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後,光緒想遷都再戰,慈禧為何不允許?

光緒帝可以說是清朝皇帝中最慘的一個了,連末代皇帝溥儀結局都比他好。光緒4歲時被“兩宮太后”立為帝,1889年親政,9年後,“戊戌變法”失敗被慈禧幽禁在瀛臺,直到1908年駕崩。在位34年,一直處在慈禧太后的陰影下。

“甲午戰爭”後,光緒想遷都再戰,慈禧為何不允許?

不過,慈禧太后雖然霸道,但也不敢違背祖制,加上大臣的上奏直諫。1889年,慈禧太后不得不將權力還於光緒。當然,經過一系列的謀劃,光緒還是牢牢地掌控在慈禧手中,雖然權力比以前大多了。

剛好,在光緒帝親政的9年時間裡,發生了兩件大事“中日甲午戰爭”和“戊戌變法”,通過這兩件事我們能一睹光緒帝的“風采”。

甲午戰爭

很多人只知道,甲午戰爭失敗了,李鴻章去日本談判,簽訂屈辱的《馬關條約》,從此中日之間的實力此消彼長。同時,人們將矛頭指向慈禧,指責她將購買軍艦的錢拿去辦壽宴,戰爭失敗後又同意李鴻章割地賠款。其實,慈禧有點冤,辦壽宴的錢根本不能左右那場戰爭,而且支持和主導這場戰爭的是光緒皇帝,他才是第一責任人。

“甲午戰爭”後,光緒想遷都再戰,慈禧為何不允許?

1894年,光緒親政的第五個年頭,日本人來了。他們先揍了朝鮮,然後以朝鮮為據點謀求大清。對於日本的侵略,光緒不僅不怕心裡反而有點小高興了。這時有人會覺得光緒是不是傻,日本打過來了,還高興啥。光緒可不傻,他親政以來,一直想幹一件大事來證明他的能力,讓全國人看到他不是草包皇帝,他比慈禧強。正所謂“瞌睡來了有人遞枕頭”,日本人就是遞枕頭的人。

戰爭爆發前,朝廷分成“主戰派”和“主和派”,主戰派以光緒、戶部尚書翁同龢以及御史為主,而慈禧太后、李鴻章等老臣則主和,反對打。既然剛剛親政的光緒執意要大,慈禧太后也不好駁了他的面子,也沒有太過反對。甲午戰爭就在幼稚的光緒帝指揮下開打了,結果大家都知道,以日本大勝,清朝割地賠款結束。

所有人都有私心

當時,光緒24歲,正是年輕氣盛的時候,他希望一展宏圖,而戰爭是最好的方式。由於光緒一直被慈禧壓制,他需要這場戰爭來證明自己,更希望通過這場戰爭的勝利,來鞏固自己的權力,提升在臣民之中的威望,繼而徹底擺脫慈禧的控制。

“甲午戰爭”後,光緒想遷都再戰,慈禧為何不允許?

光緒之所以對戰爭如此樂觀,除了是他自小長於宮中,接受的都是“仁政愛民”這樣的傳統教育,對世界的格局,科技的發展一竅不通之外。對日本的印象還停留在“偏遠番邦,國小力弱”的階段。再加上御史言官的拍馬奉迎,更加助長了光緒的樂觀情緒。

主戰派中最大的勢力是御史言官,這些人同樣對時局一無所知,他們標榜高風亮節,評議時政,指斥當道,不與權貴同流合汙。這些人多半出自科舉正途,熟諳章句舊學,他們被稱為“清流黨”。比如戶部主事裕紱上奏:“日本偏僻處於東洋,全境不過中國一二省之大小,夜郎自大,輒欲奮螳臂以抗王師,此其自速滅亡”。御史葉應增上奏:“此次用兵,彼逆我順,彼曲我直,彼吞噬小邦,以殘暴逞,我救屬國,由仁義行”。

這些假大空的言論,唯一的用處就是迎合皇帝的心思,讓自己在皇帝面前有個好印象,為以後的升官發財鋪路。而真正關乎戰爭勝敗的,比如後勤、中日兩國軍力對比、官兵素質、軍艦強弱都隻字不提。這也反應出光緒是一個不切實際、容易受矇騙的人。

主和派以慈禧為首,還有李鴻章等一線官員,他們是洋務運動的參入和實施者。雖然大清以及通過洋務運動發展了幾十年,但他們知道與洋人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他們希望通過列強之間的相互牽制,通過列強調停阻止這場戰爭,以換來更多的時間讓大清成長,以及調配物資、發展軍事提前備戰。

對於頭腦發熱的光緒,本來慈禧只需要一道懿旨,一個訓斥,就能讓他冷靜。可偏偏相反,慈禧在小小的反對之後,就同意了這場戰爭。慈禧是知道中日之間的差距的,也知道這場戰爭,清朝必敗。她之所以不阻止,也是出於她的私心。光緒希望通過戰爭來打壓她,她何嘗不是冷眼旁觀準備看光緒的笑話。並且光緒的失敗就是她的勝利,戰爭失敗了證明年輕的皇帝不足以帶領這個國家走向強大,也證明她的攝政是對的。

“甲午戰爭”後,光緒想遷都再戰,慈禧為何不允許?

甲午戰爭是一場國運之戰,日本蓄謀已久,準備充分。清朝倉促應戰,日本以有心算無心,甲午失敗是必然的。

戰後,李鴻章與日方簽訂《馬關條約》,光緒帝認為割地太多拒絕簽字。同時全國愛國的官員舉人聯名上書希望與日本戰鬥到底,光緒看到了“希望”想通過遷都繼續與日本週旋。光緒此舉看似很偉大有骨氣,讓全國人民看到他是一個即使失敗也不放棄不屈服的形象。但慈禧一眼就看出了光緒的小心思,“遷都”無疑是架空她的權力,京城是她的老巢,只要在京城光緒就翻不了天。一旦出了京城,全國人民就只認皇帝,可不知這個老太后了。所以光緒在提出遷都建議時,慈禧一口拒絕,並讓軍機大臣孫毓汶拿著李鴻章從天津送來的和約稿本與奕訢等人共同逼迫光緒帝簽字。

甲午戰爭是國運之戰,失敗後大清從此一蹶不振。而光緒與慈禧並沒有吸取失敗的教訓,齊心協力一致對外,發展國家。相反,他們還在利用戰爭做爾虞我詐的鬥爭,實在是可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