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三場經典「貿易戰」,每次都改變歷史走向

中國古代三場經典“貿易戰”,每次都改變歷史走向

貿易戰的新聞,每次發生都吸引眼球,常見搶了各大媒體的頭條,圍觀群眾的討論也七嘴八舌,常比戰爭新聞還熱鬧。但細看歷史就知道,這件熱鬧事兒,絕非鬧著玩。

比如中國古代史上三次低調的“貿易戰”,別看沒有硝煙,卻都是真金白銀狠砸,不動聲色的招數博弈,後果往往比千軍萬馬震撼,甚至幾百年王朝的歷史走向,都是因此定局。

一:管仲買鹿,“買”出個春秋霸主

自從周平王東遷起,春秋時代大幕拉開,原先乖乖做小弟的各路諸侯,開始你爭我搶打破頭。國國君齊桓公更是滿懷大志向,任用名臣管仲為相,一心富國強兵,瞪圓了眼睛要爭春秋霸主。誰知剛收拾了幾家小弟,對面立刻跑來重量級強敵:楚國!

中國古代三場經典“貿易戰”,每次都改變歷史走向

此時的楚國,也正是實力如日中天時,與老牌強國齊國一樣,堪稱當時春秋列國裡,實力頂級的“猛獸”。但霸主的位置只有一個,兩家“猛獸”血拼一場?以齊桓公的話說,那真是“恐力不能過”,輸贏真心不好說。其實就算能打贏,十有八九也是慘勝,倆家拼到兩敗俱傷。霸主的位置,恐怕就得讓別人撿現成。不拼?彼此互相不服,爭霸照樣沒影。

就在齊桓公嚴重糾結時,為他鞍前馬後忙活的名臣管仲,卻一句話輕鬆破解:“公貴買其鹿。”——別擔心國君,咱不用兵器,砸錢買鹿!

於是,正當眼睛噴火的楚國磨刀霍霍,時刻準備迎接血拼時,卻驚訝看見了對面興高采烈的“齊國採購團”,全是大車小車拉著銅錢,進了楚國境內就瘋狂“血拼”,見著楚國的鹿鳥動物就果斷爆買,簡直邊走邊砸錢。連楚王都樂瘋了:楚國各地父老鄉親,給我立刻扔下農田去抓鹿,要用楚國活蹦亂跳的野生動物,狠宰齊國採購團。

中國古代三場經典“貿易戰”,每次都改變歷史走向

如此一頓血拼加狠宰,楚國足足“宰”了齊國兩千萬銅錢,官府民家都是銅錢滿倉。正當楚王滿臉樂開花數錢時,緊接著的事兒卻傻了眼:這三個月楚國一直忙著抓動物“宰”齊國,田裡的莊稼都荒了。眼看著大小糧倉都見底,楚國上下抱著銅錢餓得眼發花。幾處毗鄰齊國的邊陲要地,更是陸續爆發動亂。眼看強大的楚國,就要在內外交困裡揭不開鍋。連呼上當的楚王,為了從齊國換糧食,只能乖乖低頭,把齊桓公捧上了霸主寶座。

“春秋五霸”的歷史,“尊王攘夷”的輝煌畫卷,就此正式啟動。確切說,就是管仲這場“砸錢買鹿”的貿易戰,漂亮打出來的。

中國古代三場經典“貿易戰”,每次都改變歷史走向

二:北宋紙幣,歪打正著的重大收穫

管仲買鹿的經典妙筆,歷代都極受推崇。到了商品經濟發達的宋代,仰慕者更非常多。但事實證明:仰慕容易,有樣學樣,卻是高風險。為此吃了苦頭的,就有宋太宗趙光義。

宋太宗登基時,正是大宋嚴重缺錢的時候,大宋南北百業待興,外邊的遼國卻鬧得歡,戰場上被遼國虐打過多次的宋太宗,找錢找得急紅眼,卻突然一拍腦袋:沒錢?那就打場“貿易戰”弄錢!

於是,這宋太宗拍腦袋制定的“貿易戰”戰略,真個就高調頒佈天下,矛頭直指彼時大宋富庶的蜀地:蜀地百姓從此以後的完糧納稅,不再是過去那樣只交實物,而是要繳納部分銅錢抵稅。且銅錢的繳納比例,更是逐年增高。乍一看去,交實物和繳稅沒區別,實際一操作,卻是如意算盤——蜀地百姓要交銅錢,只能拿辛苦收穫的農作物去官府兌換,每次都被悲慘盤剝。算盤打得精明的宋太宗,沒幾年就賺了大錢。

但就在宋太宗雄心勃勃,打算把這“成功經驗”繼續推廣時,公元993年,一聲晴天霹靂差點沒把他打暈:忍夠了的蜀地百姓揭竿而起,鬧出了席捲西南的空前大起義,持續兩年的戰亂裡,蜀地經濟遭受重創,人員財產損失慘重。初建的北宋王朝,更被折騰到內外交困,險些就提前關張。宋太宗一拍腦袋,就這麼給北宋挖了大坑。

