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海軍盡力了!我們被自己人打敗了

甲午戰敗,非戰之罪也,至少海軍打的夠英勇,夠頑強,海軍盡力了!對於120多年前的這場戰鬥,從國家到民間,從學術到野史,總結與反思不計其數。125年來我們仍然以極大的熱情來研究它,究竟何以如此,其歷史邏輯何在?

李中堂的無奈:一個人的戰爭

以一人敵一國,這幾乎是對李鴻章與甲午戰爭最準確的評論。

自清政府實行洋務運動以來,從中央到地方所發起的是一場主動引領國家現代化的改革,在中央,這場改革的領袖是恭親王奕訢,在外的封疆大吏中當推李鴻章。後來恭親王被西太后罷黜,引領國家近代化改革的人物,只剩下一個李鴻章。

甲午戰爭:海軍盡力了!我們被自己人打敗了

與中國同時起步的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國力大增,中國的現代化轉型遇到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日本這個民族自古以來就有一個特點,好戰。看到曾經的老師中國在近代被希望的堅船利炮打的如此狼狽,如今兩國又同時實行近代化改革,於是乎藉助一場戰場來分出勝負,成為判定強弱的一種手段。當1874年日本侵臺失敗之後,日本的野心被刺激了。

與之相反的,是清政府內部主戰派在光緒皇帝的支持下形成的強硬派,他們希望過去的各種矛盾,由此能夠徹底解決。

在這樣的多重含義與訴求的情況下,無論李鴻章如何的明白自己以及國家的實力不濟,無論多麼難,這仗必須打,而且是逃避不掉的。

甲午年對李鴻章而言,他面臨幾大矛盾:首先是日本的挑釁,而且意志堅決,這是必須面對的事件;其次是自己麾下的北洋艦隊實力不濟,六年未添一條艦,這是事實;第三,中央政府裡邊西太后剛剛將全力交給光緒,如何確保政權的平穩過渡,從光緒到他的親生父親醇親王,再到他的老師翁同酥乃至各地的督撫大員都是一等一的重大政治問題,誰也不敢馬虎。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李鴻章儘可能的拒絕出兵、保船避戰,成為唯一的一條無奈的選擇,自然也就不難理解。

但李的意見並未成為朝廷的選擇,親政的光緒需要一場勝利來鞏固自己的統治,不知實力的清流一味的鼓動開戰。在這樣的情況下,清廷告誡李鴻章,現在形勢已將決裂,不可挽回,朝廷主戰,你李鴻章身負重任,諳熟兵事,斷不可意存畏懼,須迅速進兵,若顧慮不前,貽誤事機,為你是問。有了朝廷的嚴令,前邊就是刀山火海,李鴻章也必須跳了。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一句,此時的中國難道就找不出一個會打仗的麼?那個和北洋同時起步的南洋難道就坐視不管麼?這個還得從晚清時中央與地方關係重組說起,不瞭解新國情就無法解釋李當時的處境。

甲午戰爭:海軍盡力了!我們被自己人打敗了

太平天國、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的國家軍隊沒有能力擔負起攘外和安內的重任,取而代之的是曾國藩的湘軍崛起,鄉勇的出現使得傳統的“軍為國有”,變成“兵為將有”,在平亂期間只要有兵有將都會被賦予督撫的官銜,以兵權授予實權進而獲得地方行政和財務大權是晚清中國政治的特色之一。淮軍出身的李鴻章作為這種結構的典型人物,手中握有新式的淮軍和北洋海軍,那麼當戰事爆發的時候,自然就會認為這是北洋的事,戰爭在他那邊,與我無關,自然就使得南洋水師自始至終處於旁觀的位置。內無援兵,自身實力不濟,這種結構之下,避戰以求自保,成為理性的選擇。

但是在中央,作為清流派的領袖翁同酥一次又一次的掀起“進攻”的狂潮,他是清廷中強硬的主戰派。作為光緒的老師,翁同酥必須為自己的學生解決中央威力不足以統攝地方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對內,面對慈禧,如何獲得實權,對外面對李鴻章等封疆大吏,如何立下天子的威儀進而重塑晚清日漸衰落的中央權威。

恰在此時,日本的挑釁,給了他們一個立威的機會。成功了,皇帝獲得了實權,足以證明其一代明君的崛起,足以獲得各地方對中央的傾心。

於是乎鋪天蓋地的各種奏章擺到了光緒的面前,言官們第一波攻擊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完成“主戰”的輿論導向,以清流黨領袖自居的翁同酥在這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所謂清流說白了就是罵洋務派,罵洋務,反對一切西化,和傳統的中國文人一樣以文筆發牢騷、進行攻擊。這批人一般是重禮法、崇儉德、嫉貪佞、惡鄙俗,道德上有潔癖,是自我修養的好榜樣,行為上好高談闊論評論時政,隔空觀物,容易與中國近代化形成強烈的衝突,往往不加選擇就極端的擺出對抗的姿態。

