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從檢閱北洋水師一事看慈禧、光緒、奕環之間的關係

曾經寫過涉及慈禧的“辛酉政變”與“甲申易樞”相關的文章,其中便提到了慈禧兩次事件過後分別和恭親王奕訢和醇親王奕環進入了政治聯盟的蜜月期,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慈禧追逐到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尤其是在甲申易樞過後,慈禧是真正的進入了自己的獨裁時代,成了晚清王朝說一不二的人物。

慈禧選擇醇親王奕環來代替恭親王奕訢主持朝政大局是有道理的,一來兩人之間除了叔嫂還有一層表親關係(慈禧的妹妹嫁給了奕環),二來奕環生性老實巴交,對慈禧唯命是從,沒有太多的心眼,所以頗得慈禧所賞識,於是,奕環在慈禧的幫挾下逐漸位極人臣,成為晚清政府的實權人物。

當然,慈禧生性的多疑就必然導致了她不可能會信賴任何人,也包括她這個妹夫。雖然奕環在慈禧面前一直唯唯諾諾,令得慈禧非常受用,可是慈禧仍然提防著奕環,不為其他,只因為他奕環是當今天子光緒的生父。

在電視劇《走向共和》當中有這樣一幕。

慈禧和光緒在談論關於北洋水師的事情,並且向光緒提及去北洋水師看看。光緒在聽到此事之後大為興奮,開始談吐自己欲效法祖先之事。其兩人之言論大體如下:

光緒:康乾盛世,聖祖高宗,或是御駕親征,或是多次南巡,才有了開疆闢土,國勢強盛。兒臣……兒臣正欲效法祖先,在兵事上親力親為,才不辱沒愛新覺羅氏之榮光。

慈禧:皇上說的好,不過親歷兵事,畢竟是個大事,該怎麼做,你讓我再琢磨琢磨。

《走向共和》:從檢閱北洋水師一事看慈禧、光緒、奕環之間的關係

其實,我們很容易就看出慈禧提出檢閱北洋水師只是放出一個煙霧彈,試探一下光緒罷了。不過光緒畢竟是個年輕人,不沒有讀懂慈禧的潛層意思,反而將自己的本意暴露在慈禧的面前,令慈禧更加防備。先不管光緒所提出的親歷兵事是否是出於什麼目的,單從他的這番話中就可以讀出不一般的味道,至少對於慈禧來說並不算的上是可喜的信息。

慈禧說的沒錯,兵事確實是一件大事體,當權者最為敏感的一個話題。自古槍桿子上出政權,光緒明白這點,慈禧更明白這點,所以慈禧由此便更加警惕光緒,畢竟不是親生的,所以慈禧很難從心裡認同和信任光緒,難免也會有猜忌之心。

果然,光緒還是沒有等到慈禧要自己陪同去檢閱北洋水師的消息,因為慈禧將這件事情交給了光緒的生父奕環去辦了。按照慈禧自己的說法,奕環是代天閱兵的不二人選。不過,慈禧並非就直接挑明瞭和奕環說讓他去北洋水師閱兵,而是套路了一下他。

一開篇,慈禧就挑明瞭問“皇上想去北洋水師看看,七爺知道嗎?”奕環也是個久居宦海,精明老練之人,怎麼能聽不出這慈禧的言外之意。在此種情形之下,無論是知道與否,都必須矢口否認,別無他法,否則只能給醇親王府帶來巨大的災禍,也會將光緒拖入深淵。因為奕環一旦說了知道此事,那就代表他這個做父親的和光緒仍然來往密切,這對於慈禧來說無疑是一個需要警惕的信號。皇帝深居宮廷,你奕環雖說是皇帝生父,但總歸是作為臣子的,而且光緒以過繼於慈禧名下,難道你還要爭兒子不成?

《走向共和》:從檢閱北洋水師一事看慈禧、光緒、奕環之間的關係

奕環的回答令慈禧大為滿意,奕環還是那個奕環,並沒有因為兒子是皇帝便得隴望蜀。也正是因為得到了這個答覆,慈禧才決定按計劃將檢閱北洋水師的任務交到奕環的手上。

不過,奕環在得知慈禧交給自己這樣一個任務之後連忙推託,稱自己只想抓緊時間給慈禧修園子,實在沒有什麼精力去代天閱兵,其誠惶誠恐之情溢於言表,好像自己極不願意接受這份差事一般。