而更意想不到的後果是:事後被宋太宗派去蜀地“填坑”的名臣張詠,在親眼看過了當地百業凋敝的慘狀後,竟又是一拍腦袋,以當地十六家富商為擔保,發行一種可兌換錢幣的紙券“交子”,輕鬆解決了蜀地窮山惡水貨幣攜帶不便的難題。慘遭重創的蜀地經濟,這下好似打了強心針,果然火速提振起來。宋太宗挖的這大坑,就這麼被這張叫“交子”的紙成功填平。

中國古代三場經典“貿易戰”,每次都改變歷史走向

而它接下來的影響,卻更比這次“填坑”大得多:以“交子”為代表的紙幣,成了兩宋貨幣裡的大黑馬,之後的角色越發重量級,甚至成了宋朝富庶經濟的重要助推,更深遠影響古代經濟史。“拍腦袋”的張詠,名號漂洋過海傳到近代英國,更收穫榮耀稱號:紙幣之父。

拍不拍腦袋並不重要,別管多有創意的“貿易戰”,尊重經濟規律,才是王道。

中國古代三場經典“貿易戰”,每次都改變歷史走向

三:張居正的鐵鍋買賣,結束北方百年戰亂

當然,“尊重經濟規律”這話,技術難度卻是從來高。有時考驗的不止洞察力,更有極度敏銳的經濟嗅覺。比如明朝閣老張居正。

這位明朝大改革家初入內閣時,正是北方狼煙四起的明朝隆慶年間,韃靼部落連年侵擾長城沿線,北方邊關戰亂不停。好在張居正等名臣們嘔心瀝血,一番整軍痛打加招降,總算迫使韃靼可汗阿勒坦認輸,乖乖接受了明朝的冊封。雙方更開始了長城沿線的“互市”貿易,戰亂二百年的北方草原終現和平。但張居正的腦筋卻依然緊繃:這和平,依然脆弱到兇險萬狀!

而當歡天喜地奔赴“互市”的韃靼人,熱情高漲求購各式中原的鐵鍋時,張居正的眼睛終於亮了:沒錯,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這韃靼人無比熱愛的鐵鍋貨物上,為百年和平大計,必須打場貿易戰!以張居正興奮的原話說:“制虜之機,就在於此!”

區區一口鍋,竟有如此重大的意義?事實證明,張居正沒看錯,至少整個十六世紀裡,

各路韃靼騎兵不要命的燒殺搶掠,就是為了一口鍋!

中國古代三場經典“貿易戰”,每次都改變歷史走向

自從敗退草原的元王朝土崩瓦解後,草原韃靼瓦剌兀良哈各部的手工業生產,就是一年不如一年。發展到十六世紀時,就連草原遊牧部落生火做飯的鐵鍋,竟都成了稀罕貨。以明朝長城沿線好些官員的驚訝感嘆說:韃靼騎兵有時入寇,常把所過之處老百姓家的鐵鍋席捲一空。有時被明軍追擊,急眼了搶來的財寶扔一地。唯獨不值錢的鐵鍋,卻是死抱著不撒手。簡直讓人難以理解。

但嗅覺敏銳的張居正,恰從這難以理解的現象裡,果斷髮現了韃靼人的致命弱點:和平能否持續,關鍵就要把鐵鍋貿易的主動權抓在手。於是,就有了張居正接下來,一個看似離奇,卻深謀遠慮的貿易戰謀略:開放互市後,韃靼人要買別的生活用具都好說,唯獨這鐵鍋,卻是隻允許賣給他們廣東特產的“廣鍋”,而且韃靼人只要買鍋,必須拿他們用過的舊鍋來換,否則多少錢也不賣。

這奇葩謀略,當時引得言官各種罵聲:您互市都開了,何苦多次一舉?

可事實上,這正是張居正的過人之處:為何只賣廣東鍋?因為其他類型的鐵鍋流入草原,難保韃靼人不會融掉後用來打造兵器,而熔鍊技術門檻極高的“廣鍋”,才真正叫大明朝賣得放心。至於“舊鍋換新鍋”?那更是張居正加的保險:有賣就有收,最大限度回收舊鍋,絕不叫一口鐵鍋用歪。

中國古代三場經典“貿易戰”,每次都改變歷史走向

這場不動聲色的“鐵鍋大戰”,在衝破種種阻力後,終於強硬推行下去。效果也果然如張居正所料,威脅互市和平的所有因素,被這鐵鍋一掃而空。昔日戰亂頻繁的長城沿線,此後近百年裡互市貿易紅紅火火,沿線百姓安居樂業,許多著名的商幫與貿易線路都應運而生。曾經的血腥戰場,就以這樣貿易共贏的方式,助推了明朝“隆萬中興”的輝煌!

敏銳的嗅覺,精確的洞察力,固然是打贏貿易戰的重要素質。但張居正化腐朽為神奇的妙筆卻更見證:共贏,才是所有貿易戰,最長遠的利益訴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