甲午戰爭:海軍盡力了!我們被自己人打敗了

在第一波攻擊目的達成之後,光緒皇帝決心開戰。清流們的第二波攻擊的目標就是李鴻章,不罷免此人決不罷休。李鴻章既然主和那他和中央的政策背道而馳,取而代之是必然的,但清流翁氏一派無人能扛起抗日的大任,於是一方面言官們在前方攻擊李鴻章年老昏聵、不知戰事,一方面翁師傅自己尋找新一輪的人事佈局。

未開戰遭自己人暗算,從根上講我們已經輸了。

戰爭的結果是,李鴻章失去了北洋艦隊,失去了在朝廷中的權利,從此被邊緣化,不斷受到朝中清流派的攻擊,直到1901年去世。世人只知道李鴻章簽訂了無數的不平等條約,卻不見他在春帆樓上和伊藤博文的據理力爭,世人只知道李鴻章的對外妥協,卻不見他在簽完庚子條約後的老淚縱橫。

在那場戰爭之後,清政府30年自強的洋務運動至此破產。

海軍經費:宮廷政治的“戰場”

長久以來,說到北洋海軍戰敗,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買軍艦的錢被慈禧拿去修頤和園了,那麼這錢,西太后到底拿還是沒拿?

對於這個問題,清流派領袖翁同酥在他的日記裡寫的很明白“蓋以昆明換渤海”,說白了就是頤和園的昆明湖佔用了海軍的錢。

宮廷政治的特徵是,臣子不可妄議主上,所以重大事件能知道的一般很少,即使知道也會比較隱晦。但海軍經費這個問題是個意外,身為光緒的老師,又是軍機大臣的翁同酥,為何能如此明確的提供這個答案?

甲午戰爭:海軍盡力了!我們被自己人打敗了

西太后究竟挪用了多少海軍經費,早年間梁啟超等給出的費用是3000萬兩以上,上世紀80年代大陸的學者重新計算給出的結果是430萬兩-1300萬兩之間,即便是深入研究的學者也給出了750萬兩的答案。

根據近幾年對清宮檔案的研究,紫禁城的北中南三海工程並沒有無償佔用海軍經費,所借的款項後來都指定專款進行歸還。

作為當權者的西太后,在那個時候不會不知道大清的財政窘境,想以一己之私慾而置國家於不顧,從心底裡來說她也不捨,就算是葉赫部和建州女真有過節,可是這愛新覺羅的天下也是她的天下,大清造光了,她還怎麼玩?

就在此時,一個人的出現給西太后幫了大忙。1882年出任戶部尚書的閻敬銘對有清以來200年間的戶部收入與支出做了一個徹底的核算,清政府的家底兒終於清楚了,到了光緒這代,賬戶上還有700多萬兩銀子的餘款,這多出的餘款一下子打動了西太后的心,修園子有錢了,但這位戶部尚書死活就是不同意,最後被西太后一怒之下革職回家。

19世紀80年代的中國,海防與塞防是國家的戰略選擇。左宗棠收復新疆後,每年需要的軍餉開支就高達1180萬兩,而且每年還要增加,其費用已經佔到了國家財政收入的1/6。興辦海軍時初定南、北洋每年共得經費400萬兩,除此之外,還得給太后修頤和園。

這就是那位閻大人在任戶部尚書時候面對的情況,也是其繼任者翁同酥師傅面對的現實。在用頤和園換取權利的“遊戲”當中,翁師傅以“整治河工,急需款項”為理由,停了海軍的經費,創造性的使得西太后修園子的工程得以順利進行,也為自己的學生光緒日後親政打下基礎。如果園子修好之後慈禧真的進去頤養天年,將實權交給光緒,那麼他這個帝師,則就此登上了人生權利的巔峰。面對這樣的一個大蛋糕,與其說是慈禧用心,倒不如說是翁同酥的私慾,海軍衙門不過是一個賬戶,為朝廷多了一條調用資金的渠道罷了,其“資金池”的價值遠大於其實際意義。

甲午戰爭:海軍盡力了!我們被自己人打敗了

而在這當中,光緒皇帝的生父醇親王又承擔了些許的無奈。因為反對修園子,西太后罷了恭親王的官,而讓醇親王擔任軍機首輔,1885年海軍衙門成立之後,醇親王出任總理大臣,面對老太太要修園子,一方面是自己兒子的皇位和祖宗留下的江山,需要海軍來保衛,另一方面是手握實權的實力派遞過來的白條,在國家與個人利益交換的情況下,也許當年在醇親王的腦海中無數次的一環又一環的思考著這其中的利益關係,修頤和園,無論借還是拿,海軍衙門都是一個重要的渠道,在頤和園換實權的無奈下,醇親王的心裡複雜可想而知。