對於奕環拒絕此事是出於真心還是假意,尚難定論。不過,筆者個人認為,以醇親王明哲保身、安分守己的心性,他極有可能是真的不願意涉入其中。別看這代天閱兵是一件多麼風光的事情,可是其中所擔負的干係也頗為龐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醇親王作為皇帝的生父,作為滿清政府的二把手,其身份的敏感性使得不知道有多少雙眼睛盯住自己,所以,奕環容不得自己有半點失誤,而不讓自己產生錯誤最好的辦法就是不作為。不過,可惜慈禧要的就是奕環的這種態度,你越是不想做事就越是要讓你有事可做,所以奕環光榮的被接受這一使命。

當然,光有奕環此前的表現並不夠,很顯然慈禧並沒有因此就放心的讓奕環輕鬆上路,而是派了自己心腹太監李蓮英跟著奕環,以達到監視奕環的目的。當然,慈禧並沒有直接的就讓奕環帶上李蓮英,因為在慈禧給奕環交代了任務後,李蓮英便有了動作,並且慈禧在口頭上念著路途遙遠,身體為重的說法,其暗示之程度猶如隔紙,她相信奕環非常明白自己的意思。果然,都到了這個份上,奕環還哪裡能夠不明白慈禧之意,果斷的要求帶上李蓮英。

《走向共和》:從檢閱北洋水師一事看慈禧、光緒、奕環之間的關係

從以上種種來看,慈禧對對光緒和奕環是極為不信任的,所以才用檢閱北洋之事來探查這父子二人是否有意涉及兵事,因為檢閱北洋水師必然能夠起到收攬兵心之作用,使得那些受閱之官兵能夠初識國家上層領導之面孔。

可惜,光緒年輕氣盛,雖有帝師翁同龢之教導,卻總歸是口頭之談,無親歷之實,所以很難讀懂慈禧之心機,在慈禧放出煙霧彈之後便直接將自己的心跡在慈禧面前表露無遺。反觀其父奕環,深知慈禧之秉性,以退為進,所以方得慈禧些許信任,將這番差事交予其手。雖說奕環有些是遵循於本心,不願意出頭露面的成分在其中,可是從其於慈禧交際時的言談舉止來看,就算是奕環有心也會表現出無意,因為這時候的他已經是一位頗為成熟的政治人物,身處政局,將自己內心之想法表露於他人此乃大忌,所以,出色的政治人物大多都是一名出色的演員。在慈禧當權之際,對奕環來說,惟有避世,方能保身。

不過,奕環終究只是一個政治人物,而稱不上一個政治家。因為在他檢閱水師之後,興從中來,臨時起意,作了一首詩,為他自己埋下了禍端,其詩為:

雕弓玉帶出天閶,士女如山擁繡襄。

照海旌旗搖曳影,切雪戈望耀榮光。

同攜禁旅嚴千帆,羅拜夷酋列幾行。

鴻飛九天齊讚頌,力辭黃屋福威揚。

奕環可能是忘記了自己的老祖宗曾經大搞文字獄,亦或者是離開了慈禧後身心大悅,所以在作詩時意氣風發,絲毫沒有以往的小心謹慎。一般來說,詩詞往往是由景抒情,展現作詩人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而奕環此詩卻正好能夠展現他心中所想。於是,同行的李蓮英便直接將此彙報給了慈禧。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慈禧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同攜禁旅”四個字上,大為惱怒。

在奕環回到宮中和慈禧彙報此行所獲,便受到慈禧鋪天蓋地的責罵。稱奕環的本心終於暴露出來了,令奕環大為驚恐,一時不能自己,昏了過去。

《走向共和》:從檢閱北洋水師一事看慈禧、光緒、奕環之間的關係

當然,從史實來看,此詩皆是出自於李鴻章所作《丙戌四月隨醇邸巡海呈教》,不過我們姑且論作劇情需要。因為從劇中的細節可以知道,李鴻章在聽到奕環所做之後,前兩句免不了拍須遛馬,但是聽到後兩句之後便開始沉默的看向奕環,思緒萬千不知其所想,也許他很清楚奕環此詩定會為其帶來大禍。

從檢閱北洋水師一事看來,慈禧對光緒和奕環時時刻刻都在提防著,深怕這兩父子什麼時候就架空了自己的權力。而光緒和奕環則一直生活在慈禧的陰影當中,惶惶不得終日。所以在奕環臨終之際告訴自己後輩,千萬不要貪戀王權富貴,正所謂家大業大禍也大是也。不過,天命如此,造化弄人,最終醇親王府仍然出了清朝乃至封建王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而溥儀的命運,恰是如此的離奇曲折,比起光緒來有過之而無不及,當然,此為後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