佔彩電出口的90%,囊括三成美國市場份額。1977年美日簽訂貿易協議,日本“自願限制出口”。

最為激烈的貿易摩擦發生在汽車行業。1978年,美國從日本進口的汽車佔汽車總進口的80%,日本汽車在美國市場的佔有率高達20%。來自日本的競爭使得美國政府不得不為本國汽車行業提供10億美元的補助。1979年,美國政府要求日本完全開放日本的汽車市場,日系汽車製造商在美國建廠以及自願接受出口規模限制。1980年5月,日本政府統一減少對美汽車進口關稅,並在1983年同意將對美出口汽車輛數設定上限,1981年的出口上限為168萬輛,1991年為230萬輛。

除了汽車領域的貿易摩擦,1970年到1980年,彩電、半導體、電腦、電話等電子產品也被捲入日美貿易紛爭。美國不斷對日本實行貿易限制的同時,日本也同樣限制來自美國的農產品進口,包括牛肉、有機食物等。

到了1985年,美國由於實在無法承受巨大的國際收支不平衡,於是,美日法英德五國央行和財長召開了《廣場協議》,強迫日元大幅度升值。

美日三十年前那場貿易戰

但跟一般人想象的不一樣的是:日本的失敗,90%是由日本人自己的戰略失誤而造成,美國的直接打擊只佔其中10%。在歐美軍事界一直對於日本有這樣一種評價:“長於戰術,短於戰略”,用中國人的大白話來講,就是“算小賬特別清楚,算大帳總是糊塗”。

1.美國發起的貿易戰,聲勢浩大天雷滾滾,事後證明並沒有阻止日本相關產業的崛起,美國貿易不平衡問題也並沒有得到解決。

2.廣場協議後,日元升值導致貿易順差減少,經濟通脹雙雙下行,為了提振內需對沖貿易戰,日本採取了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最終造成瘋狂的地產泡沫。

《資治通鑑》裡有句箴言:鑑古知今,以史資政。老一輩經常講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的社會,其實很多事情都是輪迴演繹。不管是中央提出的供給側改革,還是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戰略,還是目前所爆發的貿易戰,你都能在各個國家的歷史中尋找到相類似的答案。

有很多相似,但也有不少不同。

美日三十年前那場貿易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