而這一切的受害者正是那支為日本畏懼的北洋海軍。

無奈的北洋海軍

說起北洋海軍就不得不說起琅威理這個人,當年在北洋艦隊中曾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不怕丁軍門,就怕琅大人”。

甲午戰爭:海軍盡力了!我們被自己人打敗了

由於水師提督丁汝昌本身是陸軍騎兵出身,對海軍事物並不熟悉,因此北洋海軍的日常訓練多是有琅威理親自主持。作為一個有著高度職業精神的現代海軍軍官,琅威理治軍之嚴格可謂到了極點,“終日料理船事,刻不自暇自逸,嘗在廁中猶命打旗語傳令”。正是在他的嚴格訓練之下,初期的北洋海軍呈現出與舊式軍隊截然不同的情況,他們體格健壯,技藝精湛,每個人都熟悉自己的業務,能聽得懂英文的口令,艦隊整齊劃一,宛如皇家海軍的翻版。1885年在醇親王校閱北洋之後,琅威理以訓練有功授予提督銜,1888年 《北洋海軍章程》頒佈,北洋提督及各艦管帶都正是受封,唯獨沒有琅威理的,這就為日後的“降旗事件”埋下伏筆。

1890年初,丁汝昌摔艦隊南巡抵達香港,3月丁帶領部分船隻離開,留下四艘戰艦在港大修,由左翼總兵林泰增、右翼總兵劉步蟾和琅威理負責,但是丁汝昌一走,劉步蟾就命令屬下降下提督旗,換上總兵旗,琅威理對此不滿質問劉步蟾,劉對答海軍無此慣例,琅威理又發電李鴻章,而李也沒有支持他,性格耿直的琅威理感到莫大的羞辱,憤而辭職。

在其辭職之後,北洋海軍訓練日漸鬆弛,軍紀敗壞。劉公島上妓院、大煙館林立,每逢艦隊南巡都要在滬港大肆淫樂。依據《海軍章程》海軍將領不得離船,可真正做到的除了鄧世昌外就沒有第二個人了。

除了訓練上的鬆懈之外,北洋艦隊的燃煤也是一大隱患。海軍的燃煤主要由唐山的開平煤礦供應,天長日久,煤礦總辦對給價不高而且還經常拖欠費用的海軍失去了供貨的興趣,轉而將優質煤高價賣給商人牟利,而用劣質碎煤供應海軍。其結果就是在1894年9月17日的上午,日軍在10點30分左右就已經發現了北洋海軍,而我們在晚了一個小時之後才發現冒著白煙的日軍。

甲午戰爭:海軍盡力了!我們被自己人打敗了

與燃煤問題同樣嚴重的還有彈藥問題。北洋海軍的彈藥分為兩種,開花彈和實心彈。開花彈即榴彈,是當時海戰的主要彈種,目的在於集中敵艦之後產生爆炸,依靠衝擊破和碎片破壞船體,造成人員的殺傷。實心彈,又稱穿甲彈,彈頭尖,內部填充沙土或者微量炸藥,命中敵艦的時候不會產生爆炸,依靠擊穿軍艦水線部分導致進水而獲得攻擊效果。一些關於甲午的影視劇中稱北洋用的都是裝填沙土的劣質炮彈,實際就是不瞭解實心彈的情況,對近代海軍兵器不瞭解而產生的誤解。

自成軍以來,北洋的彈藥供應主要是依靠天津軍械局,但其自身技術不佳,一直無法大量生產高藥裝的大口徑開花榴彈,僅能生產部分實心彈,這就造成北洋海軍在大東溝海戰時數次造成敵艦重傷而未能取得更大戰果的原因。當朝鮮戰事吃緊的時候,又受制於戶部停止外購軍火的禁令,北洋海軍面臨“斷糧”的危機,在此情況下,天津軍械局趕製的榴彈普遍口徑過大,無法裝入炮膛,引信低劣等情況。

而各艦從國外一併購回的全套炮彈經過多年的消耗也已告罄,所剩的質量也不容樂觀,儘管表面上數字充裕,但實際其質量及匱乏程度讓人不寒而慄。

後記

甲午戰爭的失敗,對於任何一箇中國人來說都是難以釋懷的。也正因如此,100多年來它成為激勵我們前進的基石。今天的中國已不是當年了,今天的中國海軍正在發展壯大,我們不僅有了自己的航母,還有了055大驅逐艦,新型兩棲攻擊艦075也剛剛下水,100多年來幾代海軍先輩的夙願得以實現。雖然今天的世界依舊風雲變幻,但是在涉及到民族尊嚴、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上,我們不會退縮,不會讓步,更不會屈服,中國將越來越強,到頭來頭破血流的必定會是我們的敵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