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中日之間關乎國運的較量,經此一役,日本開始稱霸亞洲

文|鄔斯大人 閱讀用時3分鐘


歷史的烽煙早已被吹散,甲午之痛依舊不堪回首。

19世紀60年代,亞洲三個國家先後開啟了近代化改革,它們分別是晚清洋務運動、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然而,相比於日本的上下一心的積極進取,中俄則顯得被動、消極許多。

甲午戰爭,中日之間關乎國運的較量,經此一役,日本開始稱霸亞洲

日本自黑船事件後,迅速認識到西方的強大,力主向西方全面學習。其維新改革幾乎涉及各個方面,經濟、軍事、政治、文化等皆囊括其中。反觀當時的清政府,更多隻是經濟、技術上的模仿和學習。大清開明的高級官僚堅信中西之差在於器物,所以洋務派領袖李鴻章、曾國藩等人均主張學習西方的工業技術和商業模式,從而強國強軍,禦敵於國門之外。

在中日這兩場關乎國運的改革中,雙方都建立了近代化的新式軍隊。晚清的軍事改革更多是用來自強和自保,日本除此之外還有其對外擴張的政治野心。它深諳自己的弱點和不足,所以相比封閉、自大的對手,其改革的動力和緊迫性更加強烈。

甲午戰爭,中日之間關乎國運的較量,經此一役,日本開始稱霸亞洲

歷經30年的鐵腕改革,日本已經由一個落後的封建國家迅速轉變為具有近現代社會雛形的資本主義新興國家。政治上的集權和君主立憲取代了逐漸落伍的幕府統治,一切新興的東西在這片土地建立起來,整個國家也欣欣向榮,夾雜其中的則是日益膨脹的野心。

信心膨脹的日本再也不願意遮遮掩掩,在得知晚清建立了號稱亞洲第一的強大海軍後,日本不甘其後,力爭要一決雌雄。

1894年,日本兩路出擊,陸軍大舉侵略朝鮮,清廷震驚。緊接著,日本聯合艦隊迅速開進黃海鴨綠江出海口西的“大東溝”,日本已經決定放手一搏,甲午海戰爆發。此次戰役,晚清政府投入艦艇12艘,日本也是12 艘,但是北洋水師的艦艇質量、總噸位、火力配置就不如日本聯合艦隊,綜合火力上,日本更是北洋水師的近三倍。黃海海戰前後持續5個多小時,北洋艦隊損失巡洋艦5艘,受傷4艘,日本則是4艘受傷,戰爭最後以北洋水師大敗而告終。

除了海戰的失敗,平壤戰役清軍也不敵日軍,潰敗之後,日本趁勢佔領了朝鮮全境,不久日本又攻下中國的旅順、威海,並於1894年11月在旅順進行大規模屠殺,血洗全城。

經此一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清政府再也無力抵擋日本的進攻。甲午戰爭是日本明治維新後第一次對外大規模的戰爭,也是第一次對華戰爭的勝利,這極大的增強了日本軍民的信心,也讓日本軍國主義勢力得到民眾巨大支持。

甲午戰爭,中日之間關乎國運的較量,經此一役,日本開始稱霸亞洲

甲午戰爭的失敗,讓日本放棄了對華最後的敬畏之心和學習之心,堅定了其“脫亞入歐”的政治目標,更堅定了日本對外擴張、稱霸的野心,日本軍國主義的獠牙暴露無遺。

巨大的勝利讓狂妄的日本在甲午戰爭後稱霸亞洲,堅定的走上了對外侵略和擴張的道路,而此後中國的領土割讓和戰爭賠款更讓日本的政治野心急劇膨脹,1887年的稱霸計劃似乎正在成為現實。

而它的下一步,將是得到整個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