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翁同龢主戰是不負責任?—背後是政治利益得失的算計

甲午戰爭面對強敵壓境,作為朝廷重臣的翁同龢與李鴻章,一人主戰一人主和,“戰”與“和”究竟誰對誰錯?

如果以結果論,那麼當時按照李鴻章的意見“與日本和談”的話,清朝與日本就不會發生甲午戰爭。如此一來,最壞的結果無非放棄對朝鮮的宗主權,被迫承認朝鮮獨立。這樣子便不會將戰火延伸至清朝境內,北洋水師亦不會全軍覆沒……

甲午戰爭,翁同龢主戰是不負責任?—背後是政治利益得失的算計

馬關條約簽訂場景

相比之下如果主和,損失的“僅僅”只是朝鮮的宗主權,這與甲午戰爭後《馬關條約》所帶來的損失,顯然是可接受的

也正是這個原因,如今許多人將翁同龢與明末的東林黨打上了等號。畢竟翁同龢與當時所謂的“清流”們所做的決定,無不是情緒化的,反正和李鴻章對著幹就是了,並未進行理性分析,合理衡量利弊得失。說到底,最後打不打都和翁同龢沒什麼關係,反正打的話是李鴻章去打,談的話也是李鴻章去談,自己最後大不了一死報君王。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麼?它的背後是政治利益得失的算計。

其一、就國際地位,這一戰應該打


甲午戰爭,翁同龢主戰是不負責任?—背後是政治利益得失的算計

示意圖

首先第一點在甲午戰爭爆發之前,也就是在1890年之前,清朝對日本優勢還是比較大的。無論是海軍、陸軍甚至是經濟體量,對日本都是碾壓的存在。1891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王室請求清朝派兵入朝,協助朝鮮恢復秩序,另一方面日本以保護日本在朝僑民的名義強行派兵進入朝鮮。從這點上來看日本其實已經鐵了心與清朝正面對上了,也就是說日本已經將魔爪伸向了清朝。

我們再來看看當時日本的訴求,要清朝放棄對朝鮮的宗主權。實則日本方面是想把朝鮮變成日本的殖民地和藩屬國。我們也可以將這看成日本是想以朝鮮作為跳板,繼而進攻清朝。因為,在甲午戰爭爆發之前,日本對清朝真正的實力並不清楚。

可能看到這,大家肯定會覺得李鴻章的“主和”是正確的,起碼可以讓日本繼續對清朝保持恐懼,摸不清清朝的真正的實力。

甲午戰爭,翁同龢主戰是不負責任?—背後是政治利益得失的算計

甲午戰爭中的日本兵

這裡就不得不說,此前在中法戰爭中,中國已經失去了越南的宗主權。如此一來,傳統意義上的藩屬國越南與朝鮮僅剩朝鮮這一個藩屬國了,如果再放棄朝鮮的宗主權。那麼,清朝就真的只能任人宰割了。而且以前只是被西方列強宰割,以後還要再加上日本

就當時的清朝而言,與日本打這一戰打不打得過是一回事,而打不打是另一回事。畢竟,如果真的一槍不放,就放棄對朝鮮的宗主權,清朝原本低下的國際地位就更低了。等同於放棄自己在東亞的霸權地位,轉而承認日本的區域霸權。所以,這一戰清朝沒得選擇,不打不行!

其二、出於政治需求,這一戰必須打


甲午戰爭,翁同龢主戰是不負責任?—背後是政治利益得失的算計

李鴻章

自剿滅捻軍結束之後,李鴻章所統領的淮軍就一直是清朝最倚仗的軍事力量,同時也是李鴻章得以左右朝局的主要原因。無論在當時越南還是朝鮮,駐紮的都是淮軍。有一點我們必須注意,那就是淮軍的供養靠的還是國家財政支出,而不是由李鴻章個人掏錢供養的。但,淮軍的重要性對李鴻章遠大於對清朝,畢竟自從左宗棠去世後,朝堂之上幾乎沒有人有實力能與李鴻章相抗衡

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清朝養這支軍隊耗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現在戰爭來了,作為淮軍的領袖李鴻章在這個時候卻主張一槍不放直接放棄朝鮮,這顯然是不行的。不僅翁同龢無法接受,恐怕連慈禧也不能接受。畢竟從他們的角度出發,這些年在淮軍身上花的銀子等的不就是這一天麼?之前輸給法國,是因為技不如人所以情有可原,但面對日本一槍不放就直接投降求和,那還要淮軍幹什麼?要你李鴻章幹什麼?

甲午戰爭,翁同龢主戰是不負責任?—背後是政治利益得失的算計

淮軍

就好比我們花錢請了一個保安看家護院,當危險來臨的時候,保安卻說不要抵抗然後就投降了,我想這點沒有人能接受吧!說白了,技不如人情有可原,但連打都沒打就直接投降,屬於不負責任。

這一戰無論淮軍與北洋水師打不打的過日軍,其實都不重要。如果打輸了,雖說失去了對朝鮮的宗主權,但以淮軍為依託的政治勢力也會隨著垮臺;反之,如果一槍不放就直接放棄對朝鮮的宗主權,淮軍則可以繼續保存實力,加之當時的清朝沒有其它軍事力量與淮軍相制衡,難免尾大不掉。

結語

結合上文內容,站在清朝的角度來看,最終無論是是打勝還是打輸,都有利於甩掉淮軍這個包袱,重建一支由朝廷自己掌控的軍隊的,而李鴻章也會因此失去左右朝局的最大本錢,勢力也會跟著下降。加之翁同龢是帝黨、李鴻章更多的時候是後黨。所以以翁同龢的角度來看,李鴻章失勢有利於光緒掌權。

甲午戰爭,翁同龢主戰是不負責任?—背後是政治利益得失的算計

翁同龢

從表面看,李鴻章“主和”看似是對國家命運前途負責,實則是想保存實力,這是他個人的私心。而翁同龢“主戰”看似是對國家前途命運的不負責任,背後則是其政治利益得失的算計。對翁同龢來說,淮軍打贏了當然好,但敗了更好。反正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無論輸贏,對翁同龢而言不會有任何實質上的損失

其次,李鴻章多年來對國家的“負責”,朝廷也是鼎力支持,結果卻是在面對強敵之際,想的只是保存實力,這又算什麼負責任?與其跪著被人逐步蠶食,倒不如放手一搏。

,今日頭條